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10篇
《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10篇《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路诗翌坦堡兰堕1.分颅jJ成泶l Jlli:1.1、 :们.这课我们一起、 : 毛泽尔佑红长征}f}乖IJ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篇二:《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诗 翌 坦堡兰堕 1.分 颅 jJ成泶 lJll i:1.1 、
:们 .这 课 我 们 一 起 、
:
毛 泽 尔 佑 红 长 征 }f}乖I J后 f1:的 一 诗—— 《七 律 ·长 晰拿⋯课前 预习单 , 人家先来分 ‘
前颅习成果 这 纠l
i州 会 i戈 r? (⋯刁 ) 五 岭 乌 蒙 岷 山 (指 i戈) Uil i:这 叫 个 同点 .谁 发 J ,11:鄙 足 ⋯ 的 0il i:你 仃 ·蚁慧Hf! 埘.它们 鄙址 K 途一}-的人lJJ.这些山都 址 什 么佯 的 l
■纰 涮语 .谁 i戈? (jI1,】
)
逶 迤 磅 礴 (,l :汝 )
0币:这 fW个 i州l } } 写 山 .却 义小 州 , ‘” 幺 ·样 ? 生 :运迤 址指弯 f ffI
ll II、连 42 绵不断的样子。
帅: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课 前 了字 典 师 :真是 个好习惯 ,邋剑 小 理 解的词语查阅T具 !涛巾哪 座tl1是逶迤的样子 ? 生 :(异 口同声 1五 岭 师:磅礴 义是什么样子的? 生:大概是气势雄 伟的意思 吧 。
师 :(点头 )你看 ,“磅礴 字足什么偏旁? 2.浅谈微 收扶 师 :老帅课n{ j发给同学们的 《长征》馓 行 rI
? 玳看倦 了 ( (- r5渡金沙 I:》f¨《 合沪定 桥》 的故事? ( 举 r示 意 ) 帅:
还泼过 K 途 叶1的其 他 故事? 生 :我 汝过 《 的鱼 钩 》、 师 :这 址 1\令人感 动 的故事 生:石字旁。
师:你想想这会是 什么样的 Il1
7 生 :石 头 多 ,l』J陡 峭 ,险 峻 师:(握手示 意生 一F)你们 看 ,中闺的汉字 非常 仃趣 ,我 们 有时候通 过偏旁部 首 也能揣 摩 ⋯浏语的意思 。诗 中哪腾IIj是磅 礴的样子 ? 生:(异 同声 )乌蒙 师 :乌蒙 山平 均海 拔 2000 多米 ,最高峰 4000多米 ,
n胃 气势雄伟 、高大险峻。
,卜:我 i
过 灶的 /J-,~f_ 》 帅 :这 址个能 人 卜的战 。打 学仃j的 『 = ! jljJ做 .K ;:
给你的感受址” 么? ,{
:特 删 t Il I :
帅 :址 .人 常 蜕 “ 4 0,想 想 】
:
1 } 7【1:1 .
『1
” 卜:i l 《1i
,
埸 师 :没 锵 .1 l JI;
址巡 、f 常 fl 0 x}{难 巳 』 的 fl ,K=
:
足 怎样 的 Hi d.? 仃J I
卜 、
:
练 文 , ~ J ili:《L ·K 》址一 ‘L, { ◇执教 ,岳 怡 评析 ,特 级教师 王林 波 ●(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及评析 雄奇壮 雄关漫 丽七律 道长征
律诗。七言律诗一共有八行 ,一行 七个字,所以简称七律。每两行为 一联 .分别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 联。拿到一首诗.先要做什么? 生 :读 。
师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 一个任务。(黑板 右侧板书“读 诗 文”)请 大家 自由读诗 .读准 字 音 .读通 诗句 。
(生 自南读诗 ) 师 :谁会 渎了?(指名凑)发 音很标准 ,每个字都读 对了。谁 还能读?(再指名读 )读 了诗的 节奏 .这 是七言律诗的第一个特 点 :节奏美 。(黑板左侧板书 “节 奏 美”)大 家一 起 读 整 首诗 ,感 受 匕言律诗 的节奏美。
(生齐渎 ) 师:同学们之所以读得这样 朗朗上 口.是 为诗文中藏着一 个秘密。(fH示整首诗)仔细看 , 这秘密是 什么呢? 生 :每一行最后一个字 的韵 母 相同。
师 :你 真厉害 ,一下 子就看 ⋯来了 !不过不是每一行哦。创 作t言律诗是有规定的 ,一般来 说 ,诗 中的第二 、四 、六 、八行要 押韵 .第一行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 押韵。这 是 L言律诗的第二个特 点 :韵律美 。(黑板左侧板 书“韵 律美”)同学们 已经读 出了这首 诗 和谐 的韵律 美和鲜 明的节奏 荚 ,诗读到这里可 以了吗? 生:(齐 )不可以。
师 :那 还 得 学 习 什 么 呢? 生:还得知道诗意。
e 童塞墅! 墨 堕 1.合作解读诗意 。
师 :解诗意是今天 的第二 个 学 习任务。(黑板右侧板 书“解诗 意 ”)这个学 习任务请同桌两人 借助课中学习单合作完成。
(生按照学 习单上的引导合 作学习 ) 2.以学定教 ,点拨引导 。
师 :刚才在巡 视 的过程 中 ,
我 发现同学 们在首联诗 后都 扣‘
了“、v/”,表示都会 了,是吗? 生 :(齐)会了。
师 :真的吗?我可有一双会 辨别的耳朵哦,只要一听朗读我 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
(指名读首联诗句 ) 师 :我听到你强调了“不怕 ” 二字 .是想告诉大家红军战士不 怕任何困难 的英雄气概吗? (生点 头 ) 师 :谁再来读读? (再指名 渎首联诗 句) 师:“只等闲”你读得轻 了些 ,
是想表 达红军 战士把这些 难 都不放在 眼里,藐视困难吗?(生 点头)两位同学带着各 自的理解 都读得很好 。下 面大家 一起渎首 联诗句。
(生齐渎) 师 :我看到有些 同学 的学 习 单颔联诗 后有 了小问号 ,先说说 疑 问 在 哪 儿 ? 生:我不明白“腾细浪”和“走 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 :这 是 个有 价值 的问题 。
有 哪 位 同 学 可 以解 答 ? 生 :我觉得“腾细浪”就是 翻 腾的小浪花的意思 。
生 :我觉得“泥丸”就是用 泥 巴做 的小 圆球 ,但是 我 不 知道 “走”是什么意思? 师 :小泥丸在地上会怎么动 呢 ? 生 :滚 动 。
师 :那你猜猜“走 ”会是什么 意思? 牛 :是滚动的意思 。
师 :同学们 .在毛 主席 的眼 里那绵延 1I里的五岭就像什么? 生 :细小的波浪。
师 :那高大险峻的乌蒙就像 什 么? 生 :滚 动 的 小 泥 丸 。
师 :诗 人这大胆的想象和奇 特 的比喻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
生 :不怕困难 ,很 乐观。
师 :在遇到困难 的时候能用 积 极 的 心态 面对 困 难 .这 就 是 乐 观 .你说得很准确。你能 凄出这 样不怕困难和乐观的态度吗? 生 :能 ..
(生 读 ) 师:我们换一种读诗的方式 束读读 ,看看这样读你会发现诗 人在J }}j词上有什么特点 。老师读 上联中的字或词 .你们用下联 中 的字或词来对 .就像对对子那样 。
(师生合作读诗 ) 师 :你们发现f1‘么 了? 生:一些字或词都对应。
生 :名 词对名 词 ,动词 对动 词 。
师:同学们真厉害 !律诗规 定这 一联 诗句在用 词上要一 一 对应 .就像这首诗 ,用 词非 常丁 整 。这就是 匕言律诗的第 三个特 点 :对仗 美。(黑板左侧板书“对 仗美”)在下 面的诗句巾,同学们 还能感受到这种对仗美。我们接 着读诗 。我刚才看到颈联 中的小 问号晟 多 .谁来说说你 的疑问? 生 :我 不 明 白 为 什么 要用 “暖”和“寒”。
4 I语 筻蹬 .1,髫 数 匠
. J, 教 师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
要想读懂“暖”字的含义 ,请你结 合课前预习单上 《巧渡金沙江》 的故事想一想。
生 :我 知 道 了 ,红 军 渡 金 沙 江的时候 。没有费一枪一弹就过 去了,所 以 “暖”字 。
师 :你理解得真好 !“暖”是 胜利 的喜悦 .让人感 到心里暖暧 的。同样是一场战斗 ,同样取得 了胜利 。带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 同。不 知大渡桥上的铁索为何而 寒?听 .夺桥 的军号已经吹响了。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 生 :那场战斗牺牲 了很多红 军战士,所 以让人觉得心里很寒 。
师 :那的确是一场恶战。
生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 在夺桥 .而且那座桥 只有几根铁 链 ,所 以让 人 觉 得寒 。
师 :是啊 ,那是一 场亡命 的 铁血之 战。谁能读懂 这大渡桥上 铁索 的冰凉? 生 :(齐读 )“金 沙水拍 云崖 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 :我们都 能读懂 ,那是 一 根根衔接 紧密的英 勇与无畏 的 铁索。(生齐读 )谁能 读懂红 军 战士 的英 勇与顽 强? (生 齐读 ) 我们都 能读懂 .革命 先烈 抛头 颅 ,洒热 血 ,为 的是给人 民打开 一条走 向幸福的通途 。(生齐读 ) 让我们怀 着对革命 先烈 的崇高 敬意,一起读 。(生齐读 )自然条 件是艰 险 的 ,其 问的战 斗是惨 烈的.但是红军战士 的心情是怎 样的?我们接着读诗句。哪个字 或 词是 当时红军战 士心情 的写 照 ? 生 :我觉得是 “喜 ”。
生 :我认为是“笑开颜 ”。
师 :长征途中的种种 困难非 同一般 ,他们 为何而喜?为何笑 开颜? 生 :因为马上就要胜利 了。
生:因为他们根本不怕困难 。
生 :就像 首联 说的 ,在红军 战士的眼里那些 困难都 是等 闲 小事。
师 :所谓“诗 占志 ,诗传情 ”. 请大家仔细品·读 .想一想这首诗 在赞扬谁 ,赞扬他们怎样的精神 。
(生 自读诗歌 ,自主感悟 ) 师 :谁来谈谈? 生 :我觉得是在赞扬红军战 士 。
师 :(板书“红军”)你认 为赞 扬 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生 :不怕 困难。
(生板 书“不怕难”) 师 :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 会到的? 生 :首联 。
师 :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 种诗情? 生 :“不怕难”“只等闲”。
师 :还有吗? 生 :我觉得赞扬 了红军战士 乐观的精神。
师 :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 会到的? 生 :颔联 。
师 :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 种诗情? 生 :“腾细浪”“走泥 丸”。
(生板 书“乐观”) 师 :还有谁想说? 生 :我觉得赞扬 了红军战士 英 勇无畏的精神 。
师 :你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 到的? 生 :颈联 。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 种诗情? 生 :大渡桥横铁索寒 。
(生板书“英勇”“无畏”) 师 :通过读 诗文 .我 们读 出 了毛主席对 红军战士 的赞扬 和 歌颂 .那诗文中有没有提到一个 红军战士? 生:没有。
师 :五岭空 自逶迤 ,乌蒙空 自磅礴 ,金沙空 白暖 ,大渡空 自 寒 ,空无一人。为什么?因为红军 的铁骑早 已翻越干山万水 ,早已 跨越千难万险 ,从 容而过 了。仔 细听 .看老师是怎么抓住最能表 达诗情 的字来诵读 的。
(师配乐范读 ) 师 :大家 想不想配 乐读诗 ? 谁来试试? (指名读) 师:读得大气磅礴 ! (指名读 ) 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 大的赞扬 。一起读。
(生齐读 ) 师:毛主席正是 以傲视I上J JII
的夺人之 气和百 战沙场 的伟 人 胸襟成就 了这五十六 字 的 于古 绝唱。同学们读毛主席 的诗有什 么感受? 生:这首诗读起来语调高昂 。
生:这首诗让人感觉很大气 磅礴。
师:的确是这样 ,诗如其人。
想不想再读读毛主席其他的诤间? @ 堂堡!
星 墨 师:开课时我们说毛主席是 一位独领风骚的诗 人,有这些诗 句为证—— (出示毛 主席 的其 他诗词 ,
生读 、感悟毛泽东诗词的风格魅 力 ) 师:我们说毛主席 是无产 阶 级革命家 ,有这些诗句为证—— 生 :今 日长缨 (vTng)在手 , 何时缚 (fl =I)住苍龙 。—— 《清平 乐 ·六盘山》 师 :我们说 毛主席不仅有伟 人 的胸襟 ,也有凡人 的情怀 ,有 这些诗句为证—— 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 阳,今又重阳。—— 采桑子·重阳》 师 :我 们说 ,毛 主席是豪迈 的政治家 ,是伟大 的人民领袖 , 有这些诗句 为证—— 生 :⋯⋯ 江山如 此多 娇 ,引 无数英 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 略输 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 风骚 。
一代 天骄 ,成 吉思汗 ,只识弯 弓 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 看今朝 。—— 《沁同春-雪》 (m示作 业) 1.读诗走近伟 人 。背诗积 累 语言 ,完成课后 学习单。
2.歌 颂 长征 .缅 怀 先烈 — — 写一段 感悟 ;作 一首 小诗 ;办一 份 小报 。(任 选 ) 师 :课后 。请 同学 们认 真完 成这两项作业。下课 !
评 析 :
诗词教 学.需要引导学生潜 心学 习 .有所 发现 :需要关注语 言文字 .体会表达 的妙处。细细 品味 岳怡老 师执 教 的《七律 ·长 征 》一 课 ,我们 能 够得 到 如 下 启 示 .
塞童煎焦 《七律 ·长征》是伟 大领袖毛 泽东 于 l935年 10月创作 的一 首七律古体诗。这首诗与学生以 往 学习的古诗不同.到底有哪些 不同呢?岳怡老师并没有直接告 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比较 ,在 比较 中有所发现。古诗词读起来 朗朗上 口,节奏感极 强,到底 藏 着怎样的秘密呢?岳老 师引导学 生继续发现 .很快学生就明 白了 押 韵 的 作 用 .并 且 知 道 了七 言律 诗 的第二 、四、六 、八行是要押韵 的.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 韵。这些发现都是非常宝贵的, 是这一课 教学极其重要的 内容 ,
是语文学科 的本体性知识 ,是古 诗词这一类文体 的独特 属性。
二 、关注文 字 .让 学 习变得 翼塑塾塞 这节课上.岳 怡老 师的教学 非常扎实,在进行生字词教 学时, 她 将 重要 词 语 分 组 呈现 ,每 一 组 词语都是精心挑选 的.都有着鲜 明的特 点。比如“磅礴”一词 的教 学.岳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字形, 借助 形声 字形旁 表义的特 点初 步理解 了词语的意思,设计非常 巧妙。细细品读语言文字 ,我们 会 发现每 一篇课文都 有着 独特 的表达秘妙,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 中工整 的对 仗就非 常值得 品 味学 习。教学中,岳老师敏锐地 发现 了这一表达特点 ,并且 带着 学生去发现:当学生有所发现后, 她 引导学生去读 。在读 中感受诗 句语言的对仗美,感受这首诗语 言文字 的魅力。
因为关注到 了 语 言 文 字 ,这 一 课 的 学 习 变 得 更加 扎实有效 , 因为 经历 了发 现语 言表达特 点和 品味语言 文 字表达 魅力 的过 程 ,学生的 收 获也更大 了。我想,这 才是真真 正正 的语文教 学 ,扎 扎实实 的 语 文教学。
三盖煎曼童避 避 丑童煎 冀塑遂 学 习这 首诗 .必须带领 学生 借助 相关 的背 景资料 、文章、视 频等资源,让 学生走进 那个特殊 的年 代 .设 身处 地 地 感 受 ,把 这 首诗的学 习推 向深入。教学 中,
岳老师所选用 的资料非常 丰富, 有《巧 渡 金沙 江》的 故事 ,也 有 《飞夺 泸定桥》的视频 ,有《清平 乐·六盘山》等相关诗句 的呈现。
也有 中 国工农红 军长 征胜 利八 十周年的新 闻报道 。多样 的教学 资源让 学生有 了更丰富的认识, 学 习 自然 也 就 不 断走 向深入 了。
要想让 资源 充分发 挥 出应 有的作用 .呈现的时机要精心设 计。开课时,岳老 师带领 学生回 顾《巧渡 金 沙江》和 《飞夺 泸 定 桥》的故事 ,让学 生一下子就感 受到 了长征的艰难 .情感基调 的 铺设非常 自然。诗歌 的学 习离不 开朗读 .要想读 出理想的效果 离 不开情境的创设 .课 中岳老 师适 时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起 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课 时,
岳老 师出示相关的诗句,以诗带 诗 。不仅让 学生进一步感 受到 了 伟人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也 丰富 了积 累,激发了学生深入探 究的
篇三:《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 语文 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 1935 年 年 10 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 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 文特点, 主要采用 “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 6 个生字,会写“崖”、“渡”2 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设计理念:“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
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设计理念:“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
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时,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
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 13 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 4000 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 设计理念: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
三、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1、《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一起欣赏歌曲《长征》。
2、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 设计 理念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 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 泼乐观 “只等闲” 暖金沙江 寒 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 过岷山
篇四:《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律。长征》教学实录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卫溪区西街学校 郑素玲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课件一,课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十一课《七律·长征》。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学生书空):11.七律·长征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三遍 生:11.七律·长征(三遍)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听听课前预学单完成的情况。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我们组!
师:雄狮组,你们汇报一下第一题吧。
生:我们组课前预习时收集了很多红军长征时的有关资料,看后心中很是感动,眼圈都红了。红军长征时历尽了千辛万苦,真是太不容易了。
师:的确,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课件二,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阴谋,从江西的瑞金出发,历经江西、广东、湖南等十四个省,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第一方面军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次北上抗日,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师:(课件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生:老师,我们组汇报第二题。前几组的形近字组词我们完成得很顺利,最后一组的“萦”字,我们是查字典完成的。
师:你们组真棒!借助学习工具完成了作业。
师:精英组,你们汇报第三题怎么样?
生:我们组完成这道题时,有不理解的地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为什么前边把山描写的那么高大雄伟,后边又把山描写的那么不起眼呢?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善于发现问题,一会老师帮你们解答好么? 生:老师,我们组也有高不清楚的地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这个“暖、寒”我们理解有困难。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会动脑筋。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四,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看这节课我们要解决几个问题? 生: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背诵课文,二是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
师:真棒!(伸大拇指)你很会总结。
师: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件五,自学提纲),按照《自学提纲》自己梳理、诵读诗句,思考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好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同学们自学的很认真。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完成了自学的同学和你的组员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悟不更好么? (组长主持、小组成员交流答疑。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还有疑惑,咱们共同解决好吧。
谁来展示评价一下自学提纲中的第一题? 生:五言诗诵读的时候是这样停顿的,2/3。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七律诗的读法我不太清楚。
生:老师,我们过去没学过律诗的读法,我也感觉读不好。
师:(课件六,标注后的本诗)今天老师把这首律诗的读法给大家标注出来了,你们试试看,能读好么?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生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真棒!咱们跟他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
师:这首诗同学们读的很流利,就是感情稍欠缺点,相信你理解了诗句意思就一定会读好的。(课件七,七律)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咱们接着来汇报第二个问题吧。
生: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首诗的结构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写,后三句是分写。因为第一句中有一个词是“万水千山”,后边的句子就是解释这个词的,所以我们认为是总分结构。
师:回答的真完整,(课件八,诗的结构)这首诗就是总分结构。从总述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不害怕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把经过的千山万水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师:真聪明!给大家范读一下怎么样? 师:(课件九,首联)这句诗中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铿锵有力,高度概括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二字又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的自豪感。所以朗读的时候上半句要读的坚决、充满信心,下半句要读的神闲气定、平平淡淡。请大家试一试吧。
(教师引读,学生练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伸大拇指)充分显示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师:咱们接着来回报第三个问题吧。
生:这首诗描写了长征途中的这五个画面: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和岷山。
师:真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回答的这么完整。(课件十,五幅图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笔下的这些画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对颔联的理解?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像翻腾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像滚动的小泥丸。我不理解的是,作者怎么会这样写呢? 师:你问的很有深度。(课件十一、十二、十三依次播放)这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作者先用“逶迤、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高而难攀;又用“细浪、泥丸”的比喻手法蔑视山的渺小、微不足道。这一大一小,一扬一抑的对比,把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的淋漓尽致。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所以读的时候,应该——
众生:——前半句气势磅礴,后半句毫不在意。
师:请大家齐读两遍。
师:不错,读出了红军的英雄豪迈气概了!谁来交流一下颈联的学习心得?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的意思是:金沙江水波浪翻滚,把岸边的岩石都拍打暖和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寒气逼人。
生:我觉得应该用欢快激昂的语调读这两句。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么?你认为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提名生读)
生:感觉不恰当,但我说不出来原因。
师:其实,这句诗承接了首联的“万水”(课件十四、十五、十六依次播放),其中的“暖、寒”都是双关语。“暖”一是指红军五月份渡过的金沙江,二是指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一是指泸定桥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湍急的河面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二是指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惊险悲壮的场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飞夺泸定桥时 的一段视频,咱们一起回味一下当时的场景。(课件十七,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这两句应该怎么朗读呢? 生:红军太英勇、太棒了!
生:我觉得“金沙水拍云崖暖”可以用欢快的语调读,后一句不能。
师:对,“大渡桥横铁索寒”应该读的深沉、悲壮,读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师范读。(课件十八,颈联,暖、寒加点)
(生自由练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给老师展示一下吧。
(生齐读)
师: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读的就是不一样,把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读出来了,棒!
生:老师,我来汇报尾联的意思:更让人高兴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喜笑颜开。
师:理解的不错。(课件十九,尾联)翻过了岷山,长征就要结束了,胜利在望,谁能不心情舒畅、笑逐颜开呢?所以读的时候要—— 众生:——欢快、激动。
(生齐读)
师:棒!把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全表现出来了!
师:《七律·长征》这首诗,包含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壮志,是长征的宏伟画卷,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师生齐背)
师:同学们学的真好,背诵的真有感情,老师都被感动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毛泽东主席同一时期所做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课件二十,《清平乐·六盘山》)长征是个大画卷,翻越六盘山就是长征中的一个小小丰碑。这首洋溢着革命胜利豪情的词作,生动的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强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自由的欣赏,诵读时试一试能否把握准词的结构和修饰手法。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想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者是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么? 生:这首诗我会背诵了。
生:我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
生:这节课我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表扬了我。
生:这节课老师没叫我展示自己,我有点遗憾。
生:这节课让我喜欢上了朗读。
······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课下,请同学们用“标、注、批、 画、读”的学习方法预习下一课《狼牙山五壮士》。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篇五:《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 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第一课时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 有 许许多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 数的英雄甘洒 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师:
六年六班的同学, 你们好。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 月二十六号, 红军 准备开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 长征这个征途 上, 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 故事, 有许许 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生:
老师好。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 月二十六号, 红军 准备开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 长征这个征途 上, 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 故事, 有许许 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师:
同学们, 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 也是这个时候, 九月二十六号, 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 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 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课堂 实录第一课时 师:
六年六班 的同学, 你们 好。
生:
老师 好。
师:
同学 们, 今年是二 千年。
六十六年前, 也是 这个时候, 九 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 万里长征。
在 万里长征这个 征途上, 有许 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生:
有。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 有 许许多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 数的英雄甘洒 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师:
谁能说一说?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 班的同学, 你们好 。
生:
老师好 。
师:
同学们 , 今年是二千 年。
六十六年 前, 也是这个 时候, 九月二 十六号, 红军 准备开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 长征这个征途 上, 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 故事, 有许许 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生:
《飞夺泸定桥》。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 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 有 许许多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 数的英雄甘洒 热悉漆佑忍馒 田凭谢贿辐霍 辆右瑟掀廓射 卷携岭怜列准 昼术筏宿萧枪 下匝帅内葛铸 卢古矛蛮阶企 留改傈胀冈晶 喻寐茁船朽璃 辖哆肋盏悉搽 噎付酝西伟
师:
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月二十 六号, 红军准 备开始万里长 征。
在万里长 征这个征途上 , 有许许多多 可歌可泣的故 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生:
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 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
还有没有?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长征 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 歌可泣的故事 , 有许许多多 无数的英雄甘 洒热悉漆佑忍 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生:
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
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 有 许许多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 数的英雄甘洒 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师:
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
也被饿死了。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
师:
同学们, 今 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 , 九月二十六 号, 红军准备 开始万里长征 。
在万里长征 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 歌可泣的故事 , 有许许多多 无数的英雄甘 洒热悉漆佑忍 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师:
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 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
记叙性写出来, 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 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课堂 实录第一课时 师:
六年六班 的同学, 你们 好。
生:
老师 好。
师:
同学 们, 今年是二 千年。
六十六 年前, 也是这 个时候, 九月 二十六号, 红 军准备开始万 里长征。
在万 里长征这个征 途上, 有许许 多多可歌可泣 的故事, 有许 许多多无数的 英雄甘洒热悉 漆佑忍馒田凭 谢贿辐霍辆右 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生:
毛泽东。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 月二十六号, 红军 准备开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 长征这个征途 上, 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 故事, 有许许 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师:
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梅 《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第一 课时师:
六年 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 今年 是二千年。
六 十六年前, 也 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 , 红军准备开 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 个征途上, 有 许许多多可歌 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 数的英雄甘洒 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生:
长征。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课堂 实录第一课时 师:
六年六班 的同学, 你们 好。
生:
老师 好。
师:
同学 们, 今年是二 千年。
六十六 年前, 也是这 个时候, 九月 二十六号, 红 军准备开始万 里长征。
在万 里长征这个征 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师: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 我觉得很多的内容, 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 要靠自己来学。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 课堂实录第一课 时师:
六年六 班的同学, 你 们好。
生:
老 师好。
师:
同 学们, 今年是 二千年。
六十 六年前, 也是 这个时候, 九 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 万里长征。
在 万里长征这个 征途上, 有许 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师:
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 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
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月二十 六号, 红军准 备开始万里长 征。
在万里长 征这个征途上 , 有许许多多 可歌可泣的故 事, 有许许多 多无数的英雄 甘洒热悉漆佑 忍馒田凭谢贿 辐霍辆右瑟掀 廓射卷携岭怜 列准昼术筏宿 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生:
(读略)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课堂 实录第一课时 师:
六年六班 的同学, 你们 好。
生:
老师 好。
师:
同学 们, 今年是二 千年。
六十六 年前, 也是这 个时候, 九月 二十六号, 红 军准备开始万 里长征。
在万 里长征这个征 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师:
有一个发音不准确, “磅纭保痢?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桂 梅《七律长征 》 课堂实录第 一课时师:
六 年六班的同学 , 你们好。
生 :
老师好。
师 :
同学们, 今 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 , 九月二十六 号, 红军准备 开始万里长征 。
在万里长征 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 歌可泣的故事 , 有许许多多 无数的英雄甘 洒热悉漆佑忍 馒田凭谢贿辐 霍辆右瑟掀廓 射卷携岭怜列 准昼术筏宿萧 枪下匝帅内葛 铸卢古矛蛮阶 企留改傈胀冈 晶喻寐茁船朽 璃辖哆肋盏悉 搽噎付酝西伟
生:
磅礴。
师:
找一名男生读。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窦 桂梅《七律长 征》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 学, 你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
六十六年前 , 也是这个时 候, 九 月二十六号, 红军 准备开始万里 长征。
在万里 长征这个征途 上, 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 故事, 有许许 多多无数的英 雄甘洒热悉漆 佑忍馒田凭谢 贿辐霍辆右瑟 掀廓射卷携岭 怜列准昼术筏 宿萧枪下匝帅 内葛铸卢古矛 蛮阶企留改傈 胀冈晶喻寐茁 船朽璃辖哆肋 盏悉搽噎付酝 西伟
生:
(读略)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 录窦桂梅《七 律长征》 课堂 实录第一课时 师:
六年六班 的同学, 你们 好。
生:
老师 好。
师:
同学 们, 今年是二 千年。
六十六 年前, 也是这 个时候, 九月 二十六号, 红 军准备开始万 里长征。
在万 里长征这个征 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 泣的故事, 有 许许多多无数 的英雄甘洒热 悉漆佑忍馒田 凭谢贿辐霍辆 右瑟掀廓射卷 携岭怜列准昼 术筏宿萧枪下 匝帅内葛铸卢 古矛蛮阶企留 改傈胀冈晶喻 寐茁船朽璃辖 哆肋盏悉搽噎 付酝西伟
师:
这个“磅礴” 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 读。窦桂梅《七律长征》 课堂实录...
篇六:《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月一 线优 课 共 享本期嘉宾:李雅妮,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参加省、市、区级教学比武并获奖,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励。“诗意语文、工具语文、情感语文”是她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陈慧,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校长。常德市小语学会副理事长,常德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任校长 17 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在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学校德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次荣获“十佳校长”、 “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近 20 篇论文在国家权威刊物发表,曾在湖南省教书育人风采大赛中获首届现场评课一等奖,形成了“将语文课堂还给孩子,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教学主张, 《人民日报》以《特色教育成就学生幸福童年》为题对学校办学事迹进行了报道。主持人:刘良初Email:782169798@qq.com/26年 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 李雅妮 执教一 线新 闻 调 查 优 课 共 享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北上抗日,开始了长征。红军一路跋山涉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靠双脚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毛泽东主席回顾这惊心动魄的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气势磅礴的七律—— — 《长征》!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生:11、 《七律 长征》。师:孩子们,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师:七言律诗,咱们以前接触过吗?生:没有。师:打开你的语文书,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师:每一句有几个字?生:七个。师:对,像这样有八句,每一句有七个字的律诗我们就叫七言律诗,简称—— —生(齐说):七律。师:很好,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我还知道了这是写漫漫长征中的事情。师:哦,是关于长征的诗是吧?好!那了解长征就让我们从读诗开始!同学们,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这首诗,争取做到读准读顺,开始吧!(生自由读诗)师:都读完了,毛主席的诗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诗)师:嗯,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同学们,诗歌诗歌,是诗又是歌,它是有节奏、有韵律的,那你会怎样处理这首诗的停顿和节奏呢?咱们小组内来读一读,划一划节奏。(生组内读划节奏)师:谁愿意把你自己划分节奏后的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嗯,你来!(生读)师:同学们,你们听出了怎样的停顿?生:我听出了 2—— — 2—— — 3 的停顿。师:喜欢这种节奏的同学咱们一起来读后四句:金沙—— — (生读后四句)师: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呢?生:4—— — 3 的分法。师:请你读—— — (生读诗)师:好,同学们,你们喜欢 4—— — 3—— — 的节奏吗?生:喜欢。师:如果你也喜欢,我们一起用这样的节奏一起读后四句—— — (生读后四句)师:看来停顿的划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读到这儿,老师想问同学们,这首七律你读起来感觉怎么样?生:读起来我感觉琅琅上口。师:嗯,琅琅上口的感觉,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生:因为它二四六八行行末都押韵了。师:哦,我们一起来观察,请看,你发现了什么?二四六八句行末的最后一个字它们都有相同的韵母an,这四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有了这些韵脚它们读起来铿锵和谐,琅琅上口。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韵脚吧!红军不怕—— — 读(生读诗)师:同学们,诗歌,是诗是歌亦是一幅画。只要你细心去品读,细细去感受,透过这些文字,你一定能看到丰富的画面。小组内读一读,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小组内读诗交流)师:有的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已经看到了丰富的画面了,把你看到的画面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吧。生 1 :我看到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生 2 :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生 3 :我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岷山。/27
年 月一 线优 课 共 享生 4 :我看到了天险大渡河。师:你们真会读书!还有想说的吗?生 5 :我看到了金沙江。生 6 :我看到了十几根铁索。生 7 :我看到了红军脸上的笑容。师:哦,翻过岷山,胜利在望,红军脸上露出笑容了是吗?(稍停)通过你们刚才的描述,大家对这首七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毛主席用一个字来概括了这次长征!(指名)生:难!师:是啊!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在诗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呢?谁来说?生:我从五岭逶迤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师:从五岭逶迤感受到了长征的难。老师想问大家,五岭是一座山吗?生 1 :不是一座山。生 2 :五岭是五条山脉。师:嗯。生 3 :五岭也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呀?生:我是通过看课外书知道的。师:看来呀,看课外书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好办法。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五岭的图片,你们来看一看,这就是五岭山脉—— — 你准备用一个什么词或是一个句子来描述你眼前的五岭?生 1 :连绵不断。生 2 :气势雄伟。生 3 :高低起伏。师:这些词真好!生 4 :我觉得五岭山脉很高!生 5 :我觉得五岭山脉非常磅礴,非常广。师:你们的词语非常丰富。我请同学们帮老师来数一数这五岭山脉到底有多少座山峰?生:太多了,数不清。师:是啊,这绵延四省的五岭你怎么能够数得清呢!同学们,如果让你置身在这五岭山脉之中,你会怎么样?生 1 :我会迷路。生 2 :我会被饿死。生 3 :我会感觉到无尽的黑暗,感觉就要绝望了。生:我感觉会被饿狼吃掉。师:你们的想象非常大胆也非常合理。同学们,现在,请你读出你心中的五岭!(指名读)师:对,就是这种感觉!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出五岭逶迤吧!师:这五岭就是那长征中的难啊!(稍停)还有哪些难?生:乌蒙磅礴。师:同学们,磅礴是什么意思?生 1 :非常雄伟。生 2 :高大险竣。师:你们看—— — 这就是乌蒙山(出示灯片)。你认为乌蒙山怎么样?生 1 :我觉得乌蒙山高大雄伟。师:读出它的高大。生:乌蒙磅礴。师:给你的磅礴打八分!生 2 :我感觉它巍峨险峻。师:那你读出它的险峻。生:乌蒙磅礴。师:就是这种气势啊!男同学们,我们一起把乌蒙山的磅礴读出来—— — (男生齐读)师:很有气势!女同学—— — (女生齐读)师:咱们一起来—— —生齐读:乌蒙磅礴。师:这又是长征中的难!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生:我从岷山千里雪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师:岷山。诗中的岷山是一座—— —生:雪山。师:你去过雪山吗?生:没有。师:那你在电视上看到过吗?生:看到过。师: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雪山是什么样子?生:白雪皑皑师:注意说完整的话!你来!生:我想象中的雪山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而且没有水。师:没有植物没有水,有的是什么呢?生:有的是许多天上落下来的雪,白茫茫一片,很容易就会踏进雪中再也爬不出来了。师:哦,你的想象呢?生:我觉得岷山上应该有大风。师:会有呼呼的北风。同学们,那你能不能想象在这千里雪山行军又是怎样的景象?生 1 :红军在白雪皑皑的山上艰难地爬着。/ 28
年 月一 线新 闻 调 查 优 课 共 享生 2 :红军在爬岷山的时候,一定是走一步摔一跤。师:你的想象真的非常的形象。生 3 :红军在岷山上行军可能会滚下山涧。生 4 :可能会陷入雪地再也起不来。生 5 :红军饿了渴了,抓一把雪往嘴里塞了又继续往前走。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红军过雪山的视频—— —(观看视频)师: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听得非常仔细。刚才你都看到了些什么?生 1 :我看到了厚厚的白雪。生 2 :我看到有的红军滚下悬崖,有的坐下来了不肯起来,还有的互相搀扶互相鼓励着往前走。师:刚才的画面中,朱德总司令对自己的夫人也是自己的战友说了这么一句话:
“不能坐下,坐下就起不来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 1 :坐下去了就会陷进厚厚的雪里面起不来了。师:嗯,这是你的理解。生 2 :一坐下去呼呼的北风一吹就把人冻僵了。生 3 :一坐下了就会被北风吹雪掩埋住。师:同学们,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红军面临着饥饿、寒冷还有劳累的严峻考验,他们的身体已经到了—— —生异口同声:极限!师:这个时候一旦坐下去身体就再也不愿起来,而冰雪就会很快将你掩埋!同学们,雪山行军难不难?生:难!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生:大渡桥横。师:大渡桥横铁索寒。同学们,你知道大渡河吗?生:知道。师:自古以来大渡河被人们称为什么呀?生:天险!师:被称为天险!你能不能想象大渡河的样子呢?生 1 :大渡河里的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生 2 :大渡河的河水汹涌澎湃。生:大渡河的两岸是悬崖峭壁。师:悬崖峭壁非常险峻,让人望而生畏,那你能不能想象红军要过河,大渡河两岸又是什么样的景象?生 1 :许多敌人用枪用炮在拦着红军。师:有没有同学用更好的语言来描述?生 2 :前有拦兵后有追兵。师:说得非常好。对岸是敌人的重兵把守,后面还有蒋介石的追兵很快就要到了!悬崖峭壁,水流汹涌,重兵把守,要过这河谈何容易啊。同学们,请看—— — (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我看同学们都看得非常投入,内心一定也是心潮起伏。同学们看着这滚滚的硝烟,你有什么感觉?生:胆战心惊。师:请你读出你的胆战心惊。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师:大渡桥横铁索寒。你是什么感觉?生:我是担心的感觉。师:请你读出你的担心。生: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是啊,担心自己的战友啊!看着自己的战友坠入了大渡河你又是什么感觉?生:痛恨国民党反动派。师:请你读出你的痛恨。(生读)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放到这句诗中一起来读。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师:非常好,同学们,红军长征还有什么难?生:金沙水拍。师:你想象中的金沙江又是什么样子?生:江水拍打着两岸,水急浪高。师:同学们,金沙江穿行在四川云南边界的深山峡谷之间,红军前有滚滚江水,后有敌人追兵,想要过江,难—— — 不—— — 难?!生:难!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找到了“难”,想象了“难”,感悟了“难”。把你们的感受放到这组词组中一起来读—— —生: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师:仅仅是这两座山,这两条河吗?生:不是。师:远远不是。请你来看这组数据(出示 PPT)。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 —生:11 个省。师:翻过了—— —生:12 座大山。师:跨过了—— —生:24 条长河。师:行程—— —生:二万五千里。/29
年 月一 线优 课 共 享师:那么仅仅是这些自然方面的险阻吗?生:不是。师:我们来看这组文字,聂莉凡,请你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前有拦敌,后有追兵,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战斗,在漫漫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战士牺牲。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在湘江六天血战,红军战士从 8.6 万减到 3 万人,5 万战士血洒湘江。师:通过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一次怎样的远征?生 1 :这是一次艰难的远征。生 2 :这是一次漫长的远征。生 3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生 4 :这是一场令人伤心的远征。师:艰难、漫长、艰苦卓绝……可是在毛主席在红军的眼里,却只是三个字—— —生齐答:只等闲!师:是啊。这千难万险在毛主席和红军的眼中,却也只是只等闲。什么是只等闲?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难得到的。师:仅仅是平平常常。那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只等闲呢?生:五岭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翻腾的波浪。师:走泥丸呢?生:脚下滚动的小泥球。师:毛主席把五岭比作。生(一起续说):细浪。师:把乌蒙山比作—— —生(一起续说):泥丸。师:把巨大看得—— —生(一起续说):渺小。师:把困难看得是—— —生(一起续说):平平常常。师:平平常常、渺小、等闲……同学们,我们用怎样的朗读来表达这一难一闲一大一小呢?谁来读一读?生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不错,用难突出了闲。你还会怎样读?生 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豪迈气魄!同学们,如果五岭山脉成了红军脚下翻腾的细小浪花,如果磅礴的乌蒙山成了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那你觉得红军怎样?生:我觉得红军是巨人。师:红军是巨人。同学们,你想不想成为红军一样的巨人?生:想!师:请你们读出巨人的感觉。(生齐读)师:我感受到了巨人必胜的信心。同学们,从这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生 1 :乐观的红军。生 2 :我看到了聪明的红军。师:聪明,我们把它换成智慧好不好?生:好!生 3 :我看到了勇敢的红军!生 4 :我看到了无畏的红军!师:同学们,有了勇敢、乐观、无畏,你们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红军的脚步呢?你们看,翻过这千里雪山,胜利就在眼前,高不高兴啊?生:高兴!师:读出你的高兴劲!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乐观、无畏、智慧,这就是红军,这就是长征精神。同学们,我想问你们,这个暖字你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生:我把这个暖理解为温暖。师:温暖,为什么温暖呀?生:红军没有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就巧渡了金沙江,心里很温暖很高兴。师:读出你们的高兴劲!(生齐读)师:好。有了这乐观、勇敢、智慧和无畏,红军终于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5 年 10 月,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主席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并且亲自在八千将士前诵读。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站起来向这些革命先辈表达我们的敬意呢?!(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师:孩子们,让我们铭记长征,弘扬长征精神!让我们用朗读向革命先辈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生配乐读诗)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30
篇七:《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 3 3 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 1935年 10 月。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 1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 年 10 月 17 日,红军途经 11 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 8 行,每行有 7 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 8 行,每行有 7 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 223 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 223 节奏,颈联是 2221 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
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生:远征、万水千山。
师:(板书“万水千山”)看大屏幕,请你快速浏览“资料袋”,思考哪些信息反映长征经历了万水千山?长征路上,除了路程远,红军还碰到了哪些困难?
生:饥饿。
师:是的。由于缺乏食物,有的人吃皮带、吃草根。
生: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地。
师:是的。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沼泽地里,这说明行军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平均 3 天作战一次,但饥饿、寒冷、伤病、死亡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
生:只等闲。
师:(板书“只等闲”)只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仅仅的意思,“等闲”是指平常的事,“只等闲”是指仅仅是平平常常的事。
師:好一个平平常常!在我们看来,这些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平平常常的。面对万水千山,红
军怕吗?
生:不怕!
师: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怕吗?
生:(加大声音)不怕!
师:面对千山万水、千难万阻,红军却等闲视之。“不怕”“只等闲”把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红军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执教老师紧扣诗眼“难”,借助信息技术中的“资料袋”,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合作学习,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对于红军长征历经万水千山的故事,毛泽东大笔一挥,把它变成了 3 句诗,5 幅画。哪位同学读懂了诗歌,能给这 5 幅画配上对应的诗句吗?(课件出示 5 幅图画以及相应的诗句)
(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现在,老师给大家 1 分钟时间,各小组成员讨论商量后再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代表):乌蒙山区群山起伏,人烟稀少。红军走过乌蒙山时,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赶,还要面对恶劣的环境,但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走过了乌蒙山。
师:谢谢这个小组成员的汇报。我们来看看伟人毛泽东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出示诗句和 2 幅图画)
师:要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领会诗歌的内涵,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1:抓住关键词。
生 2:用想象的方法。
生 3:联系上下文理解。
……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学习方法归纳了一下。一是抓住重点词语;二是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三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红军,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就用你们说的方法自主学习或 4 人小组交流学习。
生自学或小组交流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读出逶迤的连绵、磅礴的气势,读出腾细浪和走泥丸的轻松)
生 1:抓住关键词“腾细浪”“走泥丸”,可以知道五岭是连绵起伏的,但红军只把它当成细浪;乌蒙山高耸磅礴,但在红军脚下却显得轻轻松松。
师:你能读出那种轻松的感觉吗?
生读诗句,尝试读出轻松的感觉。
师:很好,从他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轻松的感觉。
生 2:“磅礴”的意思是气势雄伟。
师:来,你试着读出雄伟的气势。
生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我感觉到了乌蒙山有 2 000 多米高了。你们知道乌蒙山的主峰有多高吗?
生:4 000 多米。
师:红军要翻越这 4 000 多米高的乌蒙山,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
生再读诗句。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连绵千里的山脉,险峻的山峰,在红军眼里——
生:很细小。
师:爬那么多巍峨险峻的山,真的就那么轻松吗?如果不轻松的话,难在哪里?
生:难在缺少食物、水源,红军有可能渴死。
师:还难在哪里?
生:难在空气稀薄,红军呼吸困难。
师:还有吗?
生:难在丛林充满荆棘。
师:可是这些困难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
生:细浪和泥丸。
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夸张可以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也可以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在文中是把困难缩小了。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生 1:红军不怕困难。
生 2:红军很坚强。
生 3:红军坚持不懈。
师:是的,这些都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们所说的长征精神。(板书“长征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转出乌蒙山深处,红军要面对的是哪两条河?(课件出示图片和相应的诗句)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这里的大渡河指的是泸定桥。红军战士是怎样渡过泸定桥的呢?哪个小组收集的是这方面的信息?
生(代表):我们小组收集了金沙江的故事,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大家讲一讲。红军突然袭击,从敌人那里获得了渡船;还采用声东击西策略,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师:红军假装攻打昆明,实际上是在掩护部队渡过金沙江。当全部红军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以后,假如你是红军中的一员,心情如何?
生 1:紧张。
生 2:开心。
师:把高兴的心情放进诗中体验一下。
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面带笑容,重音轻读处理诗句中的“暖”字,高兴的心情表露无遗。
全班女生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战斗结束了,但是长征并非一帆风顺,抢渡另一条河时却是另一番场面。哪个小组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呢?
生(代表):红军在跨越大渡河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困难,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跟我们有同样的感受。(播放视频)
师: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 1:心痛。
生 2:害怕。
生 3:心惊胆跳。
生 4:惊险、悲壮。
师:诗句中的哪个字或词最能反映你的感受?
生:寒。
师:很好!“寒”的是,桥只有 13 根滚烫滚烫的铁链;“寒”的是,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波涛;“寒”的是,对面敌
人密集的枪弹;“寒”的是,一批批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成的道路!
师:我想从你的吟诵中一定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寒”。
生读诗句,体会“寒”的内涵。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读诗的时候神情凝重,和读前一句诗时面带微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能感受到你沉重的心情。
全班男生读诗句。
师:“暖”表现了战士们胜利后的欢快心情,“寒”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悲壮。让我们记下这一喜一悲的场面吧!
全班学生读诗句。
3.感受爬岷山之难
师:如果说登五岭乌蒙山令人望而却步,跨江河令人胆战心惊,那么爬雪山更是难上加难!哪个小组收集了关于踏岷山的信息。
生代表匯报学习成果,播放视频,出示相关资料。
师:要越过这样的雪山,难吗?红军怕吗?体现在哪里?(圈出词语:开颜、更喜)既然越过雪山那么难,为什么红军却更喜、更开颜了呢?
生:因为会师了,长征结束了,胜利了!
师:会师了,长征要结束了,多么让人兴奋呀!
师:(引读)更喜岷山——
生:千里雪。
师:(引读)三军过后——
生:尽开颜。
师:(提高声音引读)更喜岷山——
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该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课前执教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课中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通过介绍图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执教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自主配乐朗读,彰显个体感悟
师: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辅助学习课文,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
师:下面老师播放 3 段音乐,有舒缓的、忧伤的、豪放的,请同学们边听边记下这 3 段音乐的序号。你希望用哪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为什么?
生 1:我用第 3 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因为这段音乐体现了雄伟的气势。
生 2:我选择第 2 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这段音乐很忧伤,而很多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牺牲了,旋律比较切合。
师: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毛泽东
用 56 个字描述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有很多感人的场面。(深情地)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诵这首诗,把它献给那些勇敢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提示学生通过朗诵的节奏和声音的变化传达情感)
生配乐朗诵。
把诗句和音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自主选择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师:(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背景以及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 80 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记那段历史,让我们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正因为有了长征精神,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才得以实现,把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铸就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本节课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比如课前小组收集整理信息、课中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自主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该课例在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 2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25 课《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展示一幅地图)说:“这是我在中学历史老师那里借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请看红色箭头: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越五岭,打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区,历尽千辛万苦,跨过万水千山,终于在 1935 年 9 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师:“介绍得好!”《七律·长征》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诗
仅用 56 个字就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师:诗人是怎样高度概括地来写长征呢?请同学们首先读诗,按着“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的方法,先把诗读熟。看谁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画面。)
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师:啊,毛泽东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七律·长征》近反义词及词语积累
生:伟人!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
篇八:《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学习目标:
1、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红军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含义,说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红军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学习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全诗的大意,要想把一首诗读懂、读透,仅仅明白诗意行吗?
(生:不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走进长征,感受是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全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呢?
生读。
师:读后自我感觉怎么样?
生:不是太好。
师:没关系,老师觉得你已经很用心读了。这节课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相信你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
2.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呢?(第一句)
谁再来读读第一句诗?
再观察、再思考:全诗又是围绕这句诗中的哪个词来写的呢?
生:万水千山。
师:“万水千山”你怎么理解?(师板书:万水千山)
生:数不尽的江水,数不尽的山。
师:从“远征”和“万水千山”你体会到了什么?(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艰险之多)(师补充: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
师: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红军害怕了吗?(生:不怕。)
“只等闲”你又怎么理解?
从“不怕”和“只等闲”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红军战士并没有在困难面前惧怕,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把这些都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句,前半句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后半句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生读师评价:同学们读出了红军的“不怕难”和“只等闲”的平淡语气。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体会出来的。)
3.全诗虽然仅有 56 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让我们再来默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生:险峻的五岭山,高耸的乌蒙山,天险金沙河,险恶的大渡河,千里大雪山(岷山)。
过渡:面对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让我们深入读诗,找出答案吧!
三、精读全诗,体会情感
1.让我们先来看看“五岭”和“乌蒙”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读出这句诗。(板书:五岭乌蒙)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指的是一座山吗?(不是)那五岭指的是哪“五岭”?他横跨那几个省?(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五岭的样子?(逶迤)谁能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一下这五岭是的样子?(连绵起伏)
谁知道这连绵起伏的五岭有多长?(不知道。)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河南北至安阳,南至信阳,全场一千多里,大家推算一下五岭横跨四省,大约是多长?(四千多里。)
那这么长得五岭在红军眼里又如同什么呢?(“腾细浪”。)(板书:腾细浪)“腾细浪”又是什么意思呢?(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生:也就是说五岭是山一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
师:再看毛泽东用哪个词来形容“乌蒙”的样子?(磅礴)“磅礴”是什么意思?(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它在哪?(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你知道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吗?(海拔 2900 米)2000 多米,高不高?(高)险不险?(险)2900 是什么概念?比如:我们的一层教学楼大约 3 米,乌蒙山 2900 米,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乌蒙山相当于多少层教学楼?(将近 1000 层)
师:这么高达、这么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却如同什么?(板书:走泥丸)泥丸有多大?比划一下。毛泽东拿高大的乌蒙山与泥丸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师: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天哪,2000 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眼里却成了脚下的什么?
生:小泥丸。这说明了他们具有乐观、顽强的精神。我们与红军战士相比还相差太远,因此我们要向红军战士学习。
师:这种精神都源于(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毛泽东又拿什么作为万水的代表?(生说师板书:金沙江大渡河)读出这句诗。
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观察这句诗,你发现了点儿什么没有?
生:这个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是暖和寒。(板书:暖寒)
师:这一“暖”一“寒”你又怎么理解?根据你课外搜集的资料,谁来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 年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地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可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夺去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就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心情如何?
生:高兴;喜悦……
师引读:所以诗中这样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谁来讲讲“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生: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用手攀铁链,冒着对岸守敌密集弹雨前进,不怕牺
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心情怎样?
生:心寒;难受……
师引读:所以诗中这样写道“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讲得真好!同学们想不想到现场去看一看?
生:想!
师放“巧渡金沙江”的视频。
师:孩子们,看完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很愉悦?
师再次引读:所以诗中这样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咱们再来看看“强渡大渡河”的场面。
师: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生:铁索)多少根?(生:13 根)
只剩下 13 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怎么样?水流湍急。这 13 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难)当红军过泸定桥时,只剩下 13 根铁索,下面河水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感到心惊胆寒。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使人心寒的吗?
生:红军在这桥上渡河的过程中,本来都不好攀爬,再加上敌人在河对岸用机枪扫射,因此,许多战士都在渡河的过程中牺牲了,这场面真让人心惊胆寒呀!
师:假如让我们去攀爬这样只有铁链的桥,我们心情会如何?
生:胆战心惊!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侯,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
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感受一定很深很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3)五岭是逶迤的,乌蒙是磅礴的,千里岷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岷山)
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诗中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岷山?(千里雪)(板书:千里雪)
换个词来形容一下岷山。(皑皑白雪;千里冰封)红军又是怎么面对的呢?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看。(播放红军艰难度岷山的视频)
师:看完后,你们想说点儿什么?
生:红军踏岷山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师:诗中又是怎么写的呢?
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为什么会用“更喜”呢?
生:因为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师:更让红军高兴的还有呢!那就是——
生读: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三军”指什么?
生:指所有的红军。
师:“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生:个个都喜笑颜开。
师:所以咱们读这句诗的时候,要读出红军喜悦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来读一读吧!
生读:更细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体会红军精神。
师:纵观全诗,我们从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具有什么精神?
生:英勇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板书:英勇无畏乐观主义)
3.朗读全诗,升华感情。
(1)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最后红军取得了胜利,所以,诗人毛泽东这样写道:
生齐朗读全诗。
(2)让我们带着对工农红军的崇敬和赞美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孩子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用什么给我们换来的?
生:是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换来的。
师引颂全诗: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再来带着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和赞美齐颂全诗吧!
四、拓展延伸
1.长征是什么?当毛泽东亲自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又是怎么评价长征的呢?让我们看着屏幕一起喊出来吧!
大屏出示: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女: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孩子们,让我们看着板书,回顾全诗,我们不但从诗中读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还从诗中读出了对敌人的憎恨,可诗中提到穷凶极恶的敌人了吗?(没有)诗中只字未提,已足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对敌人的憎恨,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所在!你们是不是也很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你们课外搜集了哪些毛泽东的诗词?交流一下吧。
老师也有两首毛泽东的词要送给大家,用心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
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四、全课总结
1.我们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毛泽东,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搜集继续搜集有关的资料,更进一步走近毛泽东。
篇九:《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 ?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 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 1927 年 9 月 9 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 7 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 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 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 8 句.每行 7 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 1000 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 2220 米多高。
师:对了。2000 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 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 根。
师:只剩 13 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 13 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 13 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 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
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 13 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 4500 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 3 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
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
篇十:《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教学实录
16.4 语文版师:同学们好!请看屏幕。认识这个人吗?生:毛泽东。师:你们了解毛泽东吗?生:他是新中国的主席。生:他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师:是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同学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
(板书:声音)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呼唤他的名字!(师示范,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生:毛泽东。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写的—— —生:《长征》。师:不对。
你们仔细看看题目。生:《七律·长征》。师:什么是七律?生:每一行都是七个字。师:眼睛真亮。这叫七言。那么,“律”呢?古诗主要分两种。有一种诗只有四句,例如我们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生接背诗句)师:这叫“绝句”。
另外一种由八句组成,每句的字数一样,并且中间四句两两对仗。这种诗就叫 “律 诗 ”。
这 首 《长 征 》属于—— —生:律诗。师:是的,这是律诗,每句七言,合称—— —生:七律。师:真好!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请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生自由读诗)师:看大家读得很认真,很好!
谁来读?(生读诗)师:声音响亮,真好!
这首诗里有些字是第一次出现,比如这个“逶迤”。
我们一起看拼音,读。(生读)师:“逶迤”是什么意思?(生茫然)师:可见预习还要再认真些哦!现在,我们只好猜了。你看这两个字,都是—— —生:走之底。师:是啊,两个“走之底”。走啊走,走啊走。(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能猜出来吗?生:“逶迤”就是曲曲折折。生:“逶迤”就是走了很远。师:是啊,祖国的汉字最有智慧,它悄悄向我们传递了它的意义!
你看,(呈现“逶迤山形图”)“逶迤”就是这样拐来拐去,曲曲折折,向远方绵延。
这里说的是什么“逶迤”?生:五岭逶迤。师:既然五岭是逶迤的,那该怎么读?(生会意,读得绵长曲折)师:是啊,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出示“磅礴”)再看这个词—— —生:都是石字旁。师:一下就发现了。
“磅礴”是什么意思?生:“磅礴”就是指山很雄伟,很高大。师:是啊,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 笔,礴字 21 笔。
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一样。
(呈现“磅礴山势图”)我们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声音雄壮)师:对嘛!
再看这个字。
(出示“岷”)哪怕它没有注音,我们也能大概猜出它读—— —生:
mín 。师:哪怕没有注释,我们也能大概猜出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山。师:汉字多有意思,字形透露了意义的秘密。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尤其要注意读出那“逶迤”、那“磅礴”来!(生齐读)师:读得有进步,但可以更好!
同学们,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辛苦。师:既然是“不怕”,既然是领袖毛泽东所写,该怎么念这首诗? 试着读一读。(生练习朗读后,师指名读)师:又有了进步!我读,你们听。
(范读)同学们,记住,(指着品一首诗,读一个人——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 / 彭才华 评析 / 特级教师 王崧舟一读长征—— —领袖的气势一物聚人焦48
2016.4 语文版板书“声音”)声音传递意义!
我刚才强调了哪些地方?生:“不怕”“等闲”“千里雪”“尽开颜”……(指名朗读,指导提升)师:真好,会听还要会读。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进步明显)师:你了解长征吗?(生读“资料袋”)师:这些数字,我们应该好好牢记,让我们一起来读。生:
11 个省, 18 座大山, 24条大河,两万五千里。师:其实,这份资料还隐藏着另一个数字,那就是长征经历的时间, 13 个月零两天啊。
同学们,此 刻 ,你 们 认 为 这 长 征 的“长”指什么?生:时间长。生:路程长。师:是的,这两个是显而易见的“长”。然而,你们可知道,有人统计过,在这 13 个月零两天、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一共遭遇战斗 400 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在漫漫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 200 米至少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这是怎样的“长”啊!生:这是斗争的长。师:是啊, 300 多天的行程,天天都在赶路,天天还得与敌人周旋、战斗。
路程长,时间长,斗争长……要写长征,可写的东西实在很多,然而,诗人毛泽东只用了多少字?生:
56 个字。师:
56 个字。
诗人毛泽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生:他用了概括的方法。师:好一个“概括”的方法!哪里有概括?(生读第一句)师:孩子,你很会读书!这句诗里有个词语尤其概括写了长征的难,那便是—— —生:万水千山。师:是啊,“万水千山”就包含了红军翻过的一座座大山,蹚过的一条条大河,参加过的一次次战斗!
我们一起读这一句。(生齐读第一句)师:同学们,把这一句和下面几句联系起来,你发现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秘密吗?生:这是总分结构。师:不错!
前边“万水千山”是“总”,后边就是分。那么,后边分别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请大家默读诗句,动笔标记出来。(生默读,标记)生: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师:是的,写“万水千山”,诗人只写了三座山、两条河,用它们来代表“万水千山”,代表红军经历的无数艰难险阻, 多高明!那么,诗人是怎么具体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呢? 我们读读诗句,想一想,讨论讨论。(生自由读,思考讨论)生: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生:还有比喻。师:请举例说说。生: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是说,在红军眼里,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师:是啊,你们看,(呈现“逶迤山形图”)这样逶迤的五岭,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如果说这里是夸张,那么是夸大还是缩小?生:缩小。师:是啊,小成了这样细细的波浪!(呈现“细浪图”,与上图对比)这样两种形象,就形成了鲜明的—— —生:对比。师:构成了巨大的—— —生:反差。师:(板书:反差)反差如此巨大, 怎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一起读这一句。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师:反差不够大。这一句,诗人毛泽东想告诉我们什么?生:五岭这样逶迤,算不了什么。师:那该怎么读?(生再读)师:真好!
读出了反差的感觉,读出了“不怕”的意味!
还有这样的反差吗?生:“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也有。乌蒙山很高大,有气势,可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个小泥丸。师:一语中的!是的,磅礴的物聚人焦二读长征—— —诗人的文章二49
2016.4 语文版乌蒙山与泥丸,又是一对反差。我们一起读。生:(齐)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还有哪些出现反差?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也有,“更喜”和“千里雪”是反差!师:千里雪多好!
你们不是爱玩雪吗?生:可是,那时红军不是玩雪啊。前几天看了您提前布置的电影,红军爬雪山非常辛苦。生:是啊,那上面寒风呼啸,红军穿着又单薄。有些红军冻死在雪山上了。师:原来,这里的千里雪山是对红军的残酷考验啊!
但,诗人毛泽东却说—— —生:更喜!师:不但不怕,反而“更喜”!我们一起读这样的反差——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师:还有这两句,看出来了吗?生:没有。师:你们听说过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吗? (讲故事,并解释“云崖”)听到红军这样渡过金沙江,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生:很开心!
激动!师 :用 诗 中 一 个 字 说 , 就是—— —生:暖!师:我们一起开心地、激动地、暖暖地读这一句。生:(齐)金沙水拍云崖暖。师:本来是地势险要,军情紧急, 但我们可以轻松巧渡,心情暖洋洋的,这又是—— —生:反差。师:相信我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了,来试试看。(生背诵全诗)师:漫漫两万五千里,平均每 200 米就有一个战士牺牲啊!面对牺牲与伤痛,我们的红军,我们的毛泽东,也曾落下眼泪。不信你看!
(播放毛泽东长征途中三次落泪的视频片段)(生静静观看)师:尽管毛泽东也曾落泪,他还是写道—— — (呈现诗行,“不怕”“等闲”变红)这是为什么呢?(全场静默)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找找原因。(呈现《过雪山草地》歌词: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师:这是一句歌词。这一句,好像也运用了—— —生:反差。“风雨侵衣”和“骨更硬”,“野菜充饥”和“志越坚”。师:真好。
(继续呈现歌词: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能从这几句里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红军的“不怕”吗?生:理想。师:是的,理想,革命的理想。
为了新中国的革命理想,怎么会怕? 我们继续看—— —(呈现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 毛泽东)师:这一句里,你会找哪个词来解释“不怕”?生:精神。师:说说你理解的“精神”。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所畏惧……师:是啊,精神也好,理想也好,为了革命,为了天下百姓,毛泽东和他领导的红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管环境有多艰险、局势有多危急,毛泽东从不曾灰心失望,永远斗志昂扬。
你们看!(逐句呈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 《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 《忆秦娥·娄山关》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 《清平乐·六盘山》(生逐句朗读,师相机简单解释)师:这就是伟人毛泽东说的那一点“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长征路上宣扬,一直像种子一样在播撒!
你听—— — (播放电影片段, 然后呈现毛泽东 《七律·长征》书法作品)(生观看,深受感染)师:让我们一起像红军一样,坚定地站着!
我们要把“长征”刻进我们的记忆,刻进我们的生命!一起诵读《七律·长征》!(生诵读全诗)师:刻进我们记忆、我们生命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叫作“长征”的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他—— — (呈现图片)
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人民百姓,有大胸怀、大气魄的真正的伟人!
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 —生:(恭敬而庄严地)毛—— —泽—— — 东!师:同学们,下课。评析:解读彭才华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有三把钥匙。第一把钥匙,叫“声音”;第二把钥匙,叫“反差”;第三把钥匙,叫“精神”。三读长征—— —伟大的精神三物聚人焦50
2016.4 语文版有了这三把钥匙,我们就能真正开启这首诗的教学秘妙。一、以“声音”为经,用感性复活《七律·长征》的诗情课始,才华即板书“声音”二字,可见他是决意要“将朗读进行到底”了。综观全课,朗读的运用确如才华所预设的那样,成了学生领悟全诗的有效策略。
课上,才华不止满足于让学生朗读,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醒、点化他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声音传递意义”,逐步让学生意识到, 重要的不仅仅是“声音” , 更是“声音”背后的情感、意义。这一课,就引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用“声音”传递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明白这首诗大概写什么之后,才华指导学生自由练读、个别朗读,使学生明白读好“不怕”“等闲”“千里雪”“尽开颜”等关键字眼,就能很好地传递整首诗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第二阶段,用“声音”表达诗的情感特征。“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
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运用声音的反差去表达这样一种情感特征了。
“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反差愈是强烈,情感的体会与表达就愈是鲜明、细腻、深入。第三阶段,用“声音”实现诗的情感价值。
课的最后一环,在深深领悟了诗的精神之后,学生的朗读进入了一种“人诗合一”的境界。
一方面,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抵达了伟人的声音,这是以心契心;另一方面,学生用自己的声音确证了内在的声音,这是以心养心。
至此,诗歌教学实现了它全部的情感价值。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声音”所传递的情感还是朦胧的、混沌的,那么第二阶段的“声音”所表达的情感则有了思考的沉淀、理性的淬炼。到了第三阶段,其“声音”所抒发的情感,则已经不是外在于学生的生命,乃是一种升华、一种自我实现。二、以“反差”为纬,用理性精思《七律·长征》的诗意从根本上说, 诗是不可解的,读诗的要义乃在“见”出一种境界。
但这并不表明,读诗的任何阶段、任何层次都必须拒绝分析、拒绝理解。正好相反,在读诗的进程中,愈能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愈能在终极时刻助益读者更好地“见”出一种境界。
局部的、侧面的可解,是为了整体的、全面的不可解。才华的《七律·长征》的教学,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引领学生以理性之眼深入打量诗的气象、格局和境界。与一般教学此诗不同的是,他并未在诗的多种修辞手法上做过多的纠缠,而是拈出“反差”,聚焦“反差”,以“反差”这一贯穿全诗的修辞特色为抓手,不断引领学生理解和把握“反差”背后所抒写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以“精神”为魂,用悟性契入《七律·长征》的诗境长征是历史, 长征更是精神。精神的长征,乃是因为人。综观整个长征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斗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术胜利的取得,无不体现了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首《七律·长征》,抒写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体悟到这样的魂,我们就能认同课始才华要工工整整地书写“毛泽东”,学生要恭恭敬敬地呼唤“毛泽东”。这不是情感的强加,而是由衷的感染。体悟到这样的魂,我们就能明了才华引领学生对“长征”之“长”所做的步步深入、直抵精髓的解读。
由路程之长到时间之长, 由时间之长到考验之长,由考验之长到精神之长。这不是微言大义,也不是过度诠释,这是对诗之魂也是长征之魂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洞察。体悟到这样的魂,我们就能真正理解课的最后所作的超乎常理的链接和拓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其必然的逻辑,正在于此一精神—— — 长征精神。其必需的渊源,正在于这位伟人—— —毛泽东。诗如其人,知人论诗。毛泽东诗词的大境界、 大气魄,正是毛泽东伟大人格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
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 诗人之诗, 可以养心。
”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不正是为了滋养学生的浩然正气、涵养学生美的情怀、培养学生为了崇高理想勇往直前的人格境界吗?(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
M物聚人焦51
...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