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十大报告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时间:2023-07-14 16:50:07 来源:网友投稿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在中国共产党第xx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顶层设计、全面擘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要完成的一项长期任务,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在我国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构建“一揽子”机制,做到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统筹兼顾。

(一)共同富裕财富创造机制

一是坚持走改革、开放、创新路。鼓励发展,做大蛋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引导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保护合法致富;鼓励创新、争做蛋糕,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开放、创新三者一起发力,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二是坚持走效率、公平、协调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是坚持走绿色、环保、低碳路。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系统阐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共同富裕公共福利机制

共同富裕实现,回归以人为本原则,实质上是对贫困阶层的能力再造,社会有责任为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体的能力再造提供公共产品。实现这一群体的能力全面提升,无疑完善公共福利机制是必经之路,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公共福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基础设施现实问题仍然突出,党的xx大指引我们要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契机,补足乡村地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补齐城市在“隐形”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为高质量城镇化赋能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既是理论逻辑上的起点,也是实践逻辑中的出发点。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三是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加快建立现代化财税体制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为了提高我国税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应当健全含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在内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整体税制中直接税的比重,提高税制的累进性。

(三)共同富裕财富分配机制

追求财富创造,做大“蛋糕”,构建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即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分好“蛋糕”,让富裕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特别是要处理好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的关系,保护好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合法权益。二是再次分配通过救济、补助、转移支付、专业培训以及高质量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对贫困阶层能力再造,让社会所有成员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三次分配主要是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及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低收入群体帮扶,鼓励、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从财富分配机制格局来看,初次分配讲效率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讲公平兼顾效率,三次分配讲自愿、讲道德,三者优势互补,协调发力,促进共同富裕


 

 


推荐访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