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气的压强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9-12 18:40:08 来源:网友投稿

大气的压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的压强3篇,供大家参考。

大气的压强3篇

大气的压强篇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1.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2.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3.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4.从现象的分析与数据的处理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5.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活动一 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二 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

活动三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6.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4)讨论:如何“利用自行车打气筒测大气压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社会走向物理,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6

大气的压强篇2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一节执教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山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重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原因。难点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教具演示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1.  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①演示:如右图     ②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结论:上面两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④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大气压强的大小     ①讲述:P163图11-5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     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     ③大气压强值为1.01×105Pa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计算: 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三。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2.解释大气压现象:塑料挂衣钩、吸饮料、呼吸、吸药液等。3.想想议议:先讨论后演示P163图11-6。四。小结、练习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二节 大气压的变化执教 教学目标1 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 知道测大气压的仪器和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3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此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重点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难点用有关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教具演示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温度计,烧杯,水。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_______________。   3.760毫米汞柱=_________帕。二。新课讲授: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1) 看图11-9,学生归纳总结。(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把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演示实验:(P166图11-11)现象:学生表述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结果: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学生阅书:P167第一段。   6 利用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解答简单现象,如高压锅,高山煮蛋等。三。小结四。练习P167 1、2五。作业 :本节《同步训练》     阅读并归纳         观察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阅读解释现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三节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执教 教学目标1 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2 了解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压缩空气的应      用。重点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教具演示离心泵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挂图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点。  1 气压跟高度的关系。  2 气压计  3 沸点与气压关系。  4 标准大气压。二。新课讲授  1 出示挂图。(1) 学生阅图,讲述工作过程。(2) 讲明吸取式抽水机靠大气压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  2 出示离心泵模型。(1) 让学生先观察,老师模拟演示。(2) 师生共同分析工作过程和原理。  3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从而明白离心泵的吸水扬程)  4 选用最适合的设备(依需要和具体条件)。  5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温度不变,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简介:人呼吸过程)  6 简单介绍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三。小结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五。作业 :阅读P172:《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回答问题               讲述人呼气吸气过程

大气的压强篇3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推荐访问:压强 大气 大气的压强是多少pa 大气的压强教学视频 大气的压强实验 大气的压强知识点 大气的压强思维导图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的压强是多少 大气的压强教案 大气的压强公式 大气的压强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