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11 08: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3篇(范例推荐)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

  (1)总(概说)分(具体)式

  (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

  (3)分(具体)总(概说)

  (4)并列式

  (5)递进式。

  6、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7、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

  1、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1、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明确: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三是列数学,准确、科学。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明确:

  (1)推测语气;

  (2)确数、约数的使用;

  (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

  3、科学小品文语言的文学性较强,本文体现在哪里?(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类别

  材料

  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

  史*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引用的作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讲评练习册《学案与测评》

  三、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及生长等科学知识。

  (二)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文中“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感性知识入手)你吃过荔枝吗荔枝与其他水果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呈红色,肉白嫩,特甜等。

  教师提示:学习本文,我们将对荔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文体知识及作者简介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解释“科学小品”文体特征(可投影):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2、作者简介: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他撰写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课文就选自此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很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课文探究

  1、正字、正音:

  缯( ) 、绡( ) 、醴酪( ) 、绛囊( )

  褐色( ) 、贮藏( ) 、一骑( ) 、佗( )

  襄( ) 、蘖( ) 、啖( ) 、渣滓( )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生字及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读一读、悟一悟。然后,学习小组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如有不当之处,请加以更正。

  自读、讨论、反馈。

  学生自主阅读探讨可得: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7月

  颜色丹——红色

  本文以诗为题,凝练、新颖,同时概括力强,多角度提供了关于荔枝的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到了举“纲”的作用。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正:块状裂片、粗糙);膜如紫绡——错(正:白色薄膜);瓤肉莹白如冰雪——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正确

  3、本文介绍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学生细读课文后,小组讨论、概述各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说明顺序。

  讨论探究后,班级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编写文章结构提纲或画出结构图。

  2、找出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3、读一读,说说文中除了介绍荔枝的知识,还有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除了介绍荔枝的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讨论后交流。明确:

  1、说明方法有:

  (1)举例说明

  (2)比较说明

  (3)列数字说明

  (4)诠释说明

  (作用略)

  2、介绍荔枝知识以外的内容有:

  (1)引用诗文及其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

  (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引用掌故及其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

  (3)运用比喻极其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呈红色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点拨:本文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十分注重其文艺性和趣味性,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文和掌故,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文化内涵,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画出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读读,议议,背背,并逐步学会欣赏。

  (二)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引用的古诗文。

  2、找一篇课外科学小品文进行阅读,了解有关科普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在注意突出文艺性、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体现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1)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2)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列出数字。

  (1)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1)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共3页,当前第1页123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推荐访问:荔枝 语文 学案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3篇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1 结合课文解释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