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9篇

时间:2022-08-17 08:30:06 来源:网友投稿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9篇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先市中学余建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案一等奖9篇,供大家参考。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9篇

篇一: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吏教案

  《石壕吏》 教学设计

  先市中学 余 建

  教学目标

  1、 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 深入理解课文

  2、 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 家国之痛

  3、 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 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寻读战乱之苦、 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 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 一个苦难的时代, 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

 感受杜甫忧患苍生、 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板书:

 安史之乱

  同学们, 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 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 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 哀鸿遍野的战乱; 那是一个浸泡眼泪、 铺满鲜血的时代; 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 用忧患苍生、 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 《三别》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 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板书课题、 作者

  二、 字正腔圆地读诗

  1、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2、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音长, 读出节奏, 注意重读和轻声

  注意六个重点字音(生读两遍)

 :

 逾 yú 看 kān 邺 yè 戍 shù 妪 yù 咽 yè

  三、 整体感知

  1、 听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

  诗人夜投石壕村, 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2、 诗人投宿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从老妇的话语中找出老妇家的苦表现在那些方面?

 非常凄苦的家庭

  (1)

 战争之苦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品读一个“新” 字两个儿子丧命, 还有一个朝不保夕,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而老妇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 苦难的家庭, 没有希望, 没有盼头, 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2)

 命运之苦

  ①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一“且” 一“矣” , 更多地隐藏了 了老妇无限的绝望和伤痛, 聚焦了所有的无奈、 沧桑和老迈。

 ②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老妇自请服役有自愿快速离去之意, 这种想法来自掩护老翁、 照顾儿媳、 保护孙子的心理; 由“请从吏夜归” 一句可看出, 差吏没抓到人, 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人民在国难面前的担当; 是杜甫悲悯情怀的曲折寄托。

 (3)

 生活之苦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更” , 实在之意, 突出被逼无奈的处境; “无完裙” 突出家境的贫寒、 困窘。

 3、 老妇家的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作者对这个家庭的苦难持什么样的态度?

 是由战乱造成的, 作者对战乱给老妇家所带来的伤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四、 品味语言

  1 、 有吏夜捉人

  表现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 令人惊骇, 同时也展现社会的黑暗。

 2、 老妇出门看

  表现老妇很机警, 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3、 急应河阳役 2

  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 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4、 独与老翁别

  老妇被抓, 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 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五、 再次读诗,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 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 捕吏的凶残, 表达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 结束语 安史之乱中, 陈陶之战, 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 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 邺城战役失利, 郭子仪、 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 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 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 其凝重沉郁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 希望能取得胜利; 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表明他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

 七:

 集体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石壕 吏

  杜 甫

  暮 投宿 开端:

 有吏夜捉人

  夜 住宿 发展:

 听妇前致词

  夜久 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 告辞 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

 诗人的行踪 3

 J(iF$eBYax T6tP2oL -kH%gDZcyV8u R3qN+mI*iE!d AX9wS5sO1oK) jG%fCYbyU7tQ 3pM-lI&hD#dz W8vS4 rN0nJ(i F$eBYaxT6tP2oL-kH%gDZcyV 8uR3qN +mI*iE !dAX9wS5sO1oK) jG%fCYbyU7 tQ3pM -lI&hD# dzW8vS4rN0nJ(iF$eBYaxT6t P2oL- kH%gDZc yV8uR3qN+mI* iE!dAX9wS5sO 1oK) jG%fCYby U7tQ3pM-lI& h D#dzW8vS4rN0 nJ(jF $eBYaxT 6tP2oL-kH%gDZcyV8uR3qN+m I*iE!dAX9wT5 sO1oK) jG%fCYbyU7tQ3pM-lI &hD#dzW8vS4r N0nJ(jF$eBYaxT6tP2oL-kH% gDZcyV 8uR3qN +mI*iE! dAX9wT5sO1oK) jG%f CYbyU7tQ3pM- lI&hD#dzW8vS4rN0nJ(jF$eB YaxT6tP2oL-k H%gDZcyV8uR 3 qN+mI*iE!dAX 9wT5sO1oK) jG %fCYby U7tQ3pM-lI&hD#dzW 8vS4rN0nJ(jF $eBYaxT6tP2o L -kH%gDZcyV8 uR3qN+m I*iE! dAX9wT5sO1oK )jG%fCYbyU7t Q3pM-lI&hD#d zW8vS4rO0nJ(jF$eBYaxT6tP 2oL-kH %gDZcy V8uR3qN+mI*iE!eAX9wT5sO1 oK) jG%fCYbyU 7tQ3pM-lI&hD#dzW8vS4rO0n J(jF$eB YaxT6 tP2oL-kH%gDZcyV8uR3qN+mI *iE! eAX 9wT5s O1oK) jG%fCYbyU7tQ3pM-lI& hD#dzW8vS4rO 0nJ(jF$eBYax T 6tP2oL-kH%g DZcyV8uR3qN+ mI*iE!eAX9wT5sO1oK) jG%fC YbyU7tQ3pM-l I&hD#dzW8vS4rO0nJ(jF$eBY axT6tP 2oL-kH %gDZcyV8uR3qN+mI*iE!eAX9 wT5sO1oK) jG% fCYbyU7tQ3pM-lI&hD#dzW8v S4rO0n J(jF$e BYaxT6tP2oL-kH%gDZcyV8uR 3qN+mJ*iE!eAX9wT5sO1oK) jG%fCYbyU7tQ 3pM-lI& hD#dz W9vS4rO0nJ(j F $eBYaxT6tP2 oL-kH%gD ZcyV 8uR3qN+mJ*iE !eAX9wT5sO1o K) jG%fCYbyU7 tQ3pM-lI&hD# dzW9vS4rO0nJ (jF$eBYa xT6t P2oL-kH%gDZc yV 8uR3qN+mJ* iE!eAX9w T5sO 1oK) jG%fCYby U7tQ3pM-lI&h D#dzW9v S4rO0 nJ(jF$eBYaxT 6tP2oL-kH%gD ZcyV8uR 3qN+m J*iE!eAX9wT5 sO1oK) jG%fCY byU7tQ3pM-lI &hD#dzW9vS4r O 0nJ(jF$eBYa xT6tP2oL -kH% gDZcyV8uR4qN M +lI*hE#dAW9 vS5rO0nK (jF$ fBYaxU6tQ2pL - lH&gD#czV8v R4qN0mJ *iF!e AXawT5sP1oK) kG %gCZbyV7uQ 3qM+lI*h E#dA W9vS5rO0nK(j F$fBYaxU6tQ2 pL-lH&gD #czV 8vR4qN0mJ*iF !eAXaw T5sP1oK) kG%gCZ byV 7uQ3qM+lI*hE #d AW9vS5rO0n K(jF$fBYa xU6 tQ2pL-lH&gD# czV8vR4qN0mJ *iF!eAXaw T5s P1oK) kG%gCZb yV7uQ3qM+lI* hE#dAW9vS5rO 0nK(jF$fBYax U6tQ2pL-lH&g D#czV8vR 4qN0 mJ*iF!eAXawT 5sP1oK) kG%gC ZbyV7uQ3qM+l I*hE#dAW9vS5 rO 0nK(jF$fBY bxU6tQ2p L-lH&gD#czV8vR4qN0m J*iF!eAXawT5sP1oL) kG%gCZ byV7uQ3qM+lI *hE#dAW9vS5rO0nK(jF$fBYb xU6tQ 2pL-lH& gD#czV8vR4qN0mJ*iF!eAXaw T5sP1oL) kG%g CZbyV7uQ3qM+lI*hE#dAW9vS 5rO0n K(jF$fB YbxU6tQ2pL-lH&gD#czV8vR4 qN0mJ* iF! eAX awT5sP1oL) kG%gCZbyV7uQ3q M+lI* hE#dAW9 vS5rO0nK(jF$fBYbxU6tQ2pL -lH&gD #czV8v R4qN0mJ*iF!eAXawT5sP1oL) kG%gCZ byV7uQ 3qM+lI*hE#dAW9vS5rO0nK(j G$fBYbxU6tQ2 pL-lH&gD#czV8vR4qN0mJ*iF ! eAXaw T6sP1o L) kG%gCZbyV7uQ3qM+lI*hE# dAW9vS5rO0nK (jG$fBYbxU6tQ2pL-lH&gD#c zV8vR 4qN0mJ* iF!eAXawT6sP1oL) kG%gCZby V7uQ3qM+lI*h E#dAW9 vS5rO0nK(jG$fBYbx U6tQ2pL -lH&g D#czV8vR4qN0mJ*iF!eAXawT 6sP1oL)kG%gC ZbyV7uQ3qM+lI*hE#dAW9vS5 rO0nK(jG$fBY bxU6tQ2pL-lH&gD#czV8vR4q N0mJ*iF!eAXa wT6sP1oL) kG%gCZbyV7uQ3qM +lI*hE#dAW9v S5rO1nK(jG$fBYbxU6tQ2pL- lH&gD#czV8vR 4qN0mJ*iF!eBXawT6sP1oL) k G%gCZbyV7uQ3 qM+lI*hE#dAW9vS5rO1nK(jG $fBYbx U6tQ2p L-lH&gD#czV8vR4qN0mJ*iF! eBXawT 6sP1oL ) kG%gCZbyV7uQ3qM+lI*hE#d AW9vS5rO1nK( jG$fBYbxU6tQ2pL-lH&gD#cz V8vR4qN 0mJ*i F!eBXawT6sP1oL) kG%gCZbyV 7uQ3qM+ lI*hE #dAW9vS5rO1nK(jG$fBYbxU6 tQ2pL- lH&gD# czyV7uR3qN+mI*iE!dAX9wS5 sO1nK) jG$fCYbxU7tQ2pM-l H &hD#dzW8vS4 rN0nJ(iF$eBX axT6sP2oL) kH % gCZcyV8uR3q N+mI*iE !dAX9 wS5sO1nK) jG$ f CYbxU7tQ2pM -lI&hD#dzW8v S4rN0nJ(iF$e BX axT6sP2oL) kH%gCZcy V8uR 3qN+mI*iE!dA X9wS5sO1nK) j G$fCYbxU 7tQ2 pM-lI&hD#dzW 8vS4rN0nJ(iF $eBXaxT 6sP2o L) kH%gCZcyV8 u R3qN+mI*iE! dAX9wS5sO1nK ) jG$fCYbxU7t Q 2pM-lI&hD#d zW8vS4rN 0nJ( iF$eBXaxT6sP 2oL) kH%gCZcy V8uR3qN+ mI*i E!dAX9wS5sO1 n K) jG$fCYbxU 7tQ2pM- lI&hD #dzW8vS4rN0n J (iF$eBXaxT6 sP2oL) k H%gDZ cyV8uR3qN+mI * iE!dAX9wS5s O1nK) jG $fCYb xU7tQ3pM-lI& hD#dzW8vS4rN 0nJ(iF$eBXax T6sP2oL) kH%g D ZcL) k G%gCZcyV7uR3q M+mI *hE!dAW9wS5r O1nK(jG$fBYb xU6tQ2pM -lH& hD#czW8vR4rN 0mJ(iF! eBXaw T6sP1oL) k G%g CZcyV7uR3qM+ mI* hE! dAW9wS 5rO1nK(jG $fB YbxU7tQ2pM-l H& hD#czW8vR4 rN0mJ(iF !eBX awT6sP1oL) kH %g CZcyV7uR3q M+mI*hE!dAW9 wS5rO1nK(jG$ fB YbxU7tQ2pM -lH&hD#czW8vR4rN0m J(iF!eBXawT6sP1oL) kH%gCZ cyV7uR 3qM+mI *hE! dAW9wS5rO1nK(jG$fBYb xU7tQ2pM-lH& hD#czW8vR4rN0mJ(iF!eBXaw T6sP1oL) kH%g CZcyV7uR3qM+mI*hE!dAW9wS 5rrN0nJ(jF$e BYaxT6tP2oL-kH%gDZcyV8uR 3qN+m I*iE!dA X9wT5sO1oK)j G%fCYbyU7tQ3 pM-lI&hD#dzW 8vS4rO0nJ(jF$eBYaxT6tP2o L-kH% gDZcyV8 uR3qN+mI*iE!eAX9wT5sO1oK ) jG%fC YbyU7t Q3pM-lI&hD#dzW8vS4rO0nJ( jF$eBY axT6tP 2oL-kH%gDZcyV8uR3qN+mI*i E!eAX9wT5sO1 oK) jG%fCYbyU7tQ3pM-lI&hD #dzW8vS4rO0n J(jF$eBYaxT 6 tP2oL-kH%gDZ cyV8u R3qN+mI *iE!eAX9wT5s O1oK) jG%fCYb yU7tQ 3pM-lI& hD#dzW 8vS4rO0nJ(jF$eBYa xT6tP2oL-kH% gDZcyV8uR3qN+mI*iE! eAX9w T5sO1o K) jG%f CBYaxU6tP2pL-kH&gD#czV8v R4qN0m J*iF!e AXawT5sP1oK) kG%fCZbyV7uQ 3qM+lI*hE#dA W9vS5rO0nK(jF$fBYaxU6tP2 pL-lH&gD#czV 8vR4qN0mJ*iF!eAXawT5sP1o K) kG%f CZbyV7 uQ3qM+lI*hE#dAW9vS5rO0nK (jF$fB YaxU6t P2pL-lH&gD#c zV8vR4qN0mJ* iF! eAXawT5sP 1oK) kG%fCZby V 7uQ3qM+lI*h E#dAW9v S5rO0 nK(jF$fBYaxU6tP2pL-lH&gD #czV8v R4qN0m J*iF!eAXawT5sP1oK) kG%fCZ byV7uQ 3qM+lI *hE#dAW9vS5rO0nK(jF$fBYa xU6tP2pL-lH& gD#czV8vR43qM+mI*hE! dAW9 wS5sO1n K) jG$ fCYbxU7tQ2pM-lH&hD#czW8v R4rN0mJ(iF$eBXaxT6sP2oL )kH%gCZcyV7u R3qM+mI*hE!d AW9wS5sO1nK) jG$fCYbxU7tQ 2pM-lH& hD#cz W8vR4rN0mJ(i F $eBXaxT6sP2 oL) kH%g CZcyV 7uR3qM+mI*hE !dAW9wS5sO1n K) jG$fCYbxU7 tQ2pM-lH&hD# czW8vR4rN0mJ (iF$eBXa xT6s P2oL) kH%gCZc yV 7uR3qM+mI* hE!dAW9w S5sO 1nK) jG$fCYbx U7tQ2pM-lH&h D#czW8v R4rN0 mJ(iF$eBXaxT 6sP2oL) kH%gC ZcyV7uR3qM+m I*hE!dAX9wS5 sO1nK) jG$fCY bxU7tQ2pM-lH &hD#czW8vRgD # czV8vR4qN0m J(iF! eBX awT6 sP1oL) kG%gCZ byV7uQ3qM+lI *hE#dAW9wS5r O1nK(jG$fBYb x U6tQ2pL-lH& gD#czV8vR4qN 0mJ(iF!eBXaw T6sP1oL) kG%g CZbyV7u Q3qM+ lI*hE#dAW9wS 5rO1nK (jG$fBYbxU6tQ 2pL- lH&gD#czV8vR 4rN 0mJ(iF!eB XawT6sP1o L) k G%gCZbyV7uQ3 qM+lI*hE!dAW 9wS5rO1nK (jG $fBYbxU6tQ2p L-lH&gD#czV8 vR4rN0mJ(iF! eBX

篇二: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壕吏》 教案 东方外语实验学校

 林桂珍(上课班级:

 初二 4 班)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诵读, 把握诗歌内容。

 2. 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 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 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 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 把握诗歌内容, 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课时:

 预计 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作——《望岳》 和《春望》, 下面, 请我们的同学来齐背这两首诗。

 (点评)

 今天, 我们继续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石壕吏》(板书:

 石壕吏)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以检查预习情况进行)

 1、 介绍作者:

 (生答; PPT 展示)

 杜甫, 字子美,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远大的理想, 但仕途坎坷, 身经离乱, 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 就用诗歌抒写情怀, 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 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 风格沉郁顿挫, 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 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

 《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 朗读感知 1、 听录音范读, 并注意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学生答, PPT 展示)

 壕(

 )

 逾(

  )

  邺(

 )

  戍(

 )

  惟(

 )

  妪(

 )

 衰(

 )

 应(

  )

  泣(

 )

  咽(

 )

 2、 集体朗读《石壕吏》

 3、 同桌互读, 注音读音的准确

 四、 根据学案要求, 结合课文注解, 理解诗句内容。(PPT 展示)

 1、 根据学案要求, 逐句理解诗句的大意。(学生答)

 2、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 再次诵读课文, 并争取背诵。

 小结:

 通过了 对诗句的理解, 我们从中感受到“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

 的灾难。

 杜甫用最真实的笔法为我们再次展示了这场叛乱带来的民不聊生。

 (示学生及课堂情况, 再进行下面的内容)

  五、 品读探讨, 把握主题 从“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入手。

 1. 提问:

 杜甫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老翁一个人吗? 其他人呢?

 明确:

 学生交流讨论后:

 一男戍城、 二男战死、 有孙乳下、 媳无完裙、 老妇应役。

 2、 老翁一家人的遭遇我们都是从老妇的致词中了解到的, 文中的哪一个诗能够概括出这一家人的生活处境?

 明确:

 “妇啼一何苦”。

 3、 妇人苦在何处? 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

 ①“三男邺城戍”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 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 可见战争之惨烈。

 ②“出入无完裙” ——寡媳衣不蔽体, 贫困可知, 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③“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年老体弱, 却被迫服役, 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板书:

 苦于: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4、 面对老妇的一声声的苦苦的哭求, 一般人都会同情, 但文中的差役是怎样的表情?

 明确:

 “吏呼一何怒”。

 从这一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差役凶恶蛮横、 冷酷无情。(板书)

 小结:

 呼——啼, 怒——苦, 形成强烈的对比; 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 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 凶狠粗暴的横蛮气势, 为老妇以下的诉苦制造悲愤的气氛。

 老年丧子之苦

  官吏的残暴 板书:

 吏呼怒

 ——妇啼苦

 贫困潦倒之苦

  战争的惨烈 被迫服役之苦

  百姓的深重灾难

 六、 深入研读, 把握情感。

 1、 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 诗人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两个, 老妇人和石壕吏; 她在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是明写。

 石壕吏开头出现, 中间便隐入幕后, 是暗写。“捉人”“一何怒” 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 凶暴无比。

 2、

 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明确:

 第一,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 白天要躲避战乱和抓丁。

 第二, 表明县吏“捉人” 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 来个突然袭击。

 ——表现差吏的冷酷, 暗示战事紧张。

 3、“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1)

 “夜久” 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

 反映出老妇一再哭诉和官吏百般逼迫的漫长过程。

 (2)

 “如闻” 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在干什么?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诗人并未睡觉, 而是在仔细的倾听对老妇一家的同情之情 (3)“泣幽咽” 的人是谁?

 明确:

 老翁——伤心; 诗人——同情。

 4、 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 课堂总结:

 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 一句话; 讲出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诗, 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强行征夫的故事。

 2、 请谈一谈:

 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 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结束语: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郭沫若称颂他: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 “三吏”“三别” 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 杜甫风格沉郁顿挫, 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 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 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八、 课外拓展:

 (示课堂情况安排)

 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唐. 杜甫《春望》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十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

 2、 杜甫诗句竞赛 露从今夜白,

 。

 (《月夜忆舍弟》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江南逢李龟年》 )

 ,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

 细雨鱼儿出,

  。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之二)

  射人先射马,

 。

 (杜甫《前出塞》 )

  星垂平野阔,

  。

 (杜甫《旅夜抒怀》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杜甫《登高》 )

  , 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笔落惊风雨,

 。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为人性僻耽佳句,

 。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聊短述》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

 ,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

  此曲只应天上有,

 。

 (杜甫《赠花卿》 )

 ,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

  九、 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完成练习册《杜甫诗三首》 的内容

  3、 找出《三别》、《三吏》 自读几遍

篇三: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课时

 杜甫(公元712-770),字 字

 ,诗中自称 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 杜少陵。

 。

 他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

 子美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 三吏” 《 新安吏 》《 潼关吏 》《 石壕吏 》

 “ 三别”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吏:

  逾:

  邺:

  戍:

  咽:

  妪 :

  泣:

 lì yú yè shù yè yù qì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 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 战死。

 存者且 偷生 ,死者长 已 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 急 应 河阳役, 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 投宿

 逾 逾: 越过 一何: 多么 前致词: 走上前去( 对差役)说话 新 新: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已: 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 无完裙:

 没有完整的衣服 服 裙 裙, 这里泛指衣服 应 应:

 应征 犹得: 还能够 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齐读第一节)

  “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已经到了 无兵可征 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齐读第二节)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 对比鲜明 ,两个“一何”, 加强了感情色彩 ,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 强调 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 的作用。

 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默读第三节)

 “ 三男邺城戍 ”——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

 。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

 。

 “ 出入无完裙 ”—— 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

 。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

 。

 听妇之苦 兵役苛酷 战争之惨烈 百姓受害之重 战争破坏严重

 听妇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观吏之怒 捉、呼、怒

 夜、夜久

 观吏之怒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试补出吏的逼问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交出来!快交出来!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暗 暗 明 明 吏:

 妇:

 小结二三节

 文中的官吏大发慈悲,动了恻隐之心了吗?请从诗中找到依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 忧国忧民之心 吗?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 ?

 察作者之情 听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察作者之情 忧国忧民无比矛盾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 对叛军的憎恶 ,对国家 能平叛战争的渴望 ,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 ,也 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 , 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感悟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 [ 提示] ] 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作业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篇四: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诗圣诗佛诗魔诗鬼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一 一 课前热身

 石壕吏杜甫杜甫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1.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 通过朗读感受人物语气,通过情景想象,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重点)3. 深刻理解“ 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学习目标

 杜甫,字 子美 ,唐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史 “诗史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 诗圣”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 少陵野老 ”, 世称“ “ 陵 杜少陵 ” ”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 杜工部 ” , 著有《 《 杜工部集集 》忆一忆 一

 写作背景:公元 758 年,为平息 “安史之乱” ,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 邺 城戍 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 妪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读准字句

 吏 :

  逾: :邺 :

  戍: :咽 :

  妪 妪 :

 泣 :

  lìyúyè shùyèyùqì横戌(xū )点戍( shù )戊 戊(wù)中 中 空

 暮 投 ( )

 石壕村 , 有吏夜捉人 , 老翁 逾( )

 )墙走 走 ( )

 ,老 老妇 出门看 看 。

 吏呼 一何( )

 怒, ,妇 啼一何苦 !

 听 听妇前 前 ( )致 致词( )男 :三男邺 城戍 。附 一男附书至 至 , 二男 新( )

 )战死 死 。

 存者且偷生 生 ( )

 , 死者 者 长 已 矣 !

 !

 室 中 更 无 人 , 惟 有 下 乳 下 孙( )

 。有 有孙 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老 老妪( )力 力虽衰 衰, ,请 从吏夜归, ,急 急应( )

 河阳役 , 犹得 ( )

 )备 晨炊 。夜久语 声绝( ( )

 ,如 如闻 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 , 独 ( )

 与老翁别。

 。译一译投宿越过 跑多么上前 说话最近苟且的活着吃奶的孩子老妇应征 能够断绝只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夜晚石壕村官吏 老翁 老妪 “我”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被抓服役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 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读出情感

 原文:暮投石壕村, 有吏 夜捉人 。老翁 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读出情感改文:暮投石壕村, 有吏 来征兵 。老翁 爬 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从诗句中找出老妇的“ 苦” ,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读出情感丧子之苦家贫 之苦从军之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读出情感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 ---- 夜久、幽咽、独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

 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黑夜中的哭声,那是(谁)(怎样)的哭声?

 面对这些哭声, 诗人 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

 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根植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赋予了杜甫悲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在杜甫心中,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端。“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到达顶峰,面对叛军的颠覆,杜甫毅然决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面然,此时的杜甫内心又是及其矛盾复杂的。

 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忧国忧民嫁女与征夫,不知弃路旁。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读 《 石壕吏 》 ,你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 ,你才真正读懂了 “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 悲天悯人、忧患苍生 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 “诗圣”的分量 。悟读课文 理解情怀

 诗圣杜甫的思想精髓爱国忧民

 补写:,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此时此刻,杜甫的内心世界肯定是矛盾复杂的,请你以第一人称,补写出杜甫当时的心理活动。

 (要求:能从中感受到杜甫的爱国忧民之情。)作业:

篇五: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安史之乱。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注重过唐朝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字正腔圆地读诗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

 2、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六个重点字音(两遍):

 逾 yú

 邺 yè

 戍 shù

 妪 yù

 衰 shuāi

 咽 yè

 看 kān

  (2)读出音长:能够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比如:

 暮( m ù)投( t ó u )

 --- 石( sh í)

 --- 壕( há o )

 --- 村( c ū n )

 --- 有( y ǒ u )吏( l ì)夜( y è)捉( zhu ō)

 --- 人( r é n )---

 (3)试读课文一、二段: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奏。

 3、字正腔圆地齐读课文。

 三、有板有眼地读诗 1、听课文录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个著名的播音员,你在听他朗读时,注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角是谁?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

 简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能够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

  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杜 甫 暮、天明 / 投、登、别 3、梳理故事情节:学生结合板书,用箭头连线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

 4、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有情有味地读诗 1、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准备用哪个字来概括文中人物的遭遇?为什么? 2、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最想表现哪个人物的苦?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读到他(她)的苦? 3、品读老妇之苦。

 (1)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品读一个“新”字。两个儿子丧命,还有一个朝不保夕,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老妇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苦难的家庭,没有希望,没有盼头,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2)无奈的命运。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古人说文言,实字好比骨肉,虚字好比气质。两个虚词,一“且”一“矣”,更多地隐藏了了老妇无限的绝望和伤痛,聚焦了所有的无奈、沧桑和老迈。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自请服役有自愿快速离去之意,这种想法来自掩护老翁、照顾儿媳、保护孙子的心理;由“请从吏夜归”一句可看出,差吏没抓到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人民在国难面前的担当;是杜甫悲悯情怀的曲折寄托。

 (3)困窘的生活。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更”,实在之意,突出被逼无奈

 的处境;“无完裙”突出家境的贫寒、困窘。

 4、品“苦”延伸。

 (1)老翁之苦,没有保障的性命之忧。

 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什么意思?“逾”能够换成“攀”吗?为什么一个年老体蓑的老翁会这样快速地越过墙头?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意味着什么?清代袁枚有首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我们能够想像:痛失儿子、妻子的老翁将在形单影只,恐惧不安中了度余生。

 朗读指导:读出“独”与“别”的语气。

 (2)杜甫之苦:复杂矛盾的苦闷灵魂。

 ①咬文嚼字品“苦闷”。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如字好在哪里? 【一个“如”字表现了哭声的泣不成声,断断续续;一个“如”字,给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饱含复杂的思想情感;一个“如”字也表现了诗人始终在倾耳细听,放不下心,对这个苦命的家庭一直报以注重,通夜不眠】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究竟是谁在哭?请按这样的句式合理想像:黑夜中的哭声,那是

 (谁)

  (怎样)的哭声。

 【黑夜中的哭声,那是媳妇痛失婆婆,前途茫茫的抽咽;那是乳孙惊魂未定,饥饿难耐的哀嚎;那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那更是诗人无可奈何,情难自抑的呜咽】

 ②富有创见悟“苦闷”。

 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③借助注释读“苦闷”。

 朗读注释①,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读“崩溃”、抽丁两个词,思考: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崩溃”、“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杜甫非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抽丁又很正常。他在既忧国又忧民中十分矛盾痛苦,无可奈何】

 (3)官吏之苦:无可奈何的为虎作伥。

 教师小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四海皆秋气,一室难

 为春。”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但是,面对苦难的战乱,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一个苦难的时代,带给人民的是什么呢?苦难的家庭,苦闷的灵魂!

 五、体味悲悯地读诗 1、成功的剧目演出,一定会有几处精细、传神的特写镜头。它震撼人心,让人永生难忘,作为导演,你准备捕捉哪个细节来重点打造?你为什么选这个细节? 配背景音乐,齐读课文。

 六、结束语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附板书设计:

 石 壕 吏

 杜 甫

 翁:逾、走

 吏:捉、呼

  苦

  妇:看、啼致词

 杜甫:投、登、别

篇六: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吏杜甫—— 这是一篇叙事诗,五言古体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被誉为 诗圣,祖籍襄阳(今湖北)人。是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仕进无门。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风格为 沉郁顿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 李杜 ”,有 《 杜工部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

 “ 三吏”:《 新安吏 》《 潼关吏 》《 石壕吏 》“ 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杜甫的诗歌• 乱离时世的悲歌。• 1.记事诗。• 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如《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2.格律严谨• “语不惊人死不休。”•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萧散自然。•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 从容优雅,让人神往。

 安史之乱:

 从公元 755 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 , 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 758 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 “ 三吏 ”“ 三别 ” 。

 暮投/ / 石壕 村 , 有 吏/ / 夜/ / 捉人 。

 老 翁/ / 逾墙 走 , 老 妇/ / 出门看 。吏 呼/ / 一何 怒 !

 妇 啼/ / 一 何苦 !

 听 妇/ / 前致 词 :

 三 男/ / 邺城戍 。一 男/ / 附书 至 , 二 男/ / 新战死 。

 存 者/ / 且偷 生 , 死 者/ / 长已 矣 !室中/ / 更无 人 , 惟 有/ / 乳下孙 。

 有 孙/ / 母未 去 , 出 入/ / 无完裙 。老 妪/ / 力虽 衰 , 请 从/ / 吏夜 归 , 急 应/ / 河阳 役 , 犹 得/ / 备晨炊 。夜 久/ / 语声 绝 , 如 闻/ / 泣幽咽 。

 天 明/ / 登前 途 , 独 与/ / 老翁别 。石壕吏杜甫

 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投宿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到村子里抓人。越过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多么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听 妇 前致 词 :三男邺城 戍 。一男 附 书 至 ,二男 新 战 死 。存者 且偷 生,死 者长 已 矣。室 中更 无 人,惟有 乳 下孙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防守。捎信回来。最近。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还在吃奶的孙子。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 孙母 未去,出 入 无 完 裙 。老 妪 力虽 衰,请从吏 夜 归,急 应 河 阳 役, 犹 得 备晨 炊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应征还能够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幽咽 。天明登 前 途,独与 老翁 别。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时间 ∶ 地点 ∶人物 ∶ 起因 ∶ 经过 ∶结果 ∶暮石壕村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登前途,与翁别线索:诗人行踪(时间顺序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霸道开端

 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而且是在夜晚?捉“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 “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在如实描绘之中, 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夜一 第一 ,表明 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 ,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 ,表明 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 ,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2段说一说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发展

 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 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一“呼”一“啼”,一“怒”一“苦”, 对比鲜明 ,两个“一何”, 加强了感情色彩 ,一方 一方 ,体现了诗人强烈 憎恶差役 、深刻 同情老妇 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 强调 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 统领后文 的作用。对比

 3 3 段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老妇有哪些苦呢?3层:①听妇前致词·····死者长已矣!②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③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三男邺城戍” ——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 。“出入无完裙” —— 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 。兵役苛酷战争之惨烈------ 三男二死丧子之苦战争破坏严重------ 衣不蔽体困窘之苦百姓受害之重------ 自请服役应征之苦高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从“独与老翁别”中可知老妇已被捉走 。

 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结局

 天明―― 告辞―― 结局:暮 ―― 投宿―― 开端:夜 ―― 住宿―― 发展:高潮:线索:

 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板书设计

 史: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断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老妪:

 空中更无人。吏:老妪:

 惟有乳下孙。吏:老妪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老妪: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汝家有男丁否还有他人否?其真无人耶?孙母现何在?汝家必征一人。分角色扮演男生模仿差役的语气,女生模仿老妇的语气,进行分角色朗读。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孩子 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

 •主 题•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为什么没被抓去服兵役?

 1、单从诗中文字看,杜甫当时是在这户人家投宿(当然也可以说是体察民情),夜晚有吏来抓人,老翁马上翻墙跑了,老妇去开的门,然后杜甫是在屋内听到的外面的对话,所以自始至终官吏应该都没有进屋,更不论抓杜甫了。

 2、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提到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说自己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这是因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死后加赠著作郎,从五品上,按唐制,一个人做了五品及以上的官,他的兄弟子孙都免征课役。写《石壕吏》的时候,杜甫还是个官,肯定不会被官吏捉拿,即使不是官,因为他祖上的庇佑,他也不会被捉拿。因为其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就任司功从军的路上,因为他也是官,所以官吏不抓他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半途为安史叛军抓获,押到长安。他面临紊乱的长安,听到官军再三溃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从军。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因为指挥不一致,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迫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从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从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露宿风餐,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从军,不会被抓。

篇七: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壕吏》 教学设优秀计

  《石壕吏》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与学生对话, 借背景导新课。

 公元 758 年, 唐朝的 60 万军队在邺城战败,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四处抓人当兵, 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曾被叛军俘虏, 在难民中奔走, 亲眼目睹捕吏将老人、少年、 甚至新婚才一天的青年, 统统抓去当兵。

 心情激愤之下, 杜甫创作出了 著名的《三吏》 、 《三别》 , 大家知道是哪些吗? (《石壕吏》 《潼关吏》 《》 , 《新婚别》 《》《》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三吏》 中最著名的《石壕吏》 。

 二、 与文本对话, 感知说明对象。

 (一)

 初读诗歌, 交流预习收获。

 1. 结合课文注释介绍《石壕吏》 创作背景, 明确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

 2. 注意生字新词。

 暮、 逾、 走、 一何、 怒、 前致词、 新、 已、 更、 去、 老妪、 应、 犹得、 绝、 幽咽等的音、 意。

 3. 畅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

 明确:

 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二)

 再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诵诗歌, 读出作者的情感 1.

 2.

 明确诗歌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情节, 从文中找出揭示当时社会背景的句子。

 明确:

 一天

  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 遇官吏抓丁服役, 老翁逾墙逃走, 老妇出门应对被迫服役, 天明作者与老翁独别的一件事。

 吏呼一何怒、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急应河阳役、

 3.

 归纳课文大意, 理清结构线索。

 明确:

 第一节(前四句)

 :

 写“致词” 的由来,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节(“怒” “苦” 两句)

 :

 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欢迎访问和交流

  第三节(“致词” 14 句)

 :

 老妪致词说家庭状况, 体现战争之残酷、 百姓之不幸。

 第四节(后四句)

 :

 尾声, 暗示老妪已被抓走, 作者与老父独别。

 (三)

 齐读课文, 分节学习, 深入交流。

 1. 齐读第一节, 思考:

 (1)

 全文故事情节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

 “捉人”

 拓展延伸:

 作者为何不用“征兵” “点兵” “招兵” , 而是用“捉人” ? 明确:“捉” , 强抓, 如实描绘战争残酷, 隐含作者批评。

 “夜” 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捕吏在夜间对村民突袭搜捕, 令人惊骇。

 村民昼夜不安。

 2.

 老翁、 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明确: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 昼

  夜不安, 老翁未睡, 老妇机警, 为老翁作掩护。

 拓展延伸:

 想象当时的情景及二人的心情。

 明确:

 气氛紧张, 人物慌乱。

 2. 齐读第二节, 思考:

 (1)

 小吏、 老妇各有怎样的态度和反应? 明确: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副词“何” 更见老妇之悲惨辛酸, 从老妇之苦烘托捕吏之怒, 从老妇一人之苦反映出百姓之苦。

 (2)

 拓展延伸: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怎样? 二者心理活动如何?

 明确:

 捕吏“急” 是为了 应付差事, 怕抓不到人。

 怒之急。

 老妇之“苦” 是为了拖延时间助老翁。

 苦之急。

 三、 与人物对话, 感受作者情味。

 齐读第三节, 思考:

 1. 老妇致词讲述哪些家事? 明确:

 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无完裙, 幼孙尚待乳欢迎访问和交流

  分哪三层? 明确:

 三字从军, 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 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 自请服役。

 诗人是如何知道的? 明确:

 听妇前致词, “听” 表现作者未睡在屋内听见的。

 2.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

 战争之残酷。

 3. 你怎样理解“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这句话? 明确: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 死去的人就永远去了。

 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的悲惨遭遇获得捕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4. 想象一下, 捕吏有理会老妇的哭诉吗? 如果没有, 老妇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

 没有。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 隐去已逃走的老翁, 回答家里没有男人, 只有幼孙和寡媳, 寡媳无完裙可见战争造成百姓的贫困。

 5. 听了老妇的家庭现状, 捕吏放弃了吗? 如果没有, 老妇是如何回应的?

 明确:

 没有, 依旧盘问。

 “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 被迫主动自请服役, 要求即刻动身, 掩护老翁逃走。

 “急” 字故作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6. 本节诗歌看似老妇人回答, 但三个层次中隐藏着捕吏的问话。

 (1)

 试猜想每一次捕吏的问话。

 PPT 展示:

 第一层次 捕吏:

 ___________ 老妪: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第二层次 捕吏:

 ___________ 老妪: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第三层次 捕吏:

 ___________ 老妪:

 老妪力虽衰, 请

  从吏夜归, 应急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2)

 你能从中发现杜甫写《石壕吏》 的技巧吗?

 明确:

 掌握“藏问与答” 的技巧。

 如“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概括了 双方的矛盾, 但并没有明写石壕吏的欢迎访问和交流

  蛮横凶残,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3)

 拓展延伸:

 赏析《寻隐者不遇》

 明确:

 古典诗歌中, 藏问于答、 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

 7. 题目是《石壕吏》 , 却详写老妪略写捕吏, 这样的叙述是否妥当?

 明确:

 妥当。

 作者采用“藏问于答” 的手法, 从老妪的致词中侧面烘托出石壕吏的凶残暴虐。

 8. 你是如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的?

 明确:

 全诗仅用二十四句, 就写出了 典型性很强的环境、 人物和情节, 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蕴含了 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与历史对话, 体现人文精神。

 齐读最后一节, 思考:

 1. “夜久” 说明了 什么? 明确:

 捕吏捉人时间之久

  2. “如” 字用得很含蓄, 假如没人哭, 作者为何有这种感觉? 假如有人哭, 又是谁在哭?

 明确:

 骚乱终于停止, 在寂静一般的深夜仍听见哭泣声, 可能是寡媳在哭, 也许是更多人在哭。

 作者能感觉到若有若无的哭声, 正体现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如果你认为是儿媳在哭, 那么她在哭什么? 明确:

 丈夫的战死, 婆婆的被捉, 生活的困顿, 今后的艰难

  3. 天明时分,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与老翁告别的? 明确:

 “独” 。

 悲痛、 同情、 愤怒。

 来时老夫妻一起迎接, 去时只能与老翁独别。

 一夜之间遭此巨变, 凄苦悲凉, 尽在不言中。

 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令人沉痛不已。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照应开头, 在叙事中含有抒情。

 4.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老翁、 老妇、 捕吏的形象?

 欢迎访问和交流

  明确:

 老翁:

 妻离子亡, 老年凄惨。

 老妇:

 勇于承担苦役, 善良勇敢。

 捕吏:

 可恶—统治者的爪牙; 可悲—抓不到人, 要应付差事, 只好抓老妇交差。

 5.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

 本文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 明确:

 杜甫。

 “听” 妇前致词

  (2)

 作者耳听目睹了吏捉人的全过程, 却始终保持沉默, 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

 明确:

 (结合其身份、 背景, 分析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

 有。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平实的叙述中, 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百姓唱歌当哭, 记下来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作者是有心的, 是与受苦受难的百姓息息相通。

 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 对安史之乱中百姓早上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6. 拓展延伸:

 结合《石壕吏》 与作者生平, 探讨作者的矛盾心理。

 明确:

 作者忧国忧民, 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 希望能取得胜利, 让百姓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指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悲痛。

 五、 与现实对话, 插上想象翅膀

 1.

 抓住诗中的关键词, 复述诗歌内容, 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诗歌叙述了捕吏趁夜捉人, 连老妇也未能幸免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对人们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2 畅想历史, 结合文本探讨:

 石壕吏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 儿媳、 幼孤的命运将会怎样? 老妇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按情节板书:

 欢迎访问和交流

  目击耳闻 凶残 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 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 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欢迎访问和交流

 dRkYs*z3Ha OiVp%x0 E8LfTm#u-B5J cQkYr*z2GaOh Vp$w0D7LfSm# t) B5IcQjXr*y2G9NhUo$w+D7 KeSmZ t) A4IbP jXq&y1F9NgUo! v+D6KeRlZs( A4HbP iWq&x1F 8MgTn!v-C6J d RlYs(z3HbOiW p%x0E 8MfTn#u -C5JdQkYs*z3 GaOhVp%w0E7L fTm#u ) B5IcQk Xr*y2GaNhVo$ w0D7LeSmZt) B 4IcPjXr&y2F9 NgUo$v+D6KeS lZt(A4IbPjWq &x1F9MgUn!v+ C6KdRlZs(A3H bOiWq%x1E8Mg Tn! u- C5JdRkY s*z3HaOiVp%x0E8LfTm#u-B5 JcQkYr *z2GaN hVp$w0D7LfSm#t) B5IcQjXr& y2G9Nh Uo$w+D 7KeSmZt) A4IbPjXq&y1F9NgU o!v+C6KeRlZs (A4HbPiWq&x1F8MgTn!v-C6J dRlYs( z3HaOi Wp%x0E8MfTn#u-C5JdQkYr*z 3GaOhVp%w0E7 LfTm#u ) B5IcQ kXr*y2GaNhV o$w+D7L eSmZt ) B4IcPjXr&y2 F 9NgUo$v+D6K eSlZt(A 4HbPj Wq&x1F9MgUn!v+C6KdRlYs(A 3HbOiWq %x1E8 MgTn!u-C5JdRkYs*z3HaOiVp %w0E8LfTm#u- B5JcQkYr*z2GaNhVp$w0D7Lf Sm#t) B4 IcQjX r&y2G9NhUo$w+D7KeSlZt) A4 IbPjXq& y1F9N gUo! v+C6KeRlZs(A4HbPiWq% x1F8MgT n!v-C 6JdRlYs(z3HaOiWp%x0E8MfT n#u-B5JdQkYr *z3GaOhVp%w0E7LfSm#u) B5I cQkXr* y2GaNh Vo$w+D7LeSmZ t) B4IcPjXq&y 2F9NgUo $v+D6 KeSlZt(A4HbP jWq&x1F9MgUn ! v-C6K dRlYs( A3HbOiWq%x1E8MfTn!u-C5Jd RkYs*z3HaOiV p%w0E8LfTm#u-B5JcQkXr*z2 GaNhVp $w0D7L fSm#t) B4IcQjXr&y2G9NhUo$ v+D7KeSlZt) A4IbPjXq&y1F 9MgUo!v+C6Ke RlZs(A4 HbPiW q%x1F8MgTn!v - C6JdRkYs(z3 HaOiWp% x0E8M fTn#u-B5JdQk Y r*z3GaOhVp$ w0E7LfSm#u) B 5IcQkXr*y2G9 NhVo$w+D7LeS mZt) B4IcPjXq &y2F9NgUo$v+ D 6KeRlZt(A4H bPjWq&x 1F9Mg Un!v-C6KdRlY s( A3HbOiWp%x 1E8MfTn!u-C5 JdRkYs*z3GaO iVp%w0E8LfTm #u-B5JcQkXr* z2GaNhVp$w0D 7LeSm#t) B4Ic QjXr&y2G 9NhU o8MgTn!u-C6J d RkYs*z3HaOi Vp%x0E8LfTm# u-B5JcQkYr*z 2GaOhVp$w0D7 LfSm#t)B5IcQ jXr*y2G9NhUo $w+D7KeSmZt) A4IbPjX q&y1F 9NgUo!v+D6Ke R lZs(A4HbPiW q&x1F8M gTn! v -C6JdRlYs(z3 HbOiWp%x0E8M fTn#u-C 5JdQk Ys*z3GaOhVp% w 0E7Lf Tm#u) B5IcQkXr *y2G aNhVo$w0D7Le Sm Zt) B4IcPjX r&y2F9Ng Uo$v +D6KeSlZt(A4 IbPjWq&x1F9M gUn!v+C6KdRl Zs(A3HbOiWq% x1E8MgTn! u-C 5JdRkYs*z3Ha OiVp%x0E8LfT m#u -B5JcQkYr *z2GaNhVp $w0 D7LfSm#t) B5I cQjXr&y2G9Nh Uo$w+D7KeSmZ t) A4IbPjXq&y 1F9NgUo!v+C6 KeRlZs(A4HbP iWq&x1F8MgTn !v-C6JdRlYs(z3HaOiWp %x0E8MfTn#u-C5JdQkYr*z3G aOhVp%w0E7Lf Tm#u) B5IcQkX r*y2GaNhVo$w +D7LeSmZt) B4 IcPjXr&y2F9N gUo$v+D6KeSl Zt(A4 HbPjWq& x1F9MgUn! v+C6KdRlYs(A3Hb OiWq% x1E8MgT n!u-C5JdRkYs*z3HaOiVp%w0 E8LfTm #u-B5J cQkYr*z2GaNhVp$w0D7LfSm# t) B4IcQjXr&y 2G9NhUo$w+D7KeSlZt) A4IbP jXq&y 1F9NgUo !v+C6KeRlZs(A4HbPiWq%x1F 8MgTn !v-C6Jd RlYs(z3HaOiWp%x0E8MfTn#u -B5JdQ kYr*z3 GaOhVp%w0E7LfSm#u) B5IcQk Xr*y2G aNhVo$ w+D7LeSmZt) B4IcPjXq&y2F9 NgUo$v +D6KeS lZt(A4HbPjWq&x1F9MgUn!v- C6KdRlYs(A3H bOiWq%x1E8MfTn!u-C5JdRkY s*z3H aOiVp%w 0E8LfT m#u-B5JcQkXr*z2Ga NhVp$w0D7LfS m#t) B4IcQjXr&y2G9NhUo$v+ D7KeSlZt) A4I bPjXq&y1F9MgUE8LfTn#u-B5 JcQkYr* z2GaO hVp$w0E7LfSm #t) B5IcQjXr* y2G9NhUo$w+D 7KeSmZt) A4IcPjXq&y1F9NgU o! v+D6KeRlZs (A4HbPiWq&x1F8MgUn! v-C6J dRlYs(z3HbOi Wp%x1E8MfTn# u -C5JdQkYs*z 3GaOhVp %w0E7 LfTm#u) B5JcQ k Xr*y2GaNhVo $w0D7LeSmZt) B4IcPjXr&y2F 9NhUo$v+D6Ke SlZt(A4 IbPjW q&y1F9MgUn!v + C6KdRlZs(A3 HbOiWq% x1E8M gTn! u-C6JdRkYs*z3HaOiVp% x0E8LfT m#u-B 5JcQkYr*z2GaOhVp$w0D7LfS m#t) B5IcQjXr *y2G9NhUo$w+D7KeSmZt) A4I bPjXq& y1F9Ng Uo!v+D6KeRlZs(A4HbPiWq&x 1F8MgTn!v-C6JdRlYs(z3Hb OiWp%x0E8MfT n#u-C5J dQkYs *z3GaOhVp%w0 E 7LfTm#u) B5I cQkXr*y 2GaNh Vo$w0D7LeSmZ t) B4IcPjXr&y 2F9NgUo $v+D6 KeSlZt(A4IbP jWq&x1F9MgUn !v+C6KdRlZs( A3HbOiWq%x1E 8MgTn7LeSm#t ) B4IcQjX r&y2 F9NhUo$v+D7K eSlZt) A4IbPj Wq&y1F9M gUo! v+C6KeRlZs(A 3HbPiWq%x1F8 MgTn!u- C6JdR kYs(z3HaOiWp % x0E8LfTn#u- B5JdQkYr*z2G aOhVp$w0E7Lf Sm#u) B5IcQjX r*y2G9N hVo$w +D7LeSmZt) A4 IcPjXq&y2F9N gUo!v+D 6KeRl Zt(A4HbPjWq& x 1F8MgUn!v-C 6KdRlYs( z3Hb OiWp%x1E8MfT n ! u-C5JdQkYs *z3GaOiV p%w0 E8LfTm#u) B5J cQ kXr*z2GaNh Vo$w0D7L eSm# t) B4IcQjXr&y 2F 9NhU o$v+D7KeSlZt(A 4Ib PjWq&y1F9MgU o!v +C6KdRlZs (A3HbPiWq %x1 F8MgTn!u-C6J dR kYs(z3HaOi Vp%x0E8LW q&x 1F9MgUn!v+C6 KdRlYs(A3HbO iWq%x1E8M gTn !u-C5JdRkYs* z3HaOiVp%w0E 8LfTm#u-B5JcQkYr*z2GaNhVp $w0D7LfSm#t) B4IcQjXr&y2G 9NhUo$w+D7Ke SlZt) A4IbPjXq&y1F9NgUo!v +C6KeR lZs(A4 HbPiWq%x1F8MgTn!v-C6JdRl Ys(z3HaOiWp% x0E8MfTn#u-B5JdQkYr*z3Ga OhVp%w0E7LfS m#u) B5IcQkXr*y2GaNhVo$w+ D7LeSm Zt) B4I cPjXq&y2F9NgUo$v+D6KeSlZ t(A4HbPjWq&x 1F9MgUn!v-C6KdRlYs(A3HbO iWq%x1E8MfTn !u-C5JdRkYs* z3HaOiVp%w0E 8LfTm #u-B5Jc QkXr*z2GaNhVp$w0D7LfSm#t ) B4IcQ jXr&y2 G9NhUo$v+D7KeSlZt) A...

篇八: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朗读 翻译课文品析课文 练习目录布置作业探究艺术美

 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 ,我国古代 主义 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 ,有 《 》 传世。一、了解作者唐 子美 少陵野老现实安史之乱诗史诗圣杜少陵杜工部 杜工部集

 唐肃宗 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 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写作背景3 3” 、“三吏三别”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三、朗读1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lìyúyè shùy yù ùyè

 石 壕吏暮投/ / 石壕村,有吏/ / 夜捉人。老翁/ / 逾墙走,老妇/ / 出门看。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听妇/ / 前致词:三男/ / 邺城戍。一男/ / 附书至,二男/ / 新战死。存者/ / 且偷生,死者/ / 长已矣!室中/ / 更无人,惟有/ / 乳下孙。有孙/ / 母未去,出入/ / 无完裙。老妪/ / 力虽衰,请从/ / 吏夜归,急应/ / 河阳役,犹得/ / 备晨炊。夜久/ / 语声绝,如闻/ / 泣幽咽。天明/ / 登前途,独与/ / 老翁别。二、朗读2 2 、听读,感受节奏美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二、朗读3 3 、抽生 配乐范读,读出情感。

 1 1 、参看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诗意。暮 投/ / 石壕村,有 吏/ / 夜 捉人。老翁/ / 逾 墙 走 ,老妇/ / 出门看。吏 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 苦!听妇/ / 前 致 词:三男/ / 邺城 戍 。一男/ / 附书至 ,二男/ / 新战死。存者/ / 且偷生 ,死者/ / 长已矣 !室中/ / 更无人,惟有/ / 乳下孙 。有孙/ / 母未 去 ,出入/ / 无完裙。老妪/ / 力虽衰, 请从/ / 吏夜归,急应/ / 河阳役, 犹得/ / 备晨炊。夜久/ / 语声绝,如闻/ / 泣幽咽 。天明/ / 登 前途 ,独与/ / 老翁别。投宿 役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跑诉说,叫喊 多么 对 …… 说 服役捎信回来 且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正在吃奶的孙子 改嫁 离开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三、翻译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日暮 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 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三、翻译课文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 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 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四、品析课文思考1 1 、 全班齐读,读出起伏。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吏夜捉人思考2 、诗中两个主要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人物形象?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形容老妪、官吏,你会用哪个字?老妪:苦、悲、惨官吏:恶、凶、悍

 朗读技巧: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通过 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 —— 暴,老妇 —— 苦。抽生朗读,读出角色。

 思考3 3 、老 老妇 的话 不是一口气说 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 出来的。根据课 文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吏:【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 】妪:室中更无人。吏:【 】妪:惟有乳下孙。吏:【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吏:【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你们家还有别人吗?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四、品析课文

 思考4 4 :老妪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哪些诗句感受到?• (1)丧子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家贫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应征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思考: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语声绝”是谁在讲话,讲什么内容?“泣幽咽”,是谁在哭?思考6:此时此景诗人在想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国家战乱的忧愁,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行径的憎恶四、品析课文

 明确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 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 ,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境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所以作者 支持这场战争 ,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 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 含蓄地予以揭露 。五、探究艺术美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1 1 、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文中二个字是:

 。2 2 、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3 3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六、练习怒、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4 4 、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A. 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 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 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 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A A

 5 5 、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B. 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C. 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 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B B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2 、 续写老妪, , 老翁 , 寡媳 ,乳 乳孙 的命运七、 布置 作业

篇九: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石壕吏 》教案

 教学目标 :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 8 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 1 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 1 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

 吏

  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 1 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文章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夜、 捉

 呼

  怒

 老 妇

  啼

 苦

 “我”

  忧国忧民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推荐访问:石壕吏教案一等奖 教案 石壕吏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廉洁从教案例9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