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想北*》教学设计,菁选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5-19 08:25:10 来源:网友投稿

《想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学习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特点的手法。  3、学习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想北*》教学设计,菁选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想北*》教学设计,菁选3篇【完整版】

《想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学习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特点的手法。

  3、学习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

  1、导入

  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想北*》。(顺便介绍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2、题解

  围绕文题可设计如下问题:

  (1)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

  (2)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就无需用“想”了)

  (3)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

  (4)有人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3、朗读全文(可按学号顺序朗读,朗读时完成以下任务:

  (1)将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同时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到底好在哪儿。

  (3)在文中划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个字概括,四个字中还要用三个相同的字,那就是“北*”、“真”)

  板书:一、(1—3)真爱北*

  二、(4—7)北*真好

  三、(8)真想北*

  5、讲析第一段——真爱北*

  提问:

  (1)文章第一小节老是强调自己知道的北*太少,这与想北*有关系吗?(反衬下文对北*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节中最令人感动的短语是什么?(“我的北*”)

  (3)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北*的真爱的?(A、多处说自己爱北*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B、将爱北*与爱母亲相提并论;C、写北*赐予“我”知识、性格、脾气)

  (4)文章第三小节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这句话中的“杜鹃”能不能换成“喜鹊”?为什么?(不能。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因为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归家之念。这里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杜鹃”甚为恰当。喜鹊是报喜的,用在此处不妥)

  6、讲析第二段——北*真好

  提问:

  (1)北*到底好在哪儿?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北*的好的?(对比)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北*的好的?

  板书:

  一好:杂而有边,动中有静(巴黎:旷而太闹)——气氛

  二好:匀调自然,不挤不僻(巴黎:好于伦敦、罗马,差于北*)——布局}(对比)

  三好: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物产

  7、讲析第三段——真想北*

  提问:这个结尾仅一行文字,却很打动人,你认为这个结尾好在哪儿?

  ——照应第二小节的“我要落泪”;直抒胸臆,将感情推向高潮。

  8、语言欣赏

  前面读课文时要求大家边看边划出你所欣赏的语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划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总结老舍本课语言的特点: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板书)

  9、2006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欣赏。

  10、口头作文:我的南通真好

《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实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教学、演示图片、播放歌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故乡是寄托我们灵魂的巢穴。当你身在故乡时,你正被幸福所包围;当你漂泊他乡时,你将被乡愁所缠绕。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去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二、老舍简介

  老舍,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描写北*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关注*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

  四、读准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 chà)、僻静(pì)、韭菜(jiǔ)、菜圃(pǔ)

  五、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1—3段:表达作者爱北*。

  第4—7段:具体写北*的可爱之处。

  第8段:总写作者想北*。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真爱北*。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怎样理解作者“爱北*而说不出”?

  明确:说明作者对北*爱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形容这种爱?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爱北*与爱母亲作类比。

  (三)、研读第二部分

  1、第4段说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演示图片)

  对比,巴黎太热闹、太空旷与北*有边际、动中有静形成对比。

  2、第5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布置匀调、自然。(演示图片)

  类比,把巴黎布置匀调还差点儿跟北*布置匀调作类比。

  3、第6段讲了北*什么特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拟人。

  4、第7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使人接近自然。(演示图片)

  对比,把北*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跟伦敦的工厂成天冒烟作对比。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示例: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潭柘寺、香山、*、八达岭长城等。(演示图片)

  5、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呢?

  明确:老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来写,表达了北*的普通百姓热爱北*的感情,让读者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感受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四)、研读第三部分

  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结尾段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六、内容归纳

  七、结束语:让我们聆听李谷一演唱的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寄托对北京的爱,对家乡的爱吧!(播放歌曲我最爱的还是北京)

《想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信息。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但要他们具体说一篇散文美在何处却很难。因此,散文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题目是《想北*》,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

  3、老舍的散文*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可以通过本文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文章,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4、我校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走读生,对“离家、故乡”切身的体会欠缺,对于老舍对北*的感情也许很难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情境导入,走进作者。

  1、导入语: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领略文本的魅力。

  【讲授】教学过程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老舍写北*的一篇散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老舍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北*的挚爱和眷恋。

  三、二读课文,品味研习

  1、下面我们重点研习这几小节,幻灯片——思考:作者笔下的北*有哪些特点?人在这种环境中有怎样的心境呢?你能找出关键的语句赏析吗?(方法:抓关键词、关键句、总结概括)小组合作研习交流

  【明确】:环境动中有静?踏实安逸

  布置匀调合理?自由舒畅

  物产丰富新鲜?自豪惬意

  生活贴近自然?闲适享受(板书)。

  2、在描述北*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说出依据来。

  【明确】:对比、衬托。和巴黎、美国、伦敦作对比,衬托北*的好,写出对北*的偏爱。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来还差点事儿、

  偏爱北*

  美国的橘子——北*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长城、*、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

  【明确】:不是,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而我的北*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写作视角。板书:我的北*。(结合38页对话栏)老舍从小处落笔,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了老舍和北*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他用这些*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民知识分子对北*的挚爱。

  四、三读课文,体味深情。

  1、【提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凝”,本文的“神”就是作者对北*的深情,那么文中有正面描写作者对北*无限深情的段落吗?

  【明确】:主要集中在1—3节,别忘了还有第8节。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体味(幻灯片——作者是如何写他对北*的深情的?请你找出关键句品析。)小组合作交流

  A借景抒情。“我所爱的北*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表达“我”和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

  B类比。将自己对北*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常,却道出了作者对北*爱得真切与深沉,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C用典。“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教师补充: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D直抒胸臆。“这不但是辜负了北*,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时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表达了与北*血脉相连的关系。

  E反复。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的爱“说不出来”,强调对北*的爱难以道尽。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颗眼泪。老舍先生对北*的爱“说不出”,是爱到极致往往难以表达。大爱无言啊。

  齐读第三小节,感受无法言说的深情。

  五、四读课文,点拨深化。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呀!”这样收笔好在哪里?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的想念与热爱。作者爱北*,想北*,他说“要落泪了”,“想”北*“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

  明确:乡愁——思乡之情。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得意时也会有(萧乾枣核一课)。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老舍想念北*就回去呗,为什么不回呢?

  幻灯片——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在青岛教书。1936年,你想到了什么?那时*主义已经加紧了对*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危急。回不去了,所以才更加的想念。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正如诗人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老舍对北*的感情想必也是如此。爱得深沉、爱的真切。

  老舍的乡愁真挚动人,让我们饱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要读的低沉、深情,带点沧桑感,读出思乡、忧国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篇课文老舍用质朴、细腻的文字,从独特的视角“我的北*”,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从*凡事物入手,写出了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想北 菁选 菁选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课件 想北平教学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