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制造业存问题及对策(2022年)

时间:2022-10-20 17:20:2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制造业存问题及对策(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中国制造业存问题及对策(2022年)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

  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 劳动密集 创新能力 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 2009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2.2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9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 7 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其中有张婧《中国制造业的内忧外患》(2009)、刘芬《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8)、霍海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撕开》(2009)和张奎亮《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2010)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位观点的整合与分析,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工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使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更使得中国制造业贸易战略转型及其持续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和瓶颈。这些发展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优化,阻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的提升。

  1、我国制造业的现实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之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工序环节,很难获得持久发展和贸易利益优化升级。

  2、粗放型发展方式,国内“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资源、环境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3、近年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劳动合同法》对制造业的短期不利影响。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尤其是关于“最低工资规定”等相关条款,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再加上随后的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急剧受到压缩。

  (2)人民汇率走高对制造业的消极影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人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诸多利空因素的累加效果同时显现,中国数量庞大的外贸企业进退维谷。

  (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很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销售利润明显减少,融资与还贷能力明显不足;钢铁与化工企业近来亏损严重,整体业绩全线下滑;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失业人数明显上升,又使我国制造业面临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三、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优势分析

  李涛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2009)中采用 SWOT 分析法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进行了较详细的战略分析,尤其是在 strengths 优势上,能够较好的分析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1、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逐年增长,这对我国发展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尤为重要。

  2、我国国内需求旺盛。我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3、我国制造业国内竞争十分激烈。这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国内产品创新,从而使企业和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4、从政府的作用看,政府的决策更尊重市场规律,其中,三件事情最重要,开放市场使得经济要素容易流动和重组;产权界定有历史性进步,奠定市场交易的基础;在政治统一的条件下开展了国内读取之间的经济竞争。这让中国经济运动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

  四、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2010)就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提出:1、推进制造业转型。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2、推进制造业升级。加强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3、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

  张杨、辜丽娟、余玲(2009)就中国制造业转型策略也提到了:中国要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移。现在的市场已经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依靠严格的成本控制、规模效应已无法参与竞争。通过创新型商业模式成功的例子非常多, 如制造业采用环境利润流动太阳能技术的皇明,在鞋业现有产业链深耕的奥康,制造业打造完备的动力解决方案的潍柴动力, 国外的丰田、 IBM 等等, 都是依靠软实力制胜的企业。在软实力的竞争时代,可以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企业可以利用软实力创新型商业模式、精准价值链、品牌战略、创新的服务方式、营销模式上独辟蹊径, 制造出各种差异,如资源利用差异、客户需求及满意度差易、效率差异等等,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就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产业链创新也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企业创新是指企业推出以知识和客户需要为基础的新商业或商业组合。而所谓的产业链创新,指的是构成产业链的企业群体通过互动及需求激励或供给激励,先后或共同推出存在上下游关系或配合关系的新商品或商品组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创新有后发优势,因为能够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知识、技术,甚至引进某产业上下游产业的技术、系统,较快形成产业链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晓刚.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09(9):8-9.[2] 李涛.全球净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67(8):4-5.

  [3] 张婧.中国制造业的内忧外患[R].四川:四川大学,2009.

 [4] 尹中卿.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难得[J].瞭望新闻周刊,2010,(29):53-54

  [5] 张杨,辜丽娟,余玲.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75(1):17-18

  [6] 刘芬.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0,(6):67-69

  [7] 张奎亮.中国制造业发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605(8):9-10.

  [8] 郝国宁.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R].浙江:浙江大学,2010.

  [9] 陈小洪.产业链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20-21

  [10]霍海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567(6):264-265.

  [11]熊焰.中国制造业进退维谷[J].商业视窗,2010,(7):28-29.

  [12]韦秀源.中国制造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07,(2):25-26.

  [13]汪和平.我国制造业发技术创新思路探讨[J].科学研究,2005,(12):37-39.

  [14]牛勇平.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前景[J].商业研究,2003,276(16):68-69.

  [15]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盘为核心[J].国际经济

  评论,2002,(8):48-20.

推荐访问:中国制造业存问题及对策 对策 中国制造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