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江湖美景文章,荟萃2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29 0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江湖美景的文章1  诗缘抚仙湖  还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明代状元杨升庵咏赞抚仙湖的一组七绝诗。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  四百多年前的一代才子杨升庵,如果不因“议大礼”而受廷杖被流放云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湖美景文章,荟萃2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江湖美景文章,荟萃2篇(全文完整)

江湖美景的文章1

  诗缘抚仙湖

  还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明代状元杨升庵咏赞抚仙湖的一组七绝诗。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

  四百多年前的一代才子杨升庵,如果不因“议大礼”而受廷杖被流放云南,那么,诗人就会错过美丽的抚仙湖。杨升庵的心间起伏着的不只是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更忐忑着前途未卜的内心焦灼。然而,当他踏入神奇秀美的抚仙湖时,迎接他的山水盛宴竟然让他抛开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诗人独立船头,放声吟唱: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是的,一定是抚仙湖的大美触动了这位流寓云南的骚客,才会使其发出“天然图画胜西湖”的赞誉。而此时,当我面对抚仙湖缓缓涌动的碧浪清波,面对一会儿紧贴湖面亲昵,一会儿又直上云霄的翩翩白鹭,我的内心已如诗人一样奔涌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向着蓝盈盈的抚仙湖吟诵出这首《望海潮·抚仙湖》:

  抚仙横卧,美人妆罢,芳姿隐隐轻纱。云淡日高,浮光跳耀,盈盈落浣飞霞。正绕岸谷花,过白帆点点,向晚晖斜。叠嶂苍茫,疏钟渔火几人家。涛声远近喧哗,看星光隐退,月上枝丫。空阔海天,幽深渺渺,孤山更起鸣笳。望不尽天涯,撂烦心世事,且自煎茶。把酒凌空,莫辜负此夜霜华。

  每天清晨,我总爱坐在湖畔,看晨光熹微的抚仙湖。若逢晴天,抚仙湖水在朝阳的映照下,闪耀着万点金光,仿佛无数宝剑的锋芒在晨光中诗意地交响。在如梦如幻的湖空,传递出某种高古、幽深、神秘的气息,兼之群山拥日而出的壮丽、渔家撒网晨捕的画面、群鸥绕湖飞翔的歌声,汇成了仙湖之晨的绮丽画卷。

  而雨过天晴之时,抚仙湖则清波荡漾,万顷流金。湖面上空,隐隐地起些薄雾,像睡醒的少女呼出的气息,又似游春的少妇飘舞的纱巾,透着撩人的芳情。湖边的稻田、荷田一片清爽,此起彼伏的蛙声热闹了六月的季节。远山、近水,涛声、白云,飘飞的白鹭、停泊的渔舟,还有沿岸的依依垂柳、环湖人家的袅袅炊烟,不要说置身其间大快朵颐,即使无缘亲近抚仙湖的游客,单想想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了。独享抚仙湖的这份山水大餐,难免又从心底涌出“莫道他乡风景好,此间山水胜蓬莱”的那份惬意和自豪。其实,对抚仙湖的这份美丽分享,我已远远迟于历代诗人。清朝在外做官的地方名士、湖南巡抚李发甲,他的一首《仙湖远眺》,至今读来依然唇齿留香:

  湖面明如镜,淳泓净绝尘。

  波光涵日月,水气浴星辰。

  风定鱼龙寂,春回舟楫频。

  四围山色好,荡漾数峰新。

  我常常庆幸自己能生长在这样一种绝美的山水之间,徜徉在这样一种高雅的文化之内,并时时受抚仙湖的浸润和熏染。我在《抚仙湖咏叹调》的诗中这样写道:

  一湖莲藕碧连天,鹭鸟时从水上旋。

  久别乡村烟雨梦,蛙声又起稻田间。

  每当皓月爬上东山的时候,我早已久候在湖中孤岛的峰顶,专待蟾宫嫦娥的光临。此时的湖面,一片祥和、宁静,四围的山峰只余些模糊的剪影,透出朦胧的美。清波也是,缓缓地来,又悠悠地去,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和淡定。“湖头一片月,皎洁独相亲。”夜幕下的那轮明月,随了柔柔波涛,甜甜地在我的诗里荡漾。姣好的容颜映在水里,银白的月光洒在湖面,明晃晃的月儿明明就在眼前、就在船旁,但我却动不得它、亲不得它,一动,它就化作满湖的银光,晃晃悠悠地一圈一圈地离我远去。明月多情沉碧水,今宵共月两相亲。月亮与我,我与月亮,谁也不须遮掩,谁也不须设防。这种时候,我有什么话就都说与湖听,对着月讲,累了困了,就枕着波涛、枕着月光美美地入睡。

  抚仙湖,一个美丽的湖,一个诗意的湖,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湖!

江湖美景的文章2

  运河之都

  提起淮安,人们自然会想起韩信,想起梁红玉,想起吴承恩,想起关天培,想起*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名人、佳人、伟人,耳熟能详,难以忘怀。

  然而,水是文明的载体,淮安始终与水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淮安,因淮河而得名,因淮水而得利。

  隋炀帝是位雄心勃勃而极具智慧的帝王,他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变成一个大水系。在此之前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帝王能有他这么大的气魄。

  古城淮安(原名淮阴),是南水北调东线扬州向北送水的必经之地。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南连长江,北通黄河,东临黄海,史籍中称其为“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干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襟带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河湖水域。

  在历史上,淮安从来就是个“江海通津”之地。从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耕作层以下2米处有大量黄沙,沙中伴有贝壳、木块等物,表明7000年前此处是紧靠大海的沙堤。

  据《史记》载,淮安在夏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

  对淮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运河的开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古邗沟,沟通江淮。长江流域的军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后上车马;黄河流域的军旅乘车马南下,到淮安下车后上船,“南船北马”汇聚淮安的局面开始形成。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而淮安由于地处南北要冲,成为漕运的重要孔道。淮安在隋唐时期曾繁华一时,特别是商品贸易在唐代十分兴旺,吸引了包括大食、日本、新罗等国的海内外商人,到了夜晚,“千灯夜市喧”、“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安逐渐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一座名城,有着“淮水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和淮阴侯韩信的命运比较相似,淮安的命运是“败也黄河,成也黄河”。1194年,黄河从阳武决口夺淮,从此淮安水患不断,一度流传“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淮扬二府不见面”的民谣。高筑的“镇淮楼”,虽有借此“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之梦,但是洪水依然凶猛惨烈。由此,淮安漕运受阻,日显衰败。

  明朝嘉靖之后,黄河再次改道并截弯取直,又使京杭大运河实现了南北航运的贯通。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淮安迎来历史上持续了四百多年的第二次繁荣,元、明、清三代的京杭大运河上漕运总督府,就设在了这里。鼎盛时的淮安,竟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因水利而盛,又以总漕、总河驻节淮安和清江浦的兴起为标志,明永乐年间,陈碹驻节淮安,总督漕运,利用宋代开挖的沙河故道,在淮安开凿了20公里的里运河,引淮安城西管家湖的湖水入淮,从而孕育出了大运河沿线的“清江浦”。设在淮安的漕运总督府,每年指挥整个运河上的12万漕军,从江南的各个省府道集中400万担漕粮,通过运河,浩浩荡荡地运向北京。漕运总督之所,商贾云集之地,盛极一时。

  作为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它的每一次辉煌,都与水利有着难以割舍的纽带联系。作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淮安,对于国家南北大动脉治水地位的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地曾有这样的说法:全国水利看江苏,江苏水利看淮安。诚然,这种说法虽非确切,但却反映出水利对于淮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从淮安的治淮展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水利人的足迹。

  淮安地处淮河下流的苏北腹地,境内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市800/0的土地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线以下,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洪泽湖要承接淮河上中游15.8*方公里的来水,经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河道,入江人海,历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作为“洪水走廊”,处于淮河下流,淮安人几乎吃尽了水环境污染的苦头。治污是整治环境,也是创造发展机遇!淮安人岂能落后他人?

  面对南水北调,淮安毫不犹豫,坚决服从国家大局。从市区污染的根治,到河湖湿地的恢复,到东线调水涉及的截污导流工程,他们都认真梳妆,精心雕琢。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大局面前,淮安人丝毫不含糊,而是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治污保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穿越淮安沿线的十多个送水建设工程,还涉及市区里运河、清安河等诸多的治污区域。

  在淮安人的记忆中,过去的里运河,就像是个蓬头垢面的“丑媳妇”,沿河*,厂区密布林立,违章搭建随处可见,各种污水直接排人河中,不仅河堤杂草丛生,崎岖不*,而且河面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塑料袋,垃圾成堆,水葫芦疯长,河水浑黑一片,不堪入目,走近河边,恶臭阵阵,路人只能掩鼻而过。

  淮安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竟然成了沉重的市容负担。现在要南水北调,里运河非整治不可了!

  说干就干,随即一场大规模整治里运河序幕拉开:

  拆除了沿线码头,搬迁了沿岸低矮民房,清理河道内所有废弃船舶,清理淤泥,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使用,铺设沿里运河和大运河截污干管

  走进如今的淮安市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清明上河图”:经过整治的里运河,河水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绿草如茵,鸟鸣蝶舞。徜徉其间,你会发现,闲庭漫步的游人,聚精会神的钓者奇特的水乡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华灯初放时,行走在依水而建的休闲走道、亭台之间,远眺近观,里运河*,流光溢彩,绵延数里,分外迷人。

  运河沿线水质的改善,还带动淮安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台资集聚的新高地,让“运河之都”重放水彩,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等。站在立交淮河水道和京杭大运河长廊上,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纵横交错的水乡河网,连接江河湖海的水利建筑群,穿梭繁忙的货船港口,顿时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南水北调,仿佛为淮安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它正在续写“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辉煌。

推荐访问:荟萃 美景 江湖 江湖美景文章 荟萃2篇 江湖美景的文章1 江湖美景的文章100字 江湖美景的文章150字 江湖美景的文章1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