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我们启发(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易对我们启发(2022年),供大家参考。
《周易》 对我们的启发 作者:
陈文鑫
学号:
41107006 《周易》 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也许,许多人一想到《周易》, 都会将它和占卜联系起来, 认为它就是一本占卜用的书。
但是当我们对《周易》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我们会发现, 这些看法太过于狭隘。
《周易》 不仅仅是一本占卜用的书, 《周易》 是一本哲学书, 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一本教会我们生活, 告诉我们世界的书。
而占卜在《周易》 中所占的相关内容, 不到十分之一。
仅仅为一句话:
“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 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 天九地十。
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就让这么伟大的一本智慧之书以占卜书的形象屈身历史几千年。
其实,《周易》 真正的价值是在于它对宇宙规律的归纳, 对人生的阐释。
它是一本哲学书, 它对我们的启发不是寥寥数千字可以尽述, 而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这里, 我苟且用千字薄文, 用鄙陋之言, 浅显地论述一下, 《周易》 对我们的启发。
整体思维 《周易》 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对我们当今的学习生活工作, 有着重要的启发。
首先它教我们要学会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是道、儒两家都推崇的思想观点, 但实际上, 这个观点来自于《周易》。
“立天之道曰阴阳, 立地之道曰柔刚, 立人之道曰仁义。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做到天人合一, 就要符合天地间的规律与法则, 做到与自然为一体,不背离自然的准则和规律, 作为一个人, 其道即为“仁义”, 就是要做到仁义, 这样才能天人合一, 从而生生不息, 没有阻碍。《易传》上讲述到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正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影响深远。
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①。
很不幸的是, 仅仅是这么短短的几句话,②也就是说, 要
①出自《周易·系辞传(上)》
②出自《周易·易传》
还是书法艺术文学, 都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
特别是在绘画与书法上, 这样的思想观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穿牛鼻, 是谓人’。
故曰:
无以人灭天。
”西方的油画与中国的墨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 西方油画注重个体,大部分都是画的静物或者是肖像, 人物占了画面的大部分, 并且视角都是作者自己的视角。
然而看我们的国画, 大都是山水画, 人物画或是物品画很少, 并且视角是一种鸟瞰的视角, 就像站在云端俯瞰大地一样。
这说明了在《周易》 的影响下, 中国人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天的关系, 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是《周易》 注重整体性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发展过程的时间感念上的整体性。
“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 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 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 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 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
……有过物者必济, 故受之以既济。
物不穷也, 故受之以未济。”一因果的系列。
从整个六十四卦的排列上, 反映出《 《周易》》 注意整体性, 反映了宇宙产生的这个充满矛盾,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深刻地揭示了六十四卦中所蕴含的宇宙产生的意义。
物极必反 《周易》 中得《乾》 卦说道: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 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其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上九” 之前, 仿佛一路顺风, 呼风唤雨, 无所阻挡。
但是到最后却“有悔”, 其原因就是“亢”, 过于张扬与外露, 物极必反, 事情做得太过, 于是“有悔”。“ ‘亢’ 之为言也, 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圣人乎!”说明有些人只知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 只晓得生存而不明白终将衰败,只晓得利益而不知其所得终将失去, 而只有圣人才是明智的, 深知进取、 引退、 生存、 灭亡的道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物极必反,③“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
‘牛马·四足, 是谓天; 落马首,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⑤大多数易学家认为, 从《乾》 卦始到《未济》 卦终, 是⑥就是说, 上九爻辞中所说的“亢”, 是
③出自《周易·易传》
④出自《庄子·秋水》
⑤出自《周易·序卦》
⑥出自《文言》
凡是都应有个度, 不能做得太过。
中庸之道 许多人把中庸理解为圆滑, 没有原则, 是懦夫弱者的表现。
其实不然, 中庸是一种非常高的为人处事的境界, 孔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推崇中庸之道的。
但是真正的中庸是什么呢?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至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不是没有原则, 不是懦弱没有见地, 而是最有原则, 即凡事做到不过,正所谓“过犹不及”“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
如《艮·彖传》 曰:
“艮, 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
”中庸之道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 恰到好处实为最好不过。
正如相貌的恰到好处: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着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 惑阳城、 迷下蔡。”11可见, 求中, 求稳, 求不过, 求恰到好处, 才是中庸的本意, 而这也是《周易》 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写到这我想, 也许我们对《周易》 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就仅凭我的千字鄙陋之言, 肯定无法将《周易》 大智慧的九牛一毛尽述, 我们在今后还需要对 《周易》这本书, 这本宝贵的古人的启示录认真琢磨,好好研究。
它的智慧太多太多, 太大太大, 甚至用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
但我们需要它, 世界也需要它, 让我们一同进入 《周易》 的世界,探索宇宙的奥秘!
⑦。
孔子认为中庸是“德” 最高的境界, 可见孔子是非常⑧。
中庸⑨。
而在《周易》 中同样有“中行, 无咎”⑩的说法,
⑦出自《论语·雍也》
⑧出自《中庸》
⑨出自《论语·先进》
⑩出自《夬卦·九五爻辞》
11出自《登徒子好色赋》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