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6篇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6篇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 2020/7【农村发展】- 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程晓娟 摘&e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 2020/7 【农村发展】-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程晓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站位新时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乡村生活五个方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应当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明复兴、强化核心要素有效供给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乡村文明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民收入还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比悬殊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解决上述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必须客观认识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促进农业发展、粮食丰收、产业兴旺。实践证明,农业农村农民对稳定经济形势、化危为机具有独特贡献,潜力巨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要素能够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良好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发展短板的优先课题,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大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体制运行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如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等不得不面对,稀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因此,对外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对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举措,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格局。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幅放缓,城市“推力”开始出现;而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拉力”也开始显现,形成新的“推拉效应”。另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显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关期;二是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三是乡村治理进入转型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农村农民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但是也呈现出一些必须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忽视了农村特点和农村社会建设,更多只着眼于基础设施方面,在促进农村内生性发展、实现农村良性社会变迁方面没有起到有效作用。一方面,农村精英分子大量流出,农民组织化提升不明显,农村社会风险因素持续增加,等等。另一方面,忽视农村实际,简单套用城市治理思路和逻辑,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村庄演进发展有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乡村的规律来开展工作;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乡村实现内生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过往农村战略思想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党在新时代促进形成“内生性”乡村建设力量,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战略部署。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第一,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加快,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要素投入、契约选择与家庭农场的运行绩效研究》(项目编号:19BJY144);2019 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社会结构、关系系统与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培育》(项目编号:192400410149)
农业经济 2020/7 【农村发展】-
26
-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特色不明显,趋同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理想。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商品相互模仿,缺乏个性,不管是在产品质量、性能、外观设计上,还是营销方式上都有雷同现象,形成同质化竞争。第二,品牌效应不强。我国乡村产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小农经济,生产者通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由于生产技术条件落后,以及受质量检测监控条件限制,往往不注意控制产品质量,导致品牌效应不强。第三,科技创新不够。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乡村产业技术以及生产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还不够。目前我国很多乡村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生产技术运用较少,生产条件较为落后。第四,产业融合度低。目前我国乡村产业的产业链一般较短,产业间没有有效融合。比如由于设备与技术条件落后,农产品生产类产业往往只提供初级农产品,缺乏进一步深加工精加工,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无法实现从加工生产到物流、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销售也大多以本地市场为主,所得利润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产业形式也比较简单,大多还是农家乐为主,或者自然风景观赏、古镇古村游览等项目,缺乏有效的产业融合。(二)乡村生态问题第一,生态破坏。乡村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一是由于部分村民违规无序建房、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二是由于在村庄附近修路、建厂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甚至有时会给整个乡村生态系统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资源浪费。比如,比较典型的稻草、玉米秆等作物秸秆在农村乱堆乱放、肆意焚烧等现象严重,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第三,环境污染。既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还有土壤污染。比如,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容易带来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秸秆的焚烧对空气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造成大气污染严重;村庄工厂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带来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土壤污染。(三)乡村文明问题第一,乡村文明凝聚力不足。广大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乡村文明,也在乡村文明的氛围中运用文明成果,进而丰富生产生活实践、实现个人发展。然而,由于粗放式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严重地破坏了传统村落文化,造就大量村民面临物质、文化等多重危机;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无力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明,从而导致乡村文明的凝聚作用越来越差。第二,乡村文明体系建设进程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广大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逐渐衰落,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呈现“断裂”现象。因为,现代价值观在短期内未能有效融入农村生活,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乡村文明建设显得较为滞后,难以有效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三,乡村文明价值发现和挖掘不当。比如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广大村民不再坚守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失传、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不在、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逐渐衰败;然而,与此同时,封建迷信、赌博、消费攀比等腐朽的乡村亚文化有抬头并呈广泛蔓延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四)乡村治理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到位,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村民参与度低、碎片化、低效率。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乡村权力控制较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国家对乡村的控制有所放松。国家出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农村的自主权。但是随着农村家族文化的复兴,以及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安家,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村民基本没有能力参加乡村治理,农民利益很难有效满足,农民意愿也不能在乡村治理中得到有效体现。而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也往往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难以很好地贯彻落实,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构建低效化、碎片化。总体来看,与村民期待相比,乡村治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五)乡村生活问题第一,经济生活仍面临诸多难题。改革开放 40 年来,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生活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种经营型,消费生活方式开始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转变,与此同时,传统家庭生活方式也开始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然而,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质量仍然不高。一方面,农村居民经济收入较低,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农村仍然存在一些贫困人口且脱贫难度很大。越到后面,越是还没有脱贫的农户,更是脱贫难度大的农户,大部分都是“深度贫困”,到 2020 年实现脱贫,难度非常之大。第二,乡村社会生活状况不佳。因大量青年外出务工或经商、抑或到城镇定居,导致乡村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持续在下降,乡村的节日和仪式弱化了很多且仍在持续弱化。再者,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难以维持,地痞流氓势力增加、甚至恶霸横行乡里,致使乡村社会生活环境很不理想。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2018 年国家层面已作出了顶层设计,即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农业经济 2020/7 【农村发展】-
27
-然而,由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复杂性,要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三留守”现象、环境污染等,所以为了更好实施这项重大战略,还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编制适合本地的具体规划。建议市、县、乡、村各层面均立足自身实际编制相应的乡村振兴具体规划,从而形成四级规划体系。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规划的系统性、长远性,而且还得谋划好近期工作,统筹战略设计,因地制宜,多种规划协调整合。一是要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为中心,综合考虑资源要素配置及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二是要分类分项目编制。既要结合不同乡村特征及其发展方向和定位,分区分类规划,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特色类村庄可以重点保护,城郊的村庄可以进一步融合;又要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多项规划有机融合,促进乡村走上振兴之路。三是要注意规划落实。规划完成后,重在落实,应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责任,建立问责机制,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二)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城市与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创新路径,提出了要求即要贯彻落实好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在空间及功能上的融合。一要增强城乡要素互动。充分运用公共财政、价格杠杆等政策手段,积极引导人、财、物、土地、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动。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积极推动广覆盖、内容全的农业科研信息网、基础数据库以及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二要加快城乡投资一体。综合应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积极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方法,有力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持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注意保持连续性、系统性,不断提高前瞻性,同时还要提高政策体系的有效性。加强在中央和省级层面的统筹力度,逐步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三)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首先需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把特色鲜明作为一条重要标准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第一要重视产业的规划与布局。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积极引导,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及平台优势的有效发挥,并逐步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第二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 + 农户”能够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因此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第三要加强品牌建设。要选准品牌定位、制定好标准化,保障产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打造个性化营销平台,做好品牌宣传与营销工作。(四)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农村治理困境能否破解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而破解治理难题,健全治理机制是关键。针对目前农村面临的治理危机,一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推动“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二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推行村民自治,逐步建立村民协商议事平台,协商制定热点问题,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三是强化村务监督,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对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推动居民、社会、政府三方实现良性互动。四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设立综合治理中心将多方面治理融为一体。(五)推进乡村文明复兴一是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深入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切实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篇二: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iddot;46·46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1.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1.1 农村现状。对山东淄博沣水镇梁鲁村进行蹲点调研,共有 396 户村民,随机抽查 100 户,调查数据从年龄、教育、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年龄 男 女 小学 初中 高中大专以上本村就业本市就业本市以外合计16 岁以下20 22 18 20 4 4216 ~ 45岁28 32 42 6 2 18 31 1 5046 ~ 60岁36 38 14 59 1 45 20 9 7461 岁以上38 40 60 18 70 8 78从调查数据和对村庄调研发现,该村土地有丘陵、有平原,村民以种植外出打工为主,虽不代表农村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农村现状和特点:一是农民年龄偏大,劳动力不足;二是文化水平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几乎没有;三是“空心化”现象普遍,很少有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多数是中老年人和妇女。45 岁以下多数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年龄都是比较偏高的中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存在一定影响。大多数村庄面临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土地碎片化问题,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等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和破解。1.2 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待加强,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工作方法陈旧简单,两委班子成员虽有热情,但缺少发展思路,内生动力不足。一是没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日常工作多数是干部直接拍板决定;产业发展不仅缺乏资金,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弱,缺乏有能力、有热情人才的引导;个别村庄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能人致富靠自己,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致富靠集体;农村老弱病残没有集体和社会的帮助,靠自己无法致富。村两委人员整天忙于大小事务,没有能力和精力带领全村人致富。三是有些地方将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精力、资源、项目集中投向核心村,对要拆迁或将搬迁自然村的建设重视不够,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发展不均衡。有些基层村干部两委成员没有形成合力,造成一些村干部“一年看、两年干、三年等着换”,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持续稳定开展。1.3. 乡村振兴缺产业,产业振兴是核心,多数村庄没有产业经济,现有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竞争力不强,造成利润低下,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却资金,基础差,底子薄,靠传统农业且效益低,如梁鲁村年集体收入不足 10 万元,村无财政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靠租赁土地发展,现有农业发展项目不具备或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不具备地方特色的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淘汰造成失败,一些地方在无技术保障的情况下盲目投入项目,大力发展采摘、花卉、大棚蔬菜种植、果园、蘑菇、养殖等项目,有些市场过剩,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因为是粘贴复制项目,建成不久就出现搁置或闲置。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可持续性较差、同质化问题突出,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1.4 乡村发展缺人才,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由于城乡差别,村庄成了年轻人眼里回不去的故乡。一是农村人才严重不足,根据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项目需要好的项目带头人。二是农村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多数都外出经商和打工,这是造成“空心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三是在农村很难找到既懂农业又懂生产,即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又能开拓市场的带头人。产业振兴所需人才是关键,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傅肖岩 高 岩(1.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2.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山东 淄博 255038)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任务,山东省提出打造齐鲁样板,围 绕乡村振兴进行系列安排和部署,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乡村振兴依然面临产业、人才、资金、土地等系 列问题。本文以实施乡村振兴为目标,促进三农协调发展为主线,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方面,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研究对策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31-0046
·47·47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如何培养培训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现有劳动力人员素质,解决目前劳动力不足的等问题有待好好思考和研究。1.5文化建设一个样,生态治理有短板,区域一个版,村村一个样,不同颜色粉刷大街小巷,标语一条接着一条,没有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乡村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振兴。一些地方在农业生产方面仍是传统方式,这就导致农产品实用过量,没有合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旱厕粪收、污水处理是突出短板,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策略2.1 加强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配强两委班子,注重抓党建促振兴。一是变传统思维为创新思维,根据村庄的情况做好规划和实施路径。二是开阔村两委人员视野,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厘清思路,科学规划,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三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培育一批乡土人才是关键,围绕五个方面振兴所构成互为依托、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全方位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2.2 加快产业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大多数农村以种植养殖为主,集体产业几乎为零,如何深化农村改革,调优种植养殖结构,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找准产业振兴解决问题突破口,立足各村地缘优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是发展产业经济的关键。一是以“两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主导产业,找准发展集体种植和养殖路径,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托管”或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按股分红形式,进行规模化经营管理,走共建共享的新型集体化道路。二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变传统农业为高效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经济,解决劳动力短缺和年龄老龄化问题,走农业新型集体化道路。三是推动农业生产从家庭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改变传统观念,整合资源,引进社会资本,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和致富项目落地,推动农产品区域特色和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实现新六产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2.3 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加大“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变传统农民为职业农民,在村里选派热爱“三农”人员组成乡村振兴工作组,通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授课,重点打造一批农村土专家、土工匠 、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选择发展特色项目,鼓励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2.4 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优化农村环境,利用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文化广场、墙绘文化等场地,常年进行党建、种养殖技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书记讲党课、专家讲技术、百姓唱红歌”等方式提升农民素质。利用大棚、田间地头、农家小园“大课堂”,为农民讲政策、送服务,讲知识、送技能,把乡村振兴和扶贫与扶智、扶志做到有机结合,激活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家园的“内生动力”,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好邻居”“好儿媳”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对留守村民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培育新时代新农村新文明新风尚,助推乡村振兴。2.5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优先选项,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农村街巷硬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将实施农业废弃物(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的再利用作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作为新的历史使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农耕文化、康养资源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转化为产业优势,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奋斗目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参考文献:[1]陈金魁.乡村振兴三大难[J].农业知识,2019[2]杨 阳.关于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J].农业知识,2019作者简介:傅肖岩(196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主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管理;高岩(197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山东淄博人,淄博信息工程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和管理
篇三: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村振兴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収叧 2011。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问题。目前在农村,主要还是从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化单一,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另外,缺乏龙头企业做支撑。**县****乡目前发展有林果种植、香菇种植等,但由于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乡也正在抓紧推进香菇加工项目落地,项目建成将推动**香菇产业提档升级。
二是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废弃杂物还存在乱堆乱放现象,污水随意排放。特别是一些养殖户畜禽散养,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主要是就地利用和作为肥料,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几乎空白。乡村振兴实施以来,****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置逐步趋于规范 5017。
三是城镇化问题。农村中的人口呈现单向流动的状态流向城市,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最终出现农村荒凉和有效劳动力缺乏状态,不利于农村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县在西北
片区重点打造了香菇产业,****乡建成“香菇情”香菇种植交易中心。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问题得以缓解。
四是基础设施问题。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加大差距。农村排污管网不完善,垃圾处置运转存在死角;水冲式厕所没有全面普及;大部分农村没有通天然气;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脱贫攻坚以来,****乡 7 个脱贫村实现了六通四有。4 个非贫困村也实现了四有一覆盖。但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是乡村治理问题。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好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乡村生活,忽视了村中原有的生活习惯、乡风民规,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县****乡文化底蕴深厚,2020 年 6 月,考古人员在**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在该乡**村发现仙人洞遗址。另外,辖区还有阿婆寨等自然风景区、楚长城遗址等,发展潜力还需深挖。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
二是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
三是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
程度。
四是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五是积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设立特聘岗位等方式,推进村支书职业化管理。从乡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公务员和知识分子,有知识,有资源,有情怀,应该吸引他们回乡,发挥新乡贤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篇四: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又一次将农村问题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进行部署。但是,当前形势下,农村问题复杂多变,农民生活急需改善。因此,必须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深化对我国农村现状的认识,并且做好规划。当前,农村主要存在着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和公共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常驻人口,建设公共设施等手段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解决方案。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规定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在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下发的《国家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则将理论做了路径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目前的乡村发展模式有着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真正实施战略之前,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问题,早做准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针对解决。
二、乡村问题 (一)经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就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早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着重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与农业相对轻视。之后的发展,农村与农民群体支持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建设做了巨大的牺牲。而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首先是产业问题。我国农村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农村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利用率偏低,田地荒弃严重,地形复杂,土地流传不便,承包经营困难,诸多问题也影响了农业发展。此外第二产业,典型的如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密集模式难以与机械程度较高的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相竞争,在之后的发展逐渐呈现一种衰败的态势。第三产业几乎还没有成型。
另外,金融服务呈现出一种“金融排斥”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大多呈现一种“地广人稀”的状态,人口密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农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商业银行网点与金融机构一般很少在农村设点,农民也没有理财思维与能力。目前国家虽然一直在推行普惠金融,但是资金一般难以流向农村,这是因为农村产业往往缺少较高利润率的项目来吸引资金流入。
(二)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农村问题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变化,使得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呈现空心化。根据相关经济学家的测算,这种人口流动已经快达到刘易斯拐点,农村人口将呈现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农村依然会保持这种青壮年大量缺失的状态。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与留守儿童的问题。青少年的大量流出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农村老年人与孩子居多。现在农村里往往出现老年人与孩子相依为命或者老年人照顾孩子的情况。人口老龄化使得整个农村暮气沉沉,留守儿童则缺少优质教育与家长的爱和关心,今后的发展也令人堪忧。
(三)公共设施问题
农村与城市最主要的差距实际上是公共设施的建设。首先在基建方面,城市道路往往四通八达,道路呈现一种蛛网放射的形式,出行方式众多。而大部分农村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接,相对闭塞。虽然我国长久以来提倡的“要想富,多修路”等政策口号,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农村情况并不尽然相同,还有少部分农村并没有可行的道路通向外界。其次是包括教育、医疗、休闲等众多公共设施,农村人民往往难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性。在某种程度上,此类公共设施建设的差异是城乡之间根本的差异。这类设施的缺乏也是阻止年轻人继续留在农村或者城市居民向农村的流动定居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是包括电路、网络、自来水、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第一,是要进行集约化的农村生产。我国农村整体而言,集约化程度较低,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先要完善土地确权转让制度,将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种植技术,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种植产量高效益高的新型农作物,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种植,共同致富。
第二,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升级。多产业的联动发展,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解决村内青壮年的就业问题。目前比较典型的是浙江湖州安吉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安吉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即“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一直在践行着习总书记的话语,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着眼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着力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样板地。
第三,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让农民享受到普惠金融所带来的便利。目前各个县区往往都有自己的农商银行,作为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居民的时候,需要更加细心和耐心,操作更加简便和人性化。网点规划布局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农村地区的便利。事实上,农村人口往往储蓄率较高,便于银行吸收存款。银行还可以下
乡进行普及银行理财知识,正确引导农民进行贷款和银行理财。
(二)增加常驻人口
人口是农村的根本,如果没有人口,那么农村只是一个荒村,废村。要实现农村青壮年的回流、优秀人才的进驻以及城市居民的移居,首先必须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老人的医疗问题。要有就业首先还是要有产业,要形成产业首先要有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主义的优势,由集体主义兴办企业。同时,在目前万众创业的氛围下,家家户户也可以自己兴办企业。由村集体的企业带头,农民兴办的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由村集體统一规划品牌、推广,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品牌,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凝聚成一个集体,在市场竞争的情形下具有优势。对于优秀人才给与适当补贴,争取把村里出去的大学生又重新请回村里以及吸引其他人才。
而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缺乏,教师人才更是稀少,难以引进,更难留住,主要还是因为农村学校难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因此首先,需要财政部加大拨款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其次可以
需要吸纳民间资本和福利援助,在额定工资之外,为农村教师争取更多的福利待遇。
醫疗问题也是农村问题的切肤之痛。大城市往往拥有良好的医疗水平,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额度都大大的高于农村地区。因此,首要还是要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至少做到农村与城市的医疗保险无差别。其次,加大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联动,安排急诊通道以及定期安排专业医师下乡坐诊。再然后,对农民定期体检以及建立农民的身体和医疗档案,做到提早发现,及早治疗,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医院的需求。
(三)建设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建设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在东部发达地区,道路交通比较发达,在西部地区或者某些山区一些村庄只有一条狭长小路进出,有些地方甚至还需要翻山越岭,走索道,走峭壁。这些地方需要急切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如果没有适合道路交通,外面的资源无法进入,村内的资源也无法输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就无法惠及这些地区的人。因此在这些地方,有两种可行的方案,一种是修路,将其纳入我国现有的道路体系中来,另一种实在是在深山里的村庄考虑举家搬迁,移居到合适的区域。其次是医
疗、教育、休闲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很难引进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大部分只能依赖国家投入,财政部拨款,国家在进行年度预算的时候,可以考虑适当向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是包括电路、网络、自来水、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些则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统一的统筹规划。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过大。如在浙江地区,几乎所有行政村都铺设了污水净化系统,而在有些地区则不到百分之三十。可以考虑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干部考评体系,敦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国家适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阶段的有力布局。习总书记一直心挂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上去了,农村建设跟上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走的更加扎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肯定还有新的问题出现,这时候就要做到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才能将问题妥善解决。
篇五: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XX 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 287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 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全县减贫摘帽后,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XX 县强化防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方案》《XX县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工作措施,将全县30 个乡镇(街道)分为 8 个引领示范乡镇(街道)、13 个重点推进乡镇(街道)、9 个夯实基础乡镇(街道),将481 个村(社区)分为 145 个引领示范村(社区)、276 个重点推进村(社区)、100 个重点夯实村(社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县“1+5”行动方案,重点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方面加强治理,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但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是防返贫监测工作任务重。脱贫摘帽后,全县脱贫户(43895 户 210741 人)、脱贫不稳定户(1535 户 7844人)、边缘易致贫户(1606 户 7717 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 户 40 人)“三类人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数大,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任务较重,部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薄弱,“两不愁三保障”存在动态变化。少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存在失学辍学风险,“动态清零”需要长期巩固。脱贫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8.08%,小学文化占 31.92%,部分脱贫人口综合素质较弱,内生动力不强。脱贫人口中患长期慢性病的占3.81%,残疾占 4.97 %,部分农户存在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还不够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农业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效应不足。其原因为:XX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 XX 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贵州省原 16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3 个同步小康经济发展困难县之一、12 个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县之一;总面积 3250 平方公里,辖 30 个乡镇(街道)481 个行政村(居),总人口 85.91 万人,境内最高海拔 2900.6 米,最低海拔 1230 米,平均海拔 1996 米。较大规模的发展农特产品困难极大。
三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面临新挑战。脱贫攻坚期内,XX 虽然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自 2016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全力推进 3 个县城安置点和 11 个乡(镇)12 个集镇安置点的 9747 户 51156 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制定了《XX 县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并完善安置点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问题,但大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村寨,生活能力、文化素质、就业思路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虽在脱贫攻坚期内实现了 1 户 1 人就业的目标,但在后续巩固提升阶段,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还需再进一下扩大就业面,加强劳动力就业培养培训,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四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还需不断壮大。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吸纳人才能力,很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诸多因素制约,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国家层面的期盼和建议为:
一是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重点帮扶县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建议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列为重大政治工程,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期盼巩固期内国家继续实施脱贫户合作医疗参保金资助、教育扶助、就业帮助等扶持政策,将稳岗就业纳入国家层面来制定相关政策,建议多渠道帮助重点帮扶县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和创业机遇,有效促进困难群体稳定增收。
三是期盼国家层面在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投向上制定出台特殊困难家庭“防返贫应急救资金池”政策,建议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局负责统筹和管理,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家庭给予临时性“输血”救助,解决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的风险。
四是期盼国家层面建立脱贫户有序退出机制,以减少系统维护、结对帮扶工作量,减轻基层负担,集中更多的帮扶力量和帮扶资源,加大对新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帮扶力度,建议对脱贫成效明显增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篇六: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 20 字方针中,“治理有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条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乡村治理力量薄弱、治理理念滞后,自治能力弱自治意识淡薄、法治建设不到位、德治力量变弱、形式主义普遍存在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来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治理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治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实现乡村振
兴需要乡村社会治理实现“善治”的有力支撑。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势必要对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治理理念进行重塑,以解决基层治理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前阵,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 年我国全面脱贫摘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新的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涌现,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乡村治理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成员老龄化情况突出,发展年轻党员困难重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党员干部队伍结构老龄化,加之村干部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担任村干部,还有部分村支书考虑到退休后无收入从而打压年轻有能力的人入党,这就造成干部队伍储备不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软弱涣散的现象,增加乡村治理难度。二是农村精
英人才匮乏并且流动性强。村庄里凡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都选择了留在城市,村里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很少,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造成了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的缺失。
2.。
乡村治理理念相对滞后,自治能力弱自治意识淡薄。
当前在基层政府和群众对基层治理主体、治理体制等存在思想认识误区,治理理念的滞后至今没有得到及时转变,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乡镇以上的政府部门往往将村委会(社区)作为自己的下级单位,对其直接发布行政指令和安排任务,互相之间形成了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导致村委会的行政色彩过浓,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行政管理事务上,造成政府行政职能和基层群众自治不分的现象。另一方面使得村民过度依赖乡镇政府,村民的自治能力弱和自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庄的公共事务不热心,参与意识不强,不能积极配合,村里举行一次村民会甚至需要一点物质奖励才会有村民参加。
3. 乡村治理中法治建设不到位
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实际上在基层往往会出现“自治治不到,法治治不了,德治治不好”的情况。乡村是法治中国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各种社
会矛盾集中多发地带,其治理法治化难度大,任务艰巨。具体表现为,一是乡村基层干部依法治理水平尚待提高。乡村社会具有它独特的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的特征,这就使村干部,在处理事务过程中存在讲人情、讲关系,用“人治”思维处理问题。二是村民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法治宣传不到位。乡村长年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是些老幼妇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加之政府对于法律知识的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村民的接受度和宣传效果不佳。三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村民现实需求,乡镇公检法力量和行政执行力量不足、乡村律师奇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4. 乡村社会治理中德治力量变弱
乡村人口的流失导致空心村现象在乡村的普遍存在,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消退,乡村传统文化共识、价值观不断被削弱,在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一些城市的俗文化被村民盲目接受,再加上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不断渗透,将一些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在乡村散播,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尊老抚幼等传统美德在不同程度上淡化,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增多,这也使原来主要依靠“德治”的乡村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5. 乡村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遍存在
当前在基层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基层工作形式主义普遍存在,这也是当地基层治理水平滞后最直接的表现。一是当地治理方式及考核机制存在问题。镇、村两级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上级政府部门对镇一级的考核结果作为奖金、人员晋升等的主要依据,这种层级式考核会使村(社区)成为最底层的考核实体,而村(社区)就成为镇一级的下属单位,而非群众性自治组织。二是“办事留痕”应付上级检查耗时耗力,基层工作中要面临着大量的检查,这些检查工作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印证资料,填报大量同质性表格,同时还要上传到各种工作 APP 中,使得村干部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各类表、卡、册的填报和迎检中,真正用于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精力不足。
二.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深化:
1.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支部书记能否发挥领头雁作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首先要选好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这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吸纳优秀青年党员。人才资源是我党重要的政治资源,目前,乡村建设中最缺的就是人才,要通过建强人才来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农村基层战斗堡垒。要重视对年青党员的发展,把对党忠诚、愿意为群众办事又有能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和吸收愿意回村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最后要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激发村干部干事动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2. 加强乡村“ 自治” 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对基层自治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改革和理顺自治体制,健全和完善自治机制,建构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自治体系,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要實现乡村的治理有效,关键就是要确保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因此要完善乡村自治体制,形成多元主体的乡村自治。一是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在建立建全“四议两公开”、“村民议
事”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或民主自治章程,使各项事务在制度的框架内规范有序运行;二是制定村务公开制度。做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事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审议监督,让党务、村务、财务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建立群众参与制度。由村民选举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代表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参与、审议、监督村级事务和财务,让群众有效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四是严格依法选举。提高群众换届选举的参与度,严格按照《党章》、《基层组织选举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应给予相应指导,将思想政治觉悟高、有能力肯奉献、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选出来。
3. 加强乡村“ 法治” 体系建设
治理有效,法治先行。随着实施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治理的途径与手段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法治,新形势下,乡村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使得村民对法治的需求增强,法治在基层社会中的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意义重大。首先,要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党委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储备,同时,乡村干部更要善用法,在工作实
践中做到依法制定政策、依法执行政策,推动乡村治理在法治化轨道上行动。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在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法治建设考量指标中的重要标准。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由此可见,国家对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政府需要将更多的公检法以及法律人才向基层下沉。三要提升乡村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认知水平,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选取贴合乡村实际的法治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法治节目,法治宣讲,将典型案例图文并茂的通过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向村民进行宣传学习。
4. 完善乡村“ 德治” 体系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润人心,以德治国一直是中国的治国方略。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是维护乡村良好秩序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保障。以乡村德治的重构来推进“治理有效”,首先要构建与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道德内容。不同的时代,“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新时代,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乡村人民群众的情感认
同与行为准则。其次要充分挖掘乡村中有文化、有威望、善协调的人员成立调解小组或道德评议小组负责矛盾纠纷的调解和评议,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最后,要在乡村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规”建设,营造“户户建设好家庭、人人弘扬好家风”的浓厚氛围。
5. 加强乡村“ 智治” 体系建设
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把“科技支撑”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治理手段的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广大地市一级建设了综治平台,实施雪亮工程,将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科学化、治理手段精细化。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发挥信息化支撑,增强乡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逐步完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从而更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冲击着原有乡村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心理,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坚定而有信心,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面对新形势下乡村社会治理中
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果实现善治,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振兴 对策 乡村
热门文章:
- 2023年度最新健康乡镇工作计划,乡镇工作计划(10篇)2024-08-21
- 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村级(模板9篇)(精选文档)2024-08-20
- 乡镇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报告(大全12篇)2024-08-13
- 2023年度乡镇纪检干部教育整顿六个方面个人剖析5篇(范例推荐)2024-08-06
- 乡镇防治工作总结6篇2024-08-02
- 乡镇班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7篇2024-07-31
- 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报告6篇2024-07-26
-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发言稿3篇2024-07-25
- 乡镇安全生产终工作总结10篇(全文完整)2024-07-18
- 乡镇公务员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例9篇【精选推荐】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