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3篇

时间:2022-08-30 14:35:10 来源:网友投稿

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3篇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人性审美指向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人性审美指向 摘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3篇,供大家参考。

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3篇

篇一: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古典戏剧中的人性审美指向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人性审美指向

  摘 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 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她借助文学、 音乐、 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戏剧艺术较之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它用最生动、 直观的形式完成了对世界的描绘和再现, 更浸透着情感和激情的流露

 关键词:

 戏剧; 人性; 美学; 思考

 自有戏剧以来, 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士比亚

 人性美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 既有自然的属性, 又有社会的属性, 因此对人性美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自由情与爱是人性美永恒的主题。

 戏剧中的人性美即通过艺术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现出人性美的内容和独特魅力。

 戏剧作为当代主流艺术之一, 以其敏锐的触角和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记录着文化的脉搏。

 歌德曾说过:

 “艺术并不打算在深度和广度上仿效自然, 它坚持于自然现象的表面, 但是它有着自己的深度和力量。

 通过在这些表面现象中发现合规律性的特征、 完美和谐的比例、 美的极致、 庄重和气概、 最高程度的激情, 把这些现象的最强烈瞬间具体化。

 ” 这种对“现象的最强烈瞬间” 的固定化既不是对物理事物的模仿也不只是强烈的情感流露, 它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

 依靠直观而不是依靠概念,其媒介不是思想而是感性形式。

  从这一点来看, 戏剧艺术较之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它用最生动、 直观的形式完成了对世界的描绘和再现, 更浸透着情感和激情的流露。

 戏剧离不开人性理念, 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 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 达到社

 会教育的目的。

  1 对美好人性的喜好和表现

 《汉宫秋》 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为元代马致远所作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 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昭君出塞” 故事最早见于 《汉书・ 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日:

 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 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 愿保塞传之无穷, 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阔氏。”在正史记载中, 昭君不是元帝的妃子,而只是个待沼, 她是在汉匈和亲的历史背景下, 作为礼物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众所周知《汉宫秋》 有意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就昭君形象而言, 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生儿育女, 而《汉宫秋》 则特别创设了昭君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尽的情节。

 这里昭君, 不仅能忠贞于对元帝的爱情, 而且又能为 “国家大计”毅然的出塞和番, 并不惜以身殉国难。从这种意义来看, 马致远这种艺术的处理, 虽然违背了 历史的真相,但却强调突出了昭君爱国形象意蕴。

  正是由于昭君以身殉国的悲壮之举, 不仅保全了汉民族气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又达到了汉族与匈奴的和好及毛延寿被送回处死的目的, 同时又与那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 的屈辱求和之举,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的这种“一举五得” 的艺术手法, 使昭君这一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更为坚实和完整, 更加具有憾人的精神力量。

 也充分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审美意识。

 王昭君是作家塑造的一位完美人性的人物形象, 也使人们心目中人性美的理想人物形象渐渐清晰、完美起来。

  2 真情的期待和守侯

 才子佳人剧, 顾名思义, 指的是以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戏剧, 所以又称为“爱情剧”、“爱情风月剧” 等。

 在元明清戏剧中, 才子佳人剧不仅数量最多, 成就最大, 也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戏剧类之一。

  《墙头马上》 杂剧, 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

 此剧为元代才子

 佳人剧的杰作之一,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 人们都对它推崇备至。

 剧演书生裴少俊与李千金一见钟情, 李为了爱情而私奔, 与后花园中为裴少俊生儿育女, 又经曲折后以大团圆作结。

 该故事本事见于唐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但主题却与白作婉讽“始乱终弃” 不同, 大团圆的结局也使该故事由“止淫奔” 变成“尚自由”。

  李千金是该剧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她与裴少俊一见钟情, 虽未脱传统才子佳人题材的窠臼。

 然而李千金大胆、 热烈, 敢于不要任何名分, 与裴少俊在裴家后花园生儿育女并秘密生活了 7 年之久, 却实为此前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女性作为。

 她这种为了爱情不记任何名利的行为, 体现出了连民间女子也少有的率直、 大胆甚至叛逆。

 尤其在裴尚书得知真情后, 裴少俊迫于父母压力不得不休弃李千金时,她比裴少俊要勇敢的多, 她不卑不亢, 据理力争, 敢于针锋相对地回击裴尚书的诟骂。

 这种争取爱情自主、 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行为令人刮目相看。

  3 人性深度的复杂性

 人性有长短、 美丑、 善恶之分, 它既有无私、 伟大、 崇高、 正直、善良的一面, 也有自私、 渺小、 鄙、 恶劣、 凶残的一面。

 正如狄德罗所言, 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 光明与黑暗、 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

 作为社会的人, 其心灵世界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

 历史剧需要塑造心理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 而不应该将其塑造成恶行或善行的容器。

 真实的人性既具有人的创造能动性, 又具有人的局限性。

 美学中的所谓 “缺陷美”, 常常能有力的表现出人性美。

 生活的复杂性, 决定着人性的丰富性。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

 “人性的确是这样, 既肯轻信又爱怀疑, 说它软弱它又很顽固。自己打不定主意, 为别人做事倒又很决断。”英国作家毛姆说得更为直接:

 “卑鄙与伟大、 恶毒与善良、 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于同一颗心里的。” 人性如魔法石, 它善恶并举, 美丑合一, 阴阳交错, 刚柔并济。

  任何悲剧的产生, 并不仅仅是历史、 时代思潮铸造而成, 人性的扭曲、 人性的泯灭、 人性的失衡同样是铸造悲剧的根源。《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全剧贯穿着善终于战胜恶、 正义终于战胜暴虐的意志, 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民众心声。

 该剧人物众多,

 头绪复杂, 却能做到结构严谨, 主脑突出。

 在君臣、 父子、 夫妻、 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完成了对程婴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韩厥作为奸佞屠岸贾手下的一员大将, 却保持着善良与正直。

 在执行搜孤任务的开始, 韩厥的心理是矛盾的, 在【金盏儿】

 一曲中已经自然流露出他对一个弱小生命的同情, 加上程婴的说服, 决定了他的转变。

 于是, 他坚定地站在赵家立场上, 宣告:

 “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怎肯做这般勾当!” 他看出来程婴对他的怀疑, 最终以自杀的举动表示了捍卫正义的态度……一切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又入情入理。

  4 结语

 对于在艺术和商业的夹缝之间挣扎了这么多年的中国戏剧, 尤其是戏曲来说, 对人性美的探索和表达其实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指标意义的。

 它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更是对传承千年的道德指标的验证和深化。

 戏剧艺术在审美地展现个体的多元化形态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它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及其社会成因。

 在此基础上, 我认为, 今后的戏剧艺术应当探讨如何在比“人性”这个平台更高的维度上推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深层交往。“个体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成为个体化的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正道出了人是“社会动物” 的本质:

 完全撇开社会影响而成长的“人”, 只能显现出近似动物的本性, 在理想的文化中, 人的“个性”事实上恰恰要在社会文化中经熏陶和选择而形成。

 熏染越多、 选择越丰富, 个体才越强大、 充实。

  参考文献

 [1]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 策略 [J] 张晶 钟丽茜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2010. 12

 [2]《人论》 [M] 【德】

 恩斯特 卡西尔 光明日报出

 [3]可能性视野下的人的本质 [J] 程家明 《人学新论》 2008. 2

 [4]汪靖洋:

 《写作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3 页。

篇二: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15 年 1 月青   年   作   家YOUNG WRITERS January , 2015作者简介:胡璐,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法和西方文化。浅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个人主义胡   璐(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4100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然后介绍了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的四个方面,将电影中所体现的与这四个方面有关的情节加以阐释分析,旨在对该部电影中所渗透的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有正确的宏观把握。[关键词]   《当幸福来敲门》   西方文化价值观   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  G 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1669 ( 2015 )

 02 - 0045 - 01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80 年代,正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赤字严重,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严重的时期。故事中的主人翁 Chris Gardner 本是一家公司的骨密度扫描仪的推销员,在苦苦推销产品却销路不畅,导致难以维持生计之时, Chris 萌生了要做一名证券经纪人的想法,但一边骨密度扫描仪很难卖出,另一边参加证券经纪人的培训却毫无收入,好在 Chris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勤奋努力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证券公司聘用,在他看来,这正是他所苦苦追寻的“ happiness ”。再后来, Chris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真正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整个故事又是一部美好的“美国梦”。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代表了主流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而其核心便是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以个体自我为核心的西方人本主义的内容包括四个有机联系的方面:个人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个人主义的人性观;个人主义的财产观;个人主义的幸福观。作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根本核心和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始终贯穿了《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励志电影之中。一、个人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个人利益欲求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整部电影以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以Chris为中心人物展开,不论他的工作如何,他始终在为自己,为家庭的未来而努力,而奋斗。故事旨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在整个社会中,个人利益至关重要,只要每个人想法设法满足自身利益,那么社会也同时具有了发展动力,因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且神圣而不可侵犯。而本电影里的主人翁是一位黑人,他的成功正是对种族歧视观念有力反击,也证明了个人利益的神圣地位。二、个人主义的人性观“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是理智、感情和意志的独立个体,人具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权利并主张解放和发展个性,通过满足人自私的本性,使人成为生命欲求冲动和精神开放相统一的 Whole Person (完整的人)”。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础,但影片中的 Chris 却独守着梦想,物质上一无所有,他努力推销骨密度扫描仪,就是为了能够赚够短期的房租与生活费,能够暂时养活自己和儿子,而为了获得这所谓的物质享受, Chris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令人欣慰的是,不论条件有多么艰辛窘迫, Chris 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曾对儿子说过:“you got a dream ,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 go get it.”而他也是身体力行,执着地捍卫着自己的梦想。从这一方面来讲,他也是捍卫自己精神享受的权利。“在西方文化中,个体总是要使自己独立于他人,自我独立、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自我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参照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和意志”,而 Chris 对其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权利的捍卫正体现了这一点。三、个人主义的财产观主张财产私有,个人拥有对财产的绝对自主权,每个人都享有充分、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财富,法律保护个人的财富不受侵犯,金 钱 成 为 衡 量 个 人 是 否 成 功 的 重 要 标 尺。影 片 中 的Chris也是为了追求金钱而奋力去争取机会,整部电影里都充斥着金钱利益纷争,而这些社会的下层人民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相互争夺的表现恰恰是其捍卫个人财产的生动体现。包括到最后, Chris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财产也会相应的增加,电影在这里就暗示了:

 Chris有钱了,即是成功了。四、个人主义的幸福观认为追求和享受现世幸福是人们活动的唯一动力。“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幸福既包括个人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也包括理想、智慧和道德的获取”。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幸福其实要靠个人的不懈追求才能得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幸福的敲门声是个人创造的。影片中曾两次提到美国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在美国人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所以出现在其中的对“幸福的追求”的这番话也是代表了广大美国人民的心声,而这同时也渗透了西方人对幸福追求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综上所述,《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个人主义的思想,电影名为追求幸福,实为争取实现个人价值,而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便展露无遗, Chris的个人经历很好地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

 Chris 始终都在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奋斗,而他的人生经历也只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只是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参考文献][ 1 ]曹德本,方妍 . 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宏观思考[ J ] . 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 2001 ,(5 )

 .[ 2 ]姜忠平,杨柳 .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人本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 J ] . 求索,2004 ,( 7 )

 .[ 3 ]刘涛,姜忠平.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与语用失误[ J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

 .[ 4 ]苏珊.从价值取向看中西文化价值观[ J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

 .·5 4·

篇三: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要: 审美现代性的要义之一, 是对个体的绝对尊重, 随着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崩解、 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个人主义迅猛发展, 由此产生的现象之一是影视作品中各种异类极端体验的表现增多, 但其文化后果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个人被分离为都市社会中的“孤岛”。

 好莱坞主流电影试图以普泛化的“共同人性” 来弥合文化、 种族、 阶级、 性别等差异,消除个体之间的隔阂。

 但“人性” 作为一个较为低浅的公共平台, 难以真正缝合现代性文化中个人主义与公共价值的疏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电影艺术; 个人主义; 公共价值; “人性” 主题;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J901 文献标识码: A

 电影作为当代主流艺术之一, 以其敏锐的触角和精确的影像表现着现代人的生活、记录着现代文化的脉搏。自 20 世纪上半期起, 西方现代性文化的重要走向是传统公共价值衰落崩解、文化日趋多元化, 个人主义蓬勃发展、 个体与社会的疏离日 益明显。

 电影自 1895 年诞生至今,正好与西方文化历程中个人主义从彰显壮大到过度溢流的历史相伴随, 银幕上的光影映像, 展现了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孤独身影和越来越深的心灵鸿沟。

  审美现代性的要义之一, 是对个人主义、 个体价值的解放与张扬。

 西方从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 文学、 戏剧和刚刚面世不久的电影艺术中都涌现出大量张扬个人主义、 个性精神的作品。

 众多杰出的电影家塑造了千姿百态、 个性斐然的艺术角色, 营造了一个影像艺术的黄金时代。

 然而, 到了 20 世纪下半期, 文化的多元化态势愈演愈烈, 个人主义与各种单一文化的盛行, 导致了公共文化(或曰集体文化) 迅速削弱。“后现代主义” 解构一切传统、 却不建构新的共同文化的行动, 更加剧了现代人际关系的分立与隔膜。

 体现在当代电影中, 就是各种表现孤寂心态、 展现个体之间疏离与隔阂的影片越来越多; 尽管另一方面,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电影努力以“共同人性” 为基点讲述各种各样的感人故事, 但这剂普泛化的“人性” 药膏似乎并不能抹平日渐深宏的文化沟壑。

  本文拟分析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历程与电影作品的关联互渗, 以及近年来电影以普泛化“人性” 消弥隔阂、 缝合分裂的策略及其缺陷。

  一、 公共文化的分裂与个人主义的发展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考察, 西方公共领域的衰落和个人主义的兴起,大致从 18 世纪开始。

 18 世纪之前, 各阶层人口极少流动, 人们的交际基本限于同一亲族、 村落或阶层的熟人圈, 彼此知根知底, 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交集很大, 人们彼此深交, 长年互相往来, 个人生活大部分向群体开放, 犹如条条细小的溪流归入大河, 在宽阔的河流中融汇交织。公共领域发达既有利亦有弊: 其利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少有隔绝, 交往频密, 心理上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 其弊则在于私密空间少, 个人隐私难以掩藏, 个性化的志趣不易得到尽情伸展。

  18 至 19 世纪, 西方城市发展起来, 出现了巴黎、 伦敦这类规模庞大的都会。

 大城市生活导致了新的交际文化??涌入城市的人们彼此多半互不相识, 传统的宗族和邻里关系失效, 公共领域窄化为生硬冷漠的基本行动契约, 不再有乡 村社会的温暖与亲密性。在传统宗族亲情纽带松弛之后, 日益独立起来的个体开始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和自由意志。追求个性与释放本性的现代人开始视“公共秩序”、“集体” 等事物为个人发展的敌对面, 人们为了自身 个性的完满,对“公共文化” 产生了警惕、 抵御的心态。

  除此之外, 当代西方社会对“集体文化” 这个概念还有一种恐惧感和回避心态。

 因为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很多战争与社会运动, 都以“集体主义” 为号召, 其中产生了不止一个集权政府。

 在一种反弹力的作用下, 后现代文化将集体共识等同于专制, 认为所谓群体的团结只是缺乏灵魂的个体的归顺集结。

 20 世纪后半期的西方文化特征, 是推崇边缘和少数派, 认为只有

 在那些异类的、 边缘的、 偏差的、 反常的文化中, 才有政治创造性或真实的个体性。“在此,受到攻击的是‘规范性’ ……唯有边缘的、 反常的与偏逸的人才能逃脱这种严密的控制。

 规范之所以具有压迫性, 是因为它们将一个完全相同的模子套用在各具差异的个体上。”?①这种看法日益流行, 导致在哲学、 美学领域, 个人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整体主义和理性主义, 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另类鲜明的人格受到推崇, 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以塑造、 表现富于“个性” 的人物形象为时尚行为、 为艺术追求, 甚至为文化使命。

  二、 个体与社会的疏离

 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萌生与壮大, 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聚集在都市中的人们, 大多离乡 背井而来, 像一粒粒孤立的原子游荡在城市中, 由于脱离了乡 土、 宗族的纽带,他们必须作为独立的个人去应对世界, 现代都市中的“个体” 就在这种境况下丰富成长起来。从上世纪 3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大量都市题材电影涌现, 从中我们能窥见“个体” 从昂然独立到相互隔膜、 直至飘摇孤绝的变迁过程。

  1939 年, 著名影片 《乱世佳人》风靡全球, 它除了讲述郝思嘉与白瑞德的动人爱情故事外,事实上还显示出西方新旧两个时代的裂痕??战前的世界属于传统乡 土社会, 个人从出生起就被镶嵌在家世、 亲族、 阶级关系中, 按部就班地成长, 在种种预设好的社会链环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暴烈的战争打破了 旧日 社会的文化常规, 在一个全面毁颓的废墟上, 人们不得不依靠个人的努力重新建设生活。

 旧世界的消逝虽然令人叹惋, 却也为个人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让郝思嘉这样的精明女子得以张扬强悍个性、实现本性欲望, 成为现代电影史上较早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夺人眼目的女性形象。

 之后, 《歌舞大王齐格飞》、《公民凯恩》 等影片, 都塑造了凭借自身智慧与勇气飞黄腾达的社会豪杰, 展现了 个人主义的黄金时代??现代社会允许他们成功、宽容他们的桀傲, 原本无所依傍的个人可以尽情张扬才华与个性, 实现野心和欲望。

 上述影片明显体现出现代性文化的一种强大理念, 即“认为社会应该解决人格问题、 应该为人格存在、 应该有利于人格的发展的观念, 在所有这些 19 世纪的观念中, 个体和他的能力、 欲望、 品味都被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

 对个性魅力的追求、 对特立独行的奇异人格的表现, 在 20 世纪中晚期的许多影片中体现出来:《闻香识女人》 中桀傲不驯的史法兰上校、《死亡诗社》 中特立独行的基廷老师、《天使爱美丽》 中精灵古怪的女孩爱美丽、《朱诺》 中坚强独立的高中女生朱诺、《午夜巴塞罗那》中热情奔放的女画家玛丽亚等等……他们都是睥睨俗世规则、 富于激情、 性情鲜明的人物,他们强烈的个性与丰满的人格极富魅力, 令众多观众心向往之。电影对这类人物的隐含态度是赞赏与鼓励??当然, 凡开明的文化都应当保障个人的自由发展, 鼓励个体实现人格的丰满与独特??但是, 现代社会似乎是以公共交流的凋敝与人际交往的疏离为代价, 来换得个体的发展空间, 这导致 20 世纪晚期个人主义文化开始出现某些偏执倾向。

  从上世纪中期起, 西方影片中反映个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疏离的内容开始明显增多。在较早的《欲望号街车》 (1951) 中, 从极度敏感自恋的女主角布兰奇这个人物身上, 突显出“自恋”这一日益普泛的现代心理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自恋” 并不仅仅指对自我的过高评价或自我爱恋, 还包括过度的自我关注:“自恋就是不断追问‘这个人、 那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 ?③现代人不再像传统时代那样多以外部世界的要求去规约、奉献自我, 而是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去思索“世界于我有何干系?” 这容易使得个体对与己欲望无关的事物疏远冷漠, 日益退缩到狭小的自我空间中。

 这种自恋心理将导致一种悖论情境: 过多的内向关注, 反倒使“自我” 变得稀薄起来??因为自 恋的人格越来越少从外界吸收营养, 越来越多地陷入玄妙孤立的自我反思, 外在体验日渐贫乏, 内在自我也就难以真正丰满。《欲望号街车》 中, 布兰奇在人生屡屡遇挫之后, 未能吸取现实养料补救人生, 却以心造的幻象欺骗自己和他人以求得平衡感, 最终当幻像的积木不能再支撑心理世界时,“自 我” 便轰然崩溃。

 在这部电影之后, 有关自闭性人格、自欺性心理幻象的影片层出不穷, 其中突出的优秀作品如《搏击俱乐部》 (1998) :男主角在极

 度孤独无聊的生活中幻想出另一个自我, 并与那个幻像的“我” 一起去和许多同样无聊孤寂的男人们作野蛮的搏斗游戏, 他们已没有能力进行心灵和情感上正面亲善的交流, 只能通过肉体的痛楚获得存在的实在感、 通过互残式的体验与他人建立一种野性的情谊。

 1999 年的《移魂女郎》 则表现了一群“问题少女” 的心理症状, 她们也无法与现实世界达成顺畅的沟通, 或有“边缘人格错乱” 症、 或有“反社会” 人格等等。

 当代社会这类心理疾患的显著增多, 与公共文化领域的衰败有关??人和外界的正常交流是个体内心世界的坚固支柱, 失去交流基础, 个人就越来越孤立于世界与他人, 内心世界日益脆弱偏执。

 所以霍克海默认为: “和谐个性的标准已被破坏; 在我们的时代, 对理想的追求的前提……是对理想的反面, 即被扭曲的个性的认可 。

 ” ?④

  现代人的个性愈坚执,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膜就愈厚重, 在人际交往中要花费越来越多的心力去打破壁垒、 小心翼翼地适应彼此的无形硬壳。

 在安东尼奥尼与文德斯共同执导的《云上的日子》 (1995) 中, 一对对都市男女相遇后似乎情愫暗生, 彼此吸引, 但却难以沟通融合, 最后多半都在云淡风轻的氛围中分手或错过。

 由多名导演共同执导的《巴黎我爱你》(2006) 中, 都市人有越来越多的偶遇机会, 却也被越来越多的阻碍所困扰??语言的隔膜、 宗教的差异、 文化的隔阂……使得传统时代那种恒久深厚的人情不复再现, 爱情易降温、 亲情难恒久, 孤独的现代人灵魂游荡, 只偶尔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而分别在 2004 年和 2006 年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撞车》 和《巴别塔》 中,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愈加深广, 隔阂愈加坚固, 这两部影片的名字本身就直指题意??不同地域、 种族、 性别、 阶层的现代人, 相互之间文化与情感的差异犹如“巴别塔” 上民众互不相通的语言。

 多数时候人们漠然地擦肩而过, 只有在“撞车” (现实事务或思想观念发生冲突) 的时候才带着愤怒或恐惧进行对话。

  最极端的疏离感, 出现在《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2) 、《离开拉斯维加斯》 (1995) 、《亲密》(2000) 等影片中。《离开拉斯维加斯》 的男女主角是两位落魄失意的边缘人, 剧作家 Ben 失业后纵意酗酒, 女人 Sera 则流落赌城向男人出卖身 体, 他们因肉体交易而结识, 虽然彼此也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相怜相惜之感, 但心门却始终未能向对方洞开, 烈酒与心理医生成为他们各自宣泄的对象, 最后, 他们最亲密的相互认同是做爱, 似乎一切未能交流的认同感只能由身体来表达。《亲密》 和《巴黎最后的探戈》 则把现代人的疏离感推到更极端的地步??两部电影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在偶然相遇、 完全陌生的情况下便发生性关系, 他们不询问对方姓名、 不交流彼此心情, 似乎相信身体的融合能够填补内心的巨大空虚。

 传统文化中的“灵肉合一”、“精神交流高于身体关系” 等等观念都被颠覆了 。

 而且, 当其中一方(在《亲密》 中是中年男人, 《巴黎最后的探戈》 中则是年轻女孩) 不满于动物般的交媾、 开始打探对方的现实身份与真实心情时, 他们的关系便迅速僵化、岌岌可危??仿佛只有无名状态下的身体交合才能制造出“知音”的假象, 真正的身份反而阻碍了持续交往。这两部影片以极端的方式显示出一个困境??传统的深厚久远的人情, 不可能自动嫁接到现代动荡冷漠的人际关系中。

 平素心灵封闭、 情感疏离的现代人, 无论在物质上、 身体上多么亲近, 也不可能在精神方面一跃而入亲密境界。

 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奢望:“我们依然将追求安全、 放松和永久的潜在欲望强加在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上。

 当这些关系不堪重负的时候,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关系出了问题, 而不是认为这些没有说出来的期望有问题。

 负载了 稳定性预期的亲密使得本来就很困难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⑤在公共交流基础已经破败的现代土壤上, 已经很难盛开昔日的美丽花朵。

 现代性文化对个体的尊重以至纵容、 对个性的保护以及赞赏, 一方面符合人性需要, 一方面却也开始显露危险的端倪: 人既需要个性自由, 也渴望稳固安定, 但在现代性文化中, 这两种需求似乎成了 矛盾对立的关系??社会环境越是支持鼓励个体的自 由成长, 就越是要削薄传统文化的公共性、 稳定性与秩序感。

 鱼与熊掌是否不可兼得?

 三、 普泛化人性策略的价值与不足

 电影中的个体“孤岛” 现象日益明显, 当代电影艺术家们也试图探索弥合之道。

 有什么东西能跨越种族、 宗教、 政治、 地域、 性别等等的差异, 将个体联结在一起呢?目前看来, 以好莱坞为主的西方电影找到的最好的药剂, 就是“人性”。

  “人性” ...

推荐访问:当代电影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普泛人性”策略 个人主义 倾向 当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