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8篇
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8篇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摘要当步入人类社会后,各种自然灾害、社会领域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就接踵而至。 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当步入人类社会后, 各种自然灾害、 社会领域的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就接踵而至。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 随着突发事件危害范围扩大、 传播速度加快且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公共危机管理也更趋复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因为政治、 经济、 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存在, 社会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着我国政府。
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如何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应对公共危机, 并进行有效管理便成为我国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归纳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情况, 然后简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 以我国政府应对20 0 3年“非典” 事件、 20 0 8 年冰雪灾害和“5・12” 汶川1大地震为例,探讨了我国政府处置公共危机时的常用策略, 总结了危机处置的一般经验, 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最后, 针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状况, 在深刻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得失的基础上,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 从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预防为主、 健全应急体制、 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危机后公众的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等八个方面, 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关键词: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A B S T R A C TS in c e in to th e h u m a nso c ie ty ,u n e x p e c te d p u b lic e m e r g e n c ie ssu c h a s v a r io u sn a tu ra ld isa sters, a ccid en ts, p u blic h ea lth , so cia l secu r ityin c id e n ts o c c u r r e do n ea f tera n o th e r . E sp e cia llyin m o d e mso ciety ,it’ S g ettin gm o r e a n d m o r e o b v io u s th a t th esu d d e nu n e x p e c te dp u b lic e m e r g e n c ie sc a u s ed a m a g e sm o r ese r io u slya n dm o r ew id e ly ,a n d it's m u c hm o r e d if f icu lt top r ed icta n dc o n tr 0 1. N o w a d a y s, C h in ais intra nsitio n o fso cia ld ev elo p m en t, th erew ill b e alo n gp erio do ftim e f o rC h in e seg o v e r n m e n tto f a ceth ech a llen g e 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 u n e x p e cte dp u b lic e m e r g e n c ie s. O u r g o v er n m en t, a sm a n a g e r so fp u b lica f f a irs a n dp u b licserv icep ro v id ers, ta k eo nh e a v ya n din e sc a p a b leresp o n sibilities:
h o wtof u lly p e r f o r mth eird u ties a n do b lig a tio n s; h o wtop r o p e r lyd ea lw ithp u b lic c r ise s, a n dc o n d u c t ef f ectiv em a n a g e m e n t. Inth isp a p e r ,it in itia llyf o r m u la te s th e b a sicth e o r yo fm a n a g e m e n to fp u b lic e m e r g e n cie s, a n din d u c e s th eg e n e r a lsta tu s o fp u b lic e m e r g e n c ie s m a n a g e m e n to fd e v e lo p e dco u n tr ies, th en b rief lyin tro d u ces a d m in istra tio nf r a m e w o r ka n d b a sic str u c tu r e o fp u b lic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o fo u rg o v e r n m e n t. O nth eba sis, itta k e s20 0 3“S A R S "in c id e n t, 20 0 8sn o wa n d iced isa sters, a n d ¨ 5・12¨ W en ch u a ne a r th q u a k ea sex a m p les, to a n a ly z ec o m m o nstr a teg yf o r o u rg o v e r n m e n ttod isp o sep u b liccrisis, a ndsu mu pth eg e n e r a l e x p e r ie n c e so fth ep u b lic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m a k ea nin - d e p tha n a ly siso fex istin gp r o b le m s. Inth ee n d , inref eren ce toth e su cce ssf u lp u b lic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 e x p e r ie n c eo ff o reig ng o v e m m e n t, a n db a se do nd e p tha n a ly siso fp r o sa n d c o n s o fC h in a 'sg o v e m m e n ta lp u b lic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 it p r o p o se stostr e n g th e no u rg o v ern m en t’ S p u b lic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ineig h t a r e a s, su c ha sin ten sif y in gth e se n se o fcrisis, a d h erin gtop eo p le- cen tered , f o cu sin go np r ev en tio na n dh ea lth y e m e r g e n c y r e sp o n se sy stem ,
str e n g th e n in gth ee m e r g e n c yr e sp o n se m e c h a n ism , str e n g th e n in gth ee m e r g e n c yru leo fla w ,r a isin gth ep eo p le’ S self - h elpa n d e a c h o th er r e s c u e sk ills, a n d e n h a n c in gp u blic’ S p sy c h o lo g ic a lcrisis in te r v e n tio na n dr e s c u e w o r k .K E Y W O R D S :
g o v e r n m e n tp u b lice m e r g e n c ie sm a n a g e m e n t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曙’ 硼签字日期:
≯/年如c)尸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请、 咽签字日期:
夕砂年岁月D 2y日导师签签字日期:
7和年多月≯丫日
陈明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I1绪论1. 1研究背景自从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以来, 各种各样的危机时有发生。
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并不十分密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范围地不断扩大,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突发事件都非常多, 特别是近几年显得尤为明显, 如地震、 海啸、 海难、 火灾、 爆炸等重大事故, 复杂多样的传染疾病疫情等公共卫生领域突发事件, 以及恐怖主义、 暴力冲突等性质严重的公共危机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 影响不断扩大。
当前, 世界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事件高频率发生期, 危机给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甚至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产生了威胁, 因而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每个国家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各国都加强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探索和研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的高发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自然灾害在我国呈现出两个特殊性:
第一, 社会性, 受灾面积大, 自然灾害链产生的次生衍生事件多; 第二, 政治性, 中国历史上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改朝换代的事件多次发生。
根椐国家地震局公开资料, 我国22个省会城市和2/3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都位于地震的高危险区域。
历史上一次死亡几十万人的大地震曾多次发生,唐山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例子。
有关部门做过一个统计, 在上个世纪10 0 年间, 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是109 万, 中国占了一半以上:
热带风暴和台风平均每年都会登陆我国2至8次; 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很多地区地面低于洪水水位, 洪涝灾害威胁不断。
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每年约会造成千人以上死亡, 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
这几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长。
由此可见,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 频度高, 区域性季节性强, 灾害损失严重。
∞其二, 事故灾难很多。
近几年, 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一个总体稳定、 趋向好转的局面。
但是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第一, 伤亡总量很大。
近十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11力. 人, 其中第一位是道路, 每年死亡8 . 9 万人。
以江苏省为例, 因为江苏地处交通要道,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省各类事故总数的8 0 %; 第二位是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近十年来, 平均每年大概死亡150 0 0 人, 其中煤矿大概平均每年接近50 0 0 人; 排在三到五位的依次是建筑、 铁路及火灾事故。
②第二, 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集中地出现了, 而且随着国际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 区域性、 流域性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事件呈增长趋势。
近几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重化工企业向中国转移, 由于重化工企业的生产附加值很高, 很多城市都争着上这个项目, 所以现在区域性、 流域性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交通事故、 生产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加:
前两年, 吉化双苯厂胺苯车间爆炸, 导致松花江被污染, 很快又引发哈尔滨市断国闪淳R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o 闪泞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水事件, 后来又演变成跨国性的环境事件。
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有一个事故易发期,而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易发期。其三, 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全球新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已经有半数在我国被陆续发现, 有些还造成严重后果。
爱滋病、 结核病、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吸血虫病等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农村面临着传染病、 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局面。
此外, 职业病在我国呈上升态势,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也频频发生。
特别是20 0 8 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影响非常恶劣。
当前, 我国也受到甲型流感的极大威胁。
很多传染病专家认为, 人类大约平均30年到50 年就会有一次大流感, 现在距上一次19 68 年大流感整整4 0 年, 全球发生大流感的概率越来越大, 而大流感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比如19 6 8 年的香港大流感, 全球死亡了20 0 多hk , s其四, 社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不稳定、 不安全因素很多。
根据专家社会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大社会问题:
第一是看病难看病贵, 第二是失业率较高, 第三是贫富分化差距过大, 第四是极少数公务人员的贪污腐败以及教育收费过高, 第五是住房价格过高、 社会治安问题。
而且现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 投毒案件时有发生, 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事件严重危及国家的安全。
社会安全事件呈现出参与人数多、 暴力倾向大以及规模化的态势。在社会转型期, 公共危机时有发生, 不仅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同时也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改革的契机。
“5. 12” 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最成功的一次危机管理, 它预示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因而我选择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 以期对改善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有所裨益。1. 2研究意义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 强破坏性、 较高的发生频率、 波及面广、 传导性等特点, 在公共危机治理上, 政府责无旁贷。
一方面, 政府要制定相关制度。
首先, 政府要通过立法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制定社会遵循的规章制度, 以利于集中统一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法规应该规定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和行政权力。
其次,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体系。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 建立一套具备监测、 预警、 评估、 防范等的完整治理体系。
最后, 政府要有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要建立包括决策、 指挥、 激励功能在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 有效调配人、 财、 物。
同时, 要建立公共危机信息披露机制和协调指挥机构。另一方面, 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明确分工, 各职能部f - iS l各级政府应该分层、 分级管理, 防止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的、 超出地方政府应对能力范围的公共危机处理以及区域协作、 国际合作等。
回在现实中, 由于我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法制建设滞后以及缺乏专业危机管理人才等原因, 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政府责任缺失的行ojF 绍兵:
《国家减灾委专家闪淳昌海[ J谈防灾减灾》 , 海口晚报, 20 0 8 年7 月 5I= 1。o 胡振虎:
《应对公共危机的国际经验’ i启尔》 。
陈明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为, 主要表现在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危机管理制度缺失、 危机管理专业人员不足等方面。
为使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的履行得到有效强化, 就必须在借鉴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 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危机管理中的相互合作、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1. 3文献综述1. 3. 1国外研究综述公共危机管理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当代社会发展潜在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也同益显现出来, 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在国外,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 0 年代, 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也已有将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研究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60 年代, 这一阶段是危机管理理论的起步萌芽阶段。
∞危机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产生于经济管理、 公共事务管理、 政治学、 外交决策等多个学科, 是危机理论与管理理论交叉影响的产物, 其中又以危机理论的影响为主。
②第■阶段是从20 世纪6 0 年代到8 0 年代, 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研究领域逐步从政治领域向经济、 社会领域扩展, 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 危机管理成为一门学科, 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相互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
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 从保障本国安全和利益的角度出发, 积极有效地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危机管理体系,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其法律依据, 当时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
[ 美]罗森塔尔的《危机管理:
应对灾害、 暴乱与恐怖主义》 、 [ 美]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 、 [ 澳]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 、 威廉・L ・沃的《应对危机四伏的生活:
突发事件管理导论》 等。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 0 年代至今。
近年来, 危机管理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冷战结束后, 随着改革政府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 新公共管理理念在政府内引入, 危机管理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 学术界在对危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更侧重于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 危机控制途径与方法、 危机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 俄罗斯和同本。
美国是一个危机感比较强的国家, 在多个领域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急机制, 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建成了一套严密的应急体系,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操作上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组织结构上的灵活性以及应当配套措施的齐全。
美国的危机管理体制比较成熟, 在其建立后, 经历了...
篇二: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N AL O F SAN M EN Xf APO LYTECH N I C缓撼巍露筻撼登花器鬻磊殷霆经济与管理第14卷第1期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 李墨舒(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频繁发生且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给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协作治理的良好实现,政府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决定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通过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应急管理在思想认知、制度设计、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政府部门协同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优化政府协调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树立正确应急认知、构建完善应急制度体系、整合优化组织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碎片化;政府协调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 2015) 01—0131—04收稿日期:2015—01—28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资助( Y1327080)作者简介:李墨舒( 1990一) ,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这一切带给我国社会新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但正如亨廷顿所言“ 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如今,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前进的中国社会新旧体制交替,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急剧变动,社会矛盾凸显。加之,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利益至上观念,公共安全意识、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以及我国自古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已进入了突发事件高发时期。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 次) 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 次)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l 】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给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使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而政府协调能力是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经济与管理/131万方数据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协调能力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调动、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在有序分工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政府协调的相关概念( 一)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从词源上,我们可以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简单地看做是由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两个词语组成的复合名词。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扩散性、复杂性、紧迫性等特征,该类事件通常在短时期内突然发生,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让人始料不及,如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其危害性往往会扩大到更大范围。对于应急管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应急管理主体为降低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对突发事件进行的预防、回应和处理的管理过程,这里的应急管理主体是指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在内的多元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然,实现善治的前提必然是善政的实现。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参与主体中无疑处于主导地位,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首要和基本的职能。而在一国的国家和社会秩序与生活遭到急剧改变,需要各方合力应对之时。政府掌握着主导资源分配的权力和合法性。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还无法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被委以重任,只能适时在政府统筹协调下起到补充协助的作用。( 二) 政府协调正如上文所述,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领导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协调,即和谐一致、配合得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形成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通力协作,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理解为:各级政府组织为降低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更好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通过对各应急管理参与主体间各种要素的重新整合与调整,从而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既包括了政府组织内部间横向与纵向的关‘ 系协调.又包括了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间的关系协调。鉴于篇幅有限,下文主要就政府组织内部间的协调展开探讨。二、碎片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的现实困境鉴于政府协调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学者早已开始探索如何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协调能力,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此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就是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将政府诸多应急职能部门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系统,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救助服务的应急模式,联动应急的特点在于应急幅度的跨区域、跨部门,应急过132/经济与管理万方数据
三l 】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 RN AL O F SAN M EN Xl APO LYI ECH N l C程的快速指挥、统一应急、联合行动,应急后果的规模收益和集成效应。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以应急联动机制为核心的政府协调却出现了碎片化的现实困境。例如,2008年初我国华南地区遭遇罕见雨雪天气,给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影响。雪灾虽由极端天气引起.但在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却也暴露出了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使得协同指挥不足、整体联动性差,最终难以有效应对灾难。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3】进入21世纪,“ 碎片化” 一词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有人说,当今社会就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本文所讲的碎片化是在政府学领域,由于政府职权的划分和政府管辖权限与边界的增殖而产生的复杂状况。具体来说,地方政府不仅在数量特征上表现为大量的碎片,而且这些政府在地域和功能上彼此交叉重叠。在公共计划中缺乏协同。【4】政府协调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 碎片化” 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认知碎片化政府部门间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认知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良好政府协调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实现有效协调的思想保障。但是我国应急管理的实践却表明,我国政府部门间这种认知的统一远远没有达成。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相比。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危机意识不足。其次,不同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不同,有些部门认为某些突发事件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或不会影响到自己部门,自己不需要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等。由于对于突发事件认知的不统一,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及时、有序、同步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给良好的政府协调带来很大困难。( 二) 制度碎片化同样,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现行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大多数都是某一领域的部门专项立法,这些分散性的法律具有很强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色彩,甚至存在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作。虽然我国已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其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部分单行法律、法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衔接上也存在问题。渴此外,大多数立法较为重视纵向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强调以属地为主,实施分类管理,却忽略了横向的部门间的协调与监督关系。上述这些制度上的碎片化问题,导致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的困境,使得部门问的整合协调难以真正实现。( 三) 结构碎片化以科层制为基础建立的现代官僚体制强调组织的等级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这种以专业化、技术化、理性化等为特征的体制虽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组织结构的碎片化就是其中之一。部门林立、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互扯皮现象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被人诟病的所在。具体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来说,一方面是部门割据。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以自身利益为重,加之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动力不足、分工不明,使得政府协调不力。另一方面就是条块冲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条块关系同样存在着职责不清的问题,条块行动的协调配合不足。( 四) 资源碎片化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包括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在内的用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必备要素。资源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些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中。虽然.可流动性是资源本身的特征,但是在政府系统内,这种流动性却显得不那么容易。从政府角度来讲。由于分权化的部门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以及政府部门出于利益保护、体制障碍等原因,使得资源“ 私有”经济与管理7" 33万方数据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于不同部门。资源无法实现及时流动与共享,极大地限制了政府部门闯有效协调的实现。毫无疑问,在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的碎片化困境以及现有政府绩效考核的制度下,必然会带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碎片化,政府部门间难以实现协调共治,推诿扯皮、各自为政。三、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的路径选择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现实困境的阐述,我们认为,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影响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不断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能力。( 一) 优化应急管理认知主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事物的认知。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对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中相关领导思想麻痹、缺乏危机意识往往是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爆发扩散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认知的一致性越强,表明它们间的协调性就越强,政府协调就会更加有效。第一,要树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应急管理理念。政府部门只有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才能破除部门利益的牵绊、改善部门主义的现状,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积极主动地应对突发事件。第二,对于不同政府部门间危机观念与意识可能存在的差别,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与绩效考核挂钩来实现政府认知一致性。将关于突发事件的政策法规等作为公务员日常培训教育的内容,提高管理者的防范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同时,加大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日常考核的比重,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政府部门时刻保持危机管理意识和对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第三,联合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练,通过演练来加强政府部门和人员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并提高政府间的联动协调能力。( 二) 优化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是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是政府协调有效实现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既能引导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联动,也强化了政府责任和信约意识,增强部门联动的灵活性,消除部门利益梗阻。( 2】首先,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其存在的多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从处置程序、联动协作、资源调拨、责任划分、利益分配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定,提高法律的现实适应性和操作性。【q其次,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准,修改现有部门专顼立法中不合理的条款,破除其中具有部门主义、地方主义色彩的相关规定,扩大其适应面,提高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性。最后,在完善政府部门间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制度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监管问责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问责范围和程序,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不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相互推诿、协作不力等现象进行责任追究,予以严肃处理。( 三) 优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的载体,组织想要高效率地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分工明确、责权利清晰、流程顺畅而且能协作配合的组织结构。面对结构碎片化的困境,想要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以整体性治理为理念,推进大部制改革。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对组织进行横纵双向的层级整合和功能整合,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于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消除利益冲突等问题。具体到突发事件应机管理领域,可以设立包括中央和省市县四级在内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决策、执行和评估等四个方面的职责。第二,建立专门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方面的制度和平台...
篇三: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11年5月第13卷第3期宁夏党校学报Jo u rn a lo fN in g x iaC o m m u n istP a r tyIn stitu teM a y . 20 11V 0 1. 13N o . 3【法治与社会】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回顾张玉亮(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焦作4 54 0 0 3)摘要: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始于20 世纪末。
学界以问题为导向确立研究命题, 关注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及其框架的研究, 比较重视政府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比较研究, 同时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同样十分青睐。
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望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对于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深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
政府管理; 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
D 630 . 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 0 8 —29 2l( 20 11)0 2—0 0 37 —0 3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端起于20 世纪9 0 年代, 到了20 0 2年之后。
伴随着政府面临的突发危机事件的增多, 这方面的研究更是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认真盘点总结周内政府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 分析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展望发展方向与前景, 显得十分必要。一、 以问题为导向确立研究命题以政府应急管理问题为导向, 增强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问题意识, 既是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能动性、 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 同时反映了研究者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的实践之思。
不以实践中存在的政府应急管理问题为导向, 不确立相应的问题意识, 就很难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纵向深入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 国内研究者正是抱着这种问题意识来开展研究的, 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展开。宏观层面, 研究者注重从系统、 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努力去发现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探寻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找到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的整体创新的办法和策略。
朱恪钧认为,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地方政府专项经费缺口巨大; 应急管理资源和力量分散, 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调行为; 政府独担应急处置工作, 忽视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忽视对公民经常性的应急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他主张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
与之相类, 张诚也对整个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他认为,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着政府危机意识淡薄, 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的协调与合作, 危机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等问题。
为此, 政府和公众要树立危机意识, 增进危机管理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严格落实危机事件的政府问责机制。
【21除了对政府应急管理宏观问题的把握. 研究者也十分重视从微观层面来解读政府应急管理,注意诊断政府在具体应急管理举措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从而推动政府应急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唐中明以20 0 8 年南方冰雪灾害为例, 认为通过分析政府这次具体应急事件的处理, 暴露出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诸如决策层缺乏应对收稿日期:
2010—03—10基金项目:
河南理1= 大学博士基金“面向过程管理的Ⅸ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绩效评价研究” ( B 2011—09 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张玉亮( 1981一), 男. 山东临沂人。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政府应急管理研究.37万方数据
冰雪灾害的忧患意识, 民众缺乏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能力, 政府缺乏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等, 因此, 必须汲取这次事件的教训, 注意通过加强对自然灾害经济学的专项研究, 健全冰雪灾害预警机制, 提高社会对公共危机的应急反应能力口J。
与唐中明不同, 马东红、 宫平两位学者研究了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问题。
他们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缺乏独立的信息机构, 纵向信息不对称, 横向信息不交互, 面向公众和国际的危机信息不透明,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并提出通过信息传播加强危机管理的对策。如建立相应的危机信息管理机构, 全面整合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 构建危机管理的信息公开制度。
【4】二、 关注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及其框架的研究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化是政府应急管理规范化、 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国内学者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及其框架进行了相应研究, 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成果。首先, 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构成的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观点。
他们认为, 从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各国实践看, 一个完整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应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有覆盖危机前、 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完整应急管理过程和工作内容。
二是有责任明确、 统一指挥、 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该体系应包括有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加的应急组织体系, 有相互协作、 反应快速的应急机制, 有完备的紧急事务管理法律体系。
【51其次, 对政府应急管理具体机制的研究。
研究政府应急管理的具体机制, 是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宋旭光认为, 充分分权与信息响应是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的制度基础。
在当前中国危机管理体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应当建立比较科学的危机信息响应机制, 以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的危机管理资源。
具体做法是通过赋权与问责、事后管理、 机构建设等手段切实增强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o [ 61最后, 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构建的研究。
李冰心、 刘晖霞认为, 构建长效的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应当减少层级,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有作用; 健全预警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抵御风38险的能力; 加强整体综合协调机构建设, 重视常态化管理; 加强信息流通, 提升地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水平; 强化危机意识, 重视地方政府应急文化的培育。
[ 7】三、 重视借鉴政府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比较研究积极吸收国外相关经验, 对于推进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有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任金礼归纳了新加坡加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相关做法, 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新加坡政府在危机的预防和化解方面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 形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具体包括对危机的正确认识; 做好预防, 避免危机; 提前准备, 减少危机的损失; 引导媒体, 安定人心; 迅速处置, 重建公众信心。
这种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政府及其公安部门具有一定的启示【8J。
赵菊一】
、 王学栋、 张玉平对英国、 日本、 英国、 澳大利亚、 荷兰等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有效经验, 在重大自然灾害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发挥更为积极的职责与作用。
包括建立统一的、 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 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
II驯四、 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同样十分青睐对政府应急管理案例的整合研究, 有利于提出政府应急管理的针对性举措。
许多学者对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观点。
杨洪涛、 余雅婷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为案例, 运用平衡记分卡和层次分析法, 建立中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绩效评价模型。
共有7 个一级指标、 34 个二级指标。
并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得出我国政府应急机制的灵活性和效率、 制度建设和经验积累都有了很大提升的结论。
提出今后仍需全方位加强公共危机管理。
尽快建立健全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体系、 危机的治理体系及国家综合减灾管理的大部委制¨ ¨ 。
与前者一样, 樊蕾对“三鹿奶粉事件” 中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 这一事件拷问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 提出应当完善政府危机预警系统, 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民间质量监管体系¨ 2l。
李常能则研究了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
他认真观察分析了20 0 8 年抗雪救灾中的公民参与情况, 力图按参与万方数据
形式对其加以分类。
并提出通过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重视来自普通公民的信息并进行认真筛选. 引导公民参与危机后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工作等措施来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 引。
张玉国、 张亮研究了哈尔滨停水事件, 认为该事件透视着东北老工业地区潜在的危机隐患, 暴露出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身应对和处理各种公共危机的能力。
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速度第一、 系统运行、 真诚沟通、 承担责任四个基本原则。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配套制度必须建立诚实的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和民主的舆论监督机制, 立足地区特点, 对危机隐患的治理要先抓主要矛盾。
【I刮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 实际上是对政府应急管理作“解剖麻雀” 的处理, 以便于对其典型特征作全面、 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进而提出相应的见解, 但是这种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研究者往往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 所提出对策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参考文献:[ 1]朱恪钧. 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J]. 理论与改革, 20 0 8 ( 5).[ 2]张诚.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集体经济, 20 0 9 ( 9 ).[ 3]唐中明. 南方冰雪灾害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 0 8 ( 3).[ 4]马东红。
宫平。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问题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 2007 ( 9).[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建设完整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 0 4 ( 4 ).[ 6]宋旭光. 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责任、 信息与制度[ 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 11).[ 7 ]李冰心, 刘晖霞. 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J]. 甘肃理论学刊, 2009( 5).[ 8 ]任金礼. 新加坡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公安研究, 2007 ( 5).[ 9]赵菊.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 J]. 军事经济研究, 2006( 10).[ 10]王学栋, 张玉平. 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
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 J]. 科技管理研究, 20 0 5( 11).[ 11]杨洪涛, 余雅婷. 基于B S C 和A H P 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评测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 0 9 ( 5).[ 12】樊蕾. 从“三鹿奶粉” 事件透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J]. 天府新论, 20 0 8 ( 2).[ 13]李常能. 从20 0 8 年雪灾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 J】
. 经济研究导刊, 20 0 8( 15).[ 14 ]张玉国, 张亮. 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哈尔滨停水事件” 为中心[ J].东北亚论坛, 20 0 6( 5).AR e n e wo n D o m e stic G o v e r 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M a n a g e m e n tR e se a r c hZ H A N GY u ・lia n g( E m erg en cyM a n a g em en t C o lle g e o flten a n ‰娩rs酊o fT e c h n o lo g y , tte n a n 4 54 0 0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e r e se a r c h o n d o m e sticg o v e r n m e n t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b e g in sf r o m th e e n do f20 恤ce n tu r y .A c a d e m ic circles esta b lishr e se a r c hpro po sitio nsw ithp r o b le m s- o r ie n te d , f o c u so n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 r 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sy ste ma n d itsf r a m e , in te r n a tio n a l e x p e r ie n c er e f e r e n c e a n dc o m p a r a b le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r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its c sse s.It is o fim p o r ta n tth eo reticsig nif ica ncea n dp r a ctica lv a lu e f o r d ee—p e r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 r n m e n t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to su mu pitsp r e v io u sa c h ie v e m e n ts a n d f o r eca stits tr e n da n df u tu re.K e y w o r d s:
g o v e r n m e n t m a n a g em en t; m a n a g em en t sy ste m ;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责任编辑:
文会万方数据
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回顾作者:张玉亮,
ZHANG Yu-liang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刊名:宁夏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 卷(期) :2011, 13(3)
参考文献(14条)1. 朱恪钧 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理论与改革 2008(05)2. 张诚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09)3. 唐中明 南方冰雪灾害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03)4. 马东红; 宫平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学研究 2007(09)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建设完整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4(04)6. 宋旭光 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责任、 信息与制度[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6(11)7. 李冰心; 刘晖霞 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期刊论文]-甘肃理论学刊 2009(05)8. 任金礼 新加坡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期刊论文]-公安研究 2007(05)9. 赵菊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军事经济研究 2006(10)10. 王学栋; 张玉平 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 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5(11)11. 杨洪涛; 余雅婷 基于BSC和AHP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评测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9(05)12. 樊蕾 从"三鹿奶粉"事件透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2008(02)13. 李常能 从2008年雪灾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8(15)14. 张玉国; 张亮 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中心[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6(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陈强. CHEN Qiang 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6)2.
李薇薇. LI Wei-wei 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24(9)3.
李颖. 周学馨. LI Ying. ZHOU Xue-xin 突发事件衍变机理分析——基于价值威胁的视角[期刊论文]-学术探索2011(3)4.
张丽 应急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伦理价值问题及完善措施[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9(4)5.
向德彩. XIANG De-cai 论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评...
篇四: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管理学术论文应急管理学术论文
题目:
中外国家政府应急管理机
制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
姓名 段 芸 学号 专业 对外汉语 班级 对外汉语 2 班中外国家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
姓名:
段芸 学号:
20111364054
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 班级:
对外汉语 2
关键词:
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比较研究 经验借鉴 中外 内容摘要:
文章研究了 中外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差异和外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各国体制虽然各不相同, 却有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统一指挥、 加强协同是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机构; 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管理职责, 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等。
一、 引言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含义:
政府应急管理是基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提出的,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爆发、 难以预料、 后果严重这些特征使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提上日程。
结合我国专家学者对突发事件进行的概念界定,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的支配下出人意料的发生, 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损失或影响而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它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目前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这四种类型, 而且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 严重程度、 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一般分为四级:
Ⅰ 级(特别重大)
、 Ⅱ 级(重大)
、 Ⅲ级(较大)
和Ⅳ级(一般)
, 并依次用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表示。
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 通过有效的管理系统和方法组织动员相关社会力量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 以化解和救治各种危机,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 恢复社会稳定, 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正常秩序。
应急管理是政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政府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一种非常态的管理模式和政府行为,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状况下,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的政府必然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承担重要责任。
二、 对借鉴外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看法
2007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但目前我国行政应急起步较晚,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何以应对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 很多人提出我国的社会体制与外国大部分
国家都不一致, 因此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如果借鉴过来, 可能不但不利于我们我们应对突发事件, 反而还会造成社会混乱。
越是发达的国家, 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抓得越早, 系统更加完善。
但是“9· 11” 事件后, 许多国家认识到, 原有的防灾行政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危机的各种挑战。
为此,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着手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虽然各国应急管理体制大不相同, 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因此我认为通过对比中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可以找到二者存在的共同点, 并加以吸收外国的经验。
另外从建国以来, 我国的应急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为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包括自然灾害、 事故灾害、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个方面。
近年来,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 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而且近几年国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用来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了 。
在此方面, 美国具有完备的组织机构, 重视日常管理;日本具有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
两国的这些有益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得。
三、 我国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同时由于我国粗放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比如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突发事件爆发频繁,
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
经过 2003 年的“非典” 、 2005 年的“禽流感” 到 2008 年的“冰雪灾害” 和“汶川大地震” ,
我国已相继颁布了 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 35 件, 行政法规36 件, 部门规章 55 件,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的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虽然我国政府在近年频繁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的实践中积累一些经验, 但是我国政府在建立应急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而进行应急管理体系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政府综合应急能力欠缺
政府综合应急能力是评价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频发的突发事件对政府在新时期的应急能力提出了 挑战。
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职能弱化、 权责划分不清使政府应急权利与责任并未落实到位, 而且我国大部分官员缺乏相关的应急知识和经验, 面对突发事件经常会手足无措,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相关人力、 物资、 财力投入到抗灾过程中, 贻误危机应对的最佳时机, 严重影响了 救灾的效率。
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应急模式与经验, 发挥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政府的应急能力。
2. 信息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受传统的依靠"人海战术"而忽视技术支撑的危机应对模式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运用、 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不足, 以至于信息资源在危机应对中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同时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 漠视公民的知情权, 封锁突发事件信息、
不客观的发布信息或者报喜不报忧都会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 为各种谣言、 流言的传播滋生土壤, 最终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升级, 使应急管理陷入被动的境地。
3. 应急法律法规不健全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提高政府总体应急能力的关键,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 《国家安全法》 、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 《安全生产法》 等 35 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还处于不断发展状态, 系统性差, 操作性不强, 存在许多立法空白, 至今还没有一部统一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法, 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义务, 没有对公民的权益作出相关规定, 也未形成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模式, 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 因此必须将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四、 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发展 1. 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当前, 公民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目标, 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 更涉及到维护政府的执政能力、 运行功能和公信力等。
在 1994 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 2005 年美国的“卡特里娜” 飓风袭击等突发事件中, 由于政府处理乏力, 引起公民强烈不满, 导致发生“政府威信危机” 。
由此,应急管理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 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 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 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 动态组织体系。
俄罗斯、 日本也都是由总统或内阁首相作为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2. 统一指挥、 加强协同成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尽管由于国情不同, 各国采用的应急管理模式各有特色。
但建立统一指挥、 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是各国应急管理体制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 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 横向能联动。
也就是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 本地、 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
3. 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 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 专职专人的、 具有综合性、 协同性的管理职能的机构, 是各国应急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 一般设有专职的常设应急管理机构。
为了保障应急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 信息快速汇总以及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常设机构一般设立在内阁办公室内。
在隶属关系上, 一般遵照效率原则。
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 有独立的编制、 行政经费和专项预算。
如 2001 年 7 月, 英政府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 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
。
该秘书处为办理应急管理事务的常设机构, 目前有 85 名编制, 下设“三部一院” , 即评估部、 行动部、 政策部和紧急事务规划学院。
4. 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职责, 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 在常态下, 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包括负责制定应急管理规划、 进行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 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防, 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开展应急演习等; 在危机状态下, 职能主要是制定应对方案, 协调各相关部门、 机构的应急处置等。
以英国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
为例, 该秘书处的宗旨是“通过协调政府内外各方, 在危机的预见、 预防、 准备和解决方面提高英国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 。
其职能是:
一是负责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物资、 装备、演习等应急准备工作; 二是对风险和危机进行评估, 分析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发展趋势, 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措施发挥效应; 三是在危机发生后, 确定“领导政府部门” 名单以及是否启动最高核心决策机制(COBR)
, 制定应对方案, 协调各相关部门、 机构的应急处置; 四是对应对工作进行评估, 从战略层面提出改进意见, 协调推动应急管理立法工作; 五是负责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5. 提升和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力
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在应急状态下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和协调处置。
因此,为保证高效权威运作, 机构具备的处置权和地位随着常态和非常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危机状态下, 应急机构的地位和权限将大大增强。
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
在“9· 11” 事件后虽被并入美国国土安全部作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 , 但是其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内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紧急状态下突发事件准备局可以提升为内阁级别, 它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可以与国土安全部长一起列席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会议。
为了 加强内阁总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 日本政府修改了 “内阁法” , 大大加强了 发生危机时, 总理能够迅速制定出应急对策、 指挥全国应对危机的权限。
6. 及时调整应急管理机构的模式和职能
由于环境、 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危机发生的形态难以预料。
各国的应急管理体制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以美国为例, 1979 年, 美国为了解决缺少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政策, 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等问题, 成立了应急管理署(FEMA)
, 其职能为双重:
一是灾害救援、 预防与减缓; 二是应对当时可能来自前苏联的核打击。
日本经历了 1995 年阪神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后, 也加强了危机管理, 强化政府纵向集权应急功能。
以《紧急事态法》 作为法律基础, 建立了 完善的全国性应急管理体制。
日本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 , 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
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内阁官房负责同各个政府部门进行整体协调和联络。
政府还在内阁官房设立了由首相任命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 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同时, 增设两名负责安全保障、 危机管理的官房长官助理, 直接对首相、 官房长官及危机管理总监负责。
五、 外国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1. 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美日两国都把应对突发事件当成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 以政府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应急工作, 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日常管理。
同时, 在发达国家, 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承担责任, 便于引导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 最终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
2. 将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通常组成专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 作为议事协调机构,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 并为行政首长提供决策的辅助和咨询。
同时, 发达国家大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 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和调动关键性资源, 统一指挥,快速响应。
3. 将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立起了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 以应急专门法律法规为主体的一整套应急法律制度。
纵观国外有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紧急状态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立法, 如美国于 1976 年通过的《国家紧...
篇五: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纵横2008 年第 6 期政治建设从 2003 年的 SARS 非典到 08 年年初的雪灾再到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应急管理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这次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国应急管理的愈发成熟。笔者以为,目前中国应急管理现状正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应急制度渐趋规范2003 年中国爆发 SARS 危机后,中国就在公共措施、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保障、紧急状态立法等方面加快了阶段性的探索步伐。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 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06 年后, 中国政府陆续编制和通过了一整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备方案,包括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7 个 “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21 项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以及 31 个 “省级应急方案”。
这些应急预案是基于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具体内容看,2005 年开始建立的中国应急框架体系针对的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危机。
自然灾害被放在首位,可见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应急方案是应对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突发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安全生产事故、铁路行车事故、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城市地铁事故、大面积停电、医疗卫生救援、重大动物疫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二、信息沟通机制渐趋完善社会公众面对重大危机产生的极度恐慌, 主要源于获取信息的不足, 因此一个具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政府,在危机发生后,善于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 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 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 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地震局均在第一时间通报了地震消息,各大媒体更以全天直播形式报道灾情和救灾举措,其迅捷、权威的发布时效与发布方式,很好地确保了公众知情权,抑制了谣言和猜疑, 缓解了不安定因素, 稳定了社会秩序, 得到了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更显示了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此次信息沟通机制发挥了应急预案中的关键性作用,可称为中国应急管理信息的典范。三、多层次、全方位、高集中、强执行力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渐趋形成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易变性和危害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形成快速、高效、协调的应急机制, 企事业单位、 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多元性参与主体都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以国家、省 (自 治区、直辖市)
、市和县 (市)
级为主的纵向应急职能的同时, 也应构建以经济社会各方面参与为主的横向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同参与的社会化应急工作管理格局。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处理,充分体现了社会整体应急管理机制的优越性。
政府充分发挥了宏观协调、有效组织和整合资源的作用, 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协调。
地震发生 24 小时内, 中国建立了一个集军、警、消防、医疗等单位于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使来自 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迅速向灾区集结; 社会各界总动员,全面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共同发出 “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 通过募捐筹款、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对政府主导模式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支持,形成了协力共进、共赴国难的社会氛围,使灾区人民充分感受到了来自 全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所造就的强执行力,使各救援力量克服了震区地理环境恶劣、次生灾害不断发生、道路被堵等重重困难。
实践证明,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所形成的迅速、高效的执行力,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渐趋理性,紧密联系国际社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援助。
中国政府以开放的胸怀,主动接受来自 国际社会的各种援助,以最快地速度安排了多国专业救援队伍前往灾区, 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
在这场大灾难中,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充分展示了一个理性的政府面对突发的重大自 然灾害时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应急管理□ 许陈萍25
江海纵横2008 年第 6 期政治建设应有的积极心态。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中国政府高效、透明、及时、人性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盛赞此次中国 “不抛弃, 不放弃”式的救灾行动为国际社会救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考范例。
此次中国的救灾应急管理不乏闪光之处,但是若与西方发达国家或邻国日韩相比, 中国的应急管理整体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改变各种预案备而不练,形同虚设的局面。在我国,各个地方制定的诸多紧急预案,多是按照上级的“版本”,稍加 “结合当地实际”变通而成,平时又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灾害预演,一旦发生大范围的灾害,民众很少能够按照预案来应对。
而西方国家政府在应对各类灾害时,都事先设置多套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应急预案, 并且不断演练,以找出不足加以完善。
这一点实在是值得中国政府借鉴的。
应急预案若备而不练,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如2008 年年初,江西九江大桥因雨雪阻断后,2 万余辆车绵延 30 公里被堵 3 天, 而江西省只有一辆铲雪车, 紧急调来后竟没人会开,连除冰用的化学品,该省也没有及时购置调配。
这说明应急预案简直形同虚设。
与此形成强大反差的是在汶川地震中, 四川安县叶志平校长的中学因为长期坚持地震预演而成功地使 2000 多名师生在 1 分 30秒内全部顺利撤离至安全地带, 从而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这充分地说明平时注重演练的重要性。—必须改变灾害保险和应急基金缺位的局面。
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
那么,受灾地区和受灾者的钱从何而来? 一种方式是实施灾害保险。
在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和州财政资助, 实行全部灾害保险。
在中国,灾害保险制度也已实行。
在抗非过程中,中央就曾明确要求保险部门把非典列入灾险范围,并迅速理赔。
灾害保险对人民群众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维护灾后社会秩序、 分解国家在灾后重建中的经济压力会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立政府应急基金。
采用这种办法, 无论对于加强宏观控制还是对解决现场应急处理的资金困难,都比较有效。
然而,目前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各省均没有一个专门的救灾基金。
目前各省的应急预案中经费保障一项,只是含糊称 “重点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经费分级管理、分级负担保障机制,制定应急经费保障措施、使用办法和管理、监督制度。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所需专项经费, 以及相关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经费,应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但由于拨付比例过低, 在日渐频繁的重大灾害面前往往是杯水车薪。而成立专门的应急基金, 可以仿效社保基金的筹集与运行办法,则是一些专家呼唤多年的问题。
建议各级政府每————年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固定数量的资金充实政府应急基金,以确保应急需要,避免因政府财政乏力而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更严重的损失。—确保切实有效发挥应急管理机制作用。
在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行动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部署还是依靠目前高度统一和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 简单的来说, 依然是以行政首长为核心, 依靠命令来运作, 而不是真正完全以体制和法为核心来运作应急管理全过程。先说体制。
由高度统一和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的应急管理系统虽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启动,所以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 常准备工作,诸如灾害预警、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等方面都难以面面俱到。再说法制。
笔者认为,中国自非典以来,灾难应急的制度框架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还需要细化,应该把法律规定日常化,使应急工作常规化,让政府和公众坦然应对突发事件。
如果做到了日常化管理,灾害来临时,甚至连紧急预案都可以不启动, 因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及应急措施已经做好准备。—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政府的职能不是万能的,试图让政府承担起抗灾救灾的全部责任和风险难免捉襟见肘。
美国前总统、联合国秘书长海啸重建特使克林顿在总结印度洋大海啸救灾工作中的八点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 NGO (非政府组织)
的作用─在南亚海啸救灾中, 非政府机构承担了多达三分之一的援助资金筹集工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我们可喜地看到了无数活跃在一线灾区的救灾志愿者,他们为缓解灾民焦虑、协助搬运物资、救助伤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多为自发而来, 即使有组织, 也多是临时性质的, 因而这种志愿者队伍并不具有稳定性,因而很多工作也就失去了延续性。
而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正面临着被置于行政机构严密控制下,NGO 资源动员能力严重不足、运行效率低下等多方面的困境。
建议政府要积极引导建立培育专业性较强的、训练有素的民间组织,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 “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
由行政动员机制向社会自身的动员机制的变化,无疑会使社会动员形成一种合力机制,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笱□ 作者单位:南通市市政设施管理处————□ 责任编辑:吴广正26
篇六: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一体化飞速发展, 危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危机会给公众带来一系列诸如恐惧、 焦虑等多种负面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就会加剧危机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进一步扰乱公众正常的生活秩序, 造成社会动荡, 甚至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因此, 在政府危机管理的整个环节中, 公众心理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
危机条件下公众心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不同阶段公众心理的变化,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通过本选题的研究, 将进一步丰富我国政府危机应对和管理的理论, 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公众在危机中出现的等多种负面心理的分析, 提出了政府在危机发生前、 危机发生时及危机发生后应采取的着力于公众心理干预的管理策略。
除去导论和结语, 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理论阐释"。
这是本文的基础部分。
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学界关于公共危机的各种不同定义; 接着, 对公共危机进行了分类, 并归纳出突发性、 不确定性、 危害性、 社会性和机遇性等五个共同特点; 最后, 对公众心理和政府危机管理两个关键性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准确界定。第二部分是为“公共危机下公众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
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部分。
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公共危机这个特殊环境下公众有可能出现的主要负面心理, 紧接着从个体心理推广到群体心理, 从两个层面剖析了负面心理的成因。
文章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以大量公共危机事件为鲜活实例,细致而深刻的分析了公共危机下公众行为的主要驱动心理, 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为“着力于公众心理干预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策略探讨"。
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部分。
通过第二部分对公众心理的分析, 该部分有针对的提出了着力于公众心理干预的三种策略, 即认知策略、 信念策略和行为策略。
认知策略的构建以提高公众危机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为出发点; 信念策略的构建以政府与公众良性心理契约为基础; 行为策略的构建则体现为政府在危机事件中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文章政府危机管理的不同情景即危机事件发生前、 发生时和发生后提出了多项可行性措施, 紧扣公众心理, 彰显了
⑨以人为本的政府危机管理价值取向。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研究视角方面, 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危机管理研究模式, 创新性地站在了公众心理的研究视角上, 通过对危机状态下公众的心理分析, 以公众方面为基本出发点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策略。
( 2)框架设计方面,本文设计了“基础概念一心理分析——策略探讨"的三段式框架结构, 有理有据,层层推进, 特别是在分析公众的负面心理成因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策略, 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价值。( 3)分析方法方面,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结合国内外公共危机事件, 准确而深刻的剖析了公共危机中公众的负面心理成因。关键词:
公共危机; 公众心理; 政府危机管理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7 ST H E S I SA b str a c tW ith th ea c c e le r a tin gp a c eo fm o d e r n iz a tio n ,th ef a std e y e lo p m e n to fg lo b a liz a tio n ,crisis h a s b e e na sn o r m a l sta ted u r in gso cia ld ev elo p m en t. C r isish a sb r o u g h ta b o u t aseries o fn e g a tiv e p sy c h o lo g y p r o b le msu ch a sd r ea d f u l, 。
a n x iety . Ifth e sep r o b le m sc a n n o t b eso lv e d , th e r e f o r eit w o u lda g g r a v a tecrisis to so m ee x te n t,d istu r bth e o r d e ro fr e g u la rlif e o fp u b lic , a n db r in ga b o u t th eso c ie tytu rbu len ce, ev enle a d to ah o p e le sssc e n e . T h e r e f o r e , inth e w h o lep ro g resso fg o v e r n m e n t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th e p u b licm e n ta lityisa ll essen tia l resea rchp o illt. U n d e rth ecrisisc o n d itio n ,p sy c h o lo g ic a lresea rch o fp u b lich a sg rea t p r a ctica l sig nificance. T he g o v e r n m e n tw o u ldta k e d if f er en tm e a su r e s a s crisis m a n a g e m e n t a im in ga t th ep u b lic p sy ch o lo g y c h a n g ein d if f eren tp e r io d s. T h r o u g hth e r e se a r c h o fth e se le cte dth e m e , w e ca n r ichf u r th e rth eth e o r yo fa n sw e r i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c r isis, im p r o v eth ev a lid ity o f o u rg o v e r n m e n tcrisism a n a g e m e n t.T h e a rticlea n a ly z e sth en e g a tiv e p sy c h o lo g ic a lef f ecte x istin ginp u b lic crisis,c o n d u c ts th ea d m in istra tiv eta cticsa im in ga tp u b licm en ta litya t a d v a n ceo fth ecrisis a n do nth ep o iIlto fh a ppening . T h ew h o lep a p e rc o n ta in s th r e ep a r ts n a m e ly e x c e p tf o rp r e f a c ea n dco nclu sio n.P a r t Iis“th esta tem en to fth er e la te dth eo ry ” . T h isis asta r tin gp o in to fth estu d y .T h isp a rt b r ief ly e x p la in sv a r io u s d ef in itio n s in a ca d em ic f r o m d o m e stic a n d a b ro a d .T h en it cla ssif ies th ep u b liccrisis in to sev era l k in d s th a tw h ic hC a n be su m m e du pf iv ech a r a cter istics su c h a su ncerta inty ,h a rm f u lness, so cia l@ a nd o ppo rtu nity. F ina lly,itg iv e sa ccu ra ted e f in itio no np u b licm en ta litya n dg o v e r n m e n tcrisis.P a r t II is“th ea n a ly siso fp u b lic p sy ch o lo g yu n d e rc r isis". T h isis co rep a r to fth ew h o lep a p er. Itf irstlyin tro d u ces th ep o ssib len e g a tiv e p sy c h o lo g ic a lm en ta lityu n d e rth esp e c ia lco n d itio na n dth ena n a ly z e s th e c a u s e o fn e g a tiv e p sy c h o lo g yf r o mp erso n a lm en ta litytog r o u p m en ta lity . T h isa rticle ta k e s so cia l p sy ch o lo g ya sth e o r y ba se,co m b in e lo ts o fp u b liccrisis e v e n ts a sv iv id lye x a m p le s, d e e p ly a n a ly z e sm a in d r iv ep sy ch o lo g ytob r in gf o r thpolicieso ncrisisso lv in g .P a r t IIIis“a im in ga tpo licyd isc u ssio no fp u b lic p sy c h o lo g y ". T h isis a n o th erco rep a r to fth ew h o lep a p e r . T h r o u g h a n a ly siso fth ep u b lic p sy ch o lo g yin P a r tII, th isp a r tIII
⑨p r o p o se sth r e estr a teg ies a im in ga tp u b lic p sy c h o lo g ysu c h a Sc o g n itiv e stra teg y ,belief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strateg ya n d beh a v io r str a te g y . T h e f o u n d a tio n o f c o g n itiv e str a te g y ta k e s th eim p r o v e m e n tsk ill o fp u b liccrisisco g n itio na n dp sy ch o lo g ica l q u a litya se n tr yp o in t. T h ef o u n d a tio n o f beliefstr a teg yis b a se do ng o v e r n m e n ta n dp u b lic p o sitiv ep sy ch o lo g ica lc o v e n a n t. T h e f o u n d a tio no fb e h a v io rstra teg yco n d u cts th esp ecif icp o lic yw h ic hsh o u ldb eta k enin crisise v e n ts. T h ea rticlep ro p o sesa c c e ssib lepo licyu ptop u b lic p sy c h o lo g y ,m a n if e stp e o p leo r ie n te da s v a lu eo rien ta tio n .Inth isp a p er ,th em a inp o in to fin n o v a tio n inth r e ea sp ects:
( 1)Inu n iq u er e se a r c hperspective. T hea rticle b r e a kth r o u g h tr a d itio n a l resea rch m o d e l, b a se o n resea rchp ersp ectiv eo fp u b lic m en ta lity ,a n a ly z e p u b lic p sy ch o lo g y ,m a k ea d m in istra tiv ep o lic y晰tllp u b lic b e n e f it f o re n tr y po ints. ( 2)Instr u c tu r ed e sig n perspective. T hea rticlef o llo w s th r e e str u ctu r es'’ b a sic co n cep t- 巾sy ch o lo g ica l a na ly sis- - po licy resea rch '’ ,p ro p o seth ep o lic yo fg o v e r n m e n tcrisis tr ea tm en tste p b y step , esp ecia llya f tera n a ly sisth en e g a tiv e p sy c h o lo g ic a l c a u se , h a v e sig n if ica n tv a lu e f o rpo licy co n su lta n t. ( 3)Ina n a ly sism e th o d sp ersp ectiv e, th ea rticle ta k e s so cia l p sy ch o lo g ya s b a sicth eo ry ,c o m b in ecrisis e v e n tsf r o mh o m ea n da bro a d , a n a ly ze d e e p lya n da ccu ra telyth en e g a tiv e+c a u s einp u b liccrisis.K e yw o r d s:
p u b liccrisis; p u b licp sy ch o lo g y ; g o v ern m en tm a n a g e m e n tf o rcrisisIV
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i; 亥f日日期:
细7年6月7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迸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 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
膨f岔日期:
砷年‘月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搿C A L I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章程纡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作者签名:
仫日期:
加7年
⑧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导论( 一)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 频繁的“天灾人祸” 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神经, 从“9 . 11"恐怖袭击到俄罗斯人质事件, 从S A R S 肆虐全球到印度洋海啸席卷沿岸国家,从“美加大停电"到“苏丹红"食品危机, 从日本列车脱轨事件到美国。
卡特里娜"飓风, 特别是进入20 0 8 年以来, 我国出现的雪灾、 藏独事件以及震动全球的汶川大地震, 各种突发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的危机事件趋向于频繁多变, 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连带后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一体化飞速发展, 社会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依存性也相应增强,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高速发展的背后实际上危机迭起, 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
鉴于此, 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如美国的行政管理协会的危机管理分会, 瑞典的危机管理研究与培训中- 心等, 许多著作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政府和决策者应如何管理危机。
我国在危机管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但自从20 0 3年S A R S 危机事件以后,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都对危机事件的应对和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 可以说危机管理正日益成为政府工作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危机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管理分为监测、 预警, 预控、预防, 应急处理, 评估、 恢复等共四个阶段。
①针对危机四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把政府应对和管理危机的工作划分为发生前、 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阶段, 即事前注意监测与预防工作, 加强公众危机意识教育; 发生突发事件注意紧急妥善处理, 尽量减少伤亡损失; 事后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不管政府哪个阶段的工作, 都是与公众密切相关的,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良好的机制和策略能否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对危机条件下个人、 群体和组织行为特征和规律的把握。
在危机事件中注重把握公众心理, 适时调节引导公众心理尤其重要。
在事前对公众进行危机意识教育, 可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恐慌与骚乱; 在事中对公众不安心理进行引导与疏导,o 肖鹏军: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0 6 年版, 第35页.1
⑨可避免危机事件进一步扩大; 在事后对危机产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心理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辅导, 可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深远的次生灾害。由此可见, 危机条件下公众心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不同阶段公众心理的变化,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将进一步丰富我国政府危机应对和管理的理论, 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 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1. 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自从人类社会形成, 危机状态就一直伴随着人们。
但是专门的危机管理理论的出现却是相当晚的。
早期的西方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是自然灾害, 随着危机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 研究也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 包括政治制度变迁、政权与政府的变更、 政治冲突等, 危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政治危机的起源、寻找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 维护政治稳定或促进政治变革的方法。
在这一阶段, 科学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 世纪6 0 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 ・吉尔、 S ・亨廷顿、 C ・蒂利等。
∞此时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 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
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战以后, 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国际阵营的冷战对峙形势, 亚洲、 非洲民族独立后政治不稳、 局势动荡, 全球南北差距拉大以及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诸如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能源危机、 灾害频发等种种问题,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危机。
危机研究成为政治学、 经济学、 社会学、 管理学直面的重要内容。
同时, 危机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也逐渐成熟。
危机管理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学科分支。
从20 世纪7 0 年代开始, 随着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 E M A ( F e d e r a l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A g e n c y )的建立, 研究重点从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转向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政策的研究, 这使危机管理的研究得到较大的发展。
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提出的面对所有灾害的综合危机管理模型框架和理念为建立国家危机应急反应系统奠定了基础。
该模型根据危机的发生前、 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特奄李经中编著:
‘政府危机管理', 中国城市出版社20 0 3年版, 第13- 23页.2
⑨点, 把危机管理的活动分为四个功能区域:
减轻( M itig a tio n )、 预防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T H E S I S( P reparation)、 反应( R esponse)和恢复( R ecovery)。
%此基础上, F E M A 建立了包括灾害分析、 能力评估、 危机规划、 能力保持、 危机反应和恢复在内的综合危机管理系统。
进入2l世纪以后, 世界范围内危机频发, 再次把危机推进了人们的视野, 学术界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世界各国都在进一步寻求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危机管理研究呈现多元化和全面融合的趋向, 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的趋势上, 从定性化研究向定量化研究转移。
当代西方对危机问题的研究由过去主要侧重于政治稳定等定性问题的研究逐步转向对确定危机的临界指标、 构建危机预警以及危机管理的数学模型等定量化问题的研究。( 2)在研究的方法上, 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多学科研究。
当代西方危机管理研究由过去的主要采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展为政治学、 管理学、 心理学、 社会学、 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3)在研究的范围上, 从自然灾害领域逐步转向社会领域。
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当前正把注意力从传统的自然灾害向社会领域进行转移, 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恐怖主义、 西方国家国内矛盾和社会矛盾正变得日渐突出所造成的。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在对研究领域扩展的同时还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相对于国外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 由于受到各方触动, 特别是国内外危机频发, 我国才开始导入危机管理, 一时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9 9 8 年人民大学许文惠、 张成福教授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 ;20 0 3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著的《国际危机管理概论》 ; 20 0 3年6 月清华大学薛澜等教授的< 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 20 0 3年8 月李经中的《政府危机管理》 ; 20 0 3年阎梁等的《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 ; 20 0 3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 中国...
篇七: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事件的应对与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张玉波一、突发事件对现代政府的挑战在我国学者的界定里,突发事件与危机或为一体,或有交叉,存在程度差异,作者更愿意从程度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突发事件为突然发生的、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的事件,强调影响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危机则是指因为某种非常因素引发的、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事件,突出了影响的显现性与严重性。突发事件上升到危机,可导致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政府形象遭受损害,社会秩序产生混乱。这样,可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突发事件与危机的界限,从而使学术界和政府实务操作能在认识上保持一致。危机是任何政府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都会竭力避免,但是危机又无所不在,因而一个明智的政府不会杜绝危机的产生,而是在合理的限度内控制危机或者延缓危机的发生。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动力与规律,一般来说,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政府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一) 外部来源.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不可抗力所引起的灾难,如地震、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灾害的无选择性与不可抗拒性,政府一般无法通过管理手段阻止危机的发生,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2、政治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政治的变化如政治局势不稳定所导致的暴乱、恐怖活动、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贸易冲突等都可能引起政府的危机,如9· 1 l 事件使美国面临前所未96有的危机。社会环境对政府也可以产生影响,包括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等,而有些社会环境因素是政府不能左右的。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和行政思维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接轨;某些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加剧了社会公众的不满,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滋生和发展,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与可及性十分悬殊;地区发展差距进~步扩大,极化指数迅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最高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日益成为增长的瓶颈和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出现失范,某些公民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轨迹;某些公民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对政府的政策与工作有深入全面了解,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甚至引发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等。( 二) 内部来源一一政府管理素质政府素质由广大公务员来体现的,他们的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劝导说服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与后果。不可否认,政府自身工作的好坏也会产生危机。政府的工作失误自然不必细说,有些政策、措施不到位,也会因为损害到公众的利益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危机。要引起重视的是,某些公务员的自身素质问题是引起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的罪魁祸首,让不懂法、不善于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去担任领导职务,那可能会是一场灾难,然而,在我国某些地方依然存在因为执法水平低下而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少专家指出,危机是与机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将危机与机会联系起来可以使政府积极地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并尽早地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危机为契机,则不仅能化险为夷,而且还可能变危险为机会,变坏事为好事。古人云:“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构建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始终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创造。对于危机管理的科学界定,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境,减轻危机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与预防、计划制订与责任落实、危机化解处理、经验总结与工作调整的管理与组织完善过程。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危机未发生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而在危机真的发生时,采取措施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由此而言,危机管理是个系统概念,包含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与预警、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理与善后、危机过后的总结分析与改进。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在行动上应有不同的特点:在危机的前兆期中,政府应具有敏感性,实施有效的预警和监测,及时识别各种突发事件的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将危机消弭于萌芽之中;在危机发生阶段,应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启用危机应急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善后处理阶段,则应注意妥善处理有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社会稳定等恢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修正政府的日常决策和应急处理系统。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政府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危机管理做得好.往往可以使公众对政府有更深的了解,更大的认同。因此,在危机面前,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危机管理,是全方位的,是系统的,是为政府更长远发展而进行的战略思考,需要完善的组织建设与准备,而不是就事论事,仅仅针对于某一次的单一危机而进行的临时性应付,这点是现代政府应该认识到的。但要看到,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付出了很多无效的劳动,因而我国亟待建设与完善现代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一) 树立积极的危机意识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危机,就要对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政府素养,而且也是策略化、实效化、艺术化处理危机的保障。戴维斯· 杨说:“ 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未雨绸缪,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可以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和原因,预测出;睁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情发生后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计划,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而那种出现危机才想到处理,把危机管理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是不可取的做法。要做好危机预防工作.需要建设危机预防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预控机制。( 见图1) 危机预螯机制包括危机迹象的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不放过蛛丝马迹,发现苗头,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紧急等级发出警报,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如卫生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重大食品卫生事件报告、重大职业卫生事件报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放射卫生事件报告等信息系统。危机97
图】危秽l 预警系统工作瓶崔圈预控机制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后勤物资准备和危机处理前期准备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危机的爆发。然而,最好的危机预防却是把政府自身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塑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首先使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准备.树立全员危机意识,这关键是要开展危机教育,让全体工作人员都了解危机的特征和危害,使他们具有一种危机感,帮助他们形成优化自身行为、预防各种危机的思想。同时,结合公民文化建设,开展相关多层次的危机教育与培训,提高社会个体层面对不同危机时的心理素质,这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项基础工程,对提高全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降低应对成本,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效率具有深远意义。其次要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在指导思想上高度关注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好可能引发危机的社会问题,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还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维系好社会的稳定秩序。许多实践经验证明,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危机预防系统,加强日常对公众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防范知识的普及,强化对公民公共道德、公民义务的宣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危机发生的机率,在危机发生时亦可起到安抚公众心理、缓解社会动荡的作用。98( 二) 建立危机管理应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非典的妥善处理就说明了这一点。1、建设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及时、果断、正确的决策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危机的发生由于其紧迫性、突然性而使得决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因而在危机决策时尤其需要高素质的决策者。加之,危机往往波及范围广、影响大,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作战,这样更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系统。权威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采取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一般来说,应该在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建立危机管理机构,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进而在省市、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相应的建立专门机构。如,1991年,日本就成立了东京都防灾中心,该中心担当着全市防灾行动指挥部的作用,针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灾害.采取有效的应急行动。近年来,为了把首都东京建设成为能够抗拒强灾的城市,日本政府正在推进一项称之为“ 放心居住城市” 的计划。现在我国一些省市在人民防空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危机管理委员会,但是普遍存在地位尴尬、经费紧张等问题,尚需要国家在法律地位、决策权限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在各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内部分工上考虑周全,中枢指挥系统、智囊参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智囊参谋系统中要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纳入政府的视野,考虑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防止决策中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从国内一些地区的突发事件处理实践来看,地方政府的处置权限的缺失或错位直接影响了危机解决的进程.这样就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何在整个国家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做到权力运用的协调一致。很多专家建议加快改革公共安全事务以条为主的体制,应当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赋予地方更大的公共事务处理权,让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方面有及时决策
的权力,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公共安全评估体系,作为政府在危机管理常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政府重视公共服务的改善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2、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计划是给管理者提供对付危机的“ 通用” 方法.一个好的危机管理计划能够让危机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特定危机时,知道如何采取特定方法处理。危机管理计划规定了危机中各个危机管理工作人员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一旦发生危机,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就能尽快地根据危机管理计划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可以减少危机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和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使危机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为了有效地实现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政府必须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领域,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危机管理计划,指导和规范危机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危机管理方针、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关键还在于执行,因而还需要关注计划的具体执行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否则,危机管理计划便成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3、组建危机应急队伍。非典危机的解决说明,危机的妥善处理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我们必须针对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情况,组建相应的、独立的危机应急队伍,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对危机应急队伍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规范、强化危机应急队伍的日常训练与定期演练,教会工作人员如何面对危机,如何化解危机,使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衔接顺畅、沟通便捷,避免出现在真的危机来临时的杂乱无序状态,这也是很多政府战胜危机的基本经验。对于具体的机构建设.有专家提出,根据世界各国的危机管理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可以在现有的110、119、120等危机救助机构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危机管理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像显示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为平台,具有数据信息自动收集、处理、管理、交换与服务等功能,以防灾减灾应急决策指挥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形成求助方便、指挥统一、救助及时的智能化联动体系。例如,南宁市在完善“ 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联动系统” 时,充分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119、120、122等纳入统一调度系统,实现统一指挥协调,初步实现了联动。( 见图)4、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在我国,不少突发事件’’’’’p盹F≈舒一1恽一』百膏一一南卤f。一{w^,,一目1‘j 一" 肘.+%市信· ’ 葡西一ii盍1之所以蔓延成为危机,某些官员“ 报喜不报忧” 、“ 对上负责有余,对下负责不足” 、责任意识淡漠的狭隘思维是造成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隐瞒、缓报甚至欺骗的根源所在,这也是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如果在今后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中缺乏健全的行政官员考核机制,这种制度的缺失所造成的危害会不断在各地的突发性事件中重演,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因而,我国急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行政官员问责与纠错机制.让行政首长真正能够承担起管辖区域范围的政治与行政责任,提高其进行危机管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5、健全后...
篇八: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危机干预策略内容什么 是心理危机123危机干预案例分析4危机干预的模式和步骤危机干预的概念
心理危机 定义:
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 而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 危机的三个特征1 .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2 .引起了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 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但又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3 .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一)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急剧地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心理危机的分类
心理危机的分类(二)
境遇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 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称为境遇性危机。其特点:随机的; 突然的; 震撼性的; 强烈的; 灾难性的。
HPA/去甲肾上腺素途径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海海马马杏仁核杏仁核下丘脑下丘脑垂垂 体体肾上腺肾上腺蓝斑蓝斑
心理危机的分类(三)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 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 独立性、 自由、 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心理反应四个不同的阶段 :1.冲击期或休克期2.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3.解决期或适应期4.危机后期或成长期
心理危机灾难阶段的灾民情绪反应灾前灾前威胁威胁灾难打击灾难打击英雄主义英雄主义蜜月 期蜜月 期(社区同舟共(社区同舟共济)济)觉醒(幻灭)觉醒(幻灭)在悲伤中前行在悲伤中前行触发事件和周年反应触发事件和周年反应重建重建(新的开(新的开始)始)1 1到到3 3天天1 1到到3 3年年时间时间情绪绪情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至后果的恶化。
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 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 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最高目 标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 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危机干预的模式一、 平衡模式根据: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 在此种状态下, 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基本原则: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危机者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 而且在稳定之前, 不要采取其他方法。
危机干预的模式二、 认知模式根据:
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 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即危机是否发生是由于当事者对事件的错误的信念或观念, 而不是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基本原则: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 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的和自我否定的部分, 通过获得理性或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 使其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危机干预的模式三、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根据:
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 危机是由心理、 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基本原则:
与求助者合作, 以测定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困难, 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的行为、 态度和使用资源的方法。
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 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危机干预的模式四、 折衷模式根据:
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 即; 虽然是类似的事件而导致的危机, 但危机的影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 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似的, 即各种特殊的危机类型中存在一致的成分基本原则:
鼓励危机干预者从所有可以帮助求助者的方法中, 选择、 整合和应用有用的概念和策略。
危机干预的步骤第一阶段:
问题或危机的评估明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何诱因?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再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是否需要家属和同事参与? 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损伤? 什么方式可以起到干预的效果?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有多大? (转院)
危机干预的步骤第二阶段:
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计划要针对即刻的具体问题、 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求并考虑文化背景、 社会生活习俗、 家庭环境因素。
计划是限时、 具体、 实用、 灵活、 有利于随访。理解危机对当事者的伤害、 环境产生的影响、 当事者的个性品质和优点, 确定有效的防御应付策略,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明确干预目标。
危机干预的步骤第三阶段:
治疗性干预确定求助者是否有自杀倾向和危险, 并设法阻止。干预的策略有:1.交谈、 疏泄被压抑的情感;2.正确理解和认识危机的发展过程;3.学习问题解决的技巧及心理防御应对的方式;4.建立新的交往关系和环境。
危机干预的步骤第四阶段:
危机的解决和随访一般的危机干预时间为:
4-6周。
应注意的问题是:1.黄金72小时2.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 减少依赖性;3.注意强化求助者新习得的应对技巧;4.鼓励求助者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原理自己处理危机, 自己调整心理失衡状态, 提高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 受害者 幸存者 目击者• 死难者的家属 同事 朋友• 救援人员 消防人员 警察 应急服务人员 志愿人员• 易感人群• 老人 儿童
实例一: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哀思传统表达训练
实例一: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1.哀思传统表达训练(1 )开场白, 交代活动的目标与意义;(2)
合理设置情境, 导入庄重的哀思状态;(3)
让儿童闭目冥想要对逝者说的话, 然后分享;(4)
归纳与引导;(5)
播放轻松与超然的音乐和视频, 让儿童闭目冥想逝者对他(她)
的希望, 然后分享;(6)
归纳指导, 说明铭记逝者的希望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7)
调整心态、 回到现实、 强化目标。
实例二: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哀伤辅导
实例二: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2.哀伤辅导强调在悲伤面前, 不能沉溺于痛苦中, 而应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 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感情, 消除罪恶感、 羞耻感、 孤独感、 进而接受事实, 找到生命的意义。目标:(1)
协助儿童面对失落;(2)
协助儿童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3)
协助儿童克服失落后再度适应正常生活的障碍(4)
以正向的方式鼓励儿童向逝者告别, 并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入新的关系里。
实例二: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 哀伤辅导要经历4个阶段的任务1.接受失落的真实性;2.体验悲伤的痛苦;3.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4.将情绪从已逝者身上转移到生活上。
实例三: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绘画疗法法绘画疗
实例三: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 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 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Malchiodi, 1 998)
。
绘画主要包括涂鸦画、 自由画、 续笔画、 画人测验(D-A-P)
、 动态“房-树-人”测验(K-H-T-P)
、 家庭动态画(K-F-D)
、 学校动态画等。
实例四: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死亡教育
实例四:
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目标可分为认知、 情感、 行为、 价值等四个层面:1.认知层面目标:2.情感层面目标:3.行为层面目标:4.价值层面目标:
实例五:
自杀的干预
实例五:
自杀的干预 一位病人突然出现在某医院留医部五楼的阳台边上, 想从楼上跳下来。 干预小组赶到现场:
看到楼下许多人在观望, 病人情绪激动, 用楼上的砖头砸向楼下的人群。 干预的过程
实例五:
自杀的干预1.创造良好干预环境;3.尽快探明自杀原因;5.设法唤起生存欲望;7.指出可行替代出路;9.及时进行救治安抚;2.布置保护救治措施;4.积极引导情绪发泄;6.描述自杀负面后果;8.创设体面收场台阶;10稳妥实施善后移交;
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标如下:1 .学习了解应激反应及应激管理方面的知识。2.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同伴支持。3.提供情感暴露和认知重建的机会。4.寻找和强化使精力快速复原的积极的应对方式。5.减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包括这四个阶段:1 .联系阶段2.采集信息期3.反馈和决定干预期4.行动期:
实施心理干预5.结束期:
评估干预的效果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
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1.介绍期2.事实期3.感受期4.反应期5.症状期6.教育期7.再登入
推荐访问: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干预 应急 危机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