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故都秋试讲教案(完整文档)

时间:2022-11-01 18: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秋试讲教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故都秋试讲教案(完整文档)

 

 《故都的秋》 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是 XX 号选手, 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故都的秋》 , 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 同学们好!

 一、 导入

  秋天, 以其特有的魅力, 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 关于 “秋”的诗文, 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展示幻灯)

 这些名篇和佳句, 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 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 有的刻画了 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 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 选择了独特的角度, 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 写出《故都的秋》 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 “秋” 景如何? “秋” 意怎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

 (板书课题、 作者)

 二、 探究文本 1. 破题 “故都” 即北平, 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作者为何不称“北平的秋” 而叫“故都的秋” 呢 明确:

 北平曾做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可谓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的” 、 “过去的” 的意思, 人们对过去的、 从前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情感, 譬如:

 故友、 故乡 , 从“秋” 字可以产出文章描写秋景, 因此,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包含着眷恋、 深情的情景交融文章。

 2. 入题 作者笔下, 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

 清、 静、 悲凉。

 3. 理清思路 (1)

 生读 1-2 段, 说说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采用对比的手法, 写对北国、 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

 3-10 段, 具体写了哪些事物, 描绘了哪五幅图画?

 明确: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闲人、 清秋佳果。

 4. 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 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 静、 悲凉”

 的特点的呢? 我们将从“秋色” 和“秋声” 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

 )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1)

 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 (红、 橙、 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 绿、 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

 冷色。

 (2)

 故都北京, 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 秋天里, 明艳之色有, 繁市之境在, 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

 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 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 因此不喜暖色, 不好热闹。

 (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 插入写作背景。

 )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 2 月离杭赴福州, 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 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 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 年 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白色恐怖, 使郁达夫心境不好; 他心境不好, 所以喜好冷色调, 总想找宁静处” 。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 的特点, 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3)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 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说……” 。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

 三、 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 3-11段, 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 清、 静、 悲凉。

 文章的第 2、 12、 13、 14 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 它们有没有作用, 如果有, 有何作用?

推荐访问:故都秋试讲教案 试讲 故都 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