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9-30 09:00:12 来源:网友投稿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3篇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篇1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聚焦云色变幻)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篇2

学记原文及注释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为王者在发布法律政令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贤良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只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民众的心。为王者如果能够亲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动民众的心了,但是还不能教化人民。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办学校教育才能实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终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ao,四声,教人)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学学半”(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之后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说:“幼小的蚂蚁也都要时常去学习衔土的事情才能筑起大垤(die二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bian四声,古代男子戴的帽子,低级武职名称)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e四声,小箱子),孙(逊)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i四声,古代一种祭祀)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ji二声,踧踖,惊恐不安的样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项是教学的基本纲领。【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an四声,没有花纹的丝织品),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这样做了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原文】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说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大部分都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烦琐的提问一味的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赶速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坏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han四声,互相抵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知道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领袖。所以能做一个好老师,就是学做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教师既能知道学生的求学有难易的不同,就可知道他们的天资有美恶的区别。既能知道他们学习有难易,天资有美恶,就应当依照他们的程度深浅和智力高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广为晓喻。惟有这样才可以为人师。能为人师,也就能为地方官吏或一国首长,担负起教导人民的责任。所以教师的教人,就是要教人以“治国”“平天下”的为君之道,因此对教师不可不审慎选择。古书说:“虞夏商周各代,惟以慎选师资为重要任务。”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继上说明既然教师地位重要,统治者自然应该尊敬教师以示尊师重道。在上的人既能尊师重道,则求学的人自然必有感动而专心致力与学业。】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说明教师发问和答问的重要原则,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作喻“如攻坚木”,“如撞钟”。如不遵守这些原则,就会导致“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结果。这些提问和答问的原则仍是今天教学实践中十分宝贵的参考】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i一声);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君子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篇3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郦:(lì)

2、兽:(zhòu)

3、徂:(cú)

4、戊:(wù)

5、樗:(chū)

6、汶:(wèn)

7、麓:(lù)

8、磴:(dèng)

9、鼐:(nài)

10、圜:(yuán)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推荐访问:泰山 原文 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拼音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拼音朗读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登泰山记拼音版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