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7篇

时间:2022-09-07 13:45:06 来源:网友投稿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7篇《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256管理MANAGEMENT201011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文献综述■高兴王伟湘潭大学商学院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7篇,供大家参考。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7篇

篇一:《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6管 理 MANAGEMENT2010 11我 国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相 关 文 献 综 述■ 高兴 王伟 湘潭大学商学院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 ( 2010 ) 11-256-03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内部控制得到发展,内部控制评价开始受到关注,但此时内控评价只是停留在对其简单认识上。众多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深入,而企业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内控评价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政策,同时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风险评估一、法律法规建设方面1999 年,《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提出公司必须聘请具有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2000 年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同时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2002 年,《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指出注册会计师接受被委托单位的请求后,应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发表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2004 年 9 月,银监会于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该办法体现了内控评估的思想,提出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2006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这两个报告都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进行年度评价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核实。2008 年 6 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局、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 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出台,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目的、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依据,是我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内控评价文件。二、学术界有关内控评价的研究这一时期,除政府出台相关的规范文件指引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外,我国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研究有:王立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探讨了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提高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的效果。采用模型评述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时,应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图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陈汉文,张宜霞指出对企业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法两种方法。而风险基础法可充分考虑企业的特定情况,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更广泛的灵活性。关于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研究有:张谏忠,吴轶伦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宝钢运用调查问卷,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分析风险控制点,制作“风险控制矩阵”并实施整改的过程。戴彦通过对 A 省电网公司的研究,依据层次分析法等设计权重指标实施评价,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图与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评价。借助案例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研究的有: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借助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分析,指出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界定与其评价主体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内控评价目标的界定是不一致的。内控评价要以风险管理为基准,重视风险测试与风险评估。吴水澎运用 COSO 报告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亚细亚集团内部控制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亚细亚集团在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并指出我国的内部控制的改进应由权威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性安排。其他方面,朱荣恩从《萨班斯—奥克斯利》404 条款出发,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论述,提出应如何对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强制性规定,还需要企业设计科学的规范,为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张龙平从内控评价实务着手,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目标、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其责任划分。杨有红在 2009 年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与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发现前者在内部控制方面更有效。三、总结从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发展来看,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内控评价规范体系。从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正由自愿性逐渐过渡到强制性;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全面,特别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方面有了科学的依据。参考文献:[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02[2]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法的比较.会计之友.2009.03.

篇二:《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管理61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匡天悦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因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开始日渐广泛而深入。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领域的研究机会,期望对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人员给予一定参考。关键词: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整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61-02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前进以及公司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在内容上的持续扩充以及理论概述上的更加规范。1990 年以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果,这其中的一些成果成为业界的“标杆”,是后来各个国家的学者研究的方向。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在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要属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所发布的名为“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报告,即“COSO 报告”。该报告对内控进行了新的归纳与概括,并讨论出了构成内控框架的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了 2004 年 9 月,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又发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文件,该文件在内控方面增加了关于从各个方向进行风险管控的新内容,进一步将风险管控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联结在了一起。另外一个著名的探索内控方面的成就是《2002 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即“SOX 法案”。该项法案提出了新的观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出公司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要保障其内部控制是有作用的,其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能够合理保证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可靠性的控制程序以及其完成的状况,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外界发布该企业对其内控现状的评价与分析的资料。二、国外研究文献回顾(一 )在探索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与人事管理层面Jennifer Altamuro, Anne Beatty(2010) 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是否有作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企业需要更专业、更尽责的审计师来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监管。Chan Li, Lili Sun, Michael Ettredge(2010) 试图对各企业财务总监的专业资格是否具有重大缺陷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对于萨班斯法案中某些不良意见表示认可的财务总监们在其专业方面并不合格,这些公司需要聘请更为合格的财务总监才能改善其内部控制的现状。Davide Rizzotti, Angela M. Greco(2013) 认为许多国家的监管框架因为监督机制都强调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一个尽职尽责的董事会能对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Dean Neu, Jeff Everett, Abu Shiraz Rahaman(2014) 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对抑制企业财务舞弊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行为来强化企业及其管理者的伦理和道德。他们特别强调了米歇尔·福柯和德勒兹的见解,提出防止财务舞弊必须依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理解与沟通以及有效的监管行为。(二 )在探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层面Theresa F. Henry, John J. Shon, Renee E. Weiss(2011) 根据萨班斯法案研究了财务总监的薪酬与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加强企业的监管很有可能也会增加企业不可预见的费用。M. Dale Stoel, Waleed A. Muhanna(2011) 呼吁企业的高层人员要密切关注其信息技术的监管与控制。他们认为对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控制在基于信息系统风险定价的资本市场中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Ryan LaFond, Haifeng You(2010) 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案,认为必须增加贷款损失的准备,保证未来有持续的现金流及足够的盈余,才能保障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可预测的以及有效的。(三 )在探索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层面Michel Benaroch, Anna Chernobai, James Goldstein(2012) 认 为 IT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缺乏 IT 内部控制时会对内控的整体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公司规模越大,风险越高,对银行业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信息和安全漏洞的关注。Iris Saliterer, Sanja Korac(2013) 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开始带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变化,尤其是地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导致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受到了来自政府部门以及公共管理者外部问责制的挑战。而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以及对信息的控制,使其保持高度流通状态。三、国内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一 )国家相关政府机构所做的关于内控方面的规定由于受 1997-1998 年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日益关注。财政部于 2001 年发布了两套关于内控的试验执行的规范,规范中清楚地规定我国企业不仅需要初步形成内部控制的框架,进而逐渐健全和优化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并且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尤其是货币类资产的控制。2006 年底,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强调银行的内部控制与企业一样,也是以其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实行的一种动态的程序,只不过与企业相比,银行更要注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与分析以防止损失的发生。2008 年,财政、审计以及其他各监管部门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从 1992 年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了我国企业必须形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构架。该规范以更加严谨的角度重新概括了内部控制,对其实施的准则和需要实现的宗旨等都进行了更加确切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实践及借鉴作用。(二 )相关学者的研究1980 年以后,由于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不断实施,许多学者将精力日益投入到对内部控制的探索中。他们在吸取外国专家优秀研究成效的基础上充分立足我国的国情,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有以下观点较为典型:1.在探索内部控制的理论层面吴水澎、陈汉文 (2000) 以内部控制的原理为起点,对其作了各个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中描述的五个构成内控的主要元素来建立企业自身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框万方数据

 现代经济信息62(3)制定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原有员工的留任政策、具有赏罚分明的薪酬方案、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并购后员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人员留任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是关键人才的留任又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初始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引进的人才的发展 , 所以人力资源的留任一定要慎重。考核激励机制会影响员工的去留及工作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在员工职业发展上,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感觉到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并购后目标。2.留住关键人才所谓关键人才,是对达成并购后企业战略目标起关键作用的员工,不仅包括行业专属管理者,还有企业核心技术的掌握者,他们可能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或者是业务骨干等。关键人才的留任并购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及时评估,即并购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未来 3 年的人才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尽职调查中所搜集人员的信息,做好人才统计、比对工作,来完成对关键人才的评估。第二,有效沟通,即并购方需要指定一位高层管理者或在被并购企业中有威望的可以信任的员工利益的代表者,通过培训,向员工宣讲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人才留任机制、人才培养计划等,稳定被并购企业关键人员。第三,挖掘需求 , 即了解被并购企业员工对新企业的期望 , 并了解他们的顾虑、可能导致他们离职的因素。第四,有效激励,即结合被并购企业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包括改善现有绩优员工的待遇,让更多的员工看到希望有努力的方向,解决员工的现实问题,如帮助困难职工,让员工有归属感。3.文化的融合加强文化融合,培养被并购企业员工认同感。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一方面失去他们原有的情感依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为了让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适应,促进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培养员工对新企业的认同感,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即便存在小的文化差异,也不能给并购后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四、结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企业间的并购正成为一大趋势。但由于企业往往只考虑战略的融合、财务的运作等,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得企业并购的效果和效率往往不令人满意,并未达到理想的并购初衷。但是现在企业对于并购活动仍然趋之若鸿,希望通过并购取得成功。那么在此过程中就要重视对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对最后的并购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1] 于春晖 , 刘祥生 . 企业并购 [M]. 上海 :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2] 戴永良 . 并购交易与管理 [M].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3] 斯蒂芬·P·罗宾斯 . 管理学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李海霞.企业并购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8).[5] 王为民 , 郝志军 . 企业并购效益与激励 [M].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架。陈汉文、张宜霞 (2008) 采用多种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对其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并得出只有构建高效的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结论。2.在研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层面阎达五、杨有红 (2001) 认为董事会或经理层等高级管理部门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中枢神经,必须明确且保障其核心地位,分清各层级部门的具体权限,以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杨雄胜 (2005) 广泛的从各个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强调若要使内部控制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以管理控制为根基并融入公司治理的新观点,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具有实践性的价值。3.在探索内部控制信息的揭露与评估层面李华、陈丽娜 (2004) 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揭露的研究中指出了其影响因素,并对信息揭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优化,以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蔡吉甫 (2005) 对 A 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效益良好的企业更愿意分享其内部控制的资料和相关信息,且这类公司的财务报表大多具有较高的质量。仇莹 (2005) 初步构建了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和评价的模型,并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其五大构成要素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4.在探索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层面邓春华 (2005)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之后的具体情况,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朱荣恩 (2001) 为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设计了详细的控制方案,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陈志斌、何忠莲 (2007) 认为加强监管与明确职责分工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企业应该引入关于经济方面的新的观念,并增加信息与信誉等方面的体系以促进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四、启示与展望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从上文的回顾中可以看出,随着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领域的学者们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步得到拓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前针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现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大部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方面,而立足于内部控制实务的研究却比较少,应该加强实验、调查等可验证性的方法;另外,内控审计仍然注重其经济后果,针对其影响因素及动机的研究还是很少。总之,完善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内部控制还有许多领域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参考文献:[1] 陈晓舟 , 伍丹 .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综述及评价 [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4(4). [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M].1992.[3]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Evaluation Tools[M].1994.[4] 陈 海 平 , 毛 倩 . 内 部 控 制 国 内 外 文 献 综 述 [J]. 科 技 资讯 ,2016,14(24):65-67.[5]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上接(第60页)万方数据

篇三:《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

  论文提要 论文提要 美国国家会计总署(GAO,2000)指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检查和平衡来克制浪费、舞弊、滥用职权和管理不当,是保证组织运行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实现对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那内部控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为实现其目标所提供的保证过程。

 本文在介绍内部控制发展史的基础之上,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公司治理机制等理论, 从设计和执行角度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设计不到位,执行效果未达到预期等。并分析了其成因,如管理者意识薄弱,执行人普遍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COSO、SOX404 等西方国家先进研究成果,从控制因素角度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总结了如何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 包括从立法角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利用穿行测试等科学的测试方法监督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笔者的分析探讨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辅以详实的案例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这意味着文中提到的解决方法不仅仅停留在构想方面,而是可以在我国成功应用的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分析、说明及建议。

  主题词:主题词:内部控制

 设计有效性

 执行有效性

 SO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I Abstract Stat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2000) pointed out that a stro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hecks and balances restraint waste, fraud, abuse and mis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at the organization runn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history of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the theory of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summed up China"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miss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sign is not in place, the Executive effects have not met expectation sand so on. An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such as weak managers consciousness, the executor of the general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Combination COSO, SOX404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dvanced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olling factors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how to establish sound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author"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oposed legislation to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deology, through testing and other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on the author"s analysis does not stop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supplemented with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proposed targeted improvement in opinions not stop at concep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solution mentioned in the text, but can realistic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 in China"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stru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 desig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O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II 目录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 1.2.1

 研究方法.......................................................... 2 1.2.2

 研究思路.......................................................... 3 1.2.3

 论文结构.......................................................... 5 2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6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6 2.1.1

 国外内部控制发展.................................................. 6 2.1.1.1

 内部控制牵制阶段.............................................. 6 2.1.1.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6 2.1.1.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7 2.1.1.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7 2.1.1.5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8 2.1.2

 COSO 框架 ......................................................... 8 2.1.3

 SOX 法案 .......................................................... 9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9 2.2.1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9 2.2.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10 2.3

 本文的创新........................................................... 10 3

 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因素............................................. 12 3.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类................................................. 12 3.2

 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12 3.2.1

 控制环境......................................................... 12 3.2.2

 风险评估......................................................... 13 3.2.3

 控制活动......................................................... 13 3.2.4

 信息与沟通....................................................... 13 3.2.5

 监控

  .......................................................... 14 3.3

 判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 14 4

 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15 4.1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突破与贡献....................................... 15 4.2

 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题分析及产生原因............................... 15 4.2.1

 我国设计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5 4.2.1.1

 认为内部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 16 4.2.1.2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资产安全性........................... 17 4.2.1.3

 认为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 17 4.2.1.4

 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是拿来主义............................... 18 4.2.1.5

 风险评估因素下的问题及原因................................... 19 4.2.1.6

 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20 4.2.1.7

 监督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20 4.2.2

 我国执行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 4.2.2.1

 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是规章制度的建设......................... 2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V 4.2.2.2

 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会计和审计部门的工作....................... 21 4.2.2.3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 22 4.2.2.4

 认为内部控制制定后即可一成不变............................... 22 4.2.2.5

 执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23 4.2.2.6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25 4.2.3

 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的关系..................................... 26 5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 27 5.1

 设计有效性方面构建................................................... 27 5.1.1

 从环境因素考虑................................................... 27 5.1.1.1

 加强宏观法规法令方面的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27 5.1.1.2

 加强管理层的认识............................................. 29 5.1.1.3

 灵活制定控制程序,强化重点................................... 29 5.1.1.4

 强化职责分工................................................. 31 5.1.1.5

 设立有效的授权机制........................................... 31 5.1.1.6

 强化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作用................................... 32 5.1.2

 从其它因素考虑................................................... 33 5.2

 执行有效性方面构建................................................... 34 5.2.1

 从环境因素考虑................................................... 34 5.2.1.1

 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大力培养专门的审计人员............... 34 5.2.2

 从其它因素考虑................................................... 35 5.2.2.1

 采用测试方法,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35 5.2.3

 内部控制程序执行的效果如何....................................... 35 5.2.4

 加强信息披露..................................................... 36 5.3

 内部控制的缺陷....................................................... 37 6

 结论..................................................................... 39 6.1

 结论................................................................

 39 6.2

 启示................................................................

 39 致谢 ....................................................................... 41 参考文献.................................................................... 4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第 1 页 共 44 页 1

 引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了扩充经营实力,纷纷拟向海外市场申请上市,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角逐中力争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我国企业在海外独立上市的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方面的滞后性,已经成了制约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学者们开始看到了内部...

篇四:《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 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 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 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

 内部控制在 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 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 5 年时间。

 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

 在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 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 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 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并发表了著名的 COSO 报告。20 世纪 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 1980 年的 S—X 规则 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

 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 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 2002 年 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Act),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 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 COSO, 英国的 Cadbury, 南非的 King, 法国的 Vienot等等) 均以 COSO 的报告为模本。

 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 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

 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 岗位分离、 授权授信、 内部审计等” ,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 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 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maintained) 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

 可见,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 标; 它由人实

 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组织内的所有人员对内控都有相应的责任;而且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二、 内部控制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分析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规范。

 已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为:1986 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7 年 1 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 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执业质量;1997 年 1 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 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 予以规定;199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 , 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消息“真实和完整” 的基本手段之一; 2000 年 11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消息披露编报规则》 ,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 用来说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 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1 年 6 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由此看出,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 1986 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 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 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

 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 措施和程序”。

 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它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 所使用, 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 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中注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宽泛, 在 1997 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全,防止、 发现、 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 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 “包括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

 这是从审计角度定义的, 应用了 AICPA 在 1988 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证监会、 国家审计署、 中组部、 中纪委等部门的内容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 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 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 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方面。

 财政部于 2001 年 6 月 22 日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 有如下特点:第一, 以单位( 企业) 自身为出发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出台以前的相关法规, 其对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基本上是从其行业相关角度, 而非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是从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来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与《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 等法规是从信息披

 露的角度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予以要求。

 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是从企业自 身 的角度, 即从加强企业管理,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改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要求。

 从内部控制的产生来看, 它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完成其主体内容构造的。

 第二, 目标定位明确具体。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 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

 在我国提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之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约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 发现、 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 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审计准则对要求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的限定处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COS0 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为: 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性。

 COS0 委员会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范围更为宽泛, 尤其是取得经营的效率效果, 企业达到这一目标需涉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 , 同时也涉及到确定经营效果的考核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第三, 基本构成直接以内容而非要素形式存在。

 COS0 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 由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 而是直接列出了 内部控制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 货币资金、 实物资产、 对外投资、 工程项目、 采购与付款、 筹资、销售与收款、 成本、 费用、 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并且每一条款都将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突出部分是强调了 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强化风险管理, 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

 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 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 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四, 内部控制条款有利于以业务循环进行设置。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 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来进行, 同时应当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 执行、 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作为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规范, 依照其规定的相应程序, 可按照业务循环设置相应的流程图式, 在各个环节上设立互相制约的职能岗位, 确定其中的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内部控制。

篇五:《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计华公司为例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 相应的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并不能有效执行, 致使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经济舞弊、 提供虚假信息、 隐瞒重大事实、 违法乱纪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视风险等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日益关注。

 有鉴于此, 本论文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回顾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考察及存在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以计华公司为例,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展开研究。

 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握未来发展态势, 跟上时代潮流,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探析三方面, 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该章在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后,回顾了“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 并从“控制论、 委托代理理论、 博弈论"三个角度, 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接着,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两个视角,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在本章中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环境的不理想、 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备、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以及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和独立性不够, 并进而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重视、 二元控制主体的矛盾、各种监督机制的弱化、 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执行者的素质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等,以此作为后文实证研究的基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摘要最后, 从“计华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 “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完善应注意的问题” 和“基于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 三部分, 较深入地对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出了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针对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以及货币资金业务上的改进办法。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成因计华公司实证分析II作者:

 彭君翔指导教师:

 孙永正

 S tu d yO nIn te r io r C o n lr o lS y ste mo f C h in e seE n te r p r iseA b str a c tS tu d yO nIn ter io rC o n tr o lS y ste mo fC h in e seE n ter p r ise- - B a se do nJih u aC o . , L td .A b str a c tR e c e n tly ,th en a tio n a l e c o n o m ic h a db e e nd e v e lo p e dinC h in a . H o w e v e r ,th en e wa n do ldsy ste m sinth ec o n v e r sio np r o cess, so m ee n te r p r ise sinth e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w ea k n esses,th ec o r r e sp o n d in gn o r m s a n d in tern a lc o n tr o l sy ste ma n d C a n n o t b e ef f ectiv elyim p le m e n te d , C h in a 's eco n o m ic a ctiv ities w h ic h h a v e e m e r g e din eco n o m ic f r a u d ,p r o v id in gf a lse in f o r m a tio na n dc o n c e a lin gm a ter ia lf a c ts, la w le ssn e ssa n dInth e b u sin e ssa ctiv ities o fen terp risesin d isr e g a r do f risl【, a n d so m e o th er issu e s w ith b r o a dr e p r e se n ta tio n . A n dth ee m e r g e n c eo fth e sep r o b le m sw ith C la im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is c lo se lyr e la te d toth em issin g . T h ese p r o b le m s a risin gf r o mC h in a 'sth eo r ya n dp r a c tic eo fth ep r o f e ssio no fg ro w in gc o n c e r n . In v ie wo fth is, th isp a p e rin th e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r e v ie wo f releva nt th eo ries o f C h in a 'sen terp risesa n d th e sta tu s o f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 a n din sp e c tio np r o b le m so n th eb a sis o fth ea n a ly siso fth ec a u se s, tota k e in toa cco u n t,a sa ne x a m p le 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o fen terp risesla u n c h e d ap erf ect stu d y . T h is stu d yo fC h in a 'sen terp risesto so lv ep ra ctica l p r o b le m sf a cedb y ,g r a spth ed e v e lo p m e n ttr e n do fth ef u tu r e , k e e p p a c ew ith th e tren d o f th e tim e s o fg rea tth eo retica l a n dp r a ctica lsig nificance.Inp a rticu la r,th is p a p e r ,th em a inc o n te n tsin clu d e:F ir sto fa ll, f ro m ’ ’ in tern a l control¨ , ” interna lc o n tr o lo fth ee v o lu tio n a r y p r o cess"a n d” intern a l c o n tr o l o fth ep r in c ip leo f '’ th r ee, d escr ib edth e in te m a l c o n tr o l o fth eth eo retica lb a sis. T h ech a p tero nth een terp riseinth ec o n c e p to f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r e c a lle dth e” in tern a lrestra in ts, th e in te r n a l c o n tr 0 1sy stem , th e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stru ctu re, th e o v e r a ll in tern a lc o n tr o lf r a m e w o r k , ac o m p r e h e n siv er iskm a n a g em en t, ” th ef iv esta g eso fd ev elo p m en t.A n df r o m ” co n tr o lth eo ry ,p rin cip a l—a g en t th e o r y ,g a m e th eo ry ” th ree a n g les, th ein tern a lc o n tr o l o fth ep rin cip le.T h en ,f ro m ” C h in a 's en terp rises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th e in tern a l co n tr o l” , ” C h in a 'sin tem a l c o n tr o l th ec a u s e s o fth ep r o b le mo f ’ tw op e r sp e c tiv e so nC h in a 'sen terp risesa n dth e sta tu s o f in tern a l co n tro l c a u s e s w e r ea n a ly z ed . Inth isch a p te r ,p o in te do u t C h in a 'sIII

 S tu d yO nIn te r io rC o n tr o lS y ste mo f C h in e seE n t e r p r is e ————A b str a c te n te r p r ise sth e sta tu s o fin ter n a l c o n tr o l: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 e n v ir o n m e n t is n o tsa tisf a cto r y ,riskm a n a g e m e n tm e c h a n ismis n o tco m p lete, in f o r m a tio nm isc o m m u n ic a tio n w ith in th eo r g a n iz a tio n , in te r n a la u d it a n do v e r sig h tb o d ies d id n o t so u n den o u g ha n din d ep en d en ce.A n dth u s o f o u rin tern a l co n tro l th e c a u s e s o fth ep r o b le m :

 T h ein h e r e n t lim ita tio n s o fin tern a lco n tro ls, in tern a lc o n tr o ls d idn o t receiv e a tten tio n ,th ed u a l c o n tr o l o f th e m a inco n tra d ictio n s, th e w e a k e n in go fv a rio u s o v e r sig h tm e c h a n ism s, c o r p o r a tec u ltu r e a n din tern a lq砌ityc o n tr o l a n d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r eq u ir em en ts, su cha sla cko fc o o r d in a tio n . A f te rth e te x ta s th eb a sic o fem p ir ica lresea rch .F in a lly ,f r o m ” JiH u aC o m p a n yth e sta tu s o f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 ¨ Ji H u aC o m p a n y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a n dim p r o v eth ed e sig nsh o u ldp a ya tte n tio ntoth ep r o b le m ” , a n d” ba sedO ild o lla r s, th e co m p a n y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 s im p r o v eth eem p ir ica l a na lysis¨o fth r e ep a r ts, o fd o lla rs m o r ein - d ep th ,th eco m p a n y ’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toim p ro v eth eem p ir ica lr esea r ch . T h a t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m , th e im p r o v e m e n to f th e b a sicp r in c ip le sth a t sh o u ld b efollow ed . A nda d d ress o fth ec o m p a n y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sy stem ,th ee x iste n c e o fth ep r o b lem , p u tf o r w a r d inth ep r o cu r em en ta n dp a y m e n t lin k s, sa lesa n dreceiv a b les b u sin ess lin k sa n dm o n e yo nim pro vem ents.K e yw o rd s:

 In tern a lC o n tr o l S y ste mS ta tu sC a u se sJiH u aC o m p a n yE m p ir ica lA n a ly sisIVW rittenb y :

 P e n gJu n x ia n gS u p e r v ise dby :

 S u n Y o n g zh e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

 弛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二趣曰导师签名:

 一丞睦鸯—一日期:

 川, If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1. 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 1. 1选题背景一绪论20 0 2年连续发生“安然” 、 “世界通讯’ ’ 等财务欺诈事件, 对国际投资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害之后, 美国国会出台了( 20 0 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 又被称作( 20 0 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 简称《萨班斯法案》 或( so x法案》 )。

 法案对美国( 19 33年证券法》 、 ( 19 34 年证券交易法》 作了不少修订, 在会计职业监管、 公司治理、 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该法案规定, 目前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包括在美国注册的上市公司和外国注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都必须遵守该法案。

 该法案4 0 4 条款更规定, 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体系, 同时提供管理层最近财年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及内控机制评价报告。我国在美国及香港有很多上市企业,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势必成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的必经之路。我国的上市企业, 以创造公司最大价值和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宗旨, 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目标, 努力构建与跨国企业集团相适应的体制框架、 运行机制, 在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方面,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定的一系列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规范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发展实践中已经制定了大量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 逐步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迈进。

 通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 要远好于未上市公司; 但纵使如此, 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 其中典型的案例有轰动一时的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和红光实业财务报告舞弊案等。

 因此,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己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1. 1. 2研究意义近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 相应的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并不能有效执行, 致使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经济舞弊、 提供虚假信息、 隐瞒重大事实、 违法乱纪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视风险等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密切相关。

 在实务界,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 ’ , 流于形式, 有章不循, 仅仅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审计,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 文件和制度, 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 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 有的企业拿“灵活性” 当借口, 不顾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 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鉴于此,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 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 直至8 0 年代, 才开始这一领域的探索。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领域内最具权威的标准, 也是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20 0 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已有相当进展,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还仅停留在制度论和结构论阶段, 只是从会计或审计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 可以看出,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尚不成熟。综上所述, 本论文拟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考察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以计华公司为例、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展开研究。

 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握未来发展态势, 跟上时代潮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2. 1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1)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 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理控制( 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个部分, 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 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 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 相互联系的, 因此在20 世纪8 0 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 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9 9 2年, C O S O 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 形成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 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

 C O S O 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 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具体包括以下五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和沟通、 监督, 这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又一新的里程碑, 此后西方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逐步统一起来。

 各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的C O C O 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B a sel报告。而美国会计总署于20 0 1年重新修订了内部控制准则, 即全面接受了美国19 9 2年提出并于19 9 4 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

 1、 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 2、 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3、 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5个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

 从美国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来看, 内部控制目标不仅涵盖企业的会计系统控制, 而且还需要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益性和管理的合法合规性。

 要达到该目标, 需要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涉及到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详细分析。

 例如一些表面上看来不是财务上的风险也要加以考虑, 如防止涉及法律诉讼, 避免公众形象受损或在公众中处于窘迫的境地。

 虽然起初的影响好像与财务无关, 但这些风险最终可能会对财务产生影响。

 因此在内部控制中增加非财务目标, 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看出C O S O 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内容更为宽泛。

 同时, 美国的内部控制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 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

 此外, 美国的内部控制已采用内部控制要素的观念, 内部控制的设立是按照业务循环及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每个业务循环的五项构成要素来进行的。20 0 4 年, 美国的S T E V E NJ. R O O T 在《超越C O S O "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一书中谈到了加强公司治...

篇六:《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要 摘 要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意识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才开始相关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内部控制制度演变等内容加以阐述,认真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的最近研究,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control in our country started late, until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social ideology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began to study.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carefully combs 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wn views.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Research progress

 目 录 1 绪论 ..............................................................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思路..................................................... 3 1.3 研究方法..................................................... 4 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4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4 2.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 4 2.2.1 内部环境 ............................................... 4 2.2.2 风险评估 ............................................... 5 2.2.3 控制活动 ............................................... 5 2.2.4 信息和沟通 ............................................. 5 2.2.5 内部监督 ............................................... 5 3 文献综述.......................................................... 6 3.1 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 6 3.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7 3.3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方面的文献综述........................... 8 3.4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文献综述........................... 9 4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 10 4.1 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10 4.2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 10 4.2.1COSO 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 10 4.2.2 ERM 框架的风险管理“八要素” .......................... 11 4.2.3 新 COSO 报告的内控“五要素” ........................... 11 5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我国西周时代 就产生了内部控制思想的启蒙;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内部控制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思想与内涵。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保障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以 COSO 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相继于 1992 年、2004 年、2013 年分别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和更新版本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一步步造就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学术巅峰。此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之后的一系列内部控制规定也对内部控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比西方国家,尽管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起源非常古老,但现代意义的企业 内部控制却是在建国之后才逐步开展。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多是以美国 COSO 框架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基础而展开,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 体系。我国政府在近几年连续出台了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企业内部控制基 本规范》最具代表性,被称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从法制层面和制度层面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要求和指导,但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仍感觉 没有抓手,不知从何做起。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企业实践方面, 都十分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2 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为 5 章,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如下:第 1 章,绪论。概述本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内容。第 2 章,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进行阐述。第 3 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与概念范畴、目标与要素及其构成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现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为后文的主题研究提供参照物。第 4 章,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本章主要从实践方面阐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做法和未来发展趋势。第 5 章,结论与启示。

  1.3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的事物或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寻找事物本质属性,从而发现关键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文搜集了许多关于内控的相关资料,包括国内文献以及国内的相关法律法 规,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可以使笔者更好的把握近期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并 展开进一步研究。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进展,找出不同点,继而在今后设计内控制度上,为今后企业内控制度的借鉴提供参考。

 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由内部牵制思想发展而来的,虽然大量学者和实务界的专家都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内部控制的确切定义一直未达成有效共识。直到 1992 年 COSO 颁布了内控框架,才得到了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普遍认可。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与其他人员实施的旨在为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则包括经营、报告与合规三个部分。内控框架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即诚信道德价值观念和胜任能力、控制环境、控制目标、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变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和监控活动。后来在考虑调查者的意见后对要素进行了筛选,最终修改为五个要素。

 2008 年 6 月我国在借鉴西方内控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指的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完成企业控制目标的过程。

 2.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2.2.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内控的基础部分,是其他内控要素实施的前提,可以加强或削弱其他内控要素的作用。内部环境包含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企业文化等方面。

  2.2.2 风险评估 风险指的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不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损失。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及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运营目标、报告目标与合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必然会面对诸如经营风险、信息真实性风险与法律风险。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内部和外部风险,没有风险,内部控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恰当的识别和评估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地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才能针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

 2.2.3 控制活动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但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控制活动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的。控制活动依据目标性质不同可分为经营性、财务报告与遵循性三大类,控制活动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一项控制活动可能既有助于满足报告目标,又有助于企业合规性目标的实现。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性质、规模与行业特点等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千变万化,企业应根据情况设计一套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应对策略。

 2.2.4 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内控制实施的主要载体,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内控信息,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信息沟通包括信息与沟通两个方面,其中信息又包括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存在于企业内部并随着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信息属于内部信息,而存在于企业外部却需要企业给予关注的信息如法律信息、市场信息等则属于企业的外部信息。

 2.2.5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对内控执行情况的再控制,主要是发现内控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并采取措施对出现的偏差加以改正的过程。内部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应体现风险导向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内部控制一项要素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乃至决定着内控整体的运行质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基于企业目标,将内部控制各要素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随着环境而改变,才能最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3 文献综述 3.1 关于内部控制本质方面的文献综述 在国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亚新科集团内控管理程序修正》课题组(实际上把内部控制看作内控制度,并认为内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

 蔡吉甫(2006)认为在现代企业不完全契约的特征下,内部控制实际上是为弥补企业契约不完全性而产生的一个控制系统,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实现机制。

 1林钟高和郑军(2007)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是企业内部各个控制主体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是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欧阳电平等内部控制其实质是“人控制人”,它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道德观和激励机制等。

 2

 张宜霞(2007)认为弥补企业契约组合的不完备性,实现企业内部的均衡和有效运作,应当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真正本质。

 3

 李心合(2007)认为内部控制应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一个开放型系统。

 4

 谢志华(2009)认为,企业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契约关系,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等级关系,以及同一科层各环节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以契约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以科层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

 5

 丁友刚、胡兴国(2007)把风险控制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徐虹等,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内合作理论出发,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

 6

 戴文涛(2010)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应当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是一种风险控制活动和内部控制目标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如何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成了内部控制学的本质特征。

 7

 杨雄胜(2011)认为“内部控制是运用专门手段工具及方法,防范与遏制非我与损我,保护与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古淑萍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具有控制职能的企业管理活动集合,是围绕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动态过程。李桦和周曙光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

 8

  周继军(2011)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一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9

 贺伊琦(2011)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免疫系统。

 10

 樊行健、肖光红(2014)运用哲学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内部控制包含技术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内部控制既与专业能力有关,同时也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应立足我国国情,在吸收西方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

 11

  3.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在国内,1997 年,财政部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指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年月日,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2001 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指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管理的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控制措施。”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

篇七:《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 关键词] 内部控制;理论 蛰 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 蛰 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蛰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 1999 年到 2008 年,总共有 9912 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 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 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 COSO 报告,后有 SOX 法案的颁布和 COSO 委员会出台的 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 ”、“中航油事件 ”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二、 蛰 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 蛰 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 SOX 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 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 SOA404 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 SOA404 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 ERM 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

 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等。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三、 蛰 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蛰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朱荣恩,2001),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 COSO 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在中国较早期的文献中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讨论较多,且先是主要以会计控制为讨论对象的。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 ,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阎达五,宋建波,2000)这种定义主要还是在会计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来认识控制,把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局限在会计这个领域,这也主要基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会计内部控制。再比如从实质上来看,用契约理论解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所以,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种不完备性也就视为减少交易成本收益的一种代价或成本。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刘明辉,张宜霞 2002)可见我国学者也在使用实践和理论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本人认为有下面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观点。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墟 墟 墟 墟 墟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并提出广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原则,要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冯培根,2000)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格加以分析、区分,只是点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作用,即用内部会计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但却没有明确给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公司治理是源头 (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追求治理效率,组织结构变革追求经营效率,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这个论述就不仅仅局限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关系,而是界定了他们的范围、区别和联系,又更走深了一步。或

 者把这种观点叫做“环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阎达五、杨有红, 2001)、刘明辉、张宜霞 (2002)、张安明(2002)。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内容也关联。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 , 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上述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并认为:“嵌合”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李连华,2005)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在前面环境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 》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 2001 年~2006 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 ”、“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此外,除了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只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年度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一般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对比美国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披露制度,我国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议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增强他的强制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宜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要研究探讨应该予以披露的内容 还要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2006 年 7 月 15 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历时几年的讨论,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也已出台并于 2009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必将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的一轮新的讨论和实践。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参考文献:

 墟

 [1]李若山徐明磊:2005. 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 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 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9]冯培根:2000. 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会计研究,11 [10]刘明辉张宜霞:2002. 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11]刘造林,董明.2009 中关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党[J].财会通讯,,3 [12]郑君国.2009 中荧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会...

推荐访问:《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内部控制 最新进展 论我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