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31 2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地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5.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

  ②

  16.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17.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18.作者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四)13.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14.时间顺序 15.举例子。例子主要在第②—⑤段 列数字: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 3 倍。 打比方 :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16.不能删除。 “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18.言之成理即可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2

  ⑴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⑵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⑶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⑷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⑸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⑹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⑺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⑻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3.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第⑻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6.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答案:

  1.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2.时间顺序

  3.①举例子 例子主要在第⑵~⑸段 ②列数字 例:1)“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2)“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表时间的词语不属于列数字)③打比方 例:“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4.不能删除。“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xx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2分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3分

  【答案】

  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3、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

  4、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2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xx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2分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3分

  【答案】

  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3、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

  4、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地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5.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

  ②

  16.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17.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18.作者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四)13.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14.时间顺序 15.举例子。例子主要在第②—⑤段 列数字: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 3 倍。 打比方 :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16.不能删除。 “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18.言之成理即可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 (菁选5篇)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1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 寒武纪大爆炸 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阅读题: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 果真如此 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示例: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3、示例: 果真如此 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4、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2

  ⑴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⑵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⑶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⑷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⑸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⑹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⑺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⑻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3.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第⑻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6.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答案:

  1.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2.时间顺序

  3.①举例子 例子主要在第⑵~⑸段 ②列数字 例:1)“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2)“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表时间的词语不属于列数字)③打比方 例:“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4.不能删除。“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3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 寒武纪大爆炸 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阅读题: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 果真如此 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示例: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3、示例: 果真如此 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4、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4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2分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3分

  【答案】

  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3、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

  4、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生命与气候说明文阅读答案5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地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5.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

  ②

  16.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17.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18.作者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四)13.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14.时间顺序

  15.举例子。例子主要在第②—⑤段 列数字: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 3 倍。 打比方 :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16.不能删除。 “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18.言之成理即可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3)

——生命与气候的阅读题答案

生命与气候的阅读题答案1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7.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答案示例】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8.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示例】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9.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示例】“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10.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答案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敬畏生命》的阅读答案3篇

《敬畏生命》的阅读答案1

  ⑴弘一法师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⑵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最让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份量。

  ⑶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⑷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着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⑸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跑步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刹那以它们为跳板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煮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鳝鱼;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⑹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文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民。

  ⑺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危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1.文章第一段说:“总是为弘一法师对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根据文意写出其中“怜悯”与“敬畏”的具体内容。

  “怜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说“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这种感觉”指什么?为什么在别人眼里会显得很可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关系看,第⑸段写撒哈拉沙漠中的骆驼,跳悬崖的老羚羊,油锅中被煎煮的鳝鱼,望着陷阱中死去的小狼的母狼,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⑹段关于丰子恺的故事证明了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狼、老鼠、毒蛇、蝎子等,这是一些会给人类造成伤害的,令人恐惧、厌恶的动物。对于这类生命,是消灭之?宽容之?还是保护之?你赞成哪种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怜悯”指的是:不无辜伤害弱小生命。“敬畏”指的是“再三叮嘱”弟子不伤害无辜的弱小生命。(意思对即可)

  2.怜惜老鼠,因为在人们眼里,老鼠是可憎的、该死的,所以,作者的自责心情,会让别人觉得可笑。(意对即可)

  3.说明世界能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能处处时时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是因为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意思对即可)

  4.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意对即可)

  5.消灭之:这些动物给人类造成伤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去消灭它们,也是很自然的。

  宽容之:虽然这些动物给人类造成伤害,但它们也是自然界中的生命,也是有生命的神圣性,应宽容之。

  保护之:每一物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那些数量减少的物种,必须保护之,如某些毒蛇。(赞成哪种做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敬畏生命》的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4分,每题2分)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小题1: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小题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参考答案:

  小题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小题2: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来概括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分析“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原因。

《敬畏生命》的阅读答案3

  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作依米的小花。那里炎热的气候和干旱的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却是例外,它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在那样的热带气候当中,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得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它才吐蕊。让人惊叹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积蓄、扎根才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一起枯萎死亡。

  这种花在当地象征着一生一次的美丽和一生一次的辉煌。虽然只有一次,但它无怨无悔。依米花一生都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仅仅是为了两天短暂的花期。它的美丽让我们无法想象这需要怎样的顽强和耐力。

  茫茫戈壁与一朵娇小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六年的风霜雪雨只为两天的尽情绽放,这是生命的一种极致,把生命波澜壮阔的一面浓缩成悄无声息的短暂美丽。

  试想茫茫天地间,风沙随时可以肆虐它,动物随时可以吞噬它,虫子随时可以咬蛀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米花是脆弱的,然而它还是挺住了。我想,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一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它薄薄的花瓣绽放着生命最亮丽的光彩。我们可以藐视一粒种子的沉默和卑微,但不能藐视它一生一次的开花和美丽。

  小小的依米花是插在非洲戈壁上的一杆杆旗帜,是流动在非洲戈壁上的一朵朵彩云,是燃烧在我们视野里的一盏盏火把,执着而又热烈,*凡而又绚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一样的,只是更多的人后来终身像荒原上的野草一样,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姿态,一样的高度,自己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绿上一段时间,然后枯去。有的人却像依米花一样,尽管卑微,但在命运无常的岁月里,依然不懈地抗争,然后开出自己的花朵。

  敬畏生命的依米花,让人敬重!

  1.联系上下文,将第4自然段的句子补充完整。

  2.依米花让人惊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依米花让人敬重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第.6自然段,我们明白了世界上的人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

  2.让人惊叹是五年扎根,六年吐蕊,四色花瓣,两天花期。让人敬重是依米花在困苦磨难过后,依旧顽强的“把美丽舞蹈给命运,把绚丽绽放给世界”。

  3.怕吃苦的人 勤劳的人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生命建筑”阅读答案3篇

“生命建筑”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接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时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6.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做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大脑的功能,能感知和判断建筑物状况,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7.文中的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8.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能大大延长建筑物的框架结构的寿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接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参考答案:

  6.C(“生命建筑”这个概念应包括五个要点,感知、判断、反应、自我保护[调节与控制]和自我修复功能,ABD三项都有遗漏。)

  7.A(原文:“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不是说“为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

  8.B(原文的意思是“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

“生命建筑”阅读答案2

  让建筑拥有生命

  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②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 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③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④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 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⑤让建筑拥有生命,这已不是梦想。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15.第4段中写道在建筑物中填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和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其作用是什么?

  16.根据文意,简要解释生命建筑。

  1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科学家们为他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2)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

  18.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之前,取得了哪些令人振奋的结果?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

  参考答案:

  15.具体说明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的功用:能迅速改变建筑物内阻尼物的质量和振动频率,以此抵消建筑物的震动,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功能。]

  16.具有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的建筑。

  17.(1)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和执行器。

  (2)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

  18、(1)把光纤维直接埋进建筑物,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并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2)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细菌与安全》阅读答案3篇

《细菌与安全》阅读答案1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

  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

  3.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参考答案]

  1.吃的有害细菌越少,身体越安全。

  2.不排除将来会有更有效的杀死细菌手段的可能性,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准确。

  3.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说明加热在牛奶加工中的杀菌作用。

  4.说明加热是杀死细菌、保证食品安全的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方式。

  5.经常清洁厨房、冰箱;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减少食物的存放量,吃多少做多少;对食物一般要高温烹调。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农妇与鹜阅读答案3篇

农妇与鹜阅读答案1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野鸭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妇不忍市之(卖)

  B.似哀鸣,熟视之(仔细)

  C.频频颔之(点头)

  D.频频颔之,似谢(道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疑其受创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B.于河边拾薪不戚戚于贫贱

  C.且日产蛋甚多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D.熟视之,乃鹜也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4分)

  (1)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2)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小题4】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C

  【小题3】(4分)(1)妇人走近鹜(野鸭),看见它的双翅血迹斑斑,怀疑它是受了伤。

  (2)过了两年,农妇家发了笔小财,这大概就是那受了伤的野鸭的报答吧。

  【小题4】(4分)多做善事,必会得到回报。妇人救了那野鸭,野鸭日后率领一群鸭来到农妇家,报答她的救命之恩。(启示2分,事例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似谢的谢应是告辞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 A.都是代词,他 B.在/被C.况且/并且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1)就:走近,靠近。(2)小裕:发了笔小财,盖:原来是,大概是。创:受了伤。报:回报。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讲了妇人救了那野鸭,野鸭日后率领一群鸭来到农妇家,报答她的救命之恩的故事。说明多做善事,必会得到回报。

农妇与鹜阅读答案2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②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骛(wù):野鸭子。②盖: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①妇就之( )

  ②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熟视之,乃鹜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①靠近 ②离开

  2.(农妇)仔细地察看它,原来是骛。(意对即可)

  3.好人有好报。(意对即可)

  【试题解析】

  1.试题分析:就,一词多义,靠近。去,一词多义,离开。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2.试题分析:翻译熟视之,乃鹜也时,要注意把熟(仔细)、视(观察,看)、乃(原来)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试题分析:农妇救了一只受伤的野鸭子,野鸭为了报答农妇的救命之恩,就领着自己的同伴在农夫家产了很多蛋,农妇把这些蛋孵化成小鸭子,并因此而过上了好日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或者人要知恩图报。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道理:好人会有好报,或人要知恩图报。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8)

——孩子与鸟儿阅读答案3篇

孩子与鸟儿阅读答案1

  孩子与鸟儿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立即,有两只大的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的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的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的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得意的事。

  “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

  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炊烟( ) 战栗( ) 悲悯( ) 杳无所见( )

  18、“箪食壶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文中说“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作者用这个词语重在表现孩子们看到小鸟时怎样的情态?(3分)

  19、文章的题目是“孩子与鸟儿”,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却充满感情的描写了美人蕉,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看到两只大的麻雀喂食的情景,山山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连忙放飞了小麻雀。你认为山山悟到了什么?(4分)

  21、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有关“孩子与鸟儿”的故事。不超过50字。(4分)

  2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晴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23、“三雀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这是属于鸟儿的幸福;“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颈项”,这是属于孩子的幸福。请结合生活经历或读书积累谈一谈你对“幸福本质”的体会。(4分)

  孩子与鸟儿阅读答案

  17。(1)chuī (2) zhàn (3)mǐn (4)yǎo

  18。本义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或酒浆(形容百姓用用箪盛饭、用壶酒浆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作者用这个词重在表现孩子们欢迎小鸟时兴奋、欣喜和热闹的情态。

  19。围绕“以美人蕉花朵萎落,将籽粒留在枝头,来体现生命依赖神圣的爱代代相传的.中心意思”回答。

  20。围绕“小鸟需要它的家人养护,应放飞小鸟,让它与家人团聚”回答。

  21。示例:“我”捡回小鸟,孩子喂养小鸟,目睹大鸟冒险给小鸟喂食,被感动而放飞小鸟。

  22。开头围绕“以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出祥和柔美的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铺垫”回答。结尾围绕“以柔婉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偕飞去,与孩子紧紧相依的喜悦幸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祝福”回答。

  23。围绕“像小牛一样与家人相亲相爱”或“在长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回答。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9)

——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

生命的礼物阅读答案1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bīn pín)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xiang shǎnɡ)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 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 只是 我这样老的器官 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给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缺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中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残酷( )

  延续( )

  激动(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画波浪线处“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另一种形式”是指____________。

  (6)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只是 我这样老的器官 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2)bīn shǎnɡ

  (3)仁慈 中断 *静

  (4)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5)指儿子身体的一部分在另一些活着的人体内。

  (6)意思是母亲也想在自己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扩展10)

——谦虚与虚伪阅读答案

谦虚与虚伪阅读答案1

  ①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②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③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④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⑤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⑥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⑦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⑧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1、选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⑦段论证过程中的三个层次。(6分)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选文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文章的论述的话题。

  B、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康有为的例子具体论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不能进步”的观点,有说服力。

  C、选文第⑦段中“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仅仅是起到提醒注意的作用而已。

  D、“间不容发”一词准确突出谦虚与虚伪之间距离很小。

  答案:

  1、谦虚是美德,但必须出之以真诚,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2分)

  2、谦虚是*的传统美德(2分);东西方对谦虚的不同态度(2分);如何把握谦虚的分寸(2分)。

  3、C(3分)

推荐访问:气候 答案 生命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篇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