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4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会读,学习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2)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推荐访问:教案 高中语文 苏武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苏武传节选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ppt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备课 苏武传的教案
热门文章:
- 彩色鱼美术教案,大班彩色教案(优秀13篇)(完整文档)2024-08-18
- 2023最新安全教案大班免费,大班安全教案(模板12篇)【优秀范文】2024-08-16
- 冬至教案中班(汇总8篇)(完整)2024-08-16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及反思(优质10篇)(精选文档)2024-08-14
- 2023年度最新中班教案及反思(优秀11篇)(完整)2024-08-12
- 2023年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初中七年级,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汇总14篇)(精选文档)2024-08-12
- 一年级音乐教案湘教版(优质12篇)(完整)2024-08-12
- 最新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通用13篇)(完整)2024-08-10
- 2023年最新沙漠中绿洲教案中班(实用14篇)(范例推荐)2024-08-10
- 会变魔术水教案中班(实用11篇)(范文推荐)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