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观后感合集【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观后感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观后感篇1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 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观后感篇2这是一篇千古传颂的华章。人们谈及它时,总是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而赞叹,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军事史上永放光辉。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为曹刿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刿不是贵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军国大事本来与他毫无关系,他也毫无责任,“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说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民众官府各司其职,即使国有危难,也不是曹刿这样“素食者”的责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可是,曹刿却还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来,请见国君,献计献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他自己又确实有着惊人的谋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层,曹刿之所以有勇气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见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应当还是他救国于危难的一腔爱国心和责任感。
古往今来,胸怀天下、以社樱黎民的兴亡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然层次分明,从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标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壮志凌云。至于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载之下,也会令人激动不已。
国之为国,虽然有专门负责统治的官府君臣,但每个百姓也都是国中的一员,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国家兴盛,社会繁荣,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人民便会流离失所,难以为生。至于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人民便连生命也难以保全。可见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反过来,可能一个人在涣映大国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众志成城,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富国救国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情势不能改变,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历史有太多的悲壮和光荣来证明这一点。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开始的时候都是凭一人之身勇担大任,感动了身边无数的士卒,使金兵后退,满洲兵不能前进。如果有更大的响应和追随,怎么还会有江山的沦丧、家园的理亡?
曹刿论战观后感篇3《左传》中,《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历来被视为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全境在今山东境内)虽是一个一等诸侯国,其辖下土地大约就是如今一个县面积而已。齐国,也在山东境内,是二等诸侯国,其辖国却占有山东东部及山东半岛,地理上有渔盐之利,齐、鲁二国国力相比,强弱不言而喻。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在曹刿协助下,鲁国打败了齐国。此战,曹国采用“敌疲我打”方针,并提出了理论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击时机在敌方“辙乱旗靡”之际。时至今日,此等理论依然被军事指挥员所接受。因此,人们认定,《论战》是一篇军事文章。
细读《论战》,掩卷思之,该文还是一篇治国大文章。
强敌当前,鲁莽的庄公不考虑敌我双方状况就要出战。曹刿问,你凭什么去打仗?鲁庄公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我每天享用的衣食,无论如何都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告诉他,这种小恩小惠,广大人民没有得到,人民不会为你卖命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第二个条件是,祭神的时候,忠诚老实,不敢虚夸。用现在的话说,在精神信仰上,我是彻底忠诚的。曹刿说,这些微小的信用无济于事,精神信仰不会帮助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至提出第三个条件: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查清,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所以曹刿回答:因为你尽心为人民办事,凭这一点,能够打胜这一仗(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古代士大夫和封建帝王都意识到的,民心民气是立国之本,说该文是治国文章,是恰如其份。成语“人命关天”,一般人认为人命如天大,有识者则指出:这个“天”是指“天数”、气数“。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部门、执法部门出了问题,恐怕这个国家将有不忍言之事发生。曹刿将司法公正与否来衡量民心向背,其见识确有过人之处。
说《曹刿论战》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指其篇幅,该篇全文仅200余字,既阐明治国道理,又包涵军事理论,说它大实不为过。文笔方面也很精采,文中用“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向其故”,用墨不多而刻画出一个不分客观形势、鲁莽行事和打胜仗不知其所以然的统治者嘴脸,又印证了曹刿“食肉者鄙”的论断。可以说《论战》在整部《左传》中,是很精采的章节。
曹刿论战观后感篇4“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观后感篇5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热门文章:
- 2023年度《平凡的世界》观后感800字6篇(范例推荐)2024-08-06
- 《神舟二号》观后感6篇2024-08-06
- 2023年cctv《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5篇2024-08-06
- 看榜样观后感7篇2024-08-05
- 2023年度看《哥,你好》观后感6篇(2023年)2024-07-23
- 《玩具总动员》观后感11篇2024-07-22
- 2023年逃家小兔观后感中学生优秀5篇2024-07-20
-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3篇2024-07-20
- 2023电影《雷锋》观后感作文9篇2024-07-20
- 2023年新闻大求真溺水观后感6篇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