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7篇

时间:2022-08-30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7篇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经验交流symposium第76页2021/5 (下) 总第363期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文/江苏警官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7篇,供大家参考。

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7篇

篇一: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交流symposium第 76 页2021/5

 (下)

 总第363期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文/江苏警官学院 徐立忠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总书记讲话中,“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为教育教学活动确立了价值追求目标,“如何培养人”强调了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对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更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从问题导向主义出发,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公安院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官,应当符合“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鉴于“课程思政”着眼于如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效贯彻“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而公安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围绕“课程思政”展开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一、“课程思政”的涵义辨析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我们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即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例如,“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有什么不同?再如,专业课教学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有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门课程必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有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我们认为,要理解“课程思政”准确涵义,我们首先要理解“思政课程”。所谓“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其学科定位和边界明显,思政教育高度聚焦。由此可见,“思政课程”是作为学科而存在的,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问题,是解决立场、观点、方向问题,主要采用显性教育、专项教育的方法。而“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要解决的是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强化专业兴趣、专业认同、科学思维、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问题,解决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主要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换言之,“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与“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容是否相同?对此也有不同理解。笔者比较认同“区别说”,即“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是狭义的思政,旨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解决意识形态认同等问题,具有宏观性和方向性特点。“课程思政”中所讲的“思政”是属于广义的思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内,显然超出了意识形态认同的范畴。首先,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不完全是政治认同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除了有意识形态认同的元素外,还有其他的内容。例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这都更多体现为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由此,我们可对“课程思政”作如下理解:从教育理念层面而言,“课程思政”是老课题新任务,是对传统的“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理念中的育人理念的强调;从方法论层面而言,“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路径。从内容层面而言,“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补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实现价值引领的具象化,传递正能量。概言之,“课程思政”绝不是要新开一门课,增加教师的负担,这就变成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了,它只是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在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中有哪些思政元素,并把它挖掘出来,加到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去,就叫课程思政。二、“课程思政”对公安院校教学改革的价值评估公安院校的毕业生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主要来源,也是在职干警培训的主要基地,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相较于一般的尤其是研究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或者说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公安院校要培养的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警务实战能力,能够适应警【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基于公安院校“立德树人”、塑造忠诚警魂的价值追求和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己任的定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具有必要性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关键词】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

 。. .。

 。

 第 77 页2021/5

 (下)

 总第363期务工作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立德树人”在公安院校首先体现为“政治建警”,强调公安教育的政治属性,培养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警察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的教学活动更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政治建警,唯如此,才能确保在根本问题上不犯方向性错误。而“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学活动,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而且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当下,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道德教化与价值引领功能主要由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而其他专业课程则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德育与智育分离的现象很普遍。“依靠‘思政课程’单兵作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的红旗在某些高校的阵地里面失色、褪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指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即它们是同向同行、相互协作的关系。当下,我国为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出要建设中国金课的目标。而金课的认定标准就是教育部吴岩司长所讲的“两性一度”,也就是教学目标的高阶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挑战度。按照教学目标的分类,所谓高阶性目标是相对于低阶目标而言的。比如记忆、理解,如果我们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记住或者带着理解记住,就算完成的教学的低阶目标或者叫初级目标。那么什么叫高界目标呢?就是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应用,能够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在复杂的场景下,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寻找解决方案,能够对未来的问题进行评估,甚至改变他的价值观。这些都叫高阶目标。简言之,高阶性就是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是对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要求。而这种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显然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技能的积累,还有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和价值追求。人们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投入的精力大小及学习的目标,都是价值追求问题。脱离价值追求,人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就不清楚了。所以,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没有价值追求的知识和技能,而价值追求显然属于思政元素。所以,金课建设的高阶性教学目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笔者看来,教育的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理念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存在分离化的倾向,抑或缺乏将之融合的自觉性,而“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依据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自觉地、有意识地将二者加以有机融合,因此,“课程思政”也是金课建设成效的必要保障。三、“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观,其具体实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此外,“课程思政”要想取得实效,还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太大关系的思政元素,尽可能不要出现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人为加进去,否则就会出现有“贴标签”之嫌,不会取得好效果。唯如此,“课程思政”才不会浮于表面,徒有其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不同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思政教育侧重点,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法,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德育教育。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以情入手,晓之以理,做到情通理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强化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精神。公安院校基于服务实战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上紧密围绕公安实战的要求,具有鲜明的警察特色,各门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例如,在侦查学课程中蕴含着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司法、程序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刑法课程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等也同样蕴含着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民主等思政元素。再如,刑事诉讼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为丰富,无罪推定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无一不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意蕴,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则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总之,我们要遵循专业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课程知识内容,挖掘提炼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之“浑然一体”地融入教学设计,贯穿到课程教学实施中。(二)创新教学方法阐释思政元素。鉴于公安院校的课程多围绕执法办案设置,我们可以收集真实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加以取舍加工,通过针对性的议题设计,対之展开讨论、阐释,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职业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之中,启发学生思考、领悟,传递正能量,从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实现价值引领和思想升华。例如,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在讲到证人拒证权制度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案例:丈夫犯罪,妻子是唯一的现场目击者,但妻子拒绝作证。而缺了妻子的证言,指控丈夫犯罪的证据就难以排除合理怀疑,达到证明标准。但根据法律规定,法院不能强迫妻子出庭作证。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根据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从社会和谐、家庭伦理等角度来认识到该制度所蕴含的价值,然后再进一步阐释该制度的雏形在我国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亲亲相隐”制度。这无形中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再如,在讲授侦查讯问课程时,我们可以举一些因刑讯逼供而造成的重大冤假错案,分析刑讯逼供的危害。在案情介绍中,授课教师可以带着感情描述冤假错案给当事人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办的其实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从而增强其职业使命感。此外,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充分利用这些校友资源,对于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有裨益。例如,来自公安实战一线的教官在参与。

 。. .。

 。

 经验交流symposium第 78 页2021/5

 (下)

 总第363期相关侦查教学课程时,他们对于亲历案件侦办过程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侦查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无惧危险、忠诚担当的职业精神,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三)充分调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思政”的载体是专业课程,参与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首先,公安院校教师都是人民警察,很多是共产党员,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只要公安院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可以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加强交流,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其次,可以由点及面地开展“课程思政”,通过教师讲坛等形式,让取得成效的教师分享交流经验;再次,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在教学大纲制定、职称晋升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做明确的规定。对于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可以奖励、表彰等方式予以激励,引导教师以学术研究态度对待“课程思政”,从而激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知识技能传授体现出灌输性和强制性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所造就的只不过是机械“短时记忆”而已,并非“有意义”的学习,不能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当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通过授课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价值观、职业精神、道德教化...

篇二: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105 -

 第 36 卷第 1 期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Vol.36 No.1 2021 年 1 月

 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Jan.2021

  ·公安教育研究·

 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 “课程思政”要求及其实现

 刘玉江

  摘 要: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要求。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是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也是“一课双责”的必然要求。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引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合理承接前期课程的知识供给,努力促进前沿成果的实践融入,不断强化知识传授的底蕴建设,辩证看待方法手段的助力赋能。

 关键词: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法治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21)01-0105-08

  “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① 公安院校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作为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抑或专业主干课,② 其教学必然承载着学生行稳致远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③ 其实质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公安本科院校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编号:2019JSJG006);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警务大数据条件下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综合改革”(编号:2018010);江苏警官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法治理念导引下的公安专业刑事诉讼法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2017B11)。

 收稿日期:2020-12-03 作者简介:刘玉江(1965-),男,天津宁河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南京,210031。

 ①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天津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第 9 版。

 ②笔者工作单位所制定的最新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将刑事诉讼法学作为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主干课和公安管理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等公安专业的基础课。

 ③《公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安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要求,其中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价值观、职业精神、科学思维、身心素质等内容。相关内容可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1-04-09 14:51:01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704.Z.20210409.1442.018.html

 - 106 -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既为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刑事程序法律基础知识、理论及制度规范化的渊源,彰显课程的丰富内涵和刑事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又因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规定及任务安排,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刑事一体化塑造和刑事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奠定着教与学主体的法治理念,尤其是程序法治理念的形塑基础;同时,良好的程序法治理念又能发挥反哺指示作用,有效引导着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这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2020 年 8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深刻阐明了人民警察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任务。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坚定公安机关政治属性、打牢人民警察立警之本、遵循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强化纪律部队职业特点等要求;同时,公安院校是公安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公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警务实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① 这就要求公安院校所有教学制度的设计、教学资源的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政治建警,坚持实战导向,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公安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应当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进一步强化忠诚警魂教育,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育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令行禁止、英勇顽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警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自觉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

 (二)刑事诉讼法学“一课双责”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法兼修”是对法律人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2017 年 5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②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020 年 2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

 ①相关要求可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 号)。

 ②《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 年 5 月 4 日,第 1 版。

  - 107 -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① 2020 年 11 月 16日至 17 日,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此,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坚持‘一课双责’,各门课程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价值引领”。② 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追诉犯罪之法定程序知识的学习与获得、事实认定之证据裁判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保障人权之奉法循理知识的领悟与深化、条文适用之一体思考方法的贯通与融汇等等,均承载着形塑学生程序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程序公平正义法治理念的形塑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表征,而于细微之处的知识点深化、刑事诉讼具体实践以及传授知识方法的合理导出、挖掘和弘扬,则是促进学生德法兼修的重要路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一课双责”的有效运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和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促进他们坚定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并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凝练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功能的发挥,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可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制度建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变迁、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学生对刑事诉讼专业知识需求重点等多个方面来科学设计,同时聚焦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专业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强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支撑,避免过于碎片化而导致的体系迷茫。实践中,润物无声式的立德树人、以程序法治理念为牵引、以基本知识视域为切入点的选择应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同时法学其他课程知识,甚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也构成教育元素和功能发挥的理论供给。不过,基于适合、适度的考量,笔者仅选择以下方面尝试求解,当然也赞同除此之外的其他能够在内容上彰显主流价值观的教学设计。

 (一)“一书双责”的“马工程”教材选用 “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是人才培养的信息源泉和文本基础”③ ,更为重要的是,“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④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卫东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 2017 年至今已出版了三版。该教材从法治理念、体例结构、编写内容等方面完善教材建设,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突出强调了本土特色和制度自信。该教材强调“一本教材、两种职责”,既注重讲述法学专业知识,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该教材充分挖掘和运用刑事诉讼法学所蕴含

 ①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求是》2020 年第 22 期。

 ②《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moe_739/s6550/201810/t20181017_351892.html,访问日期:2020 年 9 月 4 日。

 ③何志鹏:《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解读》,《中国大学教学》2019 年第 6 期。

 ④《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1/ t20200107_ 414565.html,访问日期:2020 年 9 月 4 日。

 - 108 -

 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作为全书第一章,统领全书的结构体系和内容设计;通过及时修订,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各次全会精神,并将国家最新的法律、刑事政策内容补充、完善到教材中;吸收了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尤其是充分尊重刑事诉讼关于保障人权、规范职权的本质特点。选用该教材作为学生用书,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了学生知识获取的基本路径。

 此外,该教材还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开发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符合网络时代教学特点的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方式关联网上有关数字资源,提供了拓展阅读内容,如“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语境与困境:侦查程序完善的未竟课题”“指导案例第 1号:施某等 17 人聚众斗殴案”“刑事证据制度重点问题实施状况调研报告”“湖北武汉检察院启动首例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等等以及“自测习题及参考答案”,有效增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二)程序法治理念下的公正观塑造 “刑诉法就是实践中的人权法和宪法的应用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根基。”① 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路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权保障观、公正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司法理念,强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准确把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是为实体法服务的,但其自身又具有独立价值,也反映正义要求。② 刑事诉讼所追求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③ 前者是结果的公正,后者是过程的公正,是为实体公正提供正当性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篇三: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学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的思考

 张

 炎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基于此,“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课程思政真正的意义上说是一种课程观念,而不是指具体某一种课程,即以高校思政教育贯穿所有的课程教育中,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和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的大框架,构成 360 度的德育教育大熔炉。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政治思想会议上所指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融通,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结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大思政的教育目标。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

 1、法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法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这是由法学的性质决定的,由法治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现代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基本治理方式就是实行法治。因此,法治总是同一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相联系,是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规范化、法治化的表达。政治为法治提供方向,政治变化会引起法律的相应调整。因此,法治必须放到整个国家的政治背景中加以考察,脱离政治的法治是空中楼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法学研究者不可能将法学当作纯粹的科学来进行研究,政治性是法学科学性的逻辑前提和存在依据,区别只不过在于接受和服务于哪种政治。

 2、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法学的政治哲学基础 从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不但要了解法的政治属性,还要进一步理解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认识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我们说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其他一切哲学形式和制度形式都受制于政治哲学,所以政治哲学是第一哲学。

 就中国古代而言,无论是礼仁结合还是天人合一,无论是家国一

 体还是民贵君轻都对特定时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国家最高的行动指南,也是法学的政治哲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法学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我们整个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当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对法学 专业 课程思政的 若干 思考

 1、法学课程思政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对于我们法学专业的学员而言,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仅将法学、法律作为谋生的工作,而且将公平、正义等作为工作、生活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这些应该是我们开展思政课程的指导思想。法学专业课程学习,就是要在法学课程中解决各门专业课程与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关系问题,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正确看待依法治国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

 2、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要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

 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法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概念、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要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

 3、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要与法学基础知识教学相统一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绝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要通过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使法律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专业知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专业标准和要求。

篇四: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4卷第4期2019年7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J01JIiNAI,OF JLⅢGSU POLICE INSll耵r正V01.34 No.4Jul.2019·公安管理研究·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苏 娜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内容。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指在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其内容体系需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专业伦理教育、专业综合素质及学习素养培育,并通过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制度建设、载体和形式创新等途径有效开展。关键词:公安管理;公安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19)04-0103-05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山“课程思政”的概念即来源于此。之后,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公安管理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尚处于空白和摸索中,本文尝试从公安管理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实践出发,解读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构建“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体系,并在现有教学环节和平台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思政”的载体和形式,以期抛转引玉,引发更多公安管理专业的教师关注本专业的“课程思政”问题,不断完善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方案和途径。一、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理性认识(一)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一直是广大教育研究者及专业课教师关注和争议的焦点。纵观收稿日期:2019-05-08作者简介:苏娜(1981一),女,江苏盐城人,汉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安管理学,北京,100038。①刘欣:

 《“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03.万方数据

 现有研究观点,高德毅(2017)、邱伟光(2017)、陆道坤(2018)、宫维明(2018)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及属性,也不是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内容,更不是要增设一门名为“课程思政”的新课程,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众所周知,专业课程讲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和价值观元素,因此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并在具体知识传授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将专业课程打造成为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形式。“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靠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组织、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提升。“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层面内容、道德和价值观层面内容以及中外传统文化内容。综上,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就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挖掘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和内容;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实现互补互融、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体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和校园氛围;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明辨是非、德才兼备、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公安管理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罾(二)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1.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系统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发展才能带来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基于此,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也需要着眼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内外部要素的耦合与协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安改革的深度推进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都对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亟需基于外部形势的变化,分析当前公安机关对公安管理专业人员的现实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及结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诚然,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当前政府加强治理社会稳定风险的背景下,公安机关及政法部门在招录过程中更加强调对专业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考量。因此,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j形成协同效应”号召,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④2.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公安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但2016年,沈壮海、王培刚在对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调查中发现,50.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开展效果一般,14.0%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㈤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一方面需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其课程认可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需开辟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元化、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研究显示,专业课程及其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超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因为在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大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导师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成为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现阶段公安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00后”群体,他们思想意识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①高德毅:

 《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7期;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宫维明:

 《“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6期。②刘欣:

 《“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③程德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2期。④沈壮海、王培刚: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04.万方数据

 他们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和新观点,独立和自我意识较强;同时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希望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更多地互动。因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推出本科生的“导师制”,导师来自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兼具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还定期与学生沟通,与其深入互动、接触,了解其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和解决问题。该模式试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是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成功创新。二、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放进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中去讲授,而是要具体结合公安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实践实习等教学元素,构建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理想信念教育公安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是专门为刚进校园的新生开设的综合性专业课程,由公安管理专业的五个方向教研室主任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研室主任为新生介绍本方向的教学目标、研究方向及未来就业等内容,以实现新生对公安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并对公安管理专业能力素养、专业发展趋势、就业走向等有基本了解。新生研讨课是大一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学校,以及对自身初步规划的重要一课,也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公安管理岗位需求、公安改革发展需求,深刻分析其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坚定警察理想信念,并结合警察职业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警察能力素养,热爱警察职业,激发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忠诚度,树立“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国家的忠诚卫士。(二)专业伦理教育“专业伦理”是指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公安管理专业伦理即公安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公安管理岗位上所需掌握的职业道德准则及规范。当前公安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有公安管理学、公安学、警察公共关系、警察人力资源管理、警务保障、公安政策学、宪法、刑法、治安管理等,为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具备公安管理岗位胜任力。通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加强学生专业伦理教育,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公安管理学、公安学、警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结合《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的内容及要求,加强警察职能和公安组织法规教育,强化公安队伍纪律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忠诚意识、奉献精神和法治理念。二是在宪法、刑法、警察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中,将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融合到具体案例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使其能够从法律视角看待现实的各种问题,养成公平正义的职业伦理,具备执法公正、廉洁自律、明辨是非的职业操守。三是在警察公共关系、派出所工作等课程中,结合当前警民合作、社会共治等实践案例及政策制度,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基层群众、提升公众警务参与意愿,深刻领会当前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意义。四是在警务保障相关课程教学中,在加强财务、统计、审计等基础知识讲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注重细节、遵守制度和程序的警务保障职业习惯,使其养成不怕烦、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增强其“服务公安工作、保障有力”的职业道德理念。(三)专业综合素质培育公安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广、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需要通过公安实践实习提升学生对公安管理岗位工作的具体认知、理解,并掌握公安管理工作方法和技能。目前公安管理专业的公安实践实习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学生被安排在基层公安机关,.10S.万方数据

 由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带队,跟随民警进行具体的公安实践实习。加强学生公安实践实习指导,也是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可以在实践实习中培养和磨练学生勇于当担、勇于奋斗、勇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实践实习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其养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激发其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结合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培养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公安管理实践实习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学习素养培育近年来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自律性较差,在校期间课堂缺勤率高、作业不认真、毕业论文敷衍等,导致没有切实掌握专业技能、就业困难,甚至部分学生因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而被学校清退。良好学习素养的培育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实现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思想政治课,而且与专业课程老师的互动交流是最多的。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平时作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教授学生进行学习规划、时间管理、自我约束的方法,使学生在平时作业中养成勤奋、严谨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培养科学、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项目申报并进行研究辅导,训练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培养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典型案例教学中,教会学生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其面对成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面对失败能够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总之,应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论文设计及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的指导,避免将教师的职责局限在指导学生具体学习事项的完成,而需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奋严谨的学习精神,让自律、优秀和创新成为其的习惯。三、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道德修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此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首先应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在思想...

篇五: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5, 2021Sum No.5212021 年第 5 期总第 521 期摘 要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公安院校的刑事法律课程理应发挥铸魂育警、锤炼品质、提升素养的关键作用。该文作者在肯定刑事法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实现形式和课程思政实现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尝试与设想。关键词 刑事法律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思政意识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riminal Law Course inPolice Colleges // YIN YongjinAbstract At present,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s fully promoted, and the criminal law course of policecolleges should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the soul, training thepolice, tempe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af-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riminal law course, this paperanalyz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puts forward preliminary at-tempts and ideas.Key words criminal law course;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课程思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任课心得,将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所作的初步尝试与设想与各位进行分享,以供引玉。1 刑事法律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刑事法律作为我国重要的部门法体系,规定了当前最为严厉的制裁体系、最为完善的司法程序,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对刑事法律知识的讲授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融入党的领导、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在公安院校,在教授准人民警察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其法治信仰、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应得到重视。1.1 刑事法律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刑事法律规定了犯罪的认定、刑罚的适用以及追究刑事犯罪的具体程序,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和国家的专政属性,作为赋予“刀把子”职权的法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那么讲授该内容的课程,其政治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公安院校刑事法律课程内容讲授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刑事法律的阶级属性,即“刀把子”必须掌握在人民手中,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1.2 刑事法律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法律作为最底线的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迫使公民正确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己内心欲望之间的关系。刑事法律课堂上讲解的具体条文和典型案例,更容易让学生明白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行为习惯将带来何种法律制裁和社会的否定评价,此时开展公民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1.3 刑事司法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刑事法律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的运作过程,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正是刑事法律打击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惩罚了实施以上行为的犯罪分子,使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体系构建成为可能。2 刑事法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2.1 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制度自信”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诞生于 1979 年,产生之初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后在几次修改(修正)过程中引入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关理念和做法。因此,在讲授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时,不得不回应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是否主要移植于他国法律,是否真正适合我国?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对我国历史上传承千年的“律学”有所介绍,也要对我国刑事法律本土化的探索有所提及。让学生知晓在春秋时期,李悝所著《法经》就是集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于一体的法典,后来形成了《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非常完善的成文法典。其中规定“恤刑”“三宥之法”“亲亲得相首匿”等制度和录囚、朝审程序,对当前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自我国刑事法律制度诞生以来,刑事法律立法者、研究者和实务从业者扎根于我国实际,对定罪与量刑、刑罚执行、诉讼程序、证据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本土公安院校刑事法律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阴永进(宁夏警官职业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21.02.029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 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方向)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阴永进(1985—),男,山西平遥人,宁夏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律、高职教育。63万方数据

 教改教法化探索,总结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法律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体系。例如,为了将我国“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落到实处,立法层面设置了我国独有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司法层面规定的死刑复核程序,以及经过试点符合我国国情,后纳入法律的刑事和解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2.2 刑事法律与国家安全观念培育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诉讼程序。在课程讲授中,适当列举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真实案例,在对法律特征分析的同时,更要警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运用人力和技术的各种方法手段对我国家安全利益的窥视是现实存在的,要求学生注意防范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2.3 刑事法律与积极价值观引导学习刑事法律必然会接触到犯罪事实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到社会的阴暗面—— — 因贪欲引发的经济类犯罪,因仇恨、冲动引发的暴力性犯罪,因情欲引发的性犯罪等。既有愚昧无知,也有精致利己。传统的刑事法律课堂上,要讲清楚这些犯罪的行为方式、危害后果、主观心理所体现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让学生掌握这些犯罪的大致刑罚幅度、教育矫治的手段。而从课程思政角度,还应该让学生分析这些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主客观因素、实施犯罪的思想根源,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隐患,引导学生树立敬业、友善、勤奋、朴素的价值观。2.4 刑事法律与职业素养培育公安院校以培养司法者、执法者为目标,崇尚公平正义是其必备的职业素养。法律乃正义的化身。刑事案件判决是否公正,所处刑罚是否罪刑相称是普通民众评价司法是否公正的重要依据。在刑事法律课堂上,通过讲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定罪量刑的制度设计、诉讼程序与庭审制度的改革、辩护制度与证据制度的完善等内容,既要让学生深度体会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可能性,更要让学生具备“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能力,并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作为信仰,自觉投身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进程中。3 刑事法律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现形式3.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刑事法律课程的课程思政,既不是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在刑事法律课程中简单生硬地增加思政模块,而是要把思政理念、职业素养等渗透进刑事法律的具体讲授中,其落脚点在于“渗透性”,通过“无声润物”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这种“渗透性”的实现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中基于专业知识的德育引导、具体知识的自然延伸,依靠课堂所营造的教与学的互动氛围。因此,在刑事法律课程教学中应着力扭转“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深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真正做到思政与刑事法律课程有机融合,深度结合。3.2 以典型案例、热点案例为重要切入点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公安院校学习法律的青年学生,对于近年来发生的经典案例、热点案例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课程思政也正好借此展开。在刑事法律领域,如何看待“冤案”的发生与平反是一个必须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例如,不久前,江苏张玉环蒙冤 27 载终获平反。在专业层面,既要分析冤案形成的原因—— — 刑讯逼供、证据不足、监督缺失等,也要提到审判监督程序等纠错机制。在思政层面,既要指出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工作者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也要强调我国近年来依据无罪推定理念,纠正冤假错案的决心。这样的课程思政转换自然、有的放矢,学生也更容易接受。3.3 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要场域实践教学环节是刑事法律课程思政不可缺少的重要场域。在此环节,学生成为法律工作者的一员,参与到法律运作的实际过程。此时,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在对具体工作内容、疑难问题进行指导解答的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 渗透。由于学生初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正是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确立时期,此时获得正确的思想指引,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4 课程思政实现的体制机制4.1 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教育能力培育任课教师只有对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理念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用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因此,作为公安院校专业课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善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调配显性专业知识讲授与隐性思政教育,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教育水平和能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4.2 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有赖于系统的课程设计应当说,偶然的、随机的课程思政在日常的刑事法律教学中并不鲜见,但不同任课教师之间立场站位、教学手段、育人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基于刑事法律课程的特殊视野、知识领域和研究方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有必要组织同课教师集体备课,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选用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利用慕课、微课、经典视频等信息化资源,促进大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高度认同,以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3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包括刑事法律课程在内的专业课、通识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离不开从上到下的政策支持、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自身内涵的全面完善。一方面,从学院角度来讲应充分理解党中央及教育部推动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激励与培训机制,将任课教师无意识的德育培养转变为有计划、有设计的思政融合;还应当探索建立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引领和监督。应当说,公安院校的刑事法律课程尚在初始阶段,在挖掘课程内思政元素、创新思想教育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更多的同仁继续探索、发展。这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编辑 江嫣萍64万方数据

篇六: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113 - 第 36 卷第 1 期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Vol.36 No.1 2021 年 1 月

  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Jan.2021

  ·公安教育研究·

 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及实践

 乔宗楼

  摘要:加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彰显公安院校性质,突出院校特色。构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符合公安院校全员育人的理念。公安法学“课程思政”也是一项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公安法学教师要从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依靠自身的情怀与智慧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公安院校;法学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21)01-0113-0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① 同时,协同育人也是一个包含了通识课、自然科学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② ,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业化专门人才的重任,加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地凸显公安院校的警察教育属性,切实践行总书记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总要求。

 一、公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

 概念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和重要途径,并影响人的行为。厘清、梳理公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内涵及价值特质,有利于更好推进公安法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这种课程创新与实践是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

 基金项目:2020 年江苏警官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公安法学‘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0A04)。

 收稿日期:2020-12-30 作者简介:乔宗楼(1970-),男,江苏赣榆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副教授,南京,210012。

 ①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思想政治教育》2018 年第 4 期。

 ②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 年第 2 期。

 网络首发时间:2021-04-09 15:02:13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704.Z.20210409.1441.008.html

 - 114 -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要求和思想认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内隐的、非公开的和间接的形式呈现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发展成为契合国家要求的专门人才。①法学课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公安法学任课教师同样要挑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努力形成公安法学“大思政”育人机制。

 (一)公安法学专业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契合公安警察院校全方位育人理念 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相关的理念支撑,“课程思政”育人是思政育人理念的历史性革命,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已经从单一的思政课拓展到全部专业课程。课堂育人不再是施教者个人行为,而成为有组织的全员、全课程行为,体现为授课教师个个讲育人,各类课程门门有思政的协同育人过程。当然,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又不同于思政课的育人模式。“课程思政”并不是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化,而是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适时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机融入教学,以达到在思想道德上育人的效果。对于公安法学课程来讲,就是要在法学课堂中,发挥法学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和法学教育统一起来,把法学课堂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安法学的“课程思政”对于构建公安院校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有法学任课教师都应树立思政育人的意识,并将其内化于法学课堂,引领受教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包含着全员育人的科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类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这给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促使任课教师必须主动面对各种变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观念,积极构建基于多主体协同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智慧教育体系。施教者要学会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把学习知识、观察现实、实践历练与思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具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及创新思维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新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它并不是课程学科属性的改变,也不是课程体系的调整,或课程内容的增减,而是一种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其与思政理论课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在这种思维指引下,施教者、受教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出现了变化。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往的思政教育从未实践过的。公安法学的“课程思政”工作更需要理念变革和思维创新,要以新思维孕育新思路、以新思路谋取新发展、以新发展探索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的创新发展。

 (三)公安法学“课程思政”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课程育人实践探索 公安法学“课程思政”需要通过发掘蕴藏在法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要求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以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公安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以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一个包含着认知、情感、价值观等诸多元素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相互结合,通过挖掘法学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适时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动力,让师生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进行教学互动。由此,“课程思政”不是一项特定的活动,也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公安法学课程教师既要善于“传道授业”,更要精于“解惑”,要通过深挖法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其适时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既促进自身对法学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升课程内涵;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养成文化自觉,从而发挥出法学课程独特的育人效果。

  ①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教育与人才》2018 年第 2 期。

 - 115 -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

 把公安法学专业课的隐形育人功能与思政理论课的显性育人功能凝聚成合力,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传统上,公安法学教学注重案例分析与规范分析;基于“课程思政”考虑,在其中嵌入思政内容将会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如在介绍中国相关法律制度时,采用对比方式,讲明中国法律制度实施的特点,揭示中国法律制度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将会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果。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纪律严明、忠诚可靠、素质过硬的公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法学课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公安院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 公安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及时代特性。对公安院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仅靠思政理论课很难圆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努力把公安法学课堂打造成为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积极对预备警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育人的实效性。只有预备警官筑牢正确的思想根基,公安法学课程才能够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二)有利于彰显公安院校的政治属性,突出公安特色 公安警察院校强调政治建警,注重纪律作风的养成,注重忠诚意识的培养,注重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锤炼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公安姓党”是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体现着公安院校的根本政治属性。作为培养忠诚卫士的“摇篮”,公安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符合人民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民警察承担着惩治犯罪、维护治安、保障公平正义和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公安法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警察职业意识,铸就忠诚警魂。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彰显公安教育的政治属性,提升警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三)有利于促进公安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是新时代公安警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着力点。当前,以 5G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蓬勃兴起。新技术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新技术深度融入民生、管理及安全领域,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安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把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安姓党”体现了公安院校的根本政治属性,公安院校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属性,把讲政治贯穿于整个公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政治建警。“四个铁一般”是对公安大学生纪律责任和理想信念的更高要求,公安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更显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安法学课程教学,在帮助受教育者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让他们理解法学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升华,顺应了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使命要求,促进了公安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建构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行动策略

 一堂好的专业课是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维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关键在于深挖法学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法学课程的特点,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相关德育元素,挖掘、提炼出法学课程所蕴涵的社会、人性、思维、文化、技术等多层面的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些育人价值可以源自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科发展史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以及中国社会主义自身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学生所关心的与法学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情怀与智

 - 116 - 慧。教师在法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这些提炼的育人价值信息进行形式上的设计,使受教者接受教育,实现思政育人和课堂育人有效融合,润物细无声地达成育人目标。

 (一)发掘法学课程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任何法学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一般都包含知识、能力及素养等几个方面。这里的素养就是进行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这就是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程之中的育人目标切入点,以此引导、教育受教者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做人做事。法学课程学科知识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些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比较普通的知识,其背后常常很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需要教师去探索和挖掘,从这些课程的知识点背后挖掘出其思想价值观和内涵。

 法学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发掘法学课程中蕴含的伦理规范、价值取向,提炼其特色要素,深挖其哲学思想及科学精神,作为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思政有机地嵌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以辩证思维为导向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感悟,超越自我,潜移默化提升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探索法学课程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 我国法学学者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法文化中的智识资源发掘,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起云涌,我国法学学者大力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创新,以及研究方法创新与研究范式创新,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法学学科发展。如刑事法学领域的刑事政策理论、社会危害性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刑事证据理论、刑事司法职权配置理论等。制度创新更是推动了法治变革的潮流,彰显了中华法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而在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法学更是在保持浓厚本土风格的基础上,迅速赶上世界法学发展潮流,达到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并肩前行。法学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国内、国际互动,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法学知识总量以爆炸式增长,理论研究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批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法学理论模型,推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法学学科更是在不少领域具有领跑能力。我国在本轮科技革命走在了世界前列,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法院、智慧司法高歌猛进,逐步建构起了回应“未来法治”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法学学科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思...

篇七: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区域治理 RULE OF LAW 法

 治作者简介:韩晓恩,生于1978年,法学副教授,民商法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法学。法律课程如何在公安职业教育中体现思政要素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韩晓恩摘要:思政教育元素贯穿于公安职业教育的法律课程中,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的,熟悉思政元素融入法律课程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规范化标准,强化与其他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充分挖掘法律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育人。关键词:思政;法律;公安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0-0054-000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精神以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的会议精神 , 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 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安职业教育政治建设方针 。

 在此背景下 ,法律课程的思政教育如何贯穿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 充分发挥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合格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 是法律专业教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 因此 , 法律课程融合思政要素并贯穿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明确 , 才能大踏步向前进 。

 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 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 是我们公安教育的目标 ,更是公安职业素养中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所以 ,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公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 也是我们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落脚点 。

 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就明晰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培养目标 , 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就明晰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与设计、教学形式、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及组织实施方法等内容 。因此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 要把“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公安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认识来抓 , 把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 作为检验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 , 始终坚持公安教育姓“党”的基本原则 , 将“忠诚”“敬业”等公安队伍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职业道德等精神资源输入给学生 。二、挖掘课程内涵资源,厘清法律课程思政核心作为一名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 , 我认为在法律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元素十分必要 ,也是法律课教学的根本 。

 可以这样说 , 法律教育从来没有和思政教育分过家 。

 法律课程所倡导的法治精神与课程思政的精神要义高度一致 , 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高度契合 。

 法律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规范、公平、正义、法治、人权、服务等观念 ,正是课程思政所倡导的 。

 因此如何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 , 深挖法律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 , 对培养有思想、有品德、有素质、有担当的“德法兼修”的公安法律后备人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我个人认为法律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彰显出的思政要素应凸显以下几点:(一)规范化执法的理念法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规矩、规范 。

 法律课程是教会学生规矩意识、规范意识的重要载体 。

 在学习法律知识时 ,学生学会的不只是法理、法条、法规 ,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形成的崇尚法治、遵守法律、规范执法的职业意识 , 而这些意识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精神不谋而合 。

 所以 ,教师只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稍加创新 , 思政效果就可以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价值意识里去了 。(二)人权保障的理念人权保障是法律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 ,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法制体现 。

 法律课程教学既讲义务 , 也讲权利 , 既讲罪罚 , 也讲人权 。

 因此通过法律课程知识的输入与阐释 , 让学生牢固树立“人权”意识 , 在履行执法职能、适用法律处理纠纷的过程中 , 既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适用法律 , 又要懂得对人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基本尊严的保障 , 从而在刚性执法中植入“人文”的力量 , 体现出公安机关法治、公正、文明的社会形象 。

 所以 , 引导学生形成人权保障的使命和职业责任担当 , 才能真正实现打击犯罪 , 维护社会公正的职业精神 ,再一次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教育中所强调的程序意识 , 规范意识 ,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底线思维、整体思维和大局思维 , 契合德育的要求 。(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 , 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公安职业一直视“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法律教学更要牢牢服务这一宗旨 。

 公安工作不仅仅是执法办案的工作 , 更有依法、依规完成社会管理、治理的工作 , 而人民群众对于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也是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就是要时刻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 ,积极履行人性化服务 , 执法、管理中“以人为本” , 比如浙江诸暨枫桥派出所密切联系群众 , 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 , 坚持依法管理 ,不断提高公安工作效率的精神 , 就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 , 从而践行“人民至上”的德育要求 。三、完善教学组织保障,落地思政教育实效组织保障是落实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让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 就要不断注重完善教学组织保障(一)不断加强法律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教育教育活动的主体 , 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点 。

 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 , 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 ,这不仅是对专任思政教师的要求 , 更是对公安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 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 我个人认为厚植教师深厚的家国情怀十分重要 。

 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 , 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 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热爱 , 对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我们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而教师深厚的家国情怀就是塑造这些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因素 。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 , 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 , 所以我们要用教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来影响和培养他们的思想 , 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 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 , 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 也是我们公安教育工作者“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 。(下转第 105 页)。

 。. .。

 。

 105CASE 案

 例 区域治理灾害 。四、实例探析(一)工程概况本文以某公路改建项目为例展开分析 。此项目沿线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中寒武统(∈ 2)、奥陶系(O)、二叠系石盒子组(P1-2sh)、中上更新统(Q2-3eol)、全新统(Q4p1)

 。

 评估区地层岩性从上往下为新生代第四系残坡积粘土 , 厚度较大 , 约100m 左右;100m ~ 250m 深处含数层中、粗、细砂和粉质粘土;300m ~ 500m 为粘土及砂卵石层 。

 主要出露风积黄土 , 表面覆盖有层厚约 0.5m 左右的腐殖土、黑垆土 。(二)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根据野外调查分析 , 评估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不稳定斜坡 , 不稳定斜坡 B01 位于改建公路 K7+510 ~ K7+750 段路北 。

 为一人工取土形成的黄土不稳定斜坡 , 该点分为两段 , 中间隔 4m 左右 , 高约 4m , Ⅰ段宽约15m , Ⅱ段宽约 30m , 坡向 330° , 坡度约85° , 近直立 , 坡面植被不发育(剖面图见图2、平面图见图3)

 。

 根据该斜坡现状形态、稳定性、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综合评估 , 该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弱 , 危害程度小 。(三)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根据工程施工设计资料 , 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以填方为主 , 仅仅在 K22+989.890 开挖路堑 , 总体路堑深度不超过 4m 。

 最大填方段位于 K12+033 ~ K12+400 段 , 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 4.2m , 目前已有浆砌石挡墙做支护 , 因此预测评估认为 , 公路工程线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 , 危险性小 。根据调查显示 ,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两处取土场 , 取土所产生的边坡高度约4m~5m , 坡高较小 , 坡体由黄土组成 。

 因此 ,预测评估认为取土场运营中产生崩塌并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小 , 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该区地形平坦 , 现场调查仅发现一处土质不稳定斜坡 , 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 现状评估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在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 遭受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

 因此 , 综合评估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2)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 在自然条件下工程建设场地为适宜 。(五)防治措施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 , 做到“边施工 , 边治理” , 减小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在工程建设过程建议合理确定开挖边坡的坡度 , 对垫方形成的边坡进行必要支护;对已有的不稳定斜坡 , 建议做好支护 , 修建浆砌石挡墙 。五、结语综上所述 , 高速公路建设中 , 往往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 , 极易引发各种边坡地质灾害 , 严重威胁区域安全 。

 对此 , 做好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十分重要 ,需科学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判断灾害类型、做好风险分级与评估总结 , 为灾害预防、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1]马静雯,蓝常勇,赵言文,莫舒云,何德银 .321 国道雁山段地灾危险性评估探讨 [J]. 冶金与材料 ,2019(3):129-130.[2] 裴雪玲 , 李开鹏 . 某建设项目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6):231-2321.[3] 杜 敏 , 闻 德 保 , 周 苏 娅 . 基于 GIS 的 公 路 边 坡 地 质 灾 害 危 险 性 评价 [J].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2018,15(4):62-68.[4] 谷丛楠 , 李立伟 , 陈利贞 . 天津市某公路边坡滑塌地质灾害特性与治理 [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34(4):149-150.图 3

 平面图(上接第 54 页)(二)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规范化标准课程思政一直在建设 , 也必将长期建设 ,既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 也是我们必须要特别注重思考和深挖的工作 。

 因此 , 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组织保障这一制度取得实效 ,确保其贯彻在公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要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规范化标准 , 让教师们可供参照和学习 , 并力争完善和提高 。要加强思政内容与公安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科研保障 , 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和构建自己课程的思政模式和体系;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综合运用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的方式 , 去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自觉提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 不断提升和完善法律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思政教学质量 。(三)各学科、各专业协同发力 , 强化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是全方位、全课程的教育 , 我们在充分挖掘法律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 还应该进一步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 建立高效的沟通协同机制 , 打破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学壁垒 , 同心发力 , 同向而行 , 真正做到各种思政资源优势互补 , 从而全方位思政、全流程思政 。

 同时 , 我们始终强调公安法律教学的灵魂在于实践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我们不能简单通过课堂教育就可以灌输我们理念 , 我们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思政教学的魅力 , 在课程内要持续推进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要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 ,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课程外要综合运用主题演讲、学生论坛、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沙龙、模拟教学等活动形式 , 巩固思政内容教学效果 , 不断丰富公安专业法律教学的课外实践 ,强化社会认知 , 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 ,将法律课程中思政内容和创新形式不断贯穿到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始终 。总之 , 将法律课程的思政教育贯穿公安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个系统而整体的工作 , 应坚持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 , 牢牢把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 充分挖掘思政课和公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1] 程舒通 .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诉求、价值和途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693(05):73-77.[2] 刘泳梅 . 如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J]. 新校园 ( 上旬 ),2017(4):94-95.。

 。. .。

 。

推荐访问: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法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