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20 19:4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精选推荐】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一、

 洋务运动 1. 概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 为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曾国藩等, 主张引进、 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的运动。

 2. 内容:

 (1)

 兴办近代企业(2)

 建立新式海军(3)

 创办新式学堂 3. 历史作用:

 (1)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带来了新的认识, 使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

 (3)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 失败的原因:

 (1)

 具有封建性。(2)

 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

 管理具有腐朽性。

 二、

 戊戌维新运动 概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 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 概念:

 1898 年 6 月 11 日, 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 谕旨, 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 103 天内, 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2.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性的表现: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

 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1)

 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周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

 (2)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 民主、 富强,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

 辛亥革命 1. 历史条件:

 (1)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2)

 清末“新政” 破产。(3)

 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形成, 骨干力量出现。

 2.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概括为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 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1)

 推翻了 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乱了阵脚。

 (2)

 结束了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政府, 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

 促使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上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盱眙阿进行新的探索, 为中国探求新的出路。

 四、

 三种政治力量, 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 政治力量: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 年以后称官僚资产阶级)

 政治属性:

 反动势力, 民主革命的对象 政治代表:

 北洋政府, 国民党统治集团 第二种 政治主张(建国方案):

 继续实行地主阶级、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2. 政治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 政治属性:

 中间势力、 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政治代表:

 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政治主张(建国方案):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种 .

 政治力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政治属性:

 进步势力、 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政治代表:

 中国共产党 政治主张(建国方案):

 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 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并且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五、 五四运动 1. 历史条件:

 (1)

 新的社会力量在成长、 壮大。

 (2)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历史特点:

 (1)

 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

 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六、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 西安事变:

 1936 年 12 月初, 蒋介石到达西安, 逼迫张学良、 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

 12 日凌晨, 爱国将领张学良、 在对蒋介石“哭谏” 无效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 毅然实行“兵谏”, 扣留了蒋介石。

 2. 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七、 抗日战争 1.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 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

 中国人民巨大的的民族觉醒、 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

 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 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推荐访问: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中国 近现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