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枣核》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枣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枣核》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枣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5、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网页贺卡内容。
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
《枣核》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枣核 《枣核》教学设计3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1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