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总部经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总部经济,供大家参考。
创新发展思路
推动总部经济 ——区党政考察团赴武昌区考察体会 襄城区商务局
李贤星 3 月 9 日 , 区委书记贾石松率党政考察团赴武昌区考察总部经济建设工作。
考察团此行主要考察了 武昌 滨江商务区、 东沙连通工程、 积玉桥万达广场、 绿地国际金融城等在建重点项目及东亭社区的社区建设工作, 并与 武昌 区党政主要领导、 区直相关部门进行了 座谈。
一、 武昌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发展特点 一是总部经济建设起步早。
2003 年 7 月 , 武昌区委、 区政府从武昌 实际出发, 顺应企业总部、 研发中心、 销售中心、 售后服务中心与 企业的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 大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总部经济形态潮流, 提出了 建设 “三区”、发展“三大产业” 的经济发展思路( 即建设公司总部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建设白 沙洲都市工业园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建设首义文化旅游区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 并逐步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 成为自 觉行动。
二是总部经济建设发展快。
经过 7 年的努力, 武昌总部经济的发展日 趋成熟, 档次逐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
( 1)
武昌区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截止 2010 年底, 全区已集聚各类总部企业 146 家, 其中国际国内大企业总部、 区域总
部 85 家, 省内大中企业生产与管理相分离总部企业 52 家, 在区外有三个以上分支机构的武昌本土总部企业 9 家。
( 2)
武昌区金融优势逐步凸显。
截止 2010 年底, 武昌共有各类金融企业 1297 家, 其中注册资金 1000 万元以上金融企业 441 家。
( 3)
楼宇建设发展迅猛。
截止 2010 年底, 全区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商务楼宇 68 栋, 建设总规模 228. 95 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达到 2580 万家。
目 前, 全区在建商务楼宇项目 24 个, 建设总规模 193 万平方米, 拟建公建项目 22 个, 建设总规模超过176 万平方米。
( 4)
产业结构日 趋优化。
以金融保险、 高新科技、 文化创意、 商贸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进一步凸现, 税收贡献超过全区税收总量的 50%。
三是总部经济建设环境优。
武昌 区历史文化悠久, 自 然环境优良, 旅游资源丰富, 科教实力雄厚, 区位优势明显。
武昌区是省会之区、 首义之地、 滨江滨湖、 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配套齐全、 公共服务便捷、 社会秩序和谐、 行政资源丰富、 生产要素汇集、 科教集聚、 交通发达, 这些优势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强势。
随着武昌 城市规划功能结构的调整, 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已经或者即将从武昌 中心城区外迁至远城区, 为总部经济、金融保险、 文化创意、 高新科技、 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拓展了 新的空间。
四是总部经济建设力度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与 城市之间、 地区与 地区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 产业加速升级换代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 武昌 区委、 区政府作出了 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城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
为了 更好的促进武昌 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委、 区政府专门成立武昌 区公司 总部区建设指挥部, 负 责公司总部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
武昌区总部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主要特点如下:
一、 思想解放促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昌 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 武昌 区委、 区政府从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要求出发, 不断改善优化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 吸引 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分部设立在本地区, 发挥聚集和辐射作用, 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坚持从区情出发, 面向国内外, 重点吸引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 新兴商贸业等类型企业的研发中心、 销售中心、 采购中心、 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到武昌区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正确引 导、 协调发展。
另 外, 武昌 区委、 区政府依据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确立了 以总部经济为龙头, 大力
发展金融保险、 文化创意、 高新科技、 商贸旅游等优势产业的创新理念。
二、 措施得力促发展。
为加强总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武昌区委、 区政府出台了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 1)通过科学规范的产业功能分区、 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整合土地、 楼宇资源, 创新发展环境, 提升招商水平,通过加大投入, 聘请专业形象设计、 包装策划机构为首义文化区、 公司 总部区、 滨江商务区等三大功能区量身定制品牌推广方案, 设计统一标识, 进一步提升武昌总部经济品牌形象。
( 2)
加强与一行三局、 省市金融办的沟通联系, 建立领导挂帅, 部门负 责, 人员 点对点、 工作不间断的长效联络机制,千方百计捕捉信息, 无缝对接贴身服务。
( 3)
建立政府部门、 规划设计机构、 中介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企业交流合作机制, 科学研究全区产业现状, 认真分析总部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 需求以及选点要素, 使引 进工作有的放矢, 更具针对性。
同时, 建立与 驻京、 驻沪等一线城市办事处沟通联络机制, 收集掌握总部企业战略布局、 发展规划等相关信息, 引 入先进的招商机制, 提高全区招商团队专业水平,破解企业与项目 之间资源难以对接的难题。
三、 平台 优化促发展。
一是武昌区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中充分优化利用融资平台, 解决资金瓶颈, 通过直接或第三方身
份间接参与 商务楼宇建设开发, 通过区级土地储备, 掌握一定的土地利用、 楼宇开发资源, 真正取得高端楼宇开发建设、 高端企业总部引 进的“发言权”。
同时, 通过积极地规划调整、 政策支撑、 合作开发等方式, 鼓励部分住宅开发项目 调整修改方案, 扩大公建比例, 让有限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二是大力改善服务平台, 创建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 加强政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积极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增强公共管理服务功能, 加大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工作力度, 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效能, 有针对性地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 关于如何发展襄城总部经济的几点启示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认清总部经济概念。
过去许多同志不太了 解总部经济, 对总部经济的概念认识不清晰, 尚未形成共识。
主要表现在, 大家总是觉得发展总部经济建设, 除非是引 进全国 500 强才能算得上是发展总部经济。
一些同志认为襄城区经济块头较小, 并不适合发展总部经济, 没有必要跟风去发展总部经济。
对总部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总体规划。因此, 全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认清总部经济概念。
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 认清襄城优劣势。
襄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主要有:
( 1)
主体优势。
襄阳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 1555 家, 其中
襄城区 120 家, 包括几家三线军工企业和一批老企业。
另 外,为了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打造平台, 襄城立足现有基础, 在余家湖地区兴建了 规划面积达 24. 8 平方公里的襄城经济开发区, 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 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襄城经济开发区是襄阳市委、 市政府确定的重点能源、化工园区, 目 前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 集约化, 规模化、产优化的特点。
( 2)
硬件基础优势。
襄城是一座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的古城, 一言以蔽之, 即“借得一江春水, 赢得十里风光, 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 这一切都赋予了 襄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有山有水, 而且交通便利,“一条汉江、 二座机场、 三条铁路、 四通八达公路” 是本地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汉江疏浚后全年可通航 2000 吨级驳船, 通长江达东海。
襄樊机场已开通北京、 上海、 深圳等十多个航班, 汉丹、 焦柳、 襄渝三条铁路在襄樊交汇, 316、 207 国道穿境而过, 正在建设的内环线也将大大增强襄城的交通优势。
( 3)
软环境基础优势。
襄城区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聚集,金融网点密布, 银行、 保险、 证券、 信托、 投资、 担保等金融中介机构一应俱全, 从金融辐射范围来看, 襄城区有较大优势。另 外, 襄城区内大中专院校聚集, 人才资源丰富, 还有 609、 610两个研究所, 科研力量雄厚, 这些资源的潜在效益巨大, 可以为总部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科技技术人才支持。
在认清襄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的同时, 更要看到襄城区的劣势所在, 这样才能使总部经济在襄城区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襄城区的劣势主要有:
( 1)
对总部经济的认识不够清晰。
很多人对总部经济了 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并没有真正认清总部经济的概念。
总部经济其实就是依靠吸引 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 从而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带动更多的人流、 物流、 资金流和信息流,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经济总量, 从而增强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
( 2)
商业氛围不浓, 现代服务业欠发达。
襄城区这几年的发展虽然很迅速, 但是由于保护襄阳古城的要求以及达到显山露水的目 的, 区内对建筑高度有所限制, 所以辖区的现代服务业还是欠发达, 区内各项配套设施不够, 例如, 城区内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 各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甚完善, 这直接对襄城区招商形象产生影响, 不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
就目 前的襄城而言, 就是要把襄城乃至襄阳市的大中型企业的总部会聚到襄城。
( 3)
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武昌区全区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商务楼宇 68 栋, 建设总规模 228. 95 万平方米。
而在襄城区,商务楼宇建设相对滞后, 跟不上总部经济发展的需求, 例如,很多股份制银行以及招商引 资落户 企业都提出需要写字楼办公
却苦于找不到。
这直接对襄城招商环境产生影响, 不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
三、 关于下一步襄城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措施 一要充分认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各个城市之所以对总部经济趋之若鹜, 主要还是基于税收及其他利益驱动。
一是税收和 GDP 贡献效应; 二是产业叠加效应。
总部入住区域势必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 五是城市形象效应。
一个区域聚集了 大批的企业总部, 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 综合环境比较优越, 能够提升这个区域的知名 度。
总部经济, 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境界, 是循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要结合本区特点, 做好中长期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我们要围绕襄城区沿江沿山沿路的特点以及建材、 化工、 能源、医药、 旅游等特色产业, 着力发展内环路建设以及滨江带建设,不断提升襄城区招商形象和招商环境。
另 外, 要努力改善襄城区硬件软件配套设施的条件, 在硬件方面, 着重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构建多层面信息体系, 完善一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 规范一批商业建筑立面、 广告和招牌设置, 塑造一批高素质的标志性景观, 完善特色商贸旅游指引 、绿化广场和光亮工程建设。
在软件方面, 注重出台培养人才,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服务效率。
一是成立区发展总部
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 责总部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 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对总部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是建立发展总部经济的“绿色通道” 制度。
凡引 进总部项目 , 各部门、各乡 镇、 开发区在招商洽谈中必须及时上报区发展总部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由区领导挂点参与 总部项目 的引 进工作。
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 区行政服务部门提供“一条龙”服务, 为投资者代办项目 立项、 注册登记等各种手续。
三是积极培育行业协会, 发展中介组织,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鼓励引导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 律、 协调和服务职能, 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 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四是不断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逐步实现网上咨询、 审批和投诉“一条龙”, 完善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
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 强化服务意识,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支持中介机构参与 信用体系建设, 重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