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劳动报酬【完整版】

时间:2022-10-26 15:20:1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报酬【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劳动报酬【完整版】

 

  论文摘要:

 国民收入如何在国家、 企业和职工之间分配是近期的热点话题。

 文章研究认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提升、 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财务管理目标 劳动报酬 分配比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从宏观上看, 这个方略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从微观上看, 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挑战? 是机遇?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即根椐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的多少进行分配, 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 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在我国, 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逐步下降。

 1998 年至 2006 年,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从 53.14%下降到 49.62%, 下降了 4.48 个百分点; 而企业营业赢余所占比重由 1998 年的 18.99%提高为 2003 年的 20.19%, 约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

 2007 年,中国财税收入比上年增长 33.7%, 同年 1~11 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6.7%。

 这两项指标的增速都比城乡 居民收入增速高得多。

 据此估计, 劳动者报酬占 GDP的比重可能在继续下降, 初次分配的不公问题在我国日渐显现。

  二、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在初次分配中实现的

 就一家企业而言, 初次分配会将收入分为三块:

 职工工资、 企业利润和国家税金。

 收入总量一定, 内部结构的变动是此消彼长。

 国家税金在初次分配中是企业不可控的, 企业相对能够控制的只有职工工资和企业利润。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首先要求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 强调股东的高效率。

 近年来通货膨胀比较严重, 产品原材料等要素价格大幅上涨, 环保投入大大增加, 有些企业税负不减反增, 职工工资和企业利润的比重之争本已十分尖锐。

 现政府更加注重全民的公平, 从宏观层面要求企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无疑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此忧心忡忡, 信心不足。

 然而辩证地看, 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提升; 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有利于企业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有效结合; 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利契机

 首先,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两方面的内容:

 在技术层面, 通过科学的组织各项财务活动, 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增加企业价值;在社会属性方面, 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注重社会公平。

 坦率地说,财务管理人员过去重点放在了股东与经营者、 股东与债权人经济利益矛盾的处理上, 如银行的不良贷款研究, 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研究, 伊利乳业甚至出现了对经营者的过度激励。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对股东与劳动者经济利益矛盾却重视不够。

 其实, 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货币资本”而是取决于“劳动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及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必将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 其次, 企业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环境和员工自身素质。

 当前在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中, 劳动者的劳动及生存

 环境不容乐观, 加班加点、 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概括为五种,即生理、 安全、 社交、 尊重及自我实现, 依次有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我国是不发达国家,企业员工的前三个需求尚难完全通过企业初次分配来达到。

 但在企业营业赢余允许的条件下, 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善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提高劳动效率, 增加企业价值实为得大于失的有效手段。

  第三, 增强职工的归属感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及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 是赢得员工忠诚,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归属感固然需要感情的投入, 但任何感情都有其物质基础。

 薪金是最直接的现实回报, 可最有效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 为职工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会使职工感到企业的关怀, 提高工作满意度, 从而将个体融入到企业中去, 将企业利益作为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一切将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变得容易起来。

  第四, 企业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社会责任涵盖了劳动保护、 环境责任、 诚信责任以及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社会和谐的各个方面。

 强调企业不仅是“经济人”, 同时也是“社会人”。

 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不长, 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 一系列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才陆续出现。

 有人质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而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是否有悖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呢? 从短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提高劳动报酬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那么承担现阶段的社会成本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长远利益呢?1995 年, 国外一研究项目《明天的企业:

 企业在变化的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指出:

 那些将来处于优胜地位的企业, 不仅只考虑为股东赚钱, 还要考虑承担社会责任及其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长期预期和发展预期。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许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年报的一部分, 我国的联想、 新希望、 广厦股份等公司每年也对社会公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报告。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大多实现的比较理想。

  第五, 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就是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股东出资、 管理者出谋、 劳动者出力, 所谓“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并最终按各自的能力和贡献参与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诸要素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 是企业资本中的可变资本, 是企业增值的源泉。

 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人统治资本”而不是“资本统治人”的基础之上的。

 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恰恰体现的是“人统治资本”。

 由于支付职工工资偏低, 导致企业“用工荒”、 开工不足、 资产闲置, 甚至破产的就足以证明。

  第六, 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

 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哪些企业的压力最大呢? 不难看出, 主要集中在服装、 鞋、 玩具等“两高一限”劳动密集型项目和企业。

 客观的看这些劳动密集型项目和企业大大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但毋庸置疑, 它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附加值小, 资源消耗大, 环境污染严重, 社会成本高。

 随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 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加速, 必然要求企业工作的重点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 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些恰恰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劳动报酬 完整版 劳动报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