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3篇

时间:2022-09-03 14: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3篇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第17卷第4期V0I_17No.4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ITY2015年7月J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3篇,供大家参考。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3篇

篇一: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17 卷第 4 期 V 0I_ 17 No.4 黄河科技大 学学报 J OU R NAL OF H UANGH E S&T UNIV E R SIT Y 2015 年 7 月 J uly 2015 从顾炎武 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看 南明遗 民的家 国情怀 陶 谦 ( 黄河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63) 摘 要:被世人誉称“ 清学开山始祖” 的顾 炎武是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地 学家及音韵 学家。他 虽生不逢 时、一 生流沛 ,但他行 万里路 、读万卷书的勤奋好 学精神和毅力 ,不仅 开创 了“ 经世致用” 的治学门径 ,而且运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撰 写 了许 多创世著作 ,在 经学、史地 学、音韵学、金石 考古及诗文方面也建树 了承前启后之功 。特 别是 当外 夷入 侵 中原后 ,他 与诸 多有 识之 士擎起反 清复明的大旗 ,以匡复故明为志,倡导“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与挚友积极参 与武装抗清斗争 ,拒与清廷合作 ,充分彰显 出 南明一代儒 生的高尚爱 国主义情操。这 一口号 ,也成为几百年来激励 中华 民族奋进的精神 力量,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南明遗民;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K24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5424 (2015) 044)0844)6 顾炎武为明末清初杰 出的思想家、经学家 、史地 学家和音韵学家。由于其学识渊博 ,在国学典制 、郡 邑掌故 、天文仪象 、河槽 、兵农 、经史及音韵训诂之学 诸方面都有较深造诣 ,并在批判心学和程朱理学基 础上 ,创立了经世致用的独到治学门径 ,故而被后人 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 明 末清初“ 三大儒” 。

 但是,顾炎武可谓生不逢时,一生坎坷。青少年 时便遭遇蛮夷入侵 、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因此 ,正 值风华正茂 、展示 自己宏 图大业之志的顾炎武不得 不放弃一切 ,投入到反清复 明的斗争中去 。面对强 暴 ,他不仅积极为南明王朝献计献策 ,投笔从戎 ,而 且提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闪亮 口号 ,鼓励南 明遗民参与匡复故明、将清军赶 出国家 的斗争。当 抗清复明斗争终告失败后 ,他仍 不失遗民“ 贞操” , 义正词严地多次拒与清廷合作 ,充分彰显其爱 国爱 家 的赤子之心。之后 ,他虽浪迹天涯 ,颠簸流沛 ,然 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不折不挠的爱 国主义情操纵贯 生命 的始终。同时,顾炎武一生重视儒家思想 的研 究和实践 ,在其一生的许多诗文 、笔记 和著作 中,都 显示出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以及利国利民的 高贵品质 ,不仅对当时开放朴实的文风、学风起到一 定的作用 ,而且为后世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 到 先行者的作用 。所以,通过研究顾炎武的人生经历 , 特别是研究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的爱 国主义思 想 ,对于当今国人全力 以赴落实中央所提 出的实 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蓝图,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

 一、 坎坷的经历 ,辉煌的一生 顾炎武 ( 1613- 1682) ,字 忠清、宁人 ,原 名绛 , 别名继坤、圭年 ,亦 自署蒋山佣 ,是明末清初杰 出的 思想家 、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出身于明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一望族家庭 ,其生父为顾同应 ,但 襁褓中便过继给去世 的堂伯顾同吉为子。可是 ,顾 家明末家道中落 ,意外 的变故使养家教子的重责 完 全落在了嗣母 王氏——一个未婚守节的寡母头上。

 为使炎武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 ,王氏一生可谓呕心沥 血。她 白天纺织 ,操持繁重的家务 ,晚上看书多至二 更 ,从而使年幼的炎武 自小对儒家思想 中的仁 、义 、 礼 、智 、信有 了一定的了解 ,对岳飞 、文天祥 、方孝孺 这样 的历史名人产生了崇拜之情。

 在嗣母王 氏的教诲下 ,炎武 自小手不释卷 、刻苦 读书,14 岁那年便取得了诸生资格。18 岁时 ,他 与 同窗好友归庄一同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 ,并共入 收稿 日期 :2015 —05 —18 作者简介 :陶谦( 1943一 ) ,男,河 南长垣人 ,编审,中国河洛 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 炎黄文化研 究会理 事 ,黄河文化研 究会 理事 ,河南省人 才史研 究会会 员,河南省华夏研 究会会 员,主要从 事历史文化研究。

 陶谦: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南明遗民的家国情怀 85 复社。然而,因以“博学于文” “ 行己有耻 ” 为学问宗 旨,故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败绩 。为此 ,从 27 岁起 , 顾炎武便弃绝科举之路 ,遍览历史史乘 、郡县志书 , 以及文集奏章之类 中有关农 田、水利 、矿产 、交通等 记载 ,并 以各地地理沿革之材料 ,着手撰写《天下郡 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1644 年 4 月,清兵在明叛将吴 三桂的协助下 , 拿下 山海关 ,击溃李 自成起义军 ,直入北京。顾炎武 出于对南京弘光小朝廷 的信任及 复仇心理 ,便接受 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

 然而 ,当顺治二年 ( 1645) 五月 ,顾炎 武取道镇江赴 南京任职时 ,闻听南京被清军所攻陷 ,弘光帝被俘 , 故马上决定与挚友归庄 、吴其沆等人结伙投笔从戎 , 参与反清复明斗争。此时 ,顾炎武正值 31岁 。然事 不遂愿 ,以金都御史 王永柞为首的诸义军根本不是 清军铁骑的对手,残破之余相继被灭 ,松江 、嘉定等 地相继陷落。后顾炎武又与杨永言 、归庄等人死守 昆山,但不数 日便被清军攻 陷。清兵攻 陷昆山后大 肆屠掠,昆山城 内死难汉 民多达千万有余 ,其 中就有 顾炎武的两个弟弟。此次劫难 中,炎武 因破城前 已 往语濂而侥幸得免,但生母何氏的右臂却被清兵砍 断 ,成 了终身残疾 。此后九天 ,常熟陷落 ,炎武嗣母 王氏——一个忠烈之女 ,也 因绝食殉 国。

 国仇家恨更激发了炎武的复仇心理。安葬嗣母 王氏后 ,炎武又经大学士路振飞之荐 ,充任唐王朱聿 键的兵部职方司主事 ,但还未上任 ,便发生 了策动吴 胜兆( 前 明官员 ) 举义反正失败一案。此案株连 4O 余人,炎武幸逃一劫。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 东至 海上 ,北至王家营 ,4t"4}、往来 ” ,然 南 明弘光政权及 闽浙沿海的隆武政权 的先后瓦解 ,使顾炎武亲 自参 与的反清复明斗争进入 了“ 死胡 同” 。但是 ,顾炎武 并未 因此而颓 丧。他在顺治七年 ( 1650) 之后 的五 年中,不时地奔波 于吴 、会之 间,仍时时关注着闽浙 沿海一带的抗清斗争 ,并 希望再有一次建功立业 的 机会 ,但这些愿望终未实现。

 顺治十二年( 1655) 春 ,42 岁的顾炎武因被人举 报“通海” ( 即与闽浙沿海南明集团反清斗争有染 ) , 而被清政府逮捕入狱 。康熙七年 ( 1668) ,顾炎武又 因有人举报他与莱 州黄培新案有关 联 ,再度 入狱。

 两次入狱虽时间都很短暂 ,并且入狱后得到归庄等 挚友的帮助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顾 炎武 的反清复 明的思想和举动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顾炎武便以二马二骡为 伴 ,孑然一身北上 ,遍游了山东、河北 、河南 、山西 、陕 西诸地 ,“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 ,所览 书又得万余卷” , 并又结识 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撰写了许多富有 哲理且朴实无华 的诗文和篇章。从表面看 ,顾炎武 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然从其多次拒与清廷合 作来看 ,国仇家恨 、嗣母遗言是顾炎武至死保持 “ 仁 义行于国” 的信条。难怪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在送 给顾炎武 的一副对联 中写 到:“ 入则孝 ,出则弟 ,守 先王之道 ,以待后学 ;诵其诗 ,读其书 ,友天下之士 , 尚论古人。” 此联正是 时人对顾炎武崇 尚儒学 ,并 以 仁 、义 、礼 、智、信贯穿终生 的真实写照。

 另外 ,顾炎武辉煌一生还表现在其进步思想和 学术成就上 。有 明一代 ,学说并立 ,并在不 同时期产 生不同的影响 ,左右着人们 的思想和生活 ,其中影响 较大的当为明初的程朱理学和之后崛起并广泛传播 的陆王“ 心学 ” 。程朱理学在 明初被统治者奉为安 邦治国的圣典 ,是加强大一统封建皇朝统治的主要 舆论工具。然而 ,到明代中期 ,程朱理学虽仍是官方 统治哲学 ,但其 影响已被王 阳明的“ 心学” 所取代。

 到了明末清初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 的 进步思想家 ,在 总结历史教训 的基础上 ,对 “ 程 学” 和“ 心学” 的一些基本 观点进行 了批判 ,开启 了“ 实 学” 新局面¨_4加。特别是顾炎武扛起反对封建专制 的大旗 ,指名道姓地对程朱理学“ 合众途一轨 ,会万 理于一原” “ 理为气本 ,理先气后 ” 说及陆王倡导 的 “ 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说进行了无情 的批判 ,并在 性与天道、理气 、道器 、知行 、天理 、人欲等诸多范畴 上表 明了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迥异 的见解 ,主张 “ 合学与行 ,经学 与经世为一” ,“ 君子为学 ,以明道 也 ,以救 世 也 ” ,倡 导 为学 以 “ 博 学 于文 ,行 己有 耻” [211413。顾炎武为学 以经世致用 的鲜 明 旨趣 、朴 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 ,终结了晚 明空疏的学风 ,开启 了一代朴实学风 的先路。他一 生躬行实践 自己的主张 ,并集道德文章于一身,也给 清代乃至后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 响。所以,清末 历史学家钱穆赞誉其重实用而不 尚空谈 ,“ 能于政 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 ,可谓 内至外王体用兼备之 学” 。后人也将顾炎武称作 “ 清朝开国儒师 ” “ 清学 开山始祖” 。这些都是不为过的。

 86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在学术研究方面,由于 自小受儒家传统文化 的 影响及嗣母的关怜教诲 ,所以顾炎武从小直至晚年 , 读书有一个 明确的宗 旨和 比较实际的做学 问的方 法 ,即常用时代的要求去检验传统的精神文化遗产 , 探索社会前进的方 向。资料显示 ,顾炎武一生著述 宏富,今可考证者有 50 余种 ,代表 作有 《日知录》 《金石文字论》《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 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涉猎经史百家、音韵训诂、 金石考古 、方志舆地 ,乃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 仪象 、水利河槽、兵农 田赋 、经济 贸易等诸多方 面。

 其中,他耗时大半生撰写的八十万字读书札记《日 知录》问世三百多年来 ,始终被学术界尊为精品,也 是有清一代文史大家一再疏证论辩的“ 显学” 。

 顾炎武 的文学成就主要 以诗见称 ,现存各体诗 412 首。由于顾炎武生当乱世 ,一生历经坎坷 ,其所 作诗歌的现实性和政治性韵 味强烈,且其所创诗歌 多沉郁苍凉。另外 ,顾炎武也是 出色的散文家 ,虽作 品不多 ,但由于笔锋锐利 ,文辞简赅而深远 ,又为后 人所乐乐称道 。

 然而 ,对于 自己一生的成就 ,顾炎武从未流露出 任何傲气。如在为其 巨著《日知录》写 自序时言道 :

 “ 愚 自少读书 ,有所得 ,辄记之。其有不合 ,时复改 定 。或古人先我而有者 ,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 成一编。取子夏之言 ,名 日《日知录》,以正后之君 子。东吴顾炎武。” 此序减掉书名、作 者、籍贯 、姓名 所占 15 字后 ,则仅剩 46 个字 ,可见其谦虚 、谨慎、为 人师表的君子精神。所 以,梁启超先生在 《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 :“ 我生平最 敬慕亭林先生为人 ⋯ ⋯ 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 是人师。”郭英德先生在《明清文学史讲演录》中也 称赞道 :“作为人师的顾炎武 ,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 践两方面 ,都 为后代读 书人 树立 了不朽 的人格 典 型 。” 二、“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及南明遗 民 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不是 顾炎武的原句, 而是后人根据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中的一 句话概 言之。在此条 中,顾炎武 日:“ 有 亡 国,有亡天下。亡 国与亡天下奚辨? 日: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 之亡天下 ⋯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 国。保 国 者 ,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 有责焉耳矣。” 1 J4 在此 ,顾炎武的原意是 :朝代的更 替是君与臣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事,而关乎天下民 生的应是道德的存在。由此可见 ,顾炎武并没有直 接表明一般人应承担对 国家兴亡 的责任 ,然而我们 若将此条与《日知录》卷七中《管仲不死纠》条连贯 起来理解 ,就可以看出,顾炎武将保 国家放在保天下 一语 内,认 为保 国护家人 人有 责。“ 君 臣之分所 观 者在一身 ,华裔( 夷) 之 防所系者在天下 。故夫子之 于管仲,略其不死子 纠之罪 ,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

 盖权衡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 。夫 以君 臣之分 犹不敌华裔 ( 夷 ) 之 防,而《春秋》之志可知也。” 在 此 ,顾炎武不仅十分 明确地否定 了传统儒家 的“ 君 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而且强调人人都应把 国家的利益 、民族利益 、人 民利益放在首位 ,这是道 德所要求的。所 以,当“天崩地裂” 的时代突然降1临 时 ,身为一介书生 、一介草民的顾炎武就与亲朋挚友 擎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为匡复故 明献 出了自己的前 半生。

 据史料考证 ,当清兵入关并大举南下之时,面对 强敌的烧 、杀 、劫 、掠 ,顾炎武就与复社挚友归庄 、吴 其沆等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 。当 昆山保卫战失败后 ,面对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 、 两个弟弟惨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为国捐躯,以及之后 常熟陷落 ,嗣母绝食死节,使顾炎武更坚定了终生不 与清廷合作 的决心。例如 ,康熙十年时 ,清廷开明史 馆 ,意修明史 ,内阁大学士熊赐履 招请顾炎武参加 , 但被其严词拒 绝。他说 :“ 果有 此举 ,不 为介推 之 逃 ,则为屈原之死 。” 记与孝感熊先生语康熙十七年 ,清廷 设博学鸿儒 科 ,目的是征集 海 内名儒 ,为清 政权服 务。当时,内阁大学士叶切庵和待讲韩慕庐同声推 荐顾炎武应征 ,但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氏,以“ 无仕异 朝” “ 耿耿此心始终不变” 拒之。次年,当叶 氏再度 邀其协助编写明史时 ,顾炎武又 以“...

篇二: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21 年 6 月 第 3 期 第 6 卷STUDIES ON CULTURAL SOFT POWERVol. 6. No. 3 June 2021. 54~60DOI:10. 19468/j. cnki. 2096-1987. 2021. 03. 005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及其传承余 杰 骆郁廷摘 要: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作为爱国教育的丰富宝藏、以情感人的生动素材、铸魂育人的精神基因与报国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意蕴深刻,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之意、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对天下苍生的拯济之情与对保家卫国的忠贞之志,共同构成了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中爱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其中的诸多内容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当下依然闪烁着动人的思想光辉。为此,应当通过在满足诗词文化需求中塑造爱国认知,在营造诗词共鸣情境中深化爱国情感,在推动诗词传播互动中强化爱国信念,以及在涵育诗词社会风尚中践履爱国行为,实现对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诗词 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① 。爱国主义是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主旋律,中华经典诗词一直以来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律与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浸润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具有深刻的中华民族文化情感共鸣基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面对流于形式而难以深入内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困境,进一步发掘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强化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爱国情怀的时代感与感召力,对于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爱国情怀的时代价值中华经典诗词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生动文学写照,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出的一朵艺术之花,其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散发着永恒不灭的经典魅力。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是爱国教育的丰富宝藏、以情感人的生动素材、铸魂育人的精神基因与报国奋斗的不竭动力。随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诗词文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 年 9 月 11 日。网络首发时间:2021-10-29 09:02:44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878.G0.20211028.1012.005.html

 化爱国情怀的时代价值日益突显。(一)源远流长:爱国教育的丰富宝藏爱国主义作为一个现代术语,其存在时间尚短。但爱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与文化基因,却源远流长,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里,熔铸于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之中。一方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学宝藏。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个时代群体精神的象征。中华经典诗词文化,是历经时光淘洗所留下的属于每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文化烙印、最动人的精神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助于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学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宝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到唐朝“诗圣”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写怀》),再到清末思想家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爱国名篇层出不穷。这表征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未断绝。面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编造、歪曲与攻讦,以及对爱国志士的戏谑、颠覆与抹黑,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有助于论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脉相承性,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纵深感与时代传承感。(二)情景交融:以情感人的生动素材诚如刘勰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辞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诗词的核心不是语言,也不是音律,而是情感。正是诗人词人融于诗词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造就了中华经典诗词的动人所在,同时也使中华经典诗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以情感人的生动素材。不同于空洞刻板的理论说教,诗词具有一种独特的感发作用,其通过精炼的语言、富有画面感的意象、鲜明的节奏与朗朗上口的韵律,营造出一个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意境,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正所谓:诗非训人,而在感人、化人、励人也。中华经典诗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塑造,将事实与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柔性的方式,通过情境再现与情感体验,穿越时空生动地还原诗人词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情境感知与情感共鸣,帮助教育对象培养爱国情感。如此一来,诗词既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又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从一味的知识灌输与枯燥说理中解放出来,在虚实结合中,体会诗人词人的言中之物与未尽的物外之言,使教育对象充分感受爱国主义的情感力量,从而消解机械化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抵触与麻木心理,增进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的情感理解与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三)文以载道:铸魂育人的精神基因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其关键就来源于诗人词人融入个体人格的诗词创作,来源于文字所承载的“道”。“在传统社会中,诗歌是文士阶层言志抒情的工具,是他们生命的诗性呈现。战国之后的中国诗歌发展史,实际上是士人精神的演化史。” ① 这一延续千年的士人精神,在诗词中凝结成为当下铸魂育人的精神基因。一方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 5 5 · 余杰 等: 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及其传承①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内容提要。

 爱国情怀为铸魂育人提供了精神溯源与指引。中华经典诗词文化诗人词人鲜活的情感与事迹,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的源头活水,它们的注入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河流不曾断绝并不断壮大,从过去流向未来,既铭刻历史,又指引未来。另一方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为铸魂育人提供了精神感召与唤醒。中华经典诗词文化能让人们在诗词中以读者的身份再次将意识深度参与到诗人词人曾经人格创作的精神投影中,再次感受其寄托于诗词中的情与志、哀与怨、爱与恨,从而明白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字眼,而是真实人物的生命追求,从而唤醒人们蕴含在本能的心神悸动中的共同的爱国基因。(四)超乎象外:报国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存在,亦不仅作用于中华儿女的情感,还能以思导行,激发中华儿女的内在力量,成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报国奋斗的不竭动力。具体表现为 :其一,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报国志。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心理,当代爱国主义的失落,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多元思潮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传承与培育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有助于爱国主义找到传统文化的根基,找到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归属,以此唤醒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辉煌文明所带来的民族尊严感与荣誉感,提振民族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其二,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意志力,坚定报国行。“家国同构”与“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诗史交融,中华经典诗词文化所传递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发挥精神的振奋与鼓舞作用,将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没有什么力量能将中华民族分裂的底气,以及没有什么困难能将中华民族打倒的信心,提高中华民族面对风险的抗压能力与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毅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接续奋斗。二、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爱国情怀的深刻意蕴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之意、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对天下苍生的拯济之情与对保家卫国的忠贞之志,共同构成了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爱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一)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之意“山河”与“故土”是两个彼此关联而又有所区分的概念。山河泛指祖国的自然风光,而故土所指的则是家乡。山河未必是故土,但故土必然有独属于故土的自然风光,又因携带着乡愁在诗词中更显余韵悠长。但不论“山河”还是“故土”都是祖国的土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河故土作为古代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承载与人生回忆的聚集地,体现着一个人的乡土根源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的热爱,往往是爱国情怀最初的发端。同时,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亦是爱国情怀的一种具体体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钟情不忘生养自己的故乡故土,是中华民族表达自己归属感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 ① 在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中,· 6 5 · 第 6 卷 第 3 期①陈来:《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哲学研究》2019 年第 10 期。

 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之意,有羁旅途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的深深眷恋,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欣喜若狂,亦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的难掩悲伤,其随着诗人的人生际遇的变化而有着层次丰富的表达。此外,在治世与乱世不同的时代境遇中,诗人词人对山河故土的热爱之意亦有不同的体现,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其内心对山河故土的思念与归属却从未改变。(二)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是一种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厚爱国情怀。对国家与人民的爱是忧患之思的基础,其爱愈深,则忧愈重。具体而言,首先,这种忧患之思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崇高的忧乐观的恒久的忧患意识。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由此可见,“先忧后乐”的忧乐观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忧乐观,其将个人利益渺小化而着眼于天下,并要求时刻保有对国家未来前瞻性的忧思,非伟大情怀难以做到。其次,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表现为对国家、人民命运的休戚与共感。正如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这种对于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担忧从来不以个人所处的位置为转移。同时,顾炎武更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其指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不是一人之关切,而是与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共同责任。最后,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还表现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不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们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仍时刻将黎民苦难挂于心间,发出哀悯的叹息与忧戚的呼号。(三)对天下苍生的拯济之情“以天下为己任”是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共同的家国情怀。对黎民国运的忧患之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也不是“坐以待毙”的消极,在诗人词人“以天下为己任”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中,其转化为对天下苍生的拯济之情。在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中有许多类似的表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它们都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志在天下、渴望拯济苍生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视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受到世代推崇。但是在时局所限或时运不济的情况下,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于是,诗人词人徒有拯济之情而无能为力,这种现实的困顿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使诗人词人敏感的心灵备受煎熬,在遗憾与痛苦中又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典诗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些词句在愤懑无奈中,饱含着诗人词人的一腔爱国深情。(四)对保家卫国的忠贞之志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家与国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每当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难、国运存· 7 5 · 余杰 等: 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爱国情怀及其传承

 续之际,诗人词人的爱国情怀就表现为一种忠诚而坚定不移的保家卫国的志向。一方面,这种保家卫国的忠贞之志体现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如同王昌龄掷地有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与岳飞铿锵豪迈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写怀》),二者展现出铮铮铁骨与傲人气魄,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这种保家卫国的忠贞之志还体现为国家至上的献身精神。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他们都选择了将国家利益置于个...

篇三: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要:顾炎武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大量诗作有思想,有灵魂,处处闪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现存四百多首诗歌均为明亡之后的作品,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其诗歌主要是描写抗清斗争,抒发爱国情怀;眷怀明朝故国,立志恢复大业;寄情山川风物,抒写亲情友情。关键词:古诗赏析 顾炎武诗 爱国情怀 探析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 顾炎武诗爱国情怀探赜已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04]顾炎武不仅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意志,历经磨难,至死不衰。“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顾炎武《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这就是顾炎武一生坚贞自守与希望不泯的写照。顾炎武(1613—1682),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少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现实民生,注重经世学问。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归庄共入复社,与复社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反对宦官擅权。二十七岁乡试落第后,断然弃绝科举之道,发愤钻研经世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全国各地山川、地理、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等资料,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日知录》。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顾炎武深受感动,与好友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积极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他背井离乡,奔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名义上为考察风土人情,实际上“通观形势,阴结豪杰”,从事隐蔽的反清地下斗争。清王朝多次笼络收买顾炎武,均被严词拒绝。他也曾受到监视,但他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在年轻时就有诗歌问世,但是没有保存下来,现存的四百一十二首都是明亡之后的作品,其中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所收的四首佚诗。顾炎武生当乱世,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清人沈德潜评他:

 “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顾炎武的诗表现了他一颗忧患的心,一颗置于锋刃之上仍然奋争不已的心。他的诗是一种呈现,一种有着强烈爱国情感浸润的内心抒怀,他用生命去感受,用生命来写自己的切肤之验。一、描写抗清斗争,抒发爱国情怀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愈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南京陷落后,清军进攻苏州,吴江抗清义士吴 ,字日生,在太湖长白荡募兵千余人举旗抗清,多次打败清兵。1646 年顾炎武写下《上吴侍郎 》,描写了吴日生所带领的太湖抗清义军的军威和韬略,诗中写道:

 “国士推司马,戎韬冠列侯。量从黄钺陈,计用白衣舟。”表现了吴日生的报仇复国之志。诗中还寄语吴日生:

 “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 “莫轻言一战,上客有良谋”,希望吴日生借胜仗来鼓舞士气,占据上游,不要轻易出战,对付清兵应善用计谋取胜。江南人民风起云涌前仆后继的抗清斗争在顾炎武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感事》《千里》《秋山》等诗都描写了江南军民抗清的浩大声势和宁死不屈的战斗意志。江阴、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奋起反抗,但遭到清兵的残酷屠掠。他的《秋山》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对清军的控诉和立志恢复明朝的决心。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名作欣赏/ Works 学者天地 跃2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 fi nepri nt. cn

  年创刊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本诗铺写战事及其结果,描写抗清形势直线下滑,愈演愈烈,一步比一步撕心裂肺。人们随着诗人的叙述,每读一句就增加一层忧虑,每吟一声就增加一层痛楚,忧痛的波澜越涌越高,直到狂涛激荡,不能自已。诗人正是以这种层层推进的方法,自然地安排了全诗的整体程序。诗中抒写了抗清战事的连连失利和失败后的惨烈情形。开篇先以“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起兴,既点出了作战的时间和主战场,也借对自然和气候的描写给读者的心理先染上了一层阴郁沉重的底色,为全诗情绪的展开定下了基调。接着写战争情势发展,从“昨日战江口”到“复见左拒残”写明军作战节节败退,防线全面崩溃。这种大势将去的局面,使人为之心焦如焚,痛惜难忍。从“旌旗埋地中”到“伏尸遍冈峦”前两句承接着上文的叙写线路,写战局发展到了危机的顶峰,野战惨败,城池将溃,明军将士戮力一心,进行了最后的血搏。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英勇壮烈的抗敌男儿们的泣颂。后两句则推出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战争结束了,血洗过的江南大地,满山遍野铺满了义军的尸体;表达了对壮烈牺牲的数十万吴中子弟的痛悼,以及对清军的愤恨,同时也透露出对明朝统治者在战略战术上的失策而造成的后果的痛惜。从“北去三百舸”到“鸣笳入燕关”四句揭露了清军的残忍兽行。父兄子弟丧身疆场,尸骨不收;妇女、财物遭到奸淫、掳掠。至此,全诗愤怒、沉痛互相激荡的思潮便发展到了顶点。最后笔锋一转: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一个铁骨铮铮的抗清志士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志士就是作者自己。这最后的一笔峻拔突兀,使全诗的感情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是全诗笔墨的升华,而前面的一切构筑都是这最后一笔的大铺垫,可谓千锤打鼓,一锣定音。人们从忧痛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托,心情为之一振。这个“鄢郢人”坚贞刚毅的品质、热血沸腾的情怀、怒目切齿的体态、舍身报国的豪气,活龙活现,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崇敬。这最后的两句是全诗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谓点睛之笔。这首诗结构井然有序,构思奇巧工致,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大场面,借抗清义士的悲惨场面,雷鸣电击般地震撼着读者的心魄,呼唤抗争精神的勃发,读来令人感奋不已。二、眷怀明朝故国,立志恢复大业在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抗清义士纷纷壮烈牺牲、起义最终失败的形势下,顾炎武写下了一系列国亡家破、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对杨廷枢、陈子龙、何腾蛟、吴日生、夏允彝父子等抗清义士的不屈而死,他都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他起初寄希望于南明政权,南明唐王遥授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收到唐王的诏命后十分激动和兴奋, 《延平使至》诗中写道:

 “身留绝塞援 伍,梦在行朝执戟班。”可是南明政权的覆灭,使他深感悲痛,以“春谒长陵秋孝陵” (《重谒孝陵》)寄托胸怀。《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雁》《元旦》《又酬傅处士次韵》《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表现了他怀念故国之心一直耿耿不释。他著名的诗篇《精卫》是根据《山海经》中精卫鸟的传说写成的。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终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吟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经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平期何在?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也使人坚毅。对于像顾炎武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这句问话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对精卫精神的态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基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却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进而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作为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它正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辟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自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已经成为奋斗者的愿望而不可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它依然支持着战士的精神脊柱,可歌可泣。作者坚定铿锵、掷地有声地作了宣誓般的内心剖白。诗的最后,写道: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显得何等卑微下作!这首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者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众鸟”的衬托之下所获得的神效。精卫与众鸟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下,各行其是,美与丑相激共振,顿时黑白昭然。圣洁与龌龊的互相比较,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神奇。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22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 fi nepri nt. cn

 (下转第 116页)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价值。笔者认为,把顾炎武视作与杜甫一样具有忧患意识的诗人,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他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一诗就体现了这一点: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这是他收到王处士怀念他的诗作之后的唱酬之作,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日催月逐,又见秋至,我已愈见老态。你我相隔天涯,只能思念瞩望而已。离别之情怀以浊酒浇之,愁眼四望,唯见黄花满地,一片苍凉。但天地间犹有忠肝义胆之人:我们虽两鬓花白,然报国之志江山足可见证。多蒙你千里讯问,君可知否,亡国漂游之人,哪还有家可言啊!这里仍然表现了顾炎武至死不渝的抗清决心,特别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两句, “肝胆”指诗人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是见证。作者的爱国之志存于天地之间,江河山川见证了诗人双鬓已白;同时,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这首诗字字可诵,句句感人,壮人胸襟。如没有深厚的爱国之情,是写不出来的。三、寄情山川风物,抒写亲情友情顾炎武除了抒发故国之思、表达复明之志外,他还游走在大江南北,坚守志节;也常常将笔触伸向山川大地,借山水而咏志。他到北方广大地区考览山川,其《书杨彝、万寿祺等人〈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载:

 “自此绝江逾淮,东蹑劳山、不其,上岱岳,瞻孔林,停车淄右。入京师,自渔阳、辽西出山海关,还至昌平,谒天寿十三陵,出居庸,至土木,凡五阅岁而南归于吴。浮钱塘,登会稽,又出而北,度沂绝济,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谒恒岳,逾井陉,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他的《金陵杂诗》《山海关》《居庸关》《潼关》诸作大都与怀古情思相融合,抒发故国之思,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糅合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在宏伟的气魄中透发出一种豪壮而又凝重的风采。顾炎武一生重道义和友情,在他的与朋友的相往还的诗作中,总是坦诚相见,出语感人。在《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诗中称其“弱冠才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赞扬屈大均高洁的情操,抒发了与屈大均不期而遇的喜悦和分离时的眷恋关切,显示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顾炎武一生游寓北方二十余年,当他得知妻子王安人在家乡去世的消息,作了《悼亡》五首哭之。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谁知游子天涯别,一任闺芜日夜深。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廿年作客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摩天黄鹄自常饥,但惜流光不可追。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机丝?第一首:

 “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谁知游子天涯别,一任闺芜日夜深。”诗人对妻子的愧疚之意,不难看出。第二首中“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两句叹妻子之逝,也叹自己久游未归。第三首:“廿年作客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作者多年在外漂泊不定,离家已久远;当听说故园坟墓长满荆棘,便感慨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看到,也不知自己死后能否归葬故园?生前看透了兰摧玉折,死后希望在故土安息。第四首前两句诗是对妻子丧葬的想象: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诗人仿佛看见妻子身后归葬时的凄凉之景;后两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表达顾炎武猛志常在、坚贞不屈的精神,与陆游的《示儿》异曲同工。最后一首以乐羊子自比, “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机丝?”诗人觉得即便自己回归故里,断机丝的人已经不在了,心中的失落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组《悼亡》诗,悼妻情重,复国志...

推荐访问: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爱国 诗文 情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