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5篇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食源性疾病简报第8期交口县人民医院预保科2013年12月医院组织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为加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5篇,供大家参考。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篇1
食源性疾病简报
第8期
交口县人民医院预保科
2013年12月
医院组织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
为加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3年11月20日,我院举办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由内科主任梁惠杰主讲,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参加。
培训重点学习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概况,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定义、报告范围、工作流程、报告卡的填写及注意事项、治疗措施、应急处置办法等内容。
培训结束后,组织进行了试卷考试,提高了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篇2
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等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5)其它: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背景及意义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 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
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 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 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的热点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英国:1987-1999证实的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比利时的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的损失达:3.55亿欧元;
禁止动物性产品出口的食品工业损失:13亿欧元。食源性疾病的分类(按发病机制)
食源性感染 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感染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但是如摄人食品中已有的毒素,也会引起发病。●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2)病毒:
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齐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 3)真菌
镰刀菌属(谷禾镰刀菌) 曲霉菌属产毒株 毒蕈
4)寄生虫及其卵: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二、动植物天然毒素 1)鱼体毒素:
河豚毒素、雪卡毒素 2)有毒贝类 织纹螺等 3)果仁中的有毒物质 4)毒棉酚(goypol)5)皂甙、秋水仙碱
6)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
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三、化学性病原物 1)不合规定的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的蔬菜
2)不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3)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类 亚硝酸盐
4)食品中混有不可食用的有毒物质或将有毒物质当作食物食用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四、放射性病原物
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通过环境向水生生物体和农田作物转移,通过动植物食物进入人体,而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食源性疾病预防
1)政府作为(加大力度监督)
严格食品生产环境、原料、流程、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防止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家庭、机体食堂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食源性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了解我区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我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自治区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预警提供依据。
监测内容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监测内容: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
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专业临床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
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监测对象:
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对象为监测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系统(如消化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急救中心、二门诊和儿科的就诊者。 监测工具:
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疑似健康
事件报告卡
报告流程:
监测对象到监测点医院就医,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
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交医务处传染办。
医务处传染办汇集报告卡。
医务处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医务处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且附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篇3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题
姓名
填空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包括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3.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
4.病例定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5.标本运送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标本应尽快送往哨点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 h。
6.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7.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8.食源性霍乱弧菌病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9.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0.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篇4
义马市人民医院
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食源性疾病暴发: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3、食源性疾病暴发。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2、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及病历复印件上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3、食源性疾病暴发。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六、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上报领导小组
组 长: 王照海 高荣菊
副组长: 邢 燕
成 员:赵建鹏 张姚红 田朋 侯利康 张永涛 胡莎莎 牛犇 王 燕(儿科)张 芳 姚朋朋
(二)食源性异常病例专家鉴定小组 组长:王照海
成员:周华平治军 韩朝欣 郭新民 李进京 王冠超 郭兰芳 许跃伟 韩星 赵文静
职 责:负责协调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生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时负责组织院内会诊,每年组织医生培训,全面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办公室设在疾控科,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职责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篇5
一、名词解释(20分)食源性疾病:
答: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二、简答题(80分)
1、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可分哪四类?(40分)答: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监测对象?(40分)
答: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