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3篇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3篇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高三年级历史等级考试模拟在线练习 1.文物讲述“何以中国”壬寅新春,来自全国三十多个地方博物馆一百多件珍贵文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年级历史等级考试模拟在线练习1. 文物讲述“何以中国”壬寅新春,来自全国三十多个地方博物馆 一百多件珍贵文物汇聚故宫博物院,生动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
(1)请将以上特展的部分展品,按其时间先后填入年代尺。(填字母)
(2)本次文物展以“何以中国”为主题,分为源、流、汇三个单元。请依据提示,选择下面合适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填字母)
单元主题 说明材料 源:________ E________ 流:________ C________ 汇:格物致知 ;汇流澄鉴 ________ ;________
A.《四库全书》
B.天文图碑拓片
D.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F.石磨盘、磨棒
G.生作在兹启蒙奠基
H.血脉相依多元荟萃 (3)文物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请依据示例,任选一件文物,说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示例:F:了解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形制,也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1 题答案】
【答案】(1)FECA
(2)
①. G
②. F
③. H
④. D
⑤. B
⑥. A
(3)参考答案:(单选文物不得分)
A:了解古代文化典籍及其内容,也反映了清朝的文化政策或政治统治状况。
B:了解该(宋)朝的天文状况,也反映了该(宋)朝科技发展水平或农业发展状况。
C:了解元朝文字与手工业制作水平,也反映了元朝邮驿制度或民族交融状况。
D:了解该(唐、五代十国)时期制瓷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念或中外贸易发展状况。
E:了解战国至秦朝的文字与书写材料,也反映了秦朝社会治理与法律等状况。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库全书》是清朝;天文图碑拓片是南宋;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朝;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最早可追溯到五代;云梦秦简是秦朝;石磨盘、磨棒是旧石器时代。故正确顺序是 FEDBCA 【小问 2 详解】
根据问题要求,“何以中国”为主题,分为源、流、汇三个单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 G 生作在兹启蒙奠基、②是 F 石磨盘、磨棒、③是 H 血脉相依多元荟萃、④是 D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⑤是 B 天文图碑拓片、⑥是 A《四库全书》 【小问 3 详解】
结合题意可知,文物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了解古代文化典籍及其内容,也反映了清朝的文化政策或政治统治状况。B:了解该(宋)朝的天文状况,也反映了该(宋)朝科技发展水平或农业发展状况。C:了解元朝文字与手工业制作水平,也反映了元朝邮驿制度或民族交融状况。D:了解该(唐、五代十国)时期制瓷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念或中外贸易发展状况。E:了解战国至秦朝的文字与书写材料,也反映了秦朝社会治理与法律等状况。
3. 文明的交流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1500 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②1500 年至 19 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
③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在①时期,印欧人的迁徙对欧亚大陆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将以下人群主要活动区域与相应的空间匹配。(填字母)
①希腊人
②波斯人
③雅利安人
④赫梯人 (2)1500 年前后,拉开各文明之间相互对话与竞争历史大幕的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3)在②时期,西方文明对亚非拉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主要方式有 ①物种交流
②殖民掠夺
③商品倾销
④资本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碑文传达的主要信息是 A.对阿兹特克人的祭吊
B.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愤恨 C.对今日墨西哥的惆怅
D.对多元文化交融的包容 (5)《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 1996 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若将其作为原始史料可以 A.揭示西方主导地位的衰落
B.反映作者的文明史观 C.印证文明发展的阶段历程
D.再现美苏冷战的结束 (6)结合所学,谈谈作者将人类文明 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依据有哪些? 【3 题答案】
【答案】(1)①B②C③D④A
(2)C
(3)B
(4)D
(5)B
(6)依据:1500 年前,各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美洲的发现打破了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是为“遭遇期”。1500 年至 19 世纪末,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起以它们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是为“冲击期”。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建并趋于多级化、全球化,它使世界呈现多元文明相互依赖、交互并存的新局面,是为“相互作用期”。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 2 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人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等广大地区。印欧人的迁徙是一个长期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图中巴尔干半岛位于 B 处,所以①希腊人应在 B 处;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朗高原位于图中 C 处,所以②波斯人应在 C 处;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一般被称为 “雅利安人”,图中 D 处为印度河流域,所以③雅利安人应在 D 处;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图中 A 处位于小亚细亚,所以④赫梯人应在 A 处。
【小问 2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1500 年前后,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开始进行新航路的探索,之后逐渐拉开了各文明之间相互对话与竞争的历史大幕,C 项正确;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西欧的文化艺术领域,并不是拉开各文明之间相互对话与竞争历史大幕的事件,排除 A 项;宗教改革发生在 16 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D 项。故选 C 项。
【小问 3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对亚非拉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其主要方式是进行殖民掠夺 、商品倾销 和资本输出,②③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是西方文明冲击其他文明的方式,①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C 项;因为①与题意不符,②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小问 4 详解】
由材料“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外交部大厦”“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及所学知识可知,碑文体现的是对墨西哥多元文化交融的包容,D 项正确;对阿兹特克人的祭吊,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愤恨,均不能正确体现碑文的信息,排除 A 项、B 项;碑文体现的是对墨西哥多元文化交融的包容,而非对今日墨西哥的惆怅,排除 C项。故选 D 项。
小问 5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对现今世界各种
文明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体现了了作者对不同文明的认识,若将其作为原始史料,可以反映作者的文明史观,B 项正确;揭示西方主导地位的衰落,不能全面反映著作的内容,排除 A 项;作者在书中对各种文明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并不能印证文明发展的阶段历程,排除 C 项;著作的主旨不是为了再现美苏冷战的结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小问 6 详解】
依据:由所学知识可知,1500 年前,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直到美洲的发现,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为“遭遇期”。1500 年至 19 世纪末,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逐渐建立以它们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是为“冲击期”。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等)并趋于多级化、全球化,它使当今世界呈现多元文明相互依赖、交互并存的新局面,是为“相互作用期”。
5. “更衣冠”的对话见微知著,厚重的历史往往通过一些点滴毫末的细节折射出来。以下是 1875 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的对话……
——根据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整理 问题 (1)概述“对话”发生的历史背景。
(2)归纳“对话”的双方有哪些分歧? (3)试举两例说明 1000 年前日本是如何学习中国的长处? (4)你如何看待双方对“羞耻”的认识? 【5 题答案】
【答案】(1)背景: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日两国均遭到列强的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
(2)分歧:易服饰、祖宗之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等。
(3)方式:学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和赋税制度等;仿照中国建筑;仿照汉字创造出平假名和片假名;服饰、饮茶受中国影响;派遣使节、留学生来华等。
(4)认识:对“羞耻”的不同认识,折射出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双方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明的差异与
分歧。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学器物,不变制度,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以森有礼为代表的日本有识之士,全面学习西方,最终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此“对话”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日两国均遭到列强的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
【小问 2 详解】
分歧:由材料“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到的,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适……对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衣服旧制是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事保存才是。”“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采之用于我国。”可知,李鸿章和森有礼“对话”的主要分歧体现在易服饰、祖宗之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等。
【小问 3 详解】
方式:由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制度、建筑、文字、习俗等方面全面学习中国。在制度层面,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和赋税制度等;在建筑上,日本平城京和唐招提寺仿照中国建筑建成;在文字方面,在汉字基础上,日本创造出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在习俗上,和服等服饰和茶道等深受中国影响;隋唐时期,日本还派遣许多使节、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小问 4 详解】
认识: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对双方“羞耻”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分歧。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囿于阶级的局限,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衣冠”为代表的“祖宗之制”不能变,只有“军器、铁路、电信”等器物“不得不采之外国”,的只学西方器物,不变制度,导致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以森有礼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扬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传统,在脱亚入欧目标引导下,抛弃旧俗。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全面学习西方,最终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7. 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较早建立民族国家的英法美等国,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强者。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 古代中国从来不曾出现过民族主义的观念,仅有的是
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对一家一姓王朝或华夏文化的认同。……“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见(现)出其完全不像国家。” ——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三
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国家第一次与领土、民族、主权等现代的概念牢牢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特有的主权意识的争取来唤醒整个国家和民族,争取的是在民族国家之林的生存权利。……这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力量。
——摘编自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5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 “国家观”?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法国人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西方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7 题答案】
【答案】(1)国家观:西欧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中国人缺乏国家观念,只有一家一姓的王朝。
(2)变化:15 世纪,法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路易十四时期王权达到顶峰,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18 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否认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进一步...
篇二: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学 教 学 参 考 新 论 视 窗 ⋯⋯⋯⋯⋯⋯⋯⋯⋯⋯⋯⋯⋯ ⋯⋯ ⋯⋯ ⋯⋯⋯⋯⋯⋯⋯ ⋯⋯⋯⋯⋯⋯ ⋯⋯⋯⋯步, 但与世界当时的发展脚步来看, 洋务派们的所作所 为也只是面子上的东西 , 仅对开风气有作用。因为他们 充其量不过是想稍分洋商之利,却始终未能认识到:自
己如此落后的根是制度的腐朽 、 政治的腐败 , 而这恰恰 又是事情的本质之所在。“布新而不除旧”, 在腐朽的专 制制度的肌体上去嫁接新鲜的资本主义事物 , 还要企盼 它能开花、 结果, 这只能是一种妄想, 因为嫁接成功的前 提是根系必须是发达旺盛有生命力的, 而绝不可能是枯 枝败叶。所以, 当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 传来之时, 人们意识到:
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是必然的。
它 要富没富, 要强也没强 , 显然这条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这种选择是不正确 的。
2. 变革体制走新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 不能不说是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深深 触动了日本有识之士的神经。同是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 国同去西方寻求救国之路所得结果和归来认识、 行动却 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把国家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命运归 结于本国政府——幕府的封建统治, 得出“引狼入室”的 就是幕府首脑将军的结论。
于是把挽救危机的救国之路 选择在结束 目前的封建统治 , 全面向西方学习上。为此 从武装倒幕, 将制约国家发展的封建统治政权德川幕府 予以推 翻 ,建立 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的明治政权 。
1868一l873年明治政府从政治制度、 殖产兴业 、 文明西 化 、 教育 、 军事制度等各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发展 ; 曾经 多达13批的“遣唐使”求学海外船队将航船驶向欧洲。这 就是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明治维 新 。
四、 不 同的选择造成不 同的结果影 响 1.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舍本求末 的救国之路——洋务运动没有挽救中国 的危机, 1894—1895年中 日两国交起手来,结果天朝大 国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 19世纪末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掀起乃至20世纪初的《 辛丑条约》 , 中 华民族的灾难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是越来越重, 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直至完全陷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
更令人惊讶的是19世纪90年代末的戊戌变法 运动却步了 日本之后尘 :
向日本学习、 实行改良、 进行变 法以发展资本主义 , 挽救民族危机 , 可百 日维新依然昙 花一现。
何以如此?实乃积重难返, 该改革之时却贻误战 机 ,到19世 纪末20世 纪初 之时改革又 已无 回天之力 , 帝 国主义瓜分狂潮所带来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腐败 无能的清政府必须用革命手段开展暴力斗争, 改良主义 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日两国的两种不同命运其实早在两国同去欧洲 学习之时 , 就有人作了预言 :
日本去欧洲学习是学到了 真谛 , 表面看来并不是满载而归但都把重要的实质性的 ⋯⋯ 1 8 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o09. 3 总第 9 期 东西装在大脑之中, 实实在在是收获颇丰。这与中国在 欧洲广购枪炮、 军舰的壮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到底 谁才是这一趟欧洲之行的最大赢家? 谁才真正是不枉此 行? 旁观者清。其时德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一语道破:
“三十年后 , 中国弱乎 , 日本兴乎 ! ”为何? 中日学习, 一本 末 , 怎么会一样呢? 日本回国之后便大刀阔斧地开展 武装倒幕 , 进行明治维新 , 统治 日本六百多年的幕府封 建统治被推翻 , 明治天皇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长达六 年多的明治维新使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一跃成为亚 洲强国。
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在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前 提之下进行的,加之当时西方列强又加紧侵略中国, 他 们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和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等导致这场运动只能以悲剧收 场 ,中 日两国在 同去欧洲学 习三十年之后进行 的较 量—— 甲午战争, 结果可想而知 ,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 为 什么? 学的不同, 救国路选择不同, 结果也会不同。
19世纪中期的中 日两国相同命运而不同的选择和 结果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 要学习。而改革是前进的强大动力 , 流水不腐 , 户枢不 蠹 , 对腐朽落后的旧制度及 旧体制必须予以废除, 新生 事物才能茁壮成长。当世界历史已步人19世纪中期 , 资 本主义发展已为世界进步潮流之时 ,我们尽管也被迫 作 了一些调整 , 如兴办工业和新式学堂等, 但制约社会 发展的上层建筑未作根本变革是于事无补的。早在明 清之际就已走向衰落的封建制度到此时还要为体是根 本去维护它 , 这是何等荒唐愚昧?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 已明确告诉 国人 :腐朽落后 的清政府根本不是世界头 号工业强国英国的对手。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日
本明治维新却从政治、 经济 、 文化乃至社会习俗等各方 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变革,尤其是政治上开始 由一个 封建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尽管改革不够彻底还 有不少封建残余 ,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已经建立 ,加之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交叉运用等 都使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如虎添翼 ,一跃成为19世纪末 的后起之秀。1894年的甲午战争爆发之时, 中日两国从 实力来看其实已是两个不 同层面上的国家 ,战争之结 果可想而知,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一再错失发展良机 ,
从 而拉开 了两 国之间 的距离 。
顺应潮流 , 与时俱进 , 开拓创新是任何一个 民族屹 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联系今天, 全球化趋势 在加强 , 地球村在 日渐形成 ,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 国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等无不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和 开放。依据 国情, 融人世界 , 追求进步, 方能使我们的国 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强国之林。
一( 责编庞丹丹 )
篇三: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尚贤华( 当涂县太白一中,安徽当涂243181)摘要: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下,同为东亚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社会转型、谋求民族生存的重大课题。两国由此开始了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近代化进程。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的屡次变革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反而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陷越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不同的遭遇。以史为鉴,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f-1。1853年.美国海军上校佩里率领的一支舰队闯入El本江户湾.幕府无力应对,被强行叩关成功。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被列强打开国门相隔仅十余年,但两国迈向近代化的经过与结果却相差甚远。El 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成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时期的中国却不断丧权辱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中的原因及教训值得我们探究,这固然与当时中El 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受的殖民侵略要远大于El 本等外部因素有关,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笔者将试图从中日两国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失败与成功的原因。一、传统社会的比较( 一) 政治体制方面:中国自秦朝以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这种体制以皇权为核心,国家的一切事务。无论巨细均由皇帝独断专行。在地方上,中央通过郡县制、科举制等任免官吏,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其形成独立世袭的军政力量。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为中小地主甚至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比较公平的升迁途径,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当然,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太过偏窄。在中国面对社会转型的近代,它的直接危害就是妨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缺乏学习西方的热情。同样一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成为抢手货,在中国却无人问津。由此可见,中国臻于完美的封建政治体制使得在其内部难以形成离心势力.很难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力量。日本近代之前.中央政府处于“ 二元制政治结构” ,既有天皇领导的朝廷,又有将军把权的幕府。天皇名义上至高无上,但实际上将军才是日本的主宰。握有实际的权力,这种政治结构使天皇和将军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改革前的日本虽然是封建国家,但与中国不同,它是由260多个藩国组成的松散国家。幕府虽有统辖各藩大名之权。但对藩国并无直接的行政权力,各藩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这种松散的“ 幕藩体制” 有利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壮大。除此之外,日本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实行严格的门阀世袭制。不仅“ 士农工商” 不得跨越,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界限分明,不得流动。这使得一些门第较低但富有才学的中下级武士无法获得较高职位,越来越引起他们的不满,最终走上了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就在日本被打开国门后不久,带有反幕性质的志士们便逐渐在离心倾向越来越大的长州、萨摩等藩集结,并以此为倒幕基地.最终推翻了已成为众矢之的幕府。( 二) 经济体制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日两国封建经济制度的不同,是导致两国近代社会转型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自战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无论是谁只要有钱都可能成为地主,地主阶级向社会开放。这样,土地总是在社会上富有或有权人的手中流转。这种极富弹性的土地制度,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利于封建统治集团的分化。加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贯奉行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政策,地主经济始终受到国家的竭力保护。在人们的观念中,土地是最保险、最有价值的财富,于是商人、手工业者就根据“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 的原则来进行经济活动,而不是扩大再生产。由于缺少再生产的资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这样的商品生产不但不能使自然经济分解,反而成为后者的补充,保持它的稳定” 。[2]直到清末,地主经济的统治地位依然较为牢固,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面临像日本幕府中下级武士那样的生活危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生活仍然较为优裕稳定。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大体与西欧相同,属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军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占有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土地分封给260余个大名。大名的领地不能买卖或转手.实行长子继承制.只要向将军履行一定的义务,便可世代占有。富裕的农民、商人或高利贷者即使购置土地,也不能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更不可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种土地所有制缺乏灵活性,经不住商品经济的冲击。与西欧封建领主制不同.日本的大名跳过武士阶层直接将土地分小块出租给农民,而作为统治集团重要成员的武士阶层却无方寸土地,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以卖身为代价换取仅够勉强维持生计的“ 禄米” 。幕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商人之手,农民越来越贫困.大名和武士的经济地位日益削弱。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开始冲破禁令。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化为工商业者.逐渐从封建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大名在财政上也越来越依赖商人.商人阶层的力量日益强大,以致出现“ 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惊惧” 的局面。而西方的人侵,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幕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三) 文化传统方面:中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属于宽容温和而保守自闭的农耕文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曾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人很早就把自己看做是天下的中心,文化的本源,把周边民族或国家视为蛮、夷、狄、戎,近代来自欧洲的洋人也被称为蛮夷,对自己民族和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这种优越感和自信心逐渐蜕变为夜郎自大的观念.缺乏学习外来文化的热情.相信祖宗之法不可变,在大变革的近代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时至清末,中国已经很落后了,但上述观念依然非常强烈。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列强曾强迫中国接受这一条款:“ 凡欧洲人不得称之为蛮夷。” 不过很多中国人仍然我行我素。显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阻碍了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纳,这是中国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则不同,长期以来处在发达的中华文明的边缘.文化上相对落后。其四面环海,境内多山少平原,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属于海洋性文明。这种文明的共有特征是具有开拓精神、开放特性。为了生存和发展,日本民族的危机警觉性强.对外来事物天生有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总是积极地摄取外来文化。同时又不放弃固有的民族文化,导致日本是一种“ 并存21万方数据型” 文化。[3]在古代,他们一直把中国视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有取舍的学习。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日本。德川幕府为了自身统治的安全,颁布了“ 锁国令” ,但特许中国人、荷兰人在长崎附近的种子岛通商.并允许荷兰人在种子岛居住生活。几代日本人从荷兰人那里获得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即所谓“ 兰学” .开国前日本的兰学者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新思想的传播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明治维新播下了种子,很多兰学者成为日后明治政府的灵魂人物。二、改革中的比较( 一) 指导思想: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形势是东方落后于西方.这决定了中日两国近代化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向西方学习。如何学习呢?日本明治维新时制定了“ 脱亚入欧” 的指导思想,1885年.著名维新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了《脱亚论》,首先提出了该思想。他主张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的固陋,尽快转向西洋文明,否则只会丧权辱国,受制于人。为了尽快融人西方.明治政府成立后派出了一批批使团和留学生赴欧美寻求富国强兵之术。最有影响的一次当数岩仓使团。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遣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包括众多政府重要官员的庞大使团出访欧美,历时一年零十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2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回国后将所见所闻与日本实际相结合,开始探寻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日本如饥似渴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不同,此时的中国政界长期陷于“ 本” 与“ 末” 、“ 体” 与“ 用” 的争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本质上是一些带有买办性质的封建官僚。他们认为:“ 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4] 由此,洋务运动确立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企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结果如何呢?甲午中日战争中,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充分证明,没有制度及人的近代化的近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甲午战争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企望用全面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办法来挽救危机,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无法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孑L子改制考》,抬出孔圣人来造势,不惜曲解甚至改动孔子原文,以附会西方的民主政治,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先天的政治软弱性.这种杜撰和违背史实的变法理论遭到大批顽固守旧官僚和学者的攻击,变法最终失败。( 二) 改革内容: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运动,它涉及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5]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从军事、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最终都归于失败。政治领域:日本倒幕成功后,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在1868年3月发表了《五条誓文》,明确了新政府的施政方针。同年4月又发布了《政体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此后通过“ 奉还版籍” 和“ 废藩置县”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国家的任务。同时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宪法,1890年设国会,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制度。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对政治方面几乎毫无触及。戊戌变法时,维新派虽提出开言路、兴民权、精机构、裁冗员等政治主张。但未涉及根本的开议会.行立宪.废除君主专制等内容,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这反映出维新派的行动比宣言明显落后。经济领域:经济改革是其他方面改革的基础。明治政府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推行有利于政府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接着,明治政府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府首先创办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 样板” 企业,以供私人效仿,把民间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商业的道路。当官营体制弊端初露时,明治政府就转而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快成为工业强国。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开始创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 官办” 或“ 官督商办” 的形式,“ 官有权、商无权” [6],生产不计成本,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根本达不到“ 求富” 的目的。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大部分宣告破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但与明治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不同,清政府严格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但未涉及根本的土地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他很多措施由于时间短促和顽固势力抵制,也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文化教育领域: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 文明开化” 。许多留学生和使节团漂洋过海考察学习,大量西方的著作被翻译成日文,日本出现了一批宣传“ 文明开化” 的启蒙思想家,有力地推动了改革。此外,明治政府确立了教育兴国的方针,把发展教育作业“ 文明开化” 政策的重一D。按照欧美国家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不遗余力.保证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而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办洋务的需要,洋务派曾创办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制,更未触动封建教育体制,改革流于形式。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更多地涉及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学校的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兴办的新式学堂大多夭折。尽管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改革还涉及其他方面。但仅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明治维新为了改变日本落后状态,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而中国在近代化的挑战面前,反应较为迟钝.改革非常有限,加上当时种种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始终无法摆脱落后的状态。三、领导阶层的比较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领导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领导阶层有很大差异,这是导致两国改革出现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一) 两国领导阶层的本质不同:“ 在洋务之前到洋务时期的整个期间,清朝政权的统治,从种族上讲,是满族的,而且是西太后一派的统治。从阶级上讲,则是满族、汉族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w 。领导洋务运动的奕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只是一些相对开明的封建官僚。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太平天国运...
推荐访问: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的不同应对 两国 中日 应对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