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荟萃2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01 12:10:33 来源:网友投稿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荟萃2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荟萃20篇【通用文档】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敬业乐业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出示多媒体课件

  1、复习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有业、敬业、爱业。

  教师投影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加以阐释

  2、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在有业、敬业、爱业的基础上,同学们理解回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采取合作回忆法,相互讨论,由学生说答案,教师最后加以明确三者的地位: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3、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议论文的几个要素,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全班齐读中心论点)

  二:进入新课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的?

  什么是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要学生回答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投影如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敬业?2、为什么要敬业?3、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找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分享答案。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参与小组合作,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1、什么是敬业?引用朱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2、为什么要敬业?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事例论据

  3、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和法国学者的论述做理论论据

  (教法分析:朗读时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离开朗读,语文教学便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价值,在朗读中引出新课内容,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可以在文章中找的,师先投影问题,让学生朗读过程中有目标,同时也能把握朗读时的重点。)

  2、课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的第一等人。”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像作者所说的天地间第一等人?

  师: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敬畏的人们,如:岳飞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畏学习;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值得我们学习,抗日战争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敬畏,航天英雄……身边的英雄可谓是不胜枚举,你们觉得他们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等人吗?

  生:是

  师: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能堪称天地间的第一等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起找一找身边的第一等人。

  生讨论

  教师巡视并指导提示:可适当提示学生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以及电视节目里出现的人物。

  假设生答案:班上的同学,明星、医生、环卫工人、教师、父母等

  教师投影:各个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照片:教师、医生、邮递员、环卫工人、学生、战士等等

  (教法分析:1、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通过相互讨论,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获取知识,3、PPT展示图片给以更为直观的展示,知道了天地间第一等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并引导他们学习“第一等人”的敬业精神)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八自然段,用笔勾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1)分享句子,阐明喜欢的理由。

  (2)全班齐读句子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火眼精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八自然段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分享给你小组内的成员们,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生读课文(独自朗读读、合作读、默读、略读……)

  读完课文后就讨论

  全班合作交流。

  教师点评

  (教法分析:每个学生朗读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合作的,这一环节这样设置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找问题,自己解答,在合作中学到知识,提升自己,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1)从劳苦中找快乐来。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提示寻找关键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提示:乐业的关键是什么?

  生:快乐

  师:怎样才能做到快乐?生活中你们不快乐的时候是怎样让自己快乐的`?

  生纷纷讨论

  假设答案:记笔记、听歌、画画、打球、吃东西……

  师:要快乐就是说我们先要聪不快乐中走出来,和我们课文中的那句话相似?

  生:聪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师:要做到乐业还应该怎么做?

  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师明确: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1)从劳苦中找快乐来。(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师引导:课文中还讲到了怎样来培养趣味?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找一找关键字

  生: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最后谈到“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他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2、看来,我们已经领悟到梁启超先生演讲的真谛,并受他的感染,那我们究竟应怎样对待学习呢?

  合作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对人生与事多了一些思考,也希望同学们用文中所说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五:作业设计

  体会演讲特色,以“乐学”为话题准备演讲稿。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佳境界是以此为乐,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的演讲《敬业与乐业》,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维新派领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著作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遗《饮冰室合集》,1000余万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了几个问题?

  2、同桌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1、“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提出本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 (2~8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读文章

  1、学习第一部分:

  生默读思考:演讲词开头交待题目来源的目的是什么?哪句话揭示论述中心?

  明确: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也便于揭示论述要点。

  2、学习第二部分:

  ⑴ 文章论述了三个问题,生速读文后,找出每个问题段落。

  2~5“有业”

  6~7“敬业”

  8“乐业”

  ⑵ 在“有业”这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⑶ 段论无业害处,先引用孔子的言论,然后评论,引用论证,从反面论证;

  ⑷ 段说明有业的重要,引用百丈禅师的事例,摆事实,正面论证;

  ⑸ 在3、4段基础上,自然 得出结论,1句是过渡句。

  3、总结这部分分析所用的方法:

  从论证思路、中心句、重点句、论据、论证方法去分析。

  4、学生阅读6、7段,从以上几方面来分析“敬业”,不理解处提出来。

  交流:这部分先用朱子的话解释“敬”字含义,又论述了“为什么该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道理) 举例论证

  论据: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论述。

  小结: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并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

  五、布置作业

  写写本课词语。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1了解梁启超。

  补充:(多媒体呈现)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多媒体呈现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多媒体呈现)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多媒体呈现演讲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多媒体呈现)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设计】

  (总)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的重要性(敬业乐业的前提)

  什么是“敬”

  论述“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分)论证中心论点

  怎样做到敬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论述“乐业”

  为什么要乐业

  (总)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趣味(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中心论点,理清结构层次。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体会其作用。

  4、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5、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2、疏通字词句,朗读课文3、找出中心论点,理清结构

  教学步骤

  导语: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演说《敬业与乐业》。

  一、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体裁及创作背景

  演讲词: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发表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稿。

  中华职业学校是以*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为首创办的,以“敬业乐群”为校训,重视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

  梁先生的这篇演讲稿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所讲内容在今天仍有巨大教育意义。

  三、疏通字词 听读课文

  旁骛 佝偻 承蜩 亵渎 骈进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言行相顾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主一无适 强聒不舍

  四、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对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3)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4)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5)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6)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7)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8)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9)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0)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1)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2)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3)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以句(9)为例: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诺贝尔历经无数次失败,都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终于,在一次爆炸实验成功后,他从废墟中爬出来,激动万分地狂呼:“我成功了!”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有一天当居里夫人在简陋的试验室外看到室内那一簇跳动的蓝光时,她舒心地笑了,因为她终于发现了镭,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进行了成千上百次演算,演草纸可以装下几麻袋,终于攻克了令无数数学家向往和叹息的哥德巴赫猜想。成功的那一刻,他的嘴角浮出一丝浅浅的微笑。

  2、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敬 提出问题 (1) 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 总

  业

  与{ 分析问题(2——8)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分

  乐

  业 解决问题 (9) 总结全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总

  五、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作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学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敬业乐群”和“安居,乐其业”,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

  2、采用这种方式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用引用格言这种方式提出中心论点,既可以交代出处来源,在对原文的阐释中阐明使用意图,避免听者混淆原意与引申义,显示论述的科学性,演讲的趣味性;同时也便于提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纲目有一个大致认识。

  六、阅读2—8自然段,整体感知

  (一)、围绕着“敬业与乐业”这一中心,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何关系?

  第一层(2~5)提出有业之必要。(铺垫)

  第二层(6~7)论述“要敬业”(原因及做法)

  第三层 (8)论述“要乐业”(原因及做法)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二)阅读2—5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是作具体的分析说明。

  举例论证:孔子对无业游民无可奈何;唐朝百丈禅师在日常生活中亲力亲为。

  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从而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出几条理由。

  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课后小结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这次演讲,是想让学生们认识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有业的必要性”,知道“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必要条件,下节课我们将讨论作者是如何让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和“乐业”的。

  课后习题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含义。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中心论点,理清结构层次。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体会其作用。

  4、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5、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1、分析作者如何论证“敬业”和“乐业”。

  2、进行拓展延伸活动。

  3、理解品味语言,探讨语言特色。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阅读6、7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首先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教师)敬 1、什么叫敬业?

  “凡做好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也不旁骛,便是敬。”

  “敬”由心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做好一件事就是敬。

  2、为什么该敬业?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事无大小,只要尽职尽力去做,就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业 3、怎样敬业?

  忠实职业

  在论述“敬业”时,作者主要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图示)道理论证:首先引用朱子的话解释“敬”

  其次引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故事中的语句阐明要想把劳作做到圆满就要发自内心地敬业最后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强调不敬业的危害和敬业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①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同一价值

  ②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③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强调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要发自内心地忠于职业

  2、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在文中找出,体会好处?

  第6段:“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这里采用设问形式可以自然流畅地引出下文,既起到过渡的作用,使文意连贯得体,又能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3、拓展延伸①:

  第6段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门卫师傅每天起早贪黑,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确保了我们校园的有序和安全。这种踏实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素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售票员,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用努力和责任心把售票员的工作做到圆满,成为全*最好的售票员。

  拓展延伸②:

  第6段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该怎么看。

  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佛家)。

  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为可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内敛的*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二、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学生)作者在开头用“第二要乐业”,跟第6段“第一要敬业”遥相呼应,使演讲层次清晰明了。接下来列举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例子,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乐业”的“乐”。接着,分四点深层论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

  (教师图示)列举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的例子,说明要学会苦中找乐。→“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分四点深层论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

  三、阅读第9段,思考

  作者在结尾再次强调“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因为作者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学生)首先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心生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进而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教师)无论是从谋生的角度,还是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任何人都应当有一份正当职业,业无贵贱,一定要满怀热忱、踏实负责、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善于发现乐趣、富有创造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我们不仅能够过上人类合理的生活,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人生境界。

  四、合作探究

  ①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②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③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五、赏析语言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生动通俗,充分体现了演讲的特点。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例1:第3段作者在引用完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等话后,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讲解。尤其是说道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时,孔子那无可奈何、愁眉苦脸的情态便跃然纸上。

  例2:第8段作者在阐释“‘乐业”时说“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语言幽默,深入浅出地说明人活一世,劳苦是免不掉的。

  例3:第8段“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恰到好处地利用现场环境,抓住听众心理,自然地引入自己的观点,非常有利于引发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教师)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2生动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六、积累格言警句

  1、文题《敬业与乐业》是从《礼记》里的“ 敬业乐群”和《老子》里的“ 安其居,乐其业 ”两句话中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2、当今社会有些人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做一点事,这种人很难造就。用孔子的话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印证了孔子的“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每个人都要敬重自己的职业,不能分心到事外。否则,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学生齐读)

  七、课堂练习

  《敬业与乐业》在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 、 和 的重要性。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 ”,乐业就是“ ”,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 式。为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作者主要采用了 和 的论证方式。

  课后小结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的演讲词。

  梁启超先生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接着,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证。准确周密的思维、生动有力的语言不仅给予当时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人生和事业方面的思考,更能启发同学们以“敬业乐业”的精神去提升我们的学习。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文章结构人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自己学习最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梁启超先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敬业与乐业》。

  2.介绍作者。

  (1)让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找出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作者做到这一点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旁鹜亵渎骈进强聒不舍

  明确:(让两位同学分别解释、注音,其他同学纠正。)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中作者做到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

  明确:(文章运用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两种。)

  (做到了。作者列举的事实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很具典型性、代表性。)

  5.研读赏析,课文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4。)

  ①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②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太精微”的字面意思,并简述一下文中所指。

  ③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

  ④这段文字前面说当大总统的和拉黄包车的“并没有高下”,但最后说“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观点:要敬业。第一层:“第一要……便是敬”。

  什么是敬。第二层:“业有什么……没有什么分别拣择。”什么是敬业。第三层:“总之,……第一等人。”敬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文中指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从儒家礼仪方面来诠释“敬”字,而造成的“冗杂、琐碎、深奥、繁琐”。

  ③一方面,劳动是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为了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正因为劳动,才使得生活有意义。

  ④不矛盾。这两种说法角度不同。)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论) (本论) (结论)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一层:论“敬业”的重要。

  第二层:论“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总------------------分-----------------总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充分阅读

  2、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由

  3、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板块:预习指导表

  板块一: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

  请你搜集资料,课上介绍给大家。

  板块二:这些词语你查了吗

  请你有感情的读课文,相信你会读也会解释下列词语: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骈进

  板块三:谈谈你的见解

  文中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很深呢?

  板块四:读出作者的心声

  你认为作者想对青年学生说什么呢?

  板块五:动脑筋想问题

  你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请在课上提出。

  课中板块:

  板块一:我讲故事你来谈

  一个年轻人手中攥着一只鸟,去问智者:“您说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他想:如果智者说是活的我轻轻一捏,鸟就会死掉;反之我就让鸟活着。总之智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猜对的。没想到智者不慌不忙地说:“生命在你手中。”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自然会理解到命运是自己把握的,而如何把握命运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通过一个哲理故事引发学生的议论,以创设情境引出下文(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落实这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打下基础。简单地对这篇文章演讲对象进行介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我说你补充

  交流课前板块内容

  1、追寻作者的足迹(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教师补充)

  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称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点评:通过作者简介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者产生亲近、敬佩之情,这对学生走进这篇演讲稿,理解作者演讲的目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读读词语,讲讲含义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骈进(点评:字词教学采取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能使学生对易错的字音、字形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针对这篇文章层次结构比较清楚的特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板块三:我会讲道理

  一、默读课文,理解文意(屏幕展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想想梁启超先生要对学生们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试着陈述一下理由(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文章做准备)

  二、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相结合(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特点: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总结: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步论述有业的重要性,第二步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接着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点评:为了理顺文章结构,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什么是有业、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课*准备。)

  板块四:学一点文体知识(小组合作学习)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上一板块已经分析了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论据和论证方法,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教师可以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例来学习,其余让学生自己分析,从而学生会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

  例如:我们先从论述有业入手,引用孔子的话从反面论证有业的重要性;用百丈禅师的例子从正面论述有业的重要性,因此本部分用事实和理论作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动脑筋想问题:

  文中在论述敬业的时候,用什么作论据?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独立分析:作者又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剩下的段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议论的方法掌握得更透彻)

  板块五:我提问你来答(这一环节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提出存在的疑问,问同学、问老师)大屏幕展示我提出的问题: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作者所说的“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吗?(对于任何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都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做,并能在专心做得过程当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地步。)

  2、梁启超先生这篇演讲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意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3、我们目前也要敬业乐业,而我们的业是什么?怎样做才是敬业乐业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把握现在)

  板块六:我知道这样一个敬业乐业的人(学生讲教师也要讲)

  我准备了任小艾老师的故事。任老师说,老师要做一眼泉。为了做一眼泉,任老师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感动了首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本一本教育专著,一本一本育人经典都成了她的营养快餐。读出自己,这是任老师多次强调的问题。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反思,需要读出新的感悟,只有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领悟实质能够创新这才是读书应该到的境界。任老师做到了。从书里面,从实践当中,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的感悟,持之以恒,不断的升华,于是有了任小艾,有了全国闻名的这位模范班主任。感谢任小艾,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懂得了读书的妙处,懂得了乐在其中的道理。

  课后板块:拓展训练

  1、职业有没有高下之分呢?请你摆明观点、搜集资料、说明理由。

  2、把文中喜欢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背诵下来。

  课后记: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要会分析论证方法、过程,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通过速读,感知文意,明确文章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3.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并反思自我的生活、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进校学习已有近十年了,大家中间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抱怨学习很累,其实老师有时也会抱怨教书这工作太辛苦。怎样才能让我们把学习与工作当成一件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梁启超先生有关人生与事业的宣讲——敬业与乐业,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创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二、文体知识:

  1.演讲词

  2.议论文常识 (多媒体出示:1.演讲的概念及要求;2.议论文三要素。)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大声准确地读出这些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旁骛 解剖 亵渎 骈进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百行业为先

  2.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现在请大家速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有何作用?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由此看出“有业”应是前提。“第一要敬业”,“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敬业应是人生的基础。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教师在此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思路。(多媒体出示课文结构图)

  四、研读揣摩,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解读文本,探究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1.跳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再次跳读文章,结合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点拨: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文中作者对于“敬业”是如何论说的?作者认为在工作与生活中怎样才能感受到快乐呢?)

  ①.文中“业”的含义并不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业”在此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出示图片:1.热情的乘务员2.快乐的邮递员。)

  从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到“乐业”的含义包括四方面:一、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二、在奋斗中感受快乐;三、在竞争中体味快乐;四、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②.“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二是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提示:紧密联系有业、敬业、乐业三点来理解。)

  五、课堂拓展,质疑辩论。

  课堂讨论: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读了文章,在作者的启发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列举文章中的观点: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3.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4.不论自己的才能、境地如何,凡做一种劳作就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出示图文,便于学生直观地去感知。)

  5.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6.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7.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质疑问题较多的是第2、3条,许多学生对此有疑问,例如:人活着就要每天都劳作吗,那不就很容易身心疲劳吗?不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吗,每个星期都要放假休息两天吗?作者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恶德。”那节假日休息放松,外出游玩,娱乐都是恶人了?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去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胆的质疑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六、当堂检测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20xx年感动*人物深山信使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以一匹马为伴,风雨无阻、跋山涉水,为山民们传送信件,孤独了自己,温暖了他人。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阐述的三大问题:有业、敬业、乐业,并进而分析了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课堂检测中掌握了议论文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即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本节课后请大家各自完成一篇短文,利用本文所学到的去劝说你身边仍在抱怨生活的人。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

  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

  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

  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否。

  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

  (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⑴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

  (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⑵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

  趋之若鹜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亵渎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⑴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⑵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⑶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⑷“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⑸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⑹《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⑺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⑻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⑴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⑵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

  (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⑶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资料宝藏】

  梁启超:数十年“饮冰”凉不了的热血

  祥子

  梁启超用《新民说》、《少年*说》、《*不亡论》等名篇,在前“五四”的一代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个人自主的观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五四”的文化变革产生的文化领袖如*、胡适、鲁迅等,虽然对传统都有愤激之言,却都不曾完全与旧学绝缘。在这些人的青年时代,对他们最有影响的是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他们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观念是“五四”思潮的先声。当思想史进入“五四”阶段,严、康、章都已落在时代的后面,成为保守的象征,而梁启超则奋力追赶时代风潮。

  当时的风潮若惊雷迅雨,十年前的“另类”,今日便成为“老朽”,梁启超侧身其间,可谓*渺茫,被时人讽为“多变”。1929年,梁启超以57岁之龄逝于北京,当时的舆论界甚为冷淡,吴宓事后表示了不解:“梁先生为*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之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

  说梁启超是*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对吴宓那代人来说,并非是夸张之语。鲁迅说自己在少年时受过严复的感召,而胡适说严复的文章太古雅,还是梁启超的影响来得直接。梁启超本是运动的先贤,他当时创作的简明、激昂的文言文章,是一时代之文体,气势恢宏。据左舜生回忆,他少年时与一位同学读一篇两万四千余字的梁著长文,以至涕泪交加、抱头痛哭。“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胡适语)就这样,梁启超用《新民说》、《少年*说》、《*不亡论》等名篇,在前“五四”的一代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个人自主的观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

  说梁启超“多变”,一般是指政见。晚清时的维新运动,使年轻的梁启超声名鹊起,时康、梁并称,几与其师*分秋色。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政见与新起的“革命派”对立,陈天华的蹈海多少与他有点关系。但无可置疑,他是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者,是西方宪x学说的严肃研究者和讨伐积极传播者,辛亥革命后,他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者,也是讨伐*称帝和张勋复辟两次军事行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五四运动的发生也与梁启超有莫大的关系。几经政坛沉浮,梁启超最终还是退出政界,专心于学术领域了。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于历史用力最勤,发宏愿独著一部《*文化史》,未竟而殁。这本是梁启超最适合的工作,他向来善于将专门的学问通俗化,将不易整理就绪的材料排比得有条理,《*近三百年学术史》、《*历史研究法》都是这类的著作,后者可以说是*现代史学方法论的奠基石,立意、见识极高。一般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这其中也该有梁启超的一笔,只是梁善综合,好高瞻远瞩;王善分析比较,求片言定案;梁贵通,王贵专。到了学术界愈来愈重视专家之学时,梁启超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以梁漱溟的说法,他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术极能吸收,最善发挥,但缺乏含蓄深厚之致,因而不能绵历久远,是典型的“但开风气不为师”式的人物。

  无论是从政还是治学,梁启超的特异处是感应迅速,并能发皇于外,乐于传达。顺便说一句,梁启超还是在*最早提起马克思的人。他被人诟病的,则是急于致用,因此政学皆不能深入,可谓成也“心热”、败也“心热”。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乐业”部分:

  ⑴ 学生阅读、思考:

  论证思路及方法:

  明确:先反驳“做工好苦”,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

  ⑵ 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两个例子,学生可举身边的例子,也可举电视、报刊中的事例。

  2、学习第三部分:

  齐读,理解内容,勉励大家“敬业、爱业”。

  二、品读文章

  1、默读文章,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学生举例:

  如“独独”“扯直耳朵来听”“淘神费力”……

  2、文中设问句的使用:学生找出并勾画。

  如:“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为什么该敬呢?”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体会作用:提炼出分论点,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三、探究活动

  1、思考: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2、全班交流: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

  学生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鼓励。

  3、讨论练习四,以辩论的形式。

  4、学了本文,我们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四、积累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及类型,书写要规范。

  五、小结

  文化巨人梁启超以他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们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收获,相信对我们的一生是受用无穷的。

  六、作业

  课外阅读《少年*说》。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一总”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文章结构人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同学们,我们做学生的总希望自己学习最好,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做到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梁启超先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敬业与乐业》。

  2.介绍作者。

  (1)让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找出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作者做到这一点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旁鹜亵渎骈进强聒不舍

  明确:(让两位同学分别解释、注音,其他同学纠正。)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4.文章运用了几种论据?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中作者做到了吗?就你的理解分析一下。

  明确:(文章运用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两种。)

  (做到了。作者列举的事实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很具典型性、代表性。)

  5.研读赏析,课文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4。)

  ①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②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太精微”的字面意思,并简述一下文中所指。

  ③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

  ④这段文字前面说当大总统的和拉黄包车的“并没有高下”,但最后说“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观点:要敬业。第一层:“第一要……便是敬”。

  什么是敬。第二层:“业有什么……没有什么分别拣择。”什么是敬业。第三层:“总之,……第一等人。”敬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文中指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从儒家礼仪方面来诠释“敬”字,而造成的“冗杂、琐碎、深奥、繁琐”。

  ③一方面,劳动是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为了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正因为劳动,才使得生活有意义。

  ④不矛盾。这两种说法角度不同。)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论) (本论) (结论)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一层:论“敬业”的重要。

  第二层:论“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总------------------分-----------------总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2、整理和积累文中用以论证论点的大量经典格言警句,体会演讲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

  3、理清文章论证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掌握讲道理、举例子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他告诉我们工作要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要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今天我们就学习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有关的文章《敬业与乐业》(板书)。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文章题目点明了演讲的论题。其中“业”并不是局限于狭义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限于正式的课主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八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以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字词)。

  2、理解课文层次:

  ⑴巩固复习议论文三要素、基本结构:

  板书: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⑵概括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总起全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论述“有业”,再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篇。

  第一部分(第1段):释题,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3、课文内容研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⑴为什么作者先在文首交代论题的来源?有必要吗?

  在文首进行说明,可避免听者把论题和古籍中的语句原意混淆,又显示了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论题来由,也便于揭示全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⑵讲演的目的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梁启超在论证论点之前先说“有业”的问题?他是怎样介绍“有业”的必要的?

  “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基础,对“待业”的态度,决定能否“敬业”、“乐业”。

  先引用孔子的话,再用事例证明,然后用自己的话从反面论证了“有业”的必要。

  ⑶如何理解文中的“业”:

  对“业”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职业*的工作,可以指学生的学习,课外活动等,可以指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研究,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四、归纳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1、结构条理清晰:

  课文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必要性,末尾总结全篇,提出希望。

  2、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道理论证使演讲富有说服力。举例论证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吸引听众。

  3、语言浅显通俗。

  五、课堂训练

  1、精读6、7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段中引用了谁得名言?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文中首句有何作用?

  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专注于某一项工作就是敬业。名言有权威性。语言简洁而深刻,指导作用大,用在文中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⑵文中举了什么事例?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把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项职业进行对比,指出职业无高下贵贱之分,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事例论据能充实议论内容,有力地证明观点。

  2、文中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本题考查我们读后的感悟,应结合文中主要观点,讨论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板书】

  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要敬业

  敬业与乐业有业之必要

  要乐业

  结论:敬乐人类合理生活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4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敬业乐业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出示多媒体课件

  1、复习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有业、敬业、爱业。

  教师投影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加以阐释

  2、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在有业、敬业、爱业的基础上,同学们理解回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采取合作回忆法,相互讨论,由学生说答案,教师最后加以明确三者的地位: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3、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议论文的几个要素,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全班齐读中心论点)

  二:进入新课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的?

  什么是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要学生回答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投影如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敬业?2、为什么要敬业?3、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找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分享答案。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参与小组合作,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1、什么是敬业?引用朱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2、为什么要敬业?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事例论据

  3、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和法国学者的论述做理论论据

  (教法分析:朗读时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离开朗读,语文教学便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价值,在朗读中引出新课内容,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可以在文章中找的,师先投影问题,让学生朗读过程中有目标,同时也能把握朗读时的重点。)

  2、课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的第一等人。”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像作者所说的天地间第一等人?

  师: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敬畏的人们,如:岳飞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畏学习;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值得我们学习,抗日战争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敬畏,航天英雄……身边的英雄可谓是不胜枚举,你们觉得他们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等人吗?

  生:是

  师: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能堪称天地间的第一等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起找一找身边的第一等人。

  生讨论

  教师巡视并指导提示:可适当提示学生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以及电视节目里出现的人物。

  假设生答案:班上的同学,明星、医生、环卫工人、教师、父母等

  教师投影:各个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照片:教师、医生、邮递员、环卫工人、学生、战士等等

  (教法分析:1、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通过相互讨论,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获取知识,3、PPT展示图片给以更为直观的展示,知道了天地间第一等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并引导他们学习“第一等人”的敬业精神)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八自然段,用笔勾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1)分享句子,阐明喜欢的理由。

  (2)全班齐读句子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火眼精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八自然段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分享给你小组内的成员们,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生读课文(独自朗读读、合作读、默读、略读……)

  读完课文后就讨论

  全班合作交流。

  教师点评

  (教法分析:每个学生朗读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合作的,这一环节这样设置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特点,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找问题,自己解答,在合作中学到知识,提升自己,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1)从劳苦中找快乐来。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提示寻找关键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提示:乐业的关键是什么?

  生:快乐

  师:怎样才能做到快乐?生活中你们不快乐的时候是怎样让自己快乐的?

  生纷纷讨论

  假设答案:记笔记、听歌、画画、打球、吃东西……

  师:要快乐就是说我们先要聪不快乐中走出来,和我们课文中的那句话相似?

  生:聪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师:要做到乐业还应该怎么做?

  生: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师明确: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1)从劳苦中找快乐来。(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师引导:课文中还讲到了怎样来培养趣味?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找一找关键字

  生: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最后谈到“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他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2、看来,我们已经领悟到梁启超先生演讲的真谛,并受他的感染,那我们究竟应怎样对待学习呢?

  合作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对人生与事多了一些思考,也希望同学们用文中所说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去实践生命的价值。

  五:作业设计

  体会演讲特色,以“乐学”为话题准备演讲稿。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3、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充分阅读

  2、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由

  3、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板块:预习指导表

  板块一: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

  请你搜集资料,课上介绍给大家。

  板块二:这些词语你查了吗

  请你有感情的读课文,相信你会读也会解释下列词语: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骈进

  板块三:谈谈你的见解

  文中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很深呢?

  板块四:读出作者的心声

  你认为作者想对青年学生说什么呢?

  板块五:动脑筋想问题

  你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请在课上提出。

  课中板块:

  板块一:我讲故事你来谈

  一个年轻人手中攥着一只鸟,去问智者:“您说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他想:如果智者说是活的我轻轻一捏,鸟就会死掉;反之我就让鸟活着。总之智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猜对的。没想到智者不慌不忙地说:“生命在你手中。”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自然会理解到命运是自己把握的,而如何把握命运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通过一个哲理故事引发学生的议论,以创设情境引出下文(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落实这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打下基础。简单地对这篇文章演讲对象进行介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我说你补充

  交流课前板块内容

  1、追寻作者的足迹(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教师补充)

  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称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点评:通过作者简介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者产生亲近、敬佩之情,这对学生走进这篇演讲稿,理解作者演讲的目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读读词语,讲讲含义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骈进(点评:字词教学采取通过学生互动的形式能使学生对易错的字音、字形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针对这篇文章层次结构比较清楚的特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板块三:我会讲道理

  一、默读课文,理解文意(屏幕展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想想梁启超先生要对学生们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试着陈述一下理由(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文章做准备)

  二、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相结合(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特点: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什么是敬业,什么又是乐业?(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总结: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步论述有业的重要性,第二步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接着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点评:为了理顺文章结构,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什么是有业、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课*准备。)

  板块四:学一点文体知识(小组合作学习)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上一板块已经分析了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论据和论证方法,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教师可以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例来学习,其余让学生自己分析,从而学生会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

  例如:我们先从论述有业入手,引用孔子的话从反面论证有业的重要性;用百丈禅师的例子从正面论述有业的重要性,因此本部分用事实和理论作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动脑筋想问题:

  文中在论述敬业的时候,用什么作论据?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独立分析:作者又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让学生自主学习剩下的段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议论的方法掌握得更透彻)

  板块五:我提问你来答(这一环节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提出存在的疑问,问同学、问老师)大屏幕展示我提出的问题: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作者所说的“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吗?(对于任何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都能够全心全意地去做,并能在专心做得过程当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地步。)

  2、梁启超先生这篇演讲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意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3、我们目前也要敬业乐业,而我们的业是什么?怎样做才是敬业乐业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把握现在)

  板块六:我知道这样一个敬业乐业的人(学生讲教师也要讲)

  我准备了任小艾老师的故事。任老师说,老师要做一眼泉。为了做一眼泉,任老师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感动了首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本一本教育专著,一本一本育人经典都成了她的营养快餐。读出自己,这是任老师多次强调的问题。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反思,需要读出新的感悟,只有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领悟实质能够创新这才是读书应该到的境界。任老师做到了。从书里面,从实践当中,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的感悟,持之以恒,不断的升华,于是有了任小艾,有了全国闻名的这位模范班主任。感谢任小艾,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懂得了读书的妙处,懂得了乐在其中的道理。

  课后板块:拓展训练

  1、职业有没有高下之分呢?请你摆明观点、搜集资料、说明理由。

  2、把文中喜欢的名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背诵下来。

  课后记: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要会分析论证方法、过程,体会本文的演讲特点。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

  【多媒体显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一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

  ①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guō ”不能念成“kuō”“鹜”不能写成“骛”。

  ② 亵渎()(): 轻慢、不敬。

  ③ 征引:引用

  ④ 骈()进:一同前进。“pían”不能念成“ bían”

  ⑤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⑥ 断章取义: 断,截取;章,篇章。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⑦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⑧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⑨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停。

  ⑩ 安其居,乐其业:

  ⒒ 佝偻 ( )( ):鸡胸驼背。“gāulàu”不能念成“ júlǘ”

  12、承蜩( ):捕蝉

  四、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多媒体显示】

  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做人要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五、三读课文,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多媒体显示】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六、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复习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议论文的结构。

  【多媒体显示】

  明确: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提示:引论——本论——结论)

  明确: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有业 :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七、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2—5自然段)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论证“敬业”时,(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以“为什么该敬呢”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得圆满呢”设问,分别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

  【多媒体显示】

  (1)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答案】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2)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来把握讨论的深度,不必强求他们达到某种程度。

  【参考答案】:

  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3、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八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4、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5、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6、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7、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答案】

  1、乐业

  2、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4、引出话题

  5、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6抓住“乐业”进行想象,根据实况评改

  7、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八、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作者提出“业”的含义是不是局限于人们常说的“职业”?

  【多媒体显示】

  明确: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人们所理解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所以,“业”并不局限于正式谋生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三)、作者在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作者的这种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正如“不是为了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四)、作者在文中提到“合理生活”应如何理解?

  明确:综合全文的意思,作者的所谓“合理生活”是:首先要有业,不能“绝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乐以忘忧”。

  (五)、选出自己影响最深的句段品味。

  1.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品味: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并且进行组合再造,开明宗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2.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品味:引用孔子《论语·阳货》和《论语·卫灵公》里的话,由此延伸出孔子对“无业游民”的态度,再用“可见”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强调“有业”之重要,为下文说“百行业为先”作好铺垫。

  3.他每日除上堂说法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多岁,日日如此。

  品味:“每日”与“日日”说明了百丈禅师从切实行动出发,坚持不断劳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与前文中“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印证。

  4.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品味: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上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不断地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5.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品味:用“蛀米虫”和“盗贼”的比喻,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无业之懒人”彻底讨伐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业”之必要。

  6.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品味:“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也就是说凡可以称做一件正当职业的,不管是当大总统,还是拉黄包车,就职业性质来说,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对大众都是有益的。所以说“其性质是可敬的”。

  7.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品味: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8.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品味: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又是社会性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并没有高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9.“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

  品味:从司空见惯的叹气声“做工好苦呀!”谈起,使文章更进一步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10、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品味:“但是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者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引发听者共鸣。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接着作者举了“我”劳作苦,别人不劳作“赌钱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设,说理充分。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

  11.我生*最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

  品味:课文的总结句。作者之前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最后把“敬业”和“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简而言之,“合理的生活”首先应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含义深刻、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全文,回应了首段中的“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六)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及中心论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阅读、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1、回顾作者:

  关于作者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了解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写于1922年,是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依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二、整体感知

  1、预习提示:

  ⑴ 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⑵ 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⑶ 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① 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② 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明确:“合理的生活”指什麽?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了乐趣,而不是发牢骚。

  2、掌握字词:(小黑板)    旁骛(wù) 亵(xiè)渎(dú) 断章取义(yì)

  言行相顾(gù) 强聒(guō)不舍 佝(gōu)偻(lóu)

  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亵渎:轻慢,不敬。

  骈进:一同前进。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   3、细读课文,思考:

  ⑴ 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⑵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⑶ 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以上提纲挈领性的给学生了提示的问题后板书即可,不必详细。

  三、探究赏析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理解不同的职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敬业”精神?

  2、作为学生,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敬业乐业”的理解

  五、小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为自己的使命而努力,无论我们将来干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做到“敬业”,并努力达到“乐业”,这样才能活出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七、板书设计  以字词为主,随及板书。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8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字词

  2.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等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 建立快乐学习观:尊敬学习,就是尊敬自己。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 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供同学们欣赏,讨论并交流心得。

  师概括:图中的人物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虽然工作环境、性质不同,但也有其共性存在,同样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敬业与乐业》。

  二.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骈进( )妥当( ) 层累( )

  2. 作者及文体简介

  a.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b.文体

  明确:这是一篇演讲稿(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在问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同学们集体回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究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以挑战主持人的方式,分三轮进行)

  明确:议论文我们学起来总觉得它与我们有距离,它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大家觉得很枯燥。下面我们先做个游戏,看看能不能很快地进入文本。

  a. 请速读课文,用不超过十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既缩写文本)

  b. 如果只允许你说四句话该怎么说?

  c.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何为敬?为何敬?怎样敬?(见课本p24-25页六、七自然段)

  C.本文都运用到了那些论证方法?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便是如此,请各自抒发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道理论证,事例论证等

  4. 概括文中名人名言

  5. 辩论赛:

  梁启超说我们要敬业乐业,你还有什么要问他的吗?拉黄包车的和做总统的到底有没有区别?职业有没有高低之分?

  三. 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四. 作业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应该如何敬业?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深层体会了演讲与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师依据学生情形,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双方进行辩论,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印象,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判疑能力,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辩证的理解人生问题。但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来把握讨论的深度,这部分需要老师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

  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推荐访问:乐业 教学设计 荟萃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年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