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8篇
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8篇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寒食》的鉴赏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享有特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级语文教案古诗《寒食》的鉴赏
【 教材简析 】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侯”等 3 个字,会写“莺、啼、御、暮、侯”等 5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面: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打一字( )
二、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 2640 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 358 年)。
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打抱不平,在宫门上贴
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住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三、学习《寒食》一诗 1.学生自由读诗 ,读准字音。
2.师范读。
3.指名读。(读后评读)
4.师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思乡之情再读。
7.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轩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中。“春城”一语, 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翠全城。诗人,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
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没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化,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葬春最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干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 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
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业布置】
背诵《寒食》。
篇二: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走进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提问法导入:
看图片引出寒食节(让学生回答)
那大家知道寒食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一起看一看。
二、 走进节日:
1.寒食节的由来
2 (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
2.寒食节的风俗 三、解释传统节日:
1.古代寒食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2.通过古诗了解古代寒食节。
四、走进古诗,了解寒食节。
1.学生展示自己知道的描写寒食节的古诗。
2.师出示《寒食节》
3.自由读古诗
4.介绍作者并看图理解诗意
5.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我国的传统节日
篇三: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 - 寒食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来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自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知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道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词的经历和学习方法 , 学习本课 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
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 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 掌握本课的写作背景,是 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的困难。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 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
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篇四: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统 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寒食 》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3 课《古诗三首——寒食》。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藏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日习俗的描绘,但韩栩的这一首传诵最广。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
呼应了节日习俗。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人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侯”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会写“侯”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2.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不是难事,学生已有自学能力。但要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去教学。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资料;学生课前预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学生交流:这首诗涉及哪个习俗? 2.谈话引入:这些习俗,是什么样的呢?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及“寒食”节。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古代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读诗,领悟诗意。
1.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师指导朗读,示范朗读,生跟读。
3.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4.借助注释、查资料了解字词及诗意。
提示: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
中。
(三)赏析古诗。
1.赏习俗。生小组内交流诗中描绘的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2.生小组内交流: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指导性讲解。
4.师引导讲解:诗中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此诗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三四句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诗人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四)指导背诵。
环节三:全课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寒食 1.作者、寒食节 2.诗句的意思 3.赏古诗:习俗、画面、感情
篇五: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三个生字“御、暮、散”。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 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 3.介绍寒食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齐读,读后教师指导。
2. 学生个人、小组、比赛朗读。
3. 教师领读。
4、整体感知诗句。
四、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
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1.指导朗读诗文,注意读好重音、停顿。
2.师生朗读竞赛。
3.背诵诗文。
六、深入学习,拓展延伸。
1.出示“春节、清明”等词,指名说说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2.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描写节日的古诗。
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
1.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汇报感想。
八、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篇六: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公写“候,章”等 7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寒食》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想创作的-首七直绝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唐代常于请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测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相关。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相机点拨读音 2.读熟、读出节奏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自由读诗,自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充分利用注释、借助对相关习俗
的介绍课外资料理解 2、相机指导前两句 (1)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季节?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
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飞”和“斜”的好处。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点拨:从“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
(4)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
3、相机指导后两句:
(1)教师补充春季“改火“习俗的相关知识,了解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的意思。
意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四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或的府第飘散开。
(2)时间?地点?习俗?分别从哪里看出?“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候家”表示权费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3)想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A.引导学生交流寒食节赐火的习俗。
B.抓住“传”“散”思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
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带着这样的想象,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C. 指导 “轻烟散人五侯家”可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
小结: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4、指导全诗朗读:读出舒级、平和。
四、课堂总结,指导背诵
课后作业:
1.《寒食》的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__________”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2.《寒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学设计 一、简介古诗背景 1、《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这首诗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
二、初读,读出通、读顺、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纤纤擢素手 (xiān)
札札弄机杼
(zhá)
泣涕零如雨(qì tì)
盈盈一水间
(jiàn)
脉脉不得语
(mò)
2、抽查读。
3、读出节奏。
三、再读,理解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四、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 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体会 3.教师点拨
(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 “迢迢”是形容路途很遥远的,表现了牛郎和织女相隔很远根远。表现出织女星洁白明亮的样子。“ 指导朗读,“迢迢牵牛星”可以读得慢-些、长一些, “胶皎”二字起调可以读得稍高、稍短,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擢素手”摹状女子白皙修长的手,极富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弄”字动态尽出,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勤苦。
指导朗读,可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雪的手织布的样子。“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点,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不成章”到“不得语”。隐忍、静默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含而不露,反而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 引导想象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优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体会出织女无尽的思念。
指导可读得低缓些,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
四、感受语言表现之美。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表现形式上独到之处:《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使用了“迢迢”“胶胶”“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大量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这些叠字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叠字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叠词,以及双声词(双声词是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连绵词)“河汉”“素手” “清浅”等,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春美和音乐美,面且也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动人。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谭庆凯设计)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总结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情感:伤感 哀怨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课后练习 1.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这首诗借_____、_____被银河相隔而不能相见的故事,表达了夫妇之间的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愁绪。
2. 《迢迢牵牛星》表现织女无限思念牛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 一、走近作者。
1、《十五夜望月》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2、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三、展开想象,品悟诗歌意境。
1、“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塑月人。
2、“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
3、指导朗读:指导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冷
露无声湿桂花”可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4、小结:诗的前两句写景,展现了一幅寂寥,冷静、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人尽望"体会到了什么?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2)想象,如果你是诗人,面对一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 (3)“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同洒落。这句诗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4)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袁枚《随园诗话》:“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想见在他乡”。
(5)小结: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思念朋友之情。
(6)指导朗读:“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
6、总结: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远、思念好友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搜集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并加以背诵
2、收集与习俗有关的古诗词: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写景: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抒情:望月怀远、思念好友
课后练习 1、请你比一比再组词。
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2、填空。
(1)“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 2 )《 十 五 夜 望 月 》 这 首 诗 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这 两 句 写 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抒情,抒发了对朋友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你还积累到游子的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B《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C《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以禁火为标志 D《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B《迢迢牵牛星》叠字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C《十五夜望月》是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
D《十五夜望月》“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5、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传统习俗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篇七: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寒食昭昭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清地朗读课文口背诵课文口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清组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清感。5抓住熏点诗句,体会《+五夜望月》中游了的思亲之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口教学重点:1有感清地朗读课文口背诵课文口2想象画而,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清。教学难点想象画而,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衷达的思想感隋。教学准各: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诗人,解诗题l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火。古人在这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了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去找和母亲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熏耳十分后晦,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切吃冷食称为寒食省(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火己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母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末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件大事。寒食节习侨,有上坟、郊游、斗鸡了、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巾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
就让我们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翎笔下的寒食节。(板”:寒食「唐」韩翎)2作者简介。韩栩,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二、明诗意感清读。l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
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问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然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墩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
意。〔板仁: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晤诗清,品意境。1有感清地朗诵诗歌,思考: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崇有个时间推移,、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般风光特殊情茉)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a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
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件罢。继续前行路过户农家,又即f到农家甲而在喊:“小狗了点灯l这卜,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齐,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llJ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旁好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卜」。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还令者玉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合里也很是得意。转眼己到元宵仕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木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二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浴语来口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卫,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空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己晚,皇宫卫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口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第二课时
、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肖―《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2《古诗十九首》简介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书,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清坏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鳃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古诗十九首)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纤纤攫素手〔xlon)
札札弄机杆(zh6)泣涕零如雨(ql ti)盈盈水间(Jl亡n)脉脉不得语(丽)学生齐读。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清感。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思爱,并生有子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譬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天要穿针引线乞一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清感:伤感哀怨)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木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木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2)脉脉不得语。“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隋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脉脉含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
语言。(3)纤纤摧素手,札札弄机杆。“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杆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4)迢迢牵牛星。“迢迢”指遥远的地方。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问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6)盈盈水间。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清景并生,哀怨动人。四、感受语言之美。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板}弓:深深的话,浅浅的说)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板书:稗字)2拓展延伸,加深畏字理解。使用盈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腑;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雌鸿,在河之洲。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清。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口溜、)例如:赏赏花,路路青,高高兴兴观观景拍拍照,摄摄影,开开“陶陶情。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问爱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种思想感情,这样种社会现实。
2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表现出冷露轩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在基木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清,选出班级里的“朗读之星”。)五、读出“望月”之清。l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慷,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l,成就了一种伤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问种种情思,如诗样,悬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问。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李商隐《霜月》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坏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谊染了中秋望月...
篇八: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时间: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上午第
节
下午第
节
课题
四 年级
第
二 单元
第 5 课
《寒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
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练习作业设计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关知识链接
编写组成员:
审稿: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寒食名师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寒食 名师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