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3篇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关键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能有这次和你们共同学习的机会,你们高兴吗?(高兴)。好,让我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出色地表现自己,勤动脑、积极发言。
请看这,有两道题,(57÷4 136÷8)谁能做出来?
1、指名笔算。
2、口算:(其他同学来完成口算)
120÷60=480÷80=240÷60= 270÷90=
122÷30≈ 720÷81≈ 640÷82≈ 357÷60≈
(师:约等于6,你是怎么想的?)
很好,同学们口算的真不错,请看这两道题,第一题是哪位同学做的?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5除以4,(师:这是5个十除以4,十位上商上1,好接着说)余下一个十,7落下来,17个一除以4,个位上商4余1。所以商是14余数是1。
第二题谁做的?好,你也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2:1除以8不够除(师:1除以8不够除也就是不够商一个百,就看前两位)13个十除以8,十位上上1余5,6落下来56个一除以8,个位上商7,所以商是17。
总结:恩,刚才我们笔算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大家做的不错,知道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们是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请看大屏幕。注意听完后看看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阿姨,这里有什么书?
图书员: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老师: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140本故事书,还是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边说边出示字幕)
谁来说一说,刚才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生1:我知道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生2: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生3: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恩,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在这还发现了两个数学问题
屏幕出示两个问题。
学生读题:
(1)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这两个问题你会求吗?谁能把算式列出来?(指名说)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92÷30 140÷30问:你们同意吗?(同意)
板书后,问:这里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指名说后师小结: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看总数里(指着92和140)有几个30,那就可以分给几个班,所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1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指名说)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2、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 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 改正错误之处。
3> 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看清题中数据。
2> 独立完成。
3> 集体订正。
4> 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4)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2、例3、例4。
教学目标
1崩斫狻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和竖式书写格式。
2迸嘌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迸嘌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探索意识。
导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计算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学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
导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播放动画:数字王国的成员1,2,3,4,5,6,7,8,9依次出来了,最后出来的是0,它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跳个舞,自豪地说自己的本领多。)
教师:0的本领真的很多吗?小朋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1: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学生2:0可以表示起点。
学生3:0加上一个数,仍得这个数,如0+5=5……
教师:0还有一样本领,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习你就会知道0还有一样什么样的本领了,请接着看动画。
二、探究新知
1鼻缮枨榫埃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1)播放6只小白兔采蘑菇的动画。
(2)教师:一共有几只小白兔采蘑菇,*均每只小白兔采多少朵蘑菇?怎样列算式呢?
(板书:0÷6)
教师:想一想,0÷6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刚才我们结合图知道了0÷6=0,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道题。(出示:0÷20÷5)
教师:算一算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发表意见。
(5)规律。
教师:观察以上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被除数都是0,商也是0,除数却不同……
教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得到一个结论吗?同桌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然后告诉大家。
学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教师:有没有补充?
学生:除数不包括0。
教师:为什么要除以不是0的数?
学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除以0的商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2碧骄可讨屑溆0的除法,“406÷2”
(1)教师:你能估计406÷2大约得多少吗?
(2)学生尝试计算406÷2,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情况。
①分组贴出竖式,派一人汇报交流情况,同组的可以互相补充。
②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师可以追问:“商的十位上可不可以不写0,
为什么?”
(5)看出现的两种竖式。
再次讨论怎样写更好,说明理由。
(6)引导把笔算的结果与估算比较。
(7):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零,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所以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占位。
3苯一步探究商中有0的除法,“624÷6”
(1)出示情景图观察。
(2)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6分打624个字,要求这位阿姨*均每分打多少个字?
教师:该怎样列算式?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24÷6。
(4)教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阿姨*均每分大约能打多少字?商是几位数?
学生:每分大约能打100字,商应该是三位数。
(5)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这道题。
(6)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在同学们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两种情况
教师:请同学们把你的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判断哪种方法正确?
学生:我认为第2种方法正确。
教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学生: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因此要在十位商0占位。
(7)教师:通过这道题的讨论,你知道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商0占位。
三、练习与应用
1笨翁没疃:做游戏(第72页)
(1)用卡片组成三位数。
(2)用组成的三位数除以我卡片上的数计算。
2绷废笆三第1题
6丿6487丿4585丿7552丿512
(1)先估算。
(2)再独立笔算。
(3)展示、评讲。
四、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1)
——《笔算除法》教案5篇
《笔算除法》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1比*,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61218=34
34
18)612
54
72
72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出示例6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92 9、10
《笔算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笔算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习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 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笔算除法》教案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笔算除法》教案5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1比*,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61218=34
34
18)612
54
72
72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出示例6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92 9、10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2)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5篇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3、笔算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自主练习计算题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不用计算,能够正确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出商的位数。
教学难点
不用计算,能够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提高技能。
口算下面各题:
80÷2=÷5=84÷2=4×6=
58-54=2800÷7=2400÷6=60÷8=100÷2=
20-18=17÷2=63÷3=6300÷9=5600÷8=
二、加强比较,得出结论。
1.提问: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做笔算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2.想一想: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所得的商一定是两位数吗?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3.出示黑板上的两组题。
第一组:156÷3=434÷8=
第二组:565÷5=863÷7=
(1)指名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集体订正,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第一组:
156÷3=52434÷8=54……2
第二组:
565÷5=113863÷7=123……2
(3)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4)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这两组算式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所得的商的位数不同。
第一组所得的商都是两位数,第二组所得的商都是三位数。
由于第一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所以所得的商是两位数。而第二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所以得到的商是三位数。
(5)思考:商的位数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使学生明确商的位数与被除数有关系。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6):判断商是几位数关键看被除数,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除数相等或比除数大,那么高的位数就与被除数的位数相等。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不用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
2.数学游戏。拿出0~9的数字卡片,任意抽出4张编成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试题,并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谁编得快,判断也快。同桌两个同学完成。一人说题,另一个人判断。每人最少说3道。
3.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6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几?
()97÷9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几?
()810÷9的商是三位数,()里能填几?
四、: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P15第2题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笔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商的书写位置以及试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交流展示
1、争当小小口算家。
90÷30= 3 360÷30= 12 840÷40= 21
200÷50= 4 270÷90=3 720÷90=2
120÷40= 3 600÷19≈ 30 900÷31≈ 30
2.( )里最大能填几?
30×( 2 )<85
40×( 4 )<180
50×( 5 )< 251
2 新知探究
(一)学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1、教学例1
有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出示预习提纲:
(1)求可以分几个班应该怎样解答?
(2)笔算时,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不理解,请小棒摆一摆。)
(3)请这道题的横式和答填写完整。
想:求92里面有几个30,用除法解决。
92÷30=3(个)……2(本)
答:可以分给3个班。
2、练习。
(二)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例1(2)有140本故事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学生尝试完成,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师: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笔算时,商几?你是怎样试出这个商的?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呢?
140÷30=4(个)……20(本)
(三)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竖式。
师:第一道题被除数是两位数,第二道题被除数是三位数,除数是相同的,为什么商都写在个位上呢?
3 巩固提升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吗?
第一关:“病题我来医”。
420÷60 = 85÷40 =
78 ÷ 20 = 364÷40 =
第二关:“问题我来解”。
1、在 “阳光体育”活动中,体育张老师带200元钱去买足球,每个足球30元,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200÷30=6(个)……20(元)
答:可以买6个足球,还剩20元钱。
2、油田一小四年级有260名学生,准备租车去心品实验基地。每辆客车限坐40人,需要租几辆客车?
260÷40=6(辆)……20(人)
6+1=7(辆)
答:需要租7辆客车。
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小了商就对。
板书
笔算除法
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几个班?
92÷30=3(个)……2(本)
答:可以分3个班。
有140本故事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40÷30=4(个)……20(本)
答:可以分给4个班 。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2.情境引入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认为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3)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2、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 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 改正错误之处。
3> 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看清题中数据。
2> 独立完成。
3> 集体订正。
4> 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4)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4)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5篇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1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小组为单位,最内选适当的题目列出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与复习,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准确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5)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5篇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笔算除法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前两天刚刚学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对于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基本的笔算方法都已初步形成。本节课笔算中重点要解决的是: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形。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应该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学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创设生活情境,将枯燥无味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如:以小梦和小欣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这样做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本节课,我始终本着尊重主体、相信个体的原则,让学生始终参与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在突破“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商也要相应地写在十位的上面”这一重难点时,我没有加重老师讲的力度,而是留给学生充分地探求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先充分讨论,如果,把这三个问题思考清楚了,难度也就降低了,再在讨论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尝试试做。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讨论、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不仅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说话空间,在学生笔算除法时,允许他们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这样,就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地归纳出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新课标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对结果先行估算,然后再进行笔算,这样,就将估算与笔算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作用,感受到估算的应用价值。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虽然重视了估算教学,但是当学生求出了准确商后,并没有将估算的结果和准确的结果进行对比,也因此使学生没有很好地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以及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2、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在探究新知的环节花费了过量的时间,造成练习量少,练习的形式单一,并且,学生课堂练习出现的错题没有时间及时纠错。
3、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练出一笔漂亮的粉笔字。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2
《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课的开始,我每节课前都与学生进行大量的对口决,并进行听算,吸引学生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大部分的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活跃,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学生能快速反应,并能听、算结合提高了口算的能力。另外在学习新课前先让学生笔算两道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引起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探究新知,先出现主题图(学生植树),让学生用三名话说出图中信息,教师板书完整道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2÷2=?老师问:猜一猜,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大胆的说出来:有的同学说是20,有的同学说是21。那到底应该怎样算呢?我让学生思考口算应该怎样算?学生能回答:40÷2=202÷2=120+1=21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接着让学生边摆边说,这一环节学生很顺利,而且小组讨论汇报时有几个同学回答特别好,把4捆小棒也就是4个十*均分成2份,每份是两个十,再把2根小棒也就是2个一,*均分成2份,每份1个一,合起来每份是21。我接着提问:你们能试着用竖式方法计算吗?学生试做,我在下面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组合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坚式进行独立试算。5分钟过后,我走到黑板前讲解,强调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刚才摆小棒时的思路,先分的什么?(整捆的)写竖式时,要先从什么位开始算起呢?接着请几个会做的同学讲解,说算理并板书,然后带着做练习。最后独立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且学生因为是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所以整节课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活跃。
大多老师都喜欢上计算课,有的认为计算课简单,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认为只要讲清例题就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其实要上好一节计算课并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会:
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
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课堂中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时,出现的情况与课前调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观察*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3、做、说、评、改相结合。
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采用多种形式说一说,对做法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相关能力也得到培养。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3
一、做好学习前的复习准备。
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了。教学前,可以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并选取一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二、关注例题侧重点,提高探究针对性。
例1的侧重点是试商方法、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例2的侧重点是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教学中要围绕重点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凸显思维主线,提高探究实效性。如教学例1时,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说明商写在个位上的道理,教学例2时,可以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对比,如13÷4,把学习经验迁移过来,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
三、加强说理训练。
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算法,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加强学生结合直观图说分的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92里有3个30,所以商3”的道理,同时更清晰地理解“商写在个位”的道理。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4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按试商的难易,先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再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整堂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上的比较顺,学生配合的也较好,我想他们说的他们基本上都能说出来,大部分学生都会计算,教学目标以基本按时完成。今天是我从教以来第三次像模像样的上公开课,与前两次相比,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回过头来重新反思这堂课,我努力体现几下几点:
1、创设购书情景,让计算教学融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了体现估算的需求,我将例题中的84改为90。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试商的过程,我将例题中的196改为195,39改为38。因为很多学生知道要上公开课会事先去看书,并记住商。
3、试商与调商即是本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反复的说试商的过程,又安排了专门的试商训练,调商也一样。试商调商的巩固率较高,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5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儿要涉及到试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学生的作业错误率较高,计算速度也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掌握试商、调商的办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有让孩子明白:我们一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办法,这样有时正好,有时却需要一次、两次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为了教学方便,我通过查找料,整理了一些试商方法,如下:
(1)同舍同入法:把被除数跟着除数一起舍或入,然后试除,例如,112÷28,如果把除数看作30,则被除数看作120(同入);如果把除数看作20,则被除数看作100(同舍)。
(2)三段法:把除数首位的下一位数划分为三段:1、2、3为下段;4、5、6为中段;7、8、9为上段。下段,上段按四舍五入法试商,中段看中间数试商(即除数是几十四、几十五、几十六时,看作几十五去试除),用中间数试商,需要熟记中间数的倍数,要求较高,一般,仅当除数是十几、二十几、三十几时,中段才用15、25、35去试除。
(3)口算法:有些除法的商很容易由乘除法的口算得到,例如:75÷ 15,商是5;100÷ 25,商是4。
(4)同头无除试商法:当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相同如:843÷85(即“同头”),但前两位又不够除(即“无除”)时,一般可以用9或8作初商,例如,112÷13,初商9,商过大,再改商为8,当除数是几十而又同头无除时,还可以按除数与被除数前两位的差找商:差1、2试商9,差3、4试商8,差5、6试商7,差7、8试商6,初商过大再改商。例如,112÷14,14和11差3,试商8。
(5)折半法: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或4去试商。例如,247÷ 46,被除数的前两位24比除数46的一半稍大,用5作初商,又如,227 ÷46,被除数的前两位22比除数46的一半稍小,用4作初商。
(6)类推法: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有时可以根据已经求出的某一位上的商来判断另一位上的商。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6)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3篇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5(4)=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3(2)=*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5(4)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5(4)=35(千克)
4、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3(2)。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5(2),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5(2),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5(4)=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3(2)=*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5(4)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5(4)=35(千克)
4、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3(2)。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5(2),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5(2),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5(2)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想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破度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通过看图,找等量关系,巩固了学生的分析思路;通过三类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类题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对于学生分析和解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都会做到:抓住特点,学而不乱。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7)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口答:
1、24是50的几分之几?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几分之几?
提问: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求?
每个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2)掌握什么是达标率.
(3)怎样求达标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120/160×100%
=0.75×100%
=75%
(二)教学例1(2)
学生自学85页教学内容,了解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提问:
什么叫发芽率?(发芽率是求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这三种.种子哪种.种子的发芽率高?(大蒜发芽率高。)
让学生感知发芽对农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三)其它百分率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命中率=命中球数/投球总数×100%
岀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二十的1至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2、从达标率到出油率,拓宽知识面。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练习十九第2-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r=4分米d=10厘米r=6米d=14米
2、引入谈话。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的面积计算。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要求:“铁饼投掷圈的面积比铅球投掷圈的面积大多少*方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直径怎样求出圆的面积?
2.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根据圆的周长怎样求出圆的半径呢?
3、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要求圆桌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根据哪个求圆桌面的半径?
4、完成练习十九的第5题。师追问:圆的面积和周长是怎样算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的,有时需要计算它的面积或周长,谁能说说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6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7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9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能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整百数和一千;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回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上午数量大约是几百,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难点: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演示幻灯片
问:小朋友,计数器上的数是多少?8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演示幻灯片
问:现在是多少?90里面有几个十?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问:这三个数都是几位数?
3、演示幻灯片
问:这是多少?100是几位数?100里面有几个十?那么100里面又有几个一百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二、学习新知
1、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
(1)幻灯片演示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么三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那六板呢?八板呢?
(2)讲述:刚才我们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了一颗珠,是多少?那老师在百位上再拔一颗,又是多少呢?
师在百位上拔5颗珠,问:看看现在是多少?
小结:百位上有几颗珠,就表示有几个百,是几百?
(3)学生操作
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拔出400、500、700、900等数。
讲述:刚才我们XX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拔出了900,九百再添上一百是几个百?那10个百是多少呢?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你们想知道第四位是什么位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计数器,学生试读“千位”。
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十,百位上一颗珠表示一个百,那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
(4)学生尝试拔一千
请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尝试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
讲述:刚才我们直观的认识了整百数和一千,那你们想不想来写一写?
2.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
(1)对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数(看图写数)
(2)离开计数器写数(老师说数,学生听写)。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问:和老师写得一样吗?
追问:200和1000哪个最接近700?100和800哪个数最接近600?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问:看图,谁能读出上面的数?除此之外,你还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整百数,你能读出来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讲述:一个小筐能装100个鸡蛋,那2个大筐可以装多少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3.教学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幻灯片演示,问:从图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200+300=
问:你是怎样算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2+3=5,所以200+300=500
(2)因为200是2个百,300是3个百,所以2个百和3个百合起来是5个百,5个百是50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00+100=400+600=700-200=
700-400=1000-100=800+200=
500+200=500+300=500-300=
600-300=400-100=100+900=
500+500=900-300=1000-400=
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2、填空
(1)700里面有()个百,900里面有9个();
(2)6个百是(),10个百是();
(3)800中的“8”在()位上,是()个百。
四、总结
谈话: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课后可以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12页想想做做的第4、5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黄山高。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
[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生提问:位数相同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黄山和恒山比较,哪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位数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师:出一个这类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练一练。
师:欣赏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参观动物园,进动物园需要门票,只要你做36页中的练一练,你就可以得到门票,顺利进入动物园,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试一试。
师:动物园到了,咦,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原来呀,这六只小动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们决定以兄弟姐妹相称,可比来比去,比了半天,也没弄清楚谁大谁小?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按年龄的大小排好顺序吗?
(课件展示,学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把这么多数排列出来呢?
生:先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分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点击课件检验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小学生最喜欢乐于助人了,通过帮助小动物们确定身份这一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你还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四、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计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思路课件用红色虚线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确定数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
3.数学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按照题中提示的方法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和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课件出示比较方法: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 三位数
1873 < 20xx 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 四位数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 四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和“做一做”,第17页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的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口算卡片,把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制成一组练习卡片,把练习五的第2题制成卡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学生举卡片回答。
6+5=13-7=6+6=9+6=
7+6= 8+6=17-8=14-8=
6+8=6+9=6+7=15-9=
2.准备题。
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出的数。
6+( )=126+( )=146+( )=13
6+( )=11 6+( )=156+( )=1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将例1写在黑板上。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十几减9、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第l~3题。
(1)做第1题。
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
集体订正,可以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
(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系。
课间活动。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板书出第1题。随便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
3.做练习四的第2题。
教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便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
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教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
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
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定两名学生读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8)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 “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同学们猜想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48 56 24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 6×8-2 4×10+2
五、总结评价 延伸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和“做一做”,第17页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的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口算卡片,把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制成一组练习卡片,把练习五的第2题制成卡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学生举卡片回答。
6+5=13-7=6+6=9+6=
7+6= 8+6=17-8=14-8=
6+8=6+9=6+7=15-9=
2.准备题。
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出的数。
6+( )=126+( )=146+( )=13
6+( )=11 6+( )=156+( )=1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将例1写在黑板上。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十几减9、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第l~3题。
(1)做第1题。
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
集体订正,可以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
(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系。
课间活动。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板书出第1题。随便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
3.做练习四的第2题。
教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便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
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教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
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
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定两名学生读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5
一、 教材:苏教版数学第6册P17-18。
二、 课题:认识年、月、日(新授)
三、 教学目的:
1、使同学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协助同学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同学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商同学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五、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年历卡片等
六、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T:Today, I’ve brought something interesting.Could you guess what it is?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同学不难猜出是“日历”(Calendar),随后,教师出示20xx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T:同学们,我们学习一天、生活一天,我们就会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Day)字。
(2)T: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How long to go through?
同学答问后,教师板书:“月”(Month)字。
(3)T: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How long to go through?
根据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年”(Year)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Year、Month、Day)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Hour、minute、Second),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8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一、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5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填写第1竖的结果,观察4个算式与上面3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2)、完成后2题。
四、提高练习
1、指导第3题。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2、指导第7题。
(1)、看懂图画意思,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8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3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9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
1、理解等量代换数学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风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
教学重点: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换时的想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法码及相应的图片。
学具准备:水果、食物、天*、法码及其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也准备了一个,开心吗?
2、讲故事
在一个动物王国里,动物大王和他们的动物们都过着开开心心的生活。有一天,动物大王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回来,然后每只动物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想到有一些动物当收到东西时却很不高兴,后来,经过棒小猴出谋献策后又高兴起来,知道棒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吗?
3、看录像
录像内容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录像内容2:小白兔把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
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例2
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出示天*和法码)问:你知道这叫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和法码)
当天*两边*衡时,说明了天*两边的重量怎样?
(课件出现课本例题上的第一、二幅天*图)假设天*上的每个苹果都一样,你能从天*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图)下面我们再多看一个天*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表现佳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老师在电脑上做课件演示实验。
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请看:
(课件出现跷跷板图)
问:两只牛和几只羊同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玩到这里,有些动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在分东西吃和在玩时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等量代换题,学好数学可真有用啊!想学好数学吗?
三、练习题
1、两个桔子的重量等于一个苹果的重量,8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个菠萝的重量,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2、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3、2个大萝卜可以换4根大白菜,1个南瓜可以换2根大白菜,4个大萝卜可以换多少个南瓜?
4、6个冰红茶盖可以换2张闪卡,10张闪卡可以换1个布娃娃。我集齐了28个冰红茶盖,能换到一个布娃娃吗?
5、积分有礼:
每积满20分可换取一份小礼物,8份小礼物可换取4份大礼物。算一算你们小组所拿到的总积分能换到什么礼物?
四、课堂
哪个同学愿意和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的。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活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白、黄球若干等。
学具准备:
一元硬币、摸球游戏工具
教法学法: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抛硬币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以分组教学、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教法:
创境设疑——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玩中学、学中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的游戏,老师要求大家要会听、会想、会玩,还要学会合作,做得到吗?
二、玩一玩
游戏1:抛硬币
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板书:抛硬币)
师:猜猜看,我们要怎么玩?
生:把硬币在桌上一转,再用手一按,看是哪面朝上。
师:说得差不多,咱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哪面朝上。
(二位学生上台)
师: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并大声给班上同学汇报,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了,老师要抛了,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师抛硬币,台上二学生观察后给其他同学汇报)
师:老师又要抛了,再猜猜哪面朝上,跟小组同学说说看。
(生在小组内热烈地猜。师抛硬币,二生再次观察汇报)
师:谁愿意也来玩一玩?
(一位学生抛硬币,同桌猜,共进行3次)
师:好了,我们不玩了,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
生:一会儿是正面,一会儿是反面。
生:第一次是反面,后来又是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上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
师:谁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生: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游戏2:摸球。
师:(出示盒子)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看,这是什么?
生:正方体纸盒。
师:(摇一摇盒子)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吗?
生:球。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出示布袋)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布袋,每个布袋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之前,我们首先得交代几条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眼睛——
生:不能看。
师:第二,每人连续摸4次,摸出来之前其他小组成员先猜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在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摸出来以后放进去搅一搅,再摸第二次。(生积极地投入到摸球猜球的游戏中,师巡视并参与到各组的游戏中,直到各组游戏完毕)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1、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生:有时猜对,有是没猜对。
师:2、怎么这么多同学都没有全猜对呢?是什么原因呀?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球装在袋子里,看不见。
生:里面有白球和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却猜成黄球,有时摸到黄球却猜成白球。
生:里面有黄球和白球,我们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频频摇头)不可能,因为里面只有白球和黄球。
师: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中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呀,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
师:(出示另一个袋子)这里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谁愿意和老师再玩一个摸球游戏?
(一位学生上台)
师:不过这次是你摸,老师猜,好吗?
(生摸出一个球,学刚才老师的样子捏在手上。)
师:白球。
(生再摸,师再猜:白球。生又摸,师想都不想地猜:白球。)……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生:老师知道里面有什么球。
生:里面都是白球。
生:可能是一种巧合。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师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6个白球,展示给学生。)
生:(小声嘀咕)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当然每次摸出来的都是白球了。
师: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我摸出一个——
生:肯定是白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如果袋里装的是6个黄球呢?
生: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
三、摆一摆
师:老师带了一些很多乒乓球,大家看,这是白球,这是红球,这里还有一个透明空袋子,现在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听要求放球,愿意吗?
生:愿意。
师:第一个要求就是在袋子里放8个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数出8个黄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二个要求还是在袋里放8个球,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拿了8个白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有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三个袋里仍然放8个球,摸一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两种球中里各拿出4个放入袋里,台下学生再次给予掌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5个白球,3个黄球。
生:可以放6个白球,2个黄球。
生:可以放1个白球,7个。黄球……
四、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生:可能发生地震。
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
生:明天天气可能更热。
师:那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会白。
生:地球一定在转。
师: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生: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调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9)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菁选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1
一、口算题。
10×2= 8×11= 9×5= 14×1= 22×10=
5×8= 44×2= 30×6= 50×20= 120×3=
二、根据26×20=52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260×2= 260×20= 6×200=
26×2= 26×200= 2600×2=
三、用竖式计算。
10×11= 12×13= 21×20=
45×22= 83×15= 66×23=
76×4= 59×34= 68×45=
四、应用题。
1、过春季的时候,妈妈买了一箱带鱼,共14千克,如果每千克带鱼18元,妈妈要付多少元钱?
2、淘气家有28亩地,今年每亩地收麦子650千克,淘气家今年一共能收多少千克麦子?
3、植树节到了,实验中学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学校有32个班级,每班植树任务是120棵,这个学校一共植树多少棵?
4、新学期开始了,第一实验小学统一给学生定制校服,学校一共有学生200名,其中女生105名,如果每套校服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其中男生的校服钱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2
一、填空
(1)0与的三位数相乘,积等于()。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牛重()千克,合()吨。
(3)有12个△,△的个数是O的2倍,O有()个。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周长是()厘米。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6)一个三位数除以6,商是123,余数是()。
二、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里画“√”,错的画“×”。
(1)把一个圆分成6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六分之一。()
(2)6分米=60毫米。()
(3)9050克<9千克。()
(4)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边长也一定相等。()
(5)写字台的高度大约是8分米。()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里。
(1)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4条()围成的。
①线段②直线③射线
(2)把两个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周长是
①24厘米②32厘米③48厘米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4000÷5= 700×3= 6400÷8= 480+60=
25×8= 550÷5= 11×6×0= 0÷9=
369÷3= 132×2= 84÷2= 720-80=
2、列竖式计算
2700×3= 7600÷5= 4205÷7=
3、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5÷5= 4362÷7=
4、脱式计算
6390÷9+2 496÷480 32÷8+41 72738×8÷4 435×7÷5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除以8,商是324,余数是5。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9倍是1854,这个数是多少?
(3)比153少18的数是多少?
(4)4326里面有多少个6?
六、应用题
(1)粮店有60袋粮食,有35袋大米,其余是面粉。大米比面粉多多少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张课桌的价钱可以买5把椅子,每把椅子40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衫厂过去4天生产衬衫640件,现在每天生产350件,现在比过去每天多生产多少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果店有8箱桔子,每箱重20千克,桔子的重量是白梨的4倍。水果店有白梨多少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3
一、口算。
310+90= 489-69= 50×8= 9×600= 380-40= 130+250= 400×4=
二、填空。
1、2时=()分
5吨=()千克
3米=()厘米
9000克=()千克
2、世界上的动物蓝鲸重50()。
3、小明上午8:30到校上课,11:50放学,他上午在校()时()分。
4、最小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
6、果园里有杏树6棵,桃树是杏树的5倍,桃树有()棵。
7、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1份用分数表示是(),3份用分数表示是(),读作(),其中分子是()分母是()。
8、长方形的()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9、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10人,参观大象馆的8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是3人,去动物园的一共有()人。
三、判断。
1、小芳身高136厘米。()
2、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4、分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5、把一块蛋糕分成5份,每份是这根彩带的。()
四、选择。
1、小明每分钟走50()。
A、米 B、分米 C、千米 D、顿
2、780×5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
A、1 B、2 C、3 D、4
3、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积是()。
A、三位数 B、四位数 C、三位数或四位数 D、无法确定
4、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A、6 B、7 C、8 D、10
五、竖式计算。
1500-83 7756+369 358×630 6×7431-27 6870×6
六、解决问题。
1、小朋友们买门票。他们一共有120人,每张门票8元,带了1000元买票够吗?
2、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3、小明绕长8米,宽6米的游泳池游了1圈。小明游了多少米?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3篇(扩展10)
——小学生数学除法教案 (菁选3篇)
小学生数学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探索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培养估算意识,学会估算策略,体会估算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课时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长颈鹿和小鸟1课时
第二课时小兔安家1课时
第三课时游乐场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
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在动手活动、探究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列出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说出用哪句口诀求商,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
用吹塑纸做42只小鸟和6个小房子。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故事引入新课:森林中的长颈鹿和小鸟是好朋友,小鸟来长颈鹿家做客,每群4只,先后来了5群,问:一共来了多少只小鸟?
2、继续引导:这20只小鸟要长颈鹿帮助它们做房子,每所房子住4只小鸟,你们知道长颈鹿要做多少栋房子吗?
3、继续引导提问:长颈鹿家又来了22只小鸟,现在,长颈鹿家一共有42只小鸟,它们都要长颈鹿帮助建房子,每栋房子住6只小鸟,同学们知道长颈鹿要建多少栋房子吗?
二、长颈鹿和小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42只小鸟,每栋住6只,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板书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2、在讲台上演示42只小鸟分在6个小房子里。并请学生思考:每个房子里有几只小鸟?
3、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42个小圆片分别放在6个小纸盒里。
4、请学生回顾:积是42的乘法口诀。
5、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算式:42÷6=7,同时介绍除法书写,引导学生认识各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6、出示“想一想”,请学生作练习。
三、练一练。
1、把第一题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上来做。
2、纠正学生有错误的答案并讲解答案。
3、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哪句口诀。
4、出示“小动物回家”的第3题。请学生说题意,并连线。
5、引导学生计算64÷8时,启发学生:我们为小动物再建造一个家吧。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猫捉老鼠”,并连线。
7、引导学生讲这个数学故事。
8、演示图画“*均每人吃几个”并列出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数字大了,但除法与乘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小学生数学除法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了除数是一位,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简单口算.下面我们共同练习一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30÷3 20÷2 36÷3
60÷3 600÷6 84÷4
80÷2 48÷4 900÷3
360÷3 240÷2 440÷4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36÷3的口算过程.(30÷3=10,6÷3=2,10+2=12)
2.填空.(投影出示)读题、口答.
(1)2是由( )个1组成的.
(2) 40是由( )个10组成的.
(3)42是由( )个 10和( )个 1组成的.
(4)420是由( )个 100和( )个 10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
例1:口算 42÷3.(板书)
指名读算式:(42除以 3)(3除 4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42*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4捆又 2根)想一想,自己动手把42根小棒*均分成3份,怎样分,也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老师逐行巡视,个别指导,做到心中有数,一会儿请同学到投影仪给大家摆.
请一个同学在投影仪上给大家分分看,学生边分,老师边提问:先分哪部分?为什么先分3捆?而不把4捆一起分呢?
实际操作的同学回答:把3捆*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1整捆.剩下的1捆*均分成3份,不能得到整捆.(怎么办呢?)要把这1整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均分成3份,每份分到4根.
师:请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请不同分法的同学,也到投影仪上给大家演示.
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法,进行争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到第一种为最佳分法.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分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一下?
(把42根分两次,先分30根,再分12根)
师:现在我们来看口算42÷3,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请同学回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42÷3=14 想:30÷3=10
12÷3=4
10+4=14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投影出示)
32÷2= 48÷3= 60÷5=
学生独立完成,(给几个小黑板或投影胶片,订正时用)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得数.
32÷2=16 48÷3=16 60÷5=12
请检查一下口算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例2:口算:420÷3=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做这道题,怎样想?可以和例1(42÷3)联系起来思考.(被除数420, 也就是 42个十,除以 3,商是 14个十,也就是140)
(板书:例2:口算 420÷3=140)
想:420是42个十
42÷3=14
14个十是140
做一做:
450÷3=150 560÷4=140 900÷6=150
说出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口算过程.
38÷2=19 75÷5=15 54÷3=18
380÷2=190 750÷5=150 540÷3=180
2.投影出示,课本练习八,第2题.
请同学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口算抢答:
口算卡片发给学生(小老师),由小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可以抢答(不必举手,得到允许).
81÷3 840÷7 780÷3 38÷2 96÷8
68÷4 65÷5 64÷4 87÷3 650÷5
640÷4 920÷2 96÷4 70÷5 960÷4
4.读题、列式、口答.(投影出示)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6,商是多少?
84÷6=14
(2)7除910等于多少?
910÷7=130
(3)把75*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5÷5=15
(4)810里面有几个3?
810÷3=270
(5)一个数的4倍是520,这个数是多少?
520÷4=130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看书第36页.练习八第4,5题.
小学生数学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习例7。出示例7: 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 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