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6篇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6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这次教育实习,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们即将步入教学生涯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币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教育实习,这次教育实习,虽然短暂,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ll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案例一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 148 元,还剩下 53 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 3. 2 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 11. 5 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ll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1、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2、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 1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 16-7 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16-7。
场景 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 56 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 50 人,每辆 300 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 30 人,每辆 200元。个人票每人 10 元,团体票每人 8 元(10 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 3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
“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 8 克。”老师问道:
“是 8 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 85 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 1 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 2 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 3 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 8克而第二次说是 85 克的情况呢?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ll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5 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
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师:算出一共 5 只,是用什么方法算? 生 1:4+1=5。
生 2:4 和 1 组成 5。
师:为什么用加法? 生:(无人举手) 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 4只和 1 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
师:算式 4+1=5 中的 4、1、5 表示什么? 生:(略) 师:5 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脱口而出)用加法。
(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
生:(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5 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 1:用加法。
生 2:想组成分解。
(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 3:心里想的。
生 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 5? 生 5:4 和 1 组成 5。
生 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
(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 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 生 7:先数 4。
师:再数几? 生 7:再数 5。
(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 4+1=?”终于出来了) 【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 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 10 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ll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 10 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
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
“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 5以内的加法,可 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 5 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 5 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 5 米,宽 2 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这 次 教 育 实 习 , 虽 然 短 暂 , 但 是 对 于 我 们 即 将 步 入 教 学 生 涯 的 实 习 生 来 说 , 是 一 次 非 常 币 要 的 实 践 环 节 。
通 过 教 育 实 习 ,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我 们 能 把 教 育 学 理 论 知 识 和 教 学 实 践 相 统 一 , 能 提 高 白 己 在 教 育 ll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了 很 大 的 提 高 。
作 中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 而 不 仅 仅 是 岗 限 于 书 本 的 知 识 。
这 半 个 月 的 实 习 , 我 收 获 了 很 多 在 学 校 里 学 不 到 的 知 识 , 综 合 素 质 也 得 到 ...
篇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1目 录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 2 《小数乘法》的单元反思
............................................. 12
第二单元
位置
........................................................ 14 《位置》教学反思
..................................................... 16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 17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 23
第四单元
可能性
.................................................... 24 《可能性》教学反思
.................................................. 27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 29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 39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 40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 48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 5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 52
1 1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课题: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例 1 和例 2、“做一做”,练习—第 1~4 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 1 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 1:风筝每个 3.5 元,买 3 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 元 3.5 元=3 元 5 角
3 元×3=9 元
5 角×3=15 角
9 元+15 角=10.5 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 元 理解 3 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 3.5×3 计算? 3.5×3 表示什么?(3 个 3.5 或 3.5 的 3 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 3.5 元看作 35 角
3.5 元
扩大 10 倍
3 5 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 角
缩小 10 倍
105 角就等于 10.5 元 (6)买 5 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 3.5 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 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1 1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 100 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 100 倍 (4) 回顾对于 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 0.72 扩大 100 倍变成 72,被乘数 0.72 扩大了 100 倍,积也随着扩大了 100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 360 再缩小 100 倍。(提示:小数末尾的 0 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 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 353 缩小 10 倍是多少?缩小 100 倍呢?1000 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 2 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 p 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 1
3.5 元
3 5 角
1 1 ×
3
×
3
1 0. 5 元
1 0 5 角
例 2 0. 7 2
扩大到它的 100 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 1/100
第二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 页的例 3 和例 4、“做一做”,练习一第 5—8 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 0 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 0 补足。
教学过程: :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 3 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 1.2×0.8 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 10 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 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 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1 1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 1.2 扩大 10 倍变成 12,积就扩大 10 倍;再把乘数 0.8扩大 10 倍变成 8,积就又扩大 10 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 10×10=100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 96 再缩小 100 倍。
4、观察一下,例 3 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 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 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 0.56×0.04 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 0 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 P.5 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 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 页 5 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1 1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 页的例 3~例 4 和“做一做”,练习一第 10—13 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 l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 1 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 l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 1 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 页 10 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 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 56 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 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 56 的 1.3 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 1 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 72.8 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 1 ①(出示练习一
10 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 l 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 1 大或者比 1 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 1.20.4 的乘数是 0.4 比 1 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 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 2. 4×3 的乘数是 3 比1 大,求的积是 2.4 的 3 倍(或 3 个 2.4 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 1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 1 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
12 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 页 13 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 页 8 题,P9 页 11、14 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 积的近似值(P.10 的例 6 和“做一做”,练习二 1—3 题。) 教学要求: :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 1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 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 0.049 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 45 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 页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篇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美丽的童话情境
、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
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
“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
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
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 7800,也可以是 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 这里 49 看作 50,但 104 则看作 110 不能看作 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幽默课堂,充满活力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
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 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猜你感兴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4.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反思案例
5.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教学反思
篇四: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数学有效教学案例及反思之三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事物的规律。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白纸、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1、游戏:魔术盒子猜颜色
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
师:大家越猜越准,您们是怎么想到的?
师:您们真会思考,花朵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像这样按一定顺序的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
师:看到大家出色的表现,老师决定这就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让我们继续到那里去找规律。(补充板书课题:找)。
(二)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1、(出示游艺场主题图)
师:游艺场里真热闹啊!仔细观察,你能从哪些事物中找到规律呢?
2、(出示彩旗图)
师:说一说,后面的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揭示答案,并引导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彩旗是按红黄红黄的规律排列的(板书)
3、(课件出示花朵、灯笼图)
师: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请把你发现的秘密与同桌交流。(生讨论、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并提问引导。
师: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小花和灯笼的排列规律:
小花是按绿紫绿紫绿紫的规律排列的(板书)
灯笼是按紫红紫红紫红的规律排列的(板书)
4、(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同学们真能干,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
引导学生找出小朋友的排列规律,猜一猜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说出理由。
(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1、练习一——涂鸦室
2、练习二——机灵谷
(四)欣赏园——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练习结束,教师小结: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吧!(课件出示图片)
(1)漂亮的手镯,是有规律的排列;
(2)多彩的花布、整洁的床单、衣服因为规律而显得格外美丽;
(3)高大的建筑与门窗同样是有规律的;
(4)道路旁有规律的树木为我们的城市增色添彩;
(5)就连可爱的动物,身上的颜色也是有规律的;
(6)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也是有规律的;
(7)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属相,一年又一年,十二生肖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这些有规律的排列让我们的生活多彩而美丽,是数学让我们发现和创造了更多的美妙和神奇!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到创意屋做个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创造规律吧。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白纸和彩笔,运用规律设计六一贺卡。
设计后指名到台前展示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规律。
(六)创造规律,表演规律
学生展示后,教师给予赞赏:你们真有创意,几个简单的图形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规律,太了不起了,老师忍不住想把掌声送给你们,请大家认真听:
XX
XXX
XX
XXX,我的掌声中可是有规律的哦,你们会像我这样拍吗?(师生齐拍)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把这有规律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
师:你还能用有规律的笑声表达此时的心情吗?
(七)结束语:
师:这节课,认真观察与动手实践让我们感受了美妙和快乐,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做一个快乐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吧!
《找规律》教后反思
反思整节课,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
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生动完整的情境:游艺场——涂鸦室——机灵谷——欣赏园——创意屋,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排一排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通过涂一涂、摆一摆、动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动中学”的理念。
3、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这节课注重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发现、探索,积累经验。如:从引导学生说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到下一个孩子该排谁?这是按颜色排列的吗?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通过一系列现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学生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自己总怕学生学不会,包办的还有点多,还应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己发现与交流。
2、在处理预设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问题上还有待磨练和提高。
3、作为数学老师语言应该简练些,在教学中我的言语还有些罗嗦,今后也是需要改进的。
4、评价语言要丰富,不能一味的“好”到底,“棒”到底。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篇五: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数学教学 案例 及 反思 (二 )案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 1:细细的。生 2:滑滑的。生 3:直直的。生 4:感觉是一条线。……
师:有哪些东西可以量出书边的长度?
生 1:线。生 2:绳子。生 3:尺子
师:还要用到什么?(师本意是问用到哪些长度单位)生愕然(冷场)
师:长度单位有哪些?(老师说白了,看你还不会说吗)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需要仔细观察吗?)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边的感觉一样吗? …… 反思:
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很辛苦,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也很辛苦。老师总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设定的圈子里引,一个问题抛出来如果有一个学生答的正中下怀,则欣喜万分,马上进行下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那上课老师就有些着慌了。则把难以回答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慢慢往老师既定的中心问题上引,直到学生答出老师预设的结果为止。为什么我们很多数学课堂会出现以上类似的教学困惑呢?主要因素是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方式因循守旧,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能放开学生的思维。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很清楚,钻研不很透彻,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思路单一,对待学生的思维活动既放不开手也不敢放手。只有简洁科学且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才能收到一语激起千层浪的最佳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学语言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有声语言",还要提高"无声语言"的运用技巧。
首先,教师眼神目示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虽未闻其声,但能感其意。教师尽管表面上没有和学生语言交流,但一个适当的眼神,远远可以超过语言的作用。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教师不满的眼神,能使违反纪律的学生感到负疚。
其次,动作手势具有"活教具"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往讲台中间一站,使学生有"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感觉。
再次,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不仅能表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而且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一,就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结果效应。如果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违纪纪律的现象,教师可以走到这些同学附近,虽不说一句话,也可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组织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自控、语病的出现,体态的不合理运用等,不然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的辨证统一。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就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总之, 教师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篇六: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南关小学
马立芬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 邑 前准备。同学们格外有精神 于 ,老师可带劲呢!1.观察 缚 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 辅 特点?出示:60×502 定 40×20 师:你是怎么口 呛 算的?生 1:先把 0 前面的 釉 数相乘。生 2:把 0 抹掉后 疤 再相乘,抹掉几个 0 就在积 淑 的末尾添上几个 0。生 3:
礁 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 脏 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 荐 个 0。师:生 1,生 3 合起 钵 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你能 嘛 用
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扯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印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 腰 0 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 毕 样吗?生 1:一样。生 2:
杏 都可以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彰 。生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 沈 一共有几个 0。生 4:只是 平 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底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 搁 建新知。师:你能运用因数 玄 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解决生 房 活中的问题吗?1.出示材 蜂 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 骑 60 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 唾 可行 106千米。师:读材 鸳 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 歉 .生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 汐 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3 辟 .生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 属 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4 梆 .生 3:特快列车 3 小时可 乏 行多少千米,半小时呢?… 褥 …5.学生思维活跃,学生 峻 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赃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 悯 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 狡 含几个问题?(1)出示问 腹 题:它们 30小时各行了多 札 少千米?板书问题:特快列 舀 车 30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矛 普通列车 30 小时可行多少 连 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 箩 ,学生自主列算式。(3) 堵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 倡 么特点?(4)温馨提示:
椭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 默 算时务必做到“快”、“静 阶 ”、“齐”。针对第一二组 锌 的提问:①3 为什么和 6 对 摊 齐?②积末尾的 2 个 0 是怎 伟 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 予 提问:①3 为什么和 6 对齐 苍 ?②十位 3 和十位 0 相乘这 鸳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生 1 艘 :十位上的 3 须和第一个因 沸 数
的每一位相乘。生 2:如 贰 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 在 位数,积变小了。
三、 僧 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师:
疑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 坯 王国遨游吧!1.第一关:
蔓 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 涣 请你当医生哦。(1)计算 黄 85×106 时,十位 8 和 恫 十位 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 川 得 0 可以省略不写。(2) 空 计算 225×16时,积的 何 末尾没有 0。(3)650 屯 ×40=2600 先让学生 玄 判断(2)(3)格外小心 斌 ,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 邦 就会负迁移。师:当完了医 然 生,我们再去哪里呢?2. 幌 第二关:选择超市。(1) 孰 400×520 最简便的写 萝 法是(2)两位数与三位数 沸 最小的积是 A、10000 胳 0B、10000C、10 琶 00(3)5600 乘 50 大 ,积的末尾有个 0。A、3 穴 B、4C、5(4)508 硷 ×40,它们的积是 A、2 锋 320B、20320C、 沂 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 序 再笔算验证。师:大家表现 曾 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梳 !3.第三关:设计广场, 桔 请你当小小设计师。×=2 蛔 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 偶 ,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 弧 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 凹 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 尤 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 涯 反思: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 狱 了下面几个问题:1.
既然 削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 怀 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 被 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 兑 法中引入?2.为什么出示 始 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 辛 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 刘 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 芽 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 挖 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蹈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 七 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 撒 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 箩 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 噬 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 瑟 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 皆 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魔 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 瓮 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 决 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 绍 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 星 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 榜 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 从 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 与 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 铂 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 焰 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 逢 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 磺 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 盒 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 吩 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 廷 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 滇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 教 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 托 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 闰 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 供 志。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 胡 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 晓 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 靶 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 小 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
问 波 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 椅 实践的迁移。数学活动有三 橡 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 报 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 荡 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 软 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 焚 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 粤 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刹 。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 梗 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 感 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 稗 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 磐 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 藐 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 缕 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 仓 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 冕 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 荷 、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 志 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 傍数学的信心。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反思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 反思 小学数学 课教学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