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9篇

时间:2022-09-10 16: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9篇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论红色资源在中学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冯慧*(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9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9篇

篇一: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色资源在中学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冯 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 要: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我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与中国资产阶级旧势力作斗争的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主要包括“革命理论、革命精神和革命建设经验”几个大方面。本文主要从红色文化论述红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近些年来被广泛的开发与利用到各类教学工作中去,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结构。关键词:红色资源;德育;作用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0049 -(2019)02 -0088 -02

 德育工作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发展的老问题。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已成为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话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是红色资源大国,结合中学教育对红色文化进行重塑,积极开发颇具特色的教学课程,使红色资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发挥其励志进取的积极功能。同时,红色资源对推动中学德育转型、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中学德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使新世纪学校红色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的德育特色。例如:最为著名的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培养宣传红色教育工作中,特别注重体验式教学,红米饭、南瓜汤、编草鞋、挑仓梁等活动,深切的让学生们感同身受。但除了体验式教学外,红色资源的德育教育功能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红色资源的探索与中学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对中学德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一、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发展中的现状红色资源可以说是亦在亦不在,它作为一种精神围绕在我们身边,对国家也有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人们会认为它是我们生活中比较抽象的层面,在我们身边的中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属于缺失状态。大多数教师认为与其把精力放在虚无缥缈的道德教育中,不如某一点的价值体现来得快,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学生的人格培养固然重要,但全面发展更重要。(一)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领导的认可,也离不开校方各部门的配合;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不单单只是红色校园的总指挥,而且还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来激励师生。因此,学校领导是红色校园的培养者与导向者。作为培养者,学校除了教书更应该育人,但是大多数学校往往本末倒置,注重校与校的排名竞争,主抓升学率,认为只有升学率、优异成绩才能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荣耀光环。却忘记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价值观选择。一个学校教育的成败体现在学习成绩上的是其次,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开发上。而作为导向者来说,学校领导从大局上把握脉搏,教师从细微处进行指导。“在宏观上,把握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方向,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严厉打击校园内的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行为”① ;在微观上,学生是实际操作者,只有当红色精神内化于心,扎根于思想中,才能外化于行,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习惯,红色校园文化才算真正的建立起来。学生作为红色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与传播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传承红色校园文化。所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是学生,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本也是学生。学校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设上,不要局限于某一点的特长。(二)教师的德育水平无法充分将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广义上讲,教师是一种职业的承担者,指受过专业性训练的教育人员,并在教育工作中承担教学工作的专业型人员。但从狭义上讲,德育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传授教育知识的人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等。可以说教师在德育中肩负了伟大职责: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随着时代变化发展,青少年的视野由封闭到开放,这个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今后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教师的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德育工作的高低。作为青少年的引路灯,德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主义、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们逐步确立人生三观,并逐步提高思想觉悟程度,使之成为优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本应该是德育教师的主要工作,但也有一些教育人员品行不良,本着教书只为机械的教书,达不到育人的效果,而且仅仅把教书作为谋生手段,也并没有真正解读教师的奉献精神。这仅仅是某些教育人员的个人行为,大部分教师本着爱护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给予学生在人生方向上的指导,虽然理想是完满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偏颇,很难在实际中做到将红色资源文化与学生教育的结合,很难使行为理想化。(三)红色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导致部分学校缺少体验度中国虽地大物博,也是红色资源强国,红色历史各具特色,红色精神整齐划一。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就· 8 8 ·专 题 研 究Shanxi Youth 2019 年 01 月(下)* 作者简介:冯慧(1993 -),女,蒙古族,黑龙江阿城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万方数据

 是红色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相对较远地区的学校缺少体验度,导致利用方式单一。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大部分集中于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在江西、湖南等地我国红色资源的发展如火如荼,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这就致使我国红色文化发展成为了区域特色,在这片区域的学校可以很好的结合红色历史文化,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教学都有形象生动的模板;而偏北的内陆地区不能很有效的感染红色精神,即便是了解红色文化历史,大多也是照本宣科,很难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情感,所以很难通过实践得到教学成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具备红色因素的地区更容易产生信仰一致性,例如生活在井冈山和生活在西藏的孩子,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信仰也不同,基于红色因素的地区信仰更容易神圣化,而相对缺少红色文化的地区,更容易随性的生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历史渊源,但追其根本,最适合教育学生的文化莫过于“红色文化”,它的精神力量是我们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所谓身临其境、获益匪浅说的就是像湘赣红色基地、井冈山传统革命教育基地一样的红色文化。二、红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我们从教育本身和客观地理位置分析了红色教育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失偏颇的地方,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所以要求学生在尽可能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总结自身原因,反思自身,从学生学习德育教育之后所反馈的信息中来探究红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学生在把握了抽象的精神教育之后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的学习认知、道德认同和行为方式。(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认知和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中学时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年轻一代的思想呈现出道德价值多样化、思想观点兼容化、政治方向模糊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无疑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此时,中学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握好中学生思想转变、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红色资源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校园应用广泛,但在中学德育中更多的是书本教育,很难使学生深刻体验,所以,应该倡导对中学生在形成认知方式之前进行体验式教学,同时使红色资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内容,发挥教育功能,使红色资源的伟大奉献精神和生命精神感染中学生,使之具有正确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二)思维作用形成价值认同感与偶像认同感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红色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它的实践性、教育性有极大的感化功能,在革命年代,我们的民族英雄深受过战争之苦,可是精神却是富有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我们无法比拟的。青年在新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模式,同时培养丰富的红色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后,再利用国家民族英雄的人物教育,深刻学习民族英雄奋勇不屈、拼搏抗争的精神,使之在思维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种精神与当下崇拜偶像情结截然不同,我们不可否认偶像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在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面前,一定要以国家为根本,以学习民族英雄精神为出发点,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念与民族偶像的认同感。(三)认知方式与情感培养自觉生成实践行为在多彩的文化浪潮下,青少年仍能选择学习正确的德育知识,在思维中有正确的价值认同,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选择,这种道德行为选择恰恰是青少年教育文化背景的体现,展现了教育程度与素养高低。所以说,一个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逼迫式、强加式的教育,而是在知识水平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后在思维情感的相互作用下自觉生成的实践行为。三、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大量史料。对于现在当下各学校考虑中靠荣誉、省市排名,为了能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科特点、人才发挥、发展长远,而忽视大量精神层面的基本要求,比如:理想信仰、集体主义、艰苦作风等。像井冈山传统革命教育基地作为全国红色文化优质资源之一,承载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信念精神,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真理正义的顽强坚定,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命精神。这也恰好弥补了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不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完善的教育环境。(二)加深了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功能红色资源不但增强中学生们对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解读;也增加对红色资源的了解,而且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必定能使校园文化多姿多彩、振奋人心,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三)开拓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红色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表达方式多彩缤纷,除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源泉,如历史遗物、古城遗址以及纪念丰碑,虽然样式繁多但精神整齐划一,这些多彩的红色资源不但在自身上得到一个完整的发挥,而且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大放异彩,增强了红色资源的时代性,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完善与丰富,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我国作为红色资源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我国文化的厚重感;我国也是人口大国,要想做一个人才素质的强国,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方式,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熏陶,榜样的力量与坚定的信仰。[ 注

  释 ]①王自寻.解析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J].前沿,2012,12:159-160.[ 参 考 文 献 ][1]肖榕.论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党建视野,2013,03:68 -70.[2]兰虹.利用红色资源构筑校园文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66 -70.[3]朱桂莲,李晶.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12 -17.[4]罗盛齐,王超,郑清支.“大学生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认同与要求”的调查及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05:53 -58.[5]王自寻.解析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J].前沿,2012,12:159-160.· 9 8 ·2019 年 01 月(下)

 Shanxi Youth 专 题 研 究万方数据

篇二: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教育42020.9【摘 要】本文论述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阐述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通过挖掘和整理红色基因文化育人素材形成育人理念系统,探索红色基因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阐明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教育意义,以引领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彰显红色基因文化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关键词】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建设 育人价值【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004-04以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精髓的中国红色基因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也是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托。学校应深入挖掘和运用好这些红色基因,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不断成长,开阔学校发展前景,彰显红色基因文化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北流市明瑞高级中学(简称明高)成立于 2012 年,以百色起义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烈士将军命名。李明瑞是我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光辉业绩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评价,他以自身的革命经历和贡献,形成了光照日月的“明瑞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忠于党和人民、对革命赤胆忠心的高尚品质,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气节,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学校从诞生之日起便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建校初期,一度以师生诗词创作作为校园文化特色。2018 年起,在名誉校长、中共中央原办公厅副主任温子松同志的建议下,学校决心进一步挖掘李明瑞烈士传播下来的红色基因来教育、影响革命后代,于是重新将校园文化定位为红色文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明高依托红色基因,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红色基因文化育人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育人成果。一、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是时代的使命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革命年代孕育的鲜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孕育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它是一种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的信仰,是一种矢志不渝、爱党爱国的忠诚,是一种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追求,是一种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最本源的成分是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最核心的特质是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最鲜明的标识是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作风,最具活力的是勇于革命、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它的“根”和“魂”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教育的角度传承红色基因,其实质就是培育时代新人,教育学生传承好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国家的红色事业永远继承下去,这是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自从明高重新确立以红色基因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和特色后,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问题,也进一步明确了发挥红色基因文化育人功能应该落实好的四个基本内容。一是培育学生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二是培养学生矢志不渝的爱党爱国精神;三是培养学生将红色基因化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身体力行的追求;四是培养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能做到无私奉献,拥有传承红色基因、绽放生命光彩的勇气和品质。二、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学校通过弘扬和实践李明瑞精神,深化校园红色基因文化建设,利用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领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一)挖掘和整理红色基因文化育人素材,形成明高育人文化系统李明瑞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明高红色基因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明高进行红色基因文化育人的依托和精神纽带。明高挖掘和整理李明瑞烈士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并将之视为珍贵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传承和弘扬。学校收藏了李明瑞将军的手迹影印件和演讲回忆录;整理和保存了李明瑞烈士的传记和革命斗争故事,比如,《明瑞将军生平》《李明瑞传略》《李明瑞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编印了《明瑞之光》画册,创作了校歌《明德瑞众》;根据李明瑞烈士追求真理、寻求革命出路、加入中国共产深化校园红色基因文化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 以明瑞高级中学为例□玉林北流市明瑞高级中学 曾 金前沿视角 ·本月话题。

 。. .。

 。

 广西教育52020.9党的曲折经历,创作了红色校园歌舞剧《追寻》,这部歌舞剧经过不断提炼打磨,在北流市举行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展演,受到玉林市领导及各界人士和观众的好评,并获得玉林市歌舞比赛一等奖,成为学校打造红色革命基因文化的精品节目之一;根据师生作品,编著了德育培训的校本教材《红色信仰,红色园丁》《红色基因,红色根苗》和《灼灼其华

 美美与共》,创作了多期《明瑞诗词》和《明瑞楹联》校本读物;根据明瑞精神,提炼出“明德瑞众”校训内容、“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明高精神;确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形成明高育人文化系统,指导明高红色文化建设。(二)探索红色基因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明高以弘扬李明瑞革命烈士精神为首要特征,通过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育人、家校合作育人方式,在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借助红色基因文化进行育人的实践路径。1.以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大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更能影响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乃至学生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学校在营造红色文化环境育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突出展示“明瑞精神”。从李明瑞烈士的信仰、情怀、作风和英勇事迹中提炼出报国爱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明瑞精神”,制作了“明瑞精神”巨型彩画,与“百色起义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疫精神”等巨型彩画一起相互映辉。在校门两侧建有“中国精神”展示长廊,让学生一进校门就能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精神上得到鼓舞。(2)打造红色文化广场。进入东校门,拾级而上,便是东门广场,抬头迎面而来的是邓小平对红七军和李明瑞的评价壁书,上面书写“红七军打仗很勇敢,特别是李明瑞,他不仅勇敢能吃苦,还会带兵打仗,是个艰苦奋斗的人—— 邓小平”。整幅壁书约有三层楼高,居高临下,红底金字,气势非凡。壁书下方则是温子松先生书写的篆体校训“明德瑞众”,笔法独特,意蕴深厚。东门广场左侧教学楼清华楼墙壁上,绘制大型壁画《千里聚龙》。这是根据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红七军主力部队与毛泽东、朱德中央红军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壁画面积接近一百平方米,大气磅礴,雄伟壮观。东门广场右侧教学楼弘毅楼挡土墙上,书写励志格言“虎将门下无弱兵”,用瓷砖刻制,每字一平方米大小,白底红字,格外醒目。在弘毅楼和邓小平评价红七军和李明瑞壁书之间,耸立一块二十六吨重、三米多高的米黄色巨石,上书“明理博学,瑞德自强”八个红色大字,为校友所捐建。红色文化广场的打造,让明高学生拥有一个被红色文化浸润心灵的活动空间,为红色文化教育打下深深的烙印。(3)建设明瑞展厅。学校于 2019 年 9 月在原书画展厅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建设了“明瑞展厅”。展厅占地约 300 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室,其中“红色明高”“红色书吧”“明瑞之光”部分展示的红色基因最为突出。“明瑞之光”展室展示了“北伐虎将”“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并用大型高清视频滚动播放李明瑞烈士追求真理、寻求革命出路的校园歌舞剧《追寻》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影像资料,使参观者由衷地向英雄致敬,产生共同保家卫国、珍惜今天生活的爱国情怀,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明高爱国主义教育、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最具特色和最耀眼的精品,成为明高德育建设的品牌与名片。(4)突出红色主题基调。校门主楼的墙体颜色是红色的;校徽的设计颜色是红色的;每次学校举办晚会和节庆活动的舞台背景、徽识标记,基调主色是红色的;活动所用的革命歌曲是“红色”的;校服,不同年级虽然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个性特征,但也都保留红色的色块,以与学校整体红色基调保持统一性;校园墙报、活动板报、文化园地等,多以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三军仪仗队、舞动的军人身影、百色起义红七军事迹为花边。无不显示着红色就是明高颜色、明高基调,明高是红色的海洋、红色的世界,身处明高的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5)处处突出“明瑞”印记。明高建设在明瑞烈士纪念公园旁边,处处有“明瑞”的印记。学校的主道命名为“明瑞大道”,党建大厅命名为“明瑞展厅”,多功能室命名为“明瑞讲坛”,主教学楼弘毅楼的门联是“明霞披锦绣,瑞气满乾坤”,明瑞展厅门联是“明月圆华夏,瑞光耀党旗”。学生励志标语用得最多的是“共圆国梦,无愧将门”“发扬虎将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虎将门下无弱兵,六月高考必定赢”。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伟人的气息,时时牢记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激励自己不断艰苦奋斗、追求进步。2.以活动育人。学校将红色基因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活动育人的方式,促进对革命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多年来,保持开展一些传统的项目活动。比如,为期一周的新生军训活动,在组织军事体能训练中传授军事知识,在组织军事汇操表演比赛与内务评比中使学生接受革命军事生活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每逢清明节、国庆节、烈士节和李明瑞诞辰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到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公园举行悼念仪式,追忆烈士革命历程,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加强革命情怀教育。每周升国旗仪式,都有一个全体学生集中宣誓的环节,宣誓内容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等,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 2018 年起,每周周末组织全校红歌大合唱活动,每年举行“五四”红歌比赛、“国庆”红色文艺汇演,不定期举行红色征文比赛,借此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和气氛。特别是周末全校红歌大合唱活动,既能使师生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气息,又能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特别受到学生喜爱,已经成为具有明高特色的、承传红色革命基因文化的精品活动节目之一。此外,还定期举行“明瑞高中艰苦奋斗学子”评比活动,并举行隆重的颁奖晚会和颁奖仪式。在活动中,通过短片形式介绍和回顾被评为“明瑞高中艰苦奋斗学子”的同学在学习、生本月话题· 前沿视角。

 。. .。

 。

 广西教育62020.9活上发扬李明瑞烈士艰苦奋斗精神的感人事迹,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经常邀请上级领导以及区内教育专家、名家到学校进行讲学,通过讲座、指导的形式对师生展开红色基因文化教育。比如,邀请原玉林市委常委、玉林市关爱委常务副主任王仲贤到学校指导工作并进行主题讲座,邀请玉林市委常委、玉林市军分区政委谈汪洋大校以及名誉校长、玉林市人大副主任温祖贞到校指导工作,邀请玉林师院教育学院书记梁钊华、玉林师院教授龙昭雄、广西教育专家白聪敏到校举办讲座,不断提升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传统项目之外,学校还通过网络、微信、微电视等育人活动方式,发动全校学生参加由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大学习”和其他红色文化学习。规定每次学习各班参与人次须达到 95% 的,才有资格参加每周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2020 年,玉林市组织部在本校启动了“红色传奇”进校园读书活动,助力学校 5200 多名学生参加红色基因文化学习。3.以课堂育人。学校组织“明瑞精神课堂育人研讨会”,并要求全体领导成员和教师,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学科教学的同时,根据育人情况与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李明瑞烈士精神,将红色基因教育渗透到思政工作和学科课堂之中,这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比如,语文科老师在指导学生书信写作时,展示和讲读李明瑞写给妻子的家书,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追求革命理想、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增进师生对革命烈士的景仰之情。在政治课堂上,当涉及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习惯、思想作风时,列举红七军红八军在百色起义时穿草鞋、住岩洞的史实,李明瑞带领红七军从广西步行到江西的事迹,以及邓小平对李明瑞所作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人”的评价,提醒和要求学生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革命作风。在地理课堂和历史课堂上,老师适时穿插、组织讨论邓小平和李明瑞指挥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起义经过等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苦和革命壮举的伟大。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邓小平和李明瑞率领红七军主力部队徒步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配合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的第二次第三次围剿的故事,教育同学们要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体能训练,磨练出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青春气质和坚强品格。4.以家校合作育人。学校利用“北流市明瑞高中”公众号和“班班通”班群,开通了家校合作育人平台,家校共育,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进步和发展。学校通过公众号和班群把每次大型红色文化活动推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育人情况,并通过...

篇三: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农业·农民 2019.12B邵 荣着 力 构 建 红 色 文 化 铸 魂 育 人 新 机 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无数代人同向发力,把理想信念的火种和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的红色文化, 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建党 98 年和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历史充分证明,红色文化具有铸魂育人功能。

 如何构建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机制,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一、红色基因是最强大的基因,红色文化是最自信的文化“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各个革命老区,为全党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榜样。

 在江西于都,习近平告诫全党,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革命斗争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红色文化何以让我们自信? 因为红色文化本质上是革命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革命斗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鲜明的理想信念特质、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强大的包容创新能力, 使其能与文化自信相契合并成为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斗争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

 在全国各地,由革命战争年代遗存下来的革命地址、文物,有记忆、有生命、有温度,它们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来路, 更昭示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 也包括革命年代铸就的优良作风。

 也正由于中国共产党传承了红色基因,创造和传播了红色文化,才使得其精神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广,追随者越来越多。

 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 凸显了其本质上的先进性,直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寻。红色基因需要传承,红色文化需要传播,红色事业需要培育红色接班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增强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凝聚力,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培植价值共识。二、坚持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并提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和教育载体, 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乃至交锋日趋频繁,占领文化阵地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如不加重视, “变色”也绝非危言耸听,苏联失去对意识形态的把控就是前车之鉴。

 红色文化的正向激励与反向抵御作用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赢得青少年就赢得了未来。

 要在校园形成红色文化氛围,让青少年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 “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 — 基于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思考55

 农村·农业·农民 2019.12B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要用新四军在盐城的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待寻找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而文化的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是内容。

 因为教育的内容就是表明我们用什么教育下一代。

 激活红色文化,挖掘时代价值,培养时代新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既有助于延续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爱国奉献、 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实践证明,学生是红色文化传播受众的重点对象之一,这个传统不能丢。

 成年步入社会,几乎都有这样的感慨:

 常常想起那些儿时读过的红色经典故事以及为国为党为民族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

 这些经典故事和人物形象,对我们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影响是恒久的。

 所谓幼学如漆, 学生时代诵读的故事和记忆的形象,可以在心灵扎根生长,终生难忘。

 红色文化对品格塑造的影响力不可限量。三、坚持以文育人,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机制创新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 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功能, 对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进校园的途径较多, 各地各学校都在根据当地红色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一)红色文化进课堂机制创新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 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渠道。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优势,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红色经典故事和人物, 结合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改革方面,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组织编写红色教材和课外读物,在地方教材或辅助教材中植入红色文化教学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迹诵读和讲解。

 当前,在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方面, 要彰显时代特色, 拓宽政治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注重理论创新。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红色文化教育全过程, 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出发,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深刻阐释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

 要将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列入学生考核内容。(二)红色文化感性体验机制创新全国各地红色资源丰富, 如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铁军精神、沂蒙精神、 红旗渠精神等, 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资源条件。

 而仅有资源还远远不够,实践体验是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式。

 要以庄严的仪式感,通过实物和视觉冲击力净化心灵。

 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以盐城为例, 红色文化特别是进行铁军精神传统教育有明显优势, 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也被誉为“铁军”,新四军在盐城时期军事斗争及政治、经济、文化、纪律、政权、廉政建设,特别是对党的忠诚,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都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全市境内的革命旧址、旧居、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历史文化遗址、设施有 248 处,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特有优势。

 现场体验具有生动性、 情境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实物、照片、音频及生动的讲解,辅之游戏等电子产品的应用和实景体验,活化党史、国史等红色故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体悟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先辈们的奋斗可歌可泣, 感悟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要通过推行“一次现场体验、一堂党史国史课、一篇体会交流”的模式(流程),力求每一个青少年每年至少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一次红色教育。

 要开辟红色文旅线路,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既接受了红色教育,又观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使其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中,激活红色基因,播下红色种子,找到理想信念的根基,从而达到学思践悟的效果。(三)造浓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机制创新要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开设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故事会、红色文艺赏析等,并以自编自演红色故事小剧目参与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

 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先进的并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开辟校园红色网站或专栏,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感,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 使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先进文化成为校园的主导文化。(作者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K ejiao?wenwei 科教文卫56

篇四: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2019 年 09 月 20 日 10:57:03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现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发挥且善于发挥文化的深厚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

  新时代更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蕴含着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深意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开启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迎来历史飞跃、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需要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实干、创新、踏实和科学的态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我们更需要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不断奋进,戮力同心实现中国梦;我们更需要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担当的过程中,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化被动为主动,践行理想信念。

 新时代更能够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能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精神力量,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红色文化内蕴人、物、事、魂,唯有将人、物、事展现好,使红色文化与时代合拍,符合大众心理诉求,才能更好地用红色文化之魂滋养大众。

  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教化,逐渐将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今天,想要让大众感知风云变幻的革命年代,需要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创新纪念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进行跨越时空的仪式体验。仪式等各类纪念活动既包含了活生生的世界,也是想象世界的再现,是大众教育的重要渠道,更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上海最大化地利用红色资源,通过“沉浸式”红色主题文化教育发挥了红色文化的功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初心大课堂”,推出情景党课,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等形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现有 87 处红色历史旧址遗迹的虹口区,开发了“‘四大’会址红色深度游”等仪式性纪念教育活动。活动中,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带领和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人们可以在一条条里弄中体悟着周恩来、瞿秋白、鲁迅、茅盾等革命先驱和左翼文化名人的崇高精神,在不知不觉间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通过价值传递,文化能够直接明了地展现一个社会、民族应然的价值观。符号是“物”的高度凝结,是价值传递的工具,具有象征意义,兼有精神外化和事物指称的作用,能够发挥文化弘扬精神、凝聚精神的功能。红色家书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符号,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告别亲人,投身革命事业,他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一封封充满亲情爱情、革命理想的家书,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传扬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为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静安区、黄浦区等多次组织朗读红色家书活动,以此追思革命先辈,人们从中收获的不仅是震撼和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虹口区探索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实现红色场馆的全媒体阅读等。这些方式使红色符号跨越时空,让民众切实体悟到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用符号的直观性、立体感和代入感,丰富红色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现实转化手段。

 传扬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发挥文化功能的重要前提。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无疑应当成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将“人”和“物”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活现。通过互联网传扬红色记忆,如网上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延伸;也可以通过动漫、流行歌曲、艺术展览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艺术转换。更能够通过新技术突破时空局限,用 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党史、国史故事。2017 年,上海推出互联网沉浸式红色体验之旅:“中共一大·回到 1921”,参观者可以在以手机为终端的互联网中参观学习体验,“经历”历史事件。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这一过程充满了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使人们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当精神的言说成为跨越时空的实践时,人们无疑更能加深印象,感受更为鲜活的红色历史,明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实质。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时代,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十分重要,而且更需要从小事、从细节抓起,落在实处,使红色文化不断实现创新转化,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力量。

篇五: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2017年 第21期高等教育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厚植于中国大地,主要包括: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铁军和南昌起义精神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延伸;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红色文化仍在不断的发展和繁盛。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万众一心;奋斗牺牲;不畏强敌;创新开路;团结守纪。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红色文化是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这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之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能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红色文化是激励广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之中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篇章。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激励其永远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决心。2.红色文化能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各种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应对西方文化化侵蚀的利器。3.红色文化能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能为大学生点亮信仰之光,使他们珍视传统、拥抱理想,提升诚信意识,强化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高尚人格。二、红色文化在育人中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将之运用到高校育人工作中,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其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1.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爱党爱国爱民、勤俭朴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敢于革新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以及革命时期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精神、制度和规范等等。2.形式多样。从物质层面上看,红色文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红色资源上,如有承载革命思想、革命内容、重要活动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文学影视作品等等,这些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和事件的遗存。从精神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理论等方面,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又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来说,主要指的是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作者简介:张强,男,198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讲师,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高校党建工作。3.感染力强。红色文化的形式多样,往往能将历史事件真实还原,能将革命精神真实展现,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革命理想,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性,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三、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红色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环节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除少数高校及相关机构进行专门的红色文化研究,整个社会对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许多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没有系统的理论进行指导,这就导致了各高校虽然重视红色文化育人,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2.教育成本较高。在红色文化中,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场所既有历史资料,又有情景再现,更有现场教学,最具有教育意义。但因这些红色教育场所地址较为固定,这就导致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本大大增加。3.育人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育人方式是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但方式方法缺少创新,还需运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进一步贴近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深化红色育人的效果。四、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1.加强理论研究与统筹规划。一是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各相关研究机构,对我国红色文化在育人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二是政府部门要对红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统筹规划,把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化,方便育人。三是要丰富红色教育基地的开放方式。除了参观、讲解之外,红色教育基地应多结合历史与现实开发多种教育方式如重走红军路、重开红军会、重做长征菜等,提升吸引力、提高感染力。2.加强红色文化知识课堂建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影响十分重要。高校应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积极推动红色经典的课程化,鼓励高校教师多开设相关红色文化选修课,或者进行必修课试点,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二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三是大力培育红色文化社团。扶持和鼓励红色社团的发展壮大,培养一批热爱红色文化、懂得活动组织、有一定红色文化素养的社团骨干精英。4.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应用。要做好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就必须主动占据网络。一是主动占领“两微一端”,在微博、微信上定期推送让学生感兴趣、受教育的红色文化知识。二是培养一支红色文化学生宣传队伍。三是加大现实虚拟技术的研发。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当代大学生正是主力军,我们要不断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坚定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参考文献:[1]杨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红色经典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陈海燕.高校红色教育的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3]李家珉.文化育人的三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1).[4]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J].新闻知识.2014(6).浅谈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及实现途径■张 强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202)【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将红色文化有效的引进校园,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 红色文化;育人;途径【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21-0013-01

篇六: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2021. 25_     思想理论研究    一、红色基因、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浸入心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 作为红色文化的特质,红色基因是影响和塑造几代中国人的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2]。蕴含着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等。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既定的现实大文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建并共享的”[3],为师生共认、共有、共享的校园群体文化,包括发生在高校校园内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二、红色基因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通过塑造思想、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等,促进大学生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基因能够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思想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引领,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4] 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既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又可使红色基因融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存在内在认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存在认同。红色基因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为新时代大学红色基因认同提供了可能性。红色基因的民族性是新时代大学生血液里流淌的基本元素,红色基因的人民性是新时代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普遍现象,红色基因的开放性为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提供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非常熟悉,而且已在现实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研究段兰兰(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摘  要: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分析红色基因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四位一体”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班级建设与团委活动、自我教育与同辈教育、校园环境与红色基地四者分工施教,内外联动,融入内化,同时还需破解各种制约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提升的内外因素。关键词:红色基因

  高校校园文化

  协同育人

 46     思想理论研究    _生活中身体力行。新时代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处处有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影,为认同红色基因奠定了基础。较高水平的文化认知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认同的前提条件。要认同红色基因,必须了解红色文化,对红色基因有一定的认知,能领会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能力。新时代大学生出生的家庭环境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提高,加之近年来红色文化学习的大环境,为新时代大学生认同红色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热衷思考与新时代大学生认同红色基因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索、勤于思考,在课堂上,他们不满足于老师说的“是什么”,而是积极追问“为什么”,他们敏于生疑、能于存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求证,这样往往能做到知行合一。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他们能够思考为什么要学,理解后能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于自己的行为。因此,虽然红色基因形成的时代离当今大学生比较遥远,但是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作为民族的“根”与“魂”,能够被新时代大学生认同。而且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较高的文化认知水平及充满社会责任感和热衷思考的特点,都表明他们能够认同红色基因,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式探索(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课堂红色基因的传承,关键在课堂,要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及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建设好思政课程,设计好课程思政。第一,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红色基因的六大板块,即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整理史料,邀请学生参与编成党史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纯文字记录,做成音频,也可拍成话剧、微宣讲等形式,做成视频,形成一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基因教辅资料,供全校师生使用。第二,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专题需要,将红色基因教辅资料的内容融入相应的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如:“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四“理想信念的内涵与作用”和专题五“确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教学,“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可以融入专题六“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教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可以融入“概论”课专题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学。“‘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可以融入专题十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及专题十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七和“概论”课毛泽东思想部分及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章等的教学。第三,非思政课教师熟读红色基因教辅资料的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灵活地将这些资料用于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求知中接受熏陶,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专业技能提升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如旅游类课程可以将红色基因融入红色文化旅游内容中,使其升华。其他课程可根据课程需要将红色基因的内容设计在每次课堂中,形式多样,灵活融入。(二)班级建设与团学活动,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红色基因要融入学生的血脉,学生的日常工作环节必不可少。有意识地用红色基因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等在日常班级管理及建设中下一番功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把红色基因融入班规、班风、班级活动及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中,在共同的学习中形成大家认同的班级红色文化。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可以在班级建设和班团活动中,设计融入红色文化的主题班团活动。如每期班会选择红色基因的六大板块内容为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体会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

 472021. 25_     思想理论研究    团委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如组织师生红色文化宣讲团,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选出一批优秀的节目,开展“四送服务”到周边学校、社区、农村,即送宣讲、送节目、送作品、送培训,让学生走进大街小巷、乡村田埂,通过服务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并外化于行,践行报国之志。(三)自我教育与同辈教育,推动红色基因内化于心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本身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自我教育是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具体来讲,是个体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自我塑造,以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5]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由他们成长发展的个性特征和融媒体时代发展的社会要求决定的。大学生内化知识、外化行动的关键在于自身能积极接受教育,自我教育正是教育主动性的体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能意识到将要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方法求知。加之新媒体的普及与开放、多元与交互,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因此,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要求、自我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意识到离个人目标的距离,意识到自身发展与红色基因的内在认同。同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进校园网站、班级 QQ 群、微信群及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把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使红色资源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成为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大学生在校时间要远远超出在家的时间,他们的交际范围主要在同辈群体中,同辈群体环境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及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6]同辈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是学生,他们之间比较容易换位思考,能真正地相互理解,二者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及时,通过学生影响学生,能达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共同成长的效果。首先要积极引导同辈群体教育,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关怀与引导,特别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对普通学生的关怀与引导,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利用读书会、老乡会、班会、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把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其次要树立榜样,传递同辈群体的正能量。同辈群体容易形成核心人物的权威性,大学生容易将其视为榜样,因此要选好核心人物,并重点培养核心人物,使其发挥核心人物的正能量。通过自我教育与同辈教育的结合,推动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四)校园与红色基地内外联动,推动红色基因外化于行校园是大学生除家庭外最熟悉、最亲近的环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造校园文化动态墙,使学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如利用校园广播时间,播放红色故事和红色歌曲,这些红色故事和红色歌曲可以是已有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师生创作的佳品;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红色文化专题栏目,由学校宣传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建设,转载或邀请一些红色文化专家做客栏目;建设红色之星宣传阵地,挖掘师生中的红色之星,作为榜样积极宣传;开展红色文化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知体验;结合学校特色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红色文化教材,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创建红色文化系列品牌,形成一套成熟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社会对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良好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建作用,学校主动应与本地红色基地建立联系,签订合作教学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同时,邀请红色基地的研究员定期来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故事宣讲,结合四史教育,组织师生持续建设一支校内外共建的红色文化宣讲队,定期到周边学校、社区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深化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助于推动红色基因外化于行。五、结语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

 48     思想理论研究    _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精神都永不过时。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努力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中,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    陈国强 . “‘红蓝融合’:传统 + 互联网”——信息网络时代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与思考启示[EB/OL]. [2017-10-2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027/c40531-29612981.html.[2]    于润艳 . 红色基因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3]    李琳 . 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探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4]    唐凯麟 . 文化自信三题[EB/OL]. [2017-04-24].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4/24/nw.D110000 gmrb_20170424_1-15.htm.[5]    徐习军 . 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6]    张九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基于网络思维特征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基金项目:2020 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XJK20QGD005),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长沙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2021csskktzc11)。

篇七: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色文化铸魂育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中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China汇报人:XXX 时间:2021.11

 前言 PREFACE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以实际行动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目录 CONTENT第一汲取真理和信仰力量第二 感悟初心使命第三 永葆革命本色第四 永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第一部分汲取真理和信仰力量

 汲取真理和信仰力量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东部沿海到雪域高原,无数革命先烈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考察调研,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到这些红色资源集中地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程,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诫人们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民族复兴梦想早日变为现实。高校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就要从红色文化中挖掘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格,为青年学生树立高标和典范。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党的光荣传统。这些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执着和不懈追求,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教科书。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奋斗之中。汲取真理和信仰力量

 第二部分感悟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根本动力,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红色文化浓缩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见证了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高校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就要把高校思政课堂打造成红色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初心使命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要把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校本教材,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选树一批红色课程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和实践品牌,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要创新红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情景表演过程中设置恰当的议题,用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红色人物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讲清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持不懈用红色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悟初心使命

 第三部分永葆革命本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经成立就投入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革命本色。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征程没有尽头,斗争未有穷期,需要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高校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就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历史现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年学生真切回顾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深化对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的认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弘扬革命传统,继承优良作风,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永葆革命本色

 红色研学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知重负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培育青年学生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精神,在担当使命重任中打头阵,在攻克艰难险阻中当先锋,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高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青年学生缅怀学习、深化认识。高校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要精心策划、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主题和路线,避免搞成旅行团模式,避免“只旅不学”、“只旅不研”、“故居门前合张影”,而要在红色研学中催化青年学生身上的红色血性,教育引导他们永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本色,学习革命前辈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去征服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以及各种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主动经风雨、见世面,不惧怕任何艰险挑战,始终葆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葆革命本色

 第四部分永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根本是要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高校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就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勇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永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要打造由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构成的上下贯通的红色文化传承组织体系,丰富红色教育载体,推动红色资源整合,组织党员开展系列红色文化党性教育活动。鼓励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研究中心,举办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研究红色文化形成发展规律,以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为抓手,提升红色文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与育人实践有机融合。倡导建立“红色文化社团”、“红色文化宣讲小分队”等大学生社团,参与红色文化展演等公益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认同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养成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大德。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要按照实践教学规律系统收集、梳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彰显红色魅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利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对高校博物馆、陈列馆、校史馆、革命人物纪念馆、革命先烈塑像等红色遗址遗迹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档升级,开发有创意的沉浸式演艺曲目、互动式红色游戏等体验性项目,鼓励青年学生以讲解员、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学习历史、创造未来。永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必须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堂、开展红色研学、传承红色基因,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栋梁之材,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搏击青春、实现梦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担当历史使命,将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感谢聆听 汇报完毕中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China汇报人:XXX 时间:2021.11

篇八: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15年11月(上)品牌 268

 2015.11上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分析——以黄冈红色文化为例张宏书

 吴鸣(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一、前言当前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以及红色文化的教育还是以其经济价值为主,即作为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但是这样并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也无法使红色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黄冈大别山地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这里拥有大量的红色遗址,包含了先辈革命人的优良传统精神,如何在保护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也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二、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一)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红色文化的先进性特征也是其长久发展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本因素。从我党建立以来红色文化便开始出现并且不断发展,红色文化坚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符合社会变革的需求。黄冈红色文化以大别山文化为代表,1947年刘邓大军凭借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中原地区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别山红色革命区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即使是在当代依然有其借鉴意义。(二)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目前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之各种国外思想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各种消极思想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发挥其教育的作用,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黄冈红色文化为例,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的胶着时期,在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之前我军并不占据优势,一直处于防御状态,但是先辈革命人凭借其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进行战略转移。这也拉开了反攻的序幕,由此也可以看出只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党的信任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的发展。(三)红色文化维护国家文化的安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保证文化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文化和科技的竞争日益激烈,西方霸权主义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政策,妄图通过文化侵蚀我国。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起反抗的精神,大力推行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的纯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文化混杂的情况下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的安全,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三、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一)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保护红色文化遗迹为了保证红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促进其育人价值的实现,可以在红色革命区建立教育基地。各地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通过亲临革命老区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另外红色文化通过与当代社会环境的相结合也具有其时代意义,红色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社会建设。但是黄冈的大别山红色革命区也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而且由于革命区面积大,红色文化资产丰富,因此要在弘扬革命精神的同时注重对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避免现代化城市建设对遗迹的破坏。(二)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促进红色文化传承文化必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与时代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革命红色文化进行创新,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加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可以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例如在大别山红色革命区构建红色产业链,可以包括红色旅游、红色革命纪念教育观、红色创意设计、新型红色建筑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现代化产业的建立使得传统的红色文化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三)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促进红色精神弘扬目前我国的国民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如果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止步不前,也将被公众所淡忘,因而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需要对文化宣传方式进行创新,与当前的时代相适应。为了弘扬黄冈红色精神,地方网站上可以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文章的刊登,也可以拍摄一些文化宣传视频,同时网页视频等的设计不要仅仅停留在镰刀、稻谷等特定图案,要加入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四、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文化强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而红色文化符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当前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力度也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塑造,可以促进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可以为我国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者简介:张宏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吴鸣,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参考文献:[1]黄永林.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特质与文化产业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张长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J].红旗文稿,2015,12.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文化,其中蕴含了革命先辈勇往直前、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化改革瓶颈期更需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弘扬。本文以黄冈红色文化为例,分析了其育人价值及在现代教育中的弘扬途径。关键词:红色文化;育人价值;黄冈红色文化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研究》(2013B365)中图分类号:F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268-01商业文化

篇九: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31 卷第 3 期2017 年 5 月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Vol. 31,No. 3May ,2017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的保障机制刘 莹,李晓兰(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文化成果,极具中国特色。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教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熏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等育人功能。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保障机制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关键词: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育人机制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7)03-0048-03收稿日期:2017 -03 -26作者简介:刘莹(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晓兰(1963———),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文化成果,极具中国特色。合理挖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应用,增强党员党性教育,培植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广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1] 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形式文明的总和。从文明形态来看,红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一是物质文明,在这一层面的红色文化是以客观存在的实物形态存在,包括抗战遗址、革命纪念馆、纪念碑和革命遗物等实物。二是非物质文明,在这一层面的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是涵盖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现为革命纲要、革命路径与行政方针策略等的红色文化。精神文明是属于思想、精神、观念范畴的文化,包含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信仰追求和伦理价值等。(二)红色文化的特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符合先锋模范文化的发展要求,有显著的特征。1. 革命性与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战争的阶段出现并繁荣起来的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其革命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封建腐朽的文化,实现人民的解放,具有先进指导作用。2. 科学性与创新性。红色文化作为指导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先锋性文化必然是科学的。为确保红色文化永葆生机充满活力,其自身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3. 民族性和大众性。红色文化是中华儿女独有的优秀文明,拥有显著的民族性。百姓是国家的开创者,也是文明的缔造者。为百姓普遍接纳并流传的红色文化是民众的,具有大众性。二、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导、教化功能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精神的终极觅求,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也是指导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不竭动力。道德情操是人们道德情感和行为操守的结合,是社会中被普遍承认的正面8 4

 的价值选择,是反映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与人们接受文化的程度及所处大环境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现代社会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很多突发热点事件都是率先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并传播的,事件一经报道立刻会有网友发表自身看法、观点等,具有很大的舆论效应,其中也不乏网络暴力,若不能坚定信念,人们会很容易被负面言论或其他思潮蛊惑,沦为情绪的奴隶,形成错误的信念。理想信念的缺失和道德情操的败坏更会引人步入歧途,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李春城等落马高官的血泪教训为诫,我们更应认真学习红色文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确切的道德观念,将凝聚在红色文化之中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植、繁育功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两大基石和重要路标。[2] 顾名思义,文化自觉即文化对其本身属性的醒悟、反思和自发建造。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3]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只有充分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元文化世界里自己的文化的位置,进而和其他文化经过磨合、剔除、吸收、摒弃和学习的一系列过程后达到共存才能有的认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时都表达了对传统思潮及文明价值系统的赞同,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4] 在现今世界中西文化价值冲击、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很多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盲目崇拜、追求西方文化,过分轻视、排斥传统文明,将西洋的价值追寻、思维方式、民俗习性视若经典,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极度匮乏的表现。红色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经过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检验过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代表,只有坚持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学习改革创新才能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迸出红色新文化的巨大能量,才能光复和昂扬民族自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濡染、尊崇功能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质资源,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不凡的文明底蕴。在中华民族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战士,为祖国的解放与繁荣富强牺牲自我,保全大局。而在当前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当个体与集体冲突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层见叠出,更有很多党员干部也随波逐流。习近平在 2008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5] 红色资源是战火燃烧的岁月党的表率性的展现,具有深切的理论积淀和价值蕴藏,也是极其亲民和接地气的文化资源,是进行党性培育和集体主义养成,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手教材和灵魂导师。三、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一)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拓运用机制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很多极具革命研究价值的红色资源岌岌可危、面临湮灭,亟须进行颇有成效的拯救。加快发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明确红色文化的发展渊源,增强对红色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将种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科学梳理与分类,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除育人价值之外所承载的经济、政治、历史、艺术等层面的价值,并结合时代精神整理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创新的文化资源,归纳总结并转为新的资本优势,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势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健全的规章制度建设是深入调研并开拓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价值的基础。利用制度规范将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制为系统性、层次性、理论性都比较强的文化形态,配合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纪念馆、红色遗址、红色资源教育建设基地等,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无尽放大,使其散发像黑洞一般的神秘吸引力。(二)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宣扬、散播机制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技术与传播媒介的高速发9 4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的保障机制

 展,文化传播正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对内进行舆论宣传,对外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方式。让红色文化资源如春风化雨般灌溉中华大地,需要重点弘扬红色经典资源、强势宣传、普及红色资源,广泛推进现代红色资源。构建推进生产红色作品的政策支撑机制,出台相关条例以鼓励并扶持创作红色文化的相关歌曲、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电子书刊等占据文化市场,用其中的中国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思想、红色精神追求给人们以情感上的滋养、道德上的教化和价值上的引领,应建造红色文化产业链体系。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仅仅依靠红色旅游拉动红色文化的发展显得孤掌难鸣,应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方面、多手段、多途径宣扬推介,开展主题推广会、开办相关主题的摄影展、投放相关公益广告、创造相关手游及动漫并生产周边产品等,主要要借助网络平台,加注流行元素,关注人们的视觉、心灵感受,将红色文化包装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以往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枯燥泛陈的古板形象,建立网络红色文化资源中心,开设相关的公众号等,使红色文化充斥在人们生活中,充分提高红色文化的普及率、知名度和品牌作用力。(三)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三维联动”育人机制为使红色文化资源更高效地发挥育人功能,可以采取家庭校园红色教育、社会红色教育和政府红色教育“三维联动”的育人模式。这种新型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三管齐下,避免了单一模式效力微薄的缺点,也增加了过程的趣味性与新颖性,实现三者衔接。一是国家政府的大政方针实现主导统领作用。政府应利用财政政策支持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完全免费开放政策,提供物质支持设立专项项目基金、奖金、扶助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西方文化摩擦碰撞过程中,擦出别样的火花,也正是红色文化创新的发力点,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自动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东方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红色文化为桥梁增强对外文化交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大花园中的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二是社会的红色环境培养熏陶作用。在全社会实行学习发扬红色文化的全民参与渗透活动,形成红色文化被全民尊崇的社会氛围,内化红色意识为人民的高级精神觉悟。既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又适应时代精神召唤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开发红色产业链,包含红色文艺节目、红色艺术产品、红色旅游等项目的规划整合,如红色旅游应该整合红色文化,与当地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生态情况等相结合,推出能震撼人心、放松身心的精品红色旅游路线,以文化为魂、旅游为形、商业为力发展新型产业体系,生产相应高质商品、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刺激消费,以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品牌效力增强红色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三是家庭校园合力作用下的红色文化践行作用。家庭教育先入为主,学校教育根深蒂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筹兼顾,将红色文化列入校园德育教学体系并实行相关评估举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父母配合学校对孩子始终培育红色思想,这是红色育人机制的基石,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红色文化基本含义(6)[EB/OL].(2015 -11 -22)[2016-3 -22]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 =ZWmzNY9tfb2Wno3775PrwogqRA6ZpRnbrMw2ZwW9rC5_obdH4cf1UeXsaCIk7G1nwLo8qiGUj0ZTcnlF1 -obDICjryo893nxXPTnyzhtaEb9cjqhGiSBQkYbbIKcE6FR.[2]马静. 浅议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及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0).[3]高杨文.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3).[4]习近平.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 (2016-8 -5)[2016 -3 -28]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 -08/05/c_1119330939. htm.[5]习近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N]. 人民日报,2008 -07 -17. (下转 74 页)0 5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 31 卷 第 3 期

 Analysis on College English Constructionin the Arts Colleges Based on “MOOCs”QIAN Ya - feng,WANG Jing - hong(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132000,China)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the Arts Institutes,the hysteresis of the course cau-ses some difficulties on teach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the refor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also become necessary. Only in this way,we c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trainingqualified artistic talents with high level Englis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MOOCs”in the era ofbig data offer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course with“MOOCs”can be a good promo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college English.Key Words:MOOCs;Arts Institute;college English;course construction责任编辑:陈坤(上接 50 页)The Func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of ProtectionMechanism by Red Culture’s EducationLIU Ying,LI Xiao - la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rxism,Harbin 150040,Chian)Abstract:The Red culture 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s the people in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 Leninism theory as the instructi...

推荐访问: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校园的育人作用 育人 红色 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