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核舟记》语文教案【10篇】【完整版】

时间:2023-01-08 11:35:07 来源:网友投稿

《核舟记》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核舟记》语文教案【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核舟记》语文教案【10篇】【完整版】

《核舟记》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2: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横卧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

  (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核舟记》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古今词义的异同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

  (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

  二讲读新课。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

  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之分。

  初*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

  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

  以上四节是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

  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

  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

  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

  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指名学生归纳的写作特点。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五课堂作业

  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现在说“叫做”。“2”句中的“贻”,现在说“赠、送”。“3”句中的“髯”,现在说“胡子”、“胡须”。“4”句中的“夷”,现在说“*”。

  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

  [参考答案]

  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

  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幅”);“2”,词序也相同(数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不同,现代汉语要说成“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词和数词的位置要倒过来,并在数词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

  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5、6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七课外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2.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大苏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核舟记》语文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 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 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泛:泛舟。黍:黄米。径寸:长一寸。罔不: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轩:高起。敞:开敞。相望:相对。糁:涂。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卷端: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诎:屈,弯曲。历历:清清楚楚。楫:船桨。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静。夷:*。叔远甫:字叔远。了了:清清楚楚。丹:红。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核舟记》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诎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

  (5)课文*。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布置作业。

《核舟记》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核舟记》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核舟记》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

  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核舟记》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学生展示“核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三位学生读,正音:

《核舟记》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学生齐读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三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推荐访问:语文教案 核舟记 《核舟记》语文教案【10篇】 《核舟记》语文教案1 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