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1-08 09:1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是罗贯中的毕生心血,里面有不少教育意义。  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3篇【优秀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是罗贯中的毕生心血,里面有不少教育意义。

  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其实有时伯乐比人才更重要,如果没有伯乐,一个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空有力而心不足,而曹操与刘备让许多人的能力得以施展。只有遇到一个合适的伯乐,才能让自己的道路好走一些,愿每一个人都能遇到懂自己的伯乐。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2

  吕蒙,字子明。在麦城侮辱关羽,使关羽自刎。在破关羽的庆功会上,被关羽上身,对领导大爆粗口,后悔致死。

  在这里先给大家讲一个《老孙劝书》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猛将,非常善于打仗,却没有文化,他就是吕蒙。吕蒙打仗往往靠蛮力获胜,不用脑子,这就是他没有文化的原因。后来孙权注意到了,他对吕蒙说:“阿蒙呀!你打仗往往靠蛮力获胜,你看,上次三十万干曹军十万,人家还剩一两万人,我们竟然只剩十几万了!呀!所以,我决定劝你读书。”听完这番话后,吕蒙内心十分纠结,也十分忏悔。(他对不起兵将们呀!)他在纠结,如果他自己读书了,谁来练兵?所以他做了个十分伟大的决定,半夜读书,白天练兵。之后,鲁肃见到了他,与他畅谈起来,鲁肃感叹道:“看来你已不是原来的吴下白阿蒙了!”

  关羽被吕蒙在荆州追着跑着时,不禁感叹道:“我堂堂武圣怎会落得如此下场?”最后,关羽被吕蒙包围在麦城,身边只有关*在恐吓吴军,其他全都跪地投降了。吕蒙说:“哎,关小羽,你不是什么武圣么?继续装一个给欧巴看看!”关羽气得拔出一把短剑,自刎了。

  吕蒙本不因死的,一千八百年前的吕蒙的死,至今是个谜,他为何会被关羽上身?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3

  说到三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很多人认为这三个中,离统一天下最近的人便是曹操了,因为统一天下的人是他手下的司马氏,许多人都因为这点,而觉得曹操十分成功,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不否认曹操是个成功的人,他手下大将如云,每一个都肯为他付出生命;他手下的谋士也是大排长龙,而且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再说说他本人,更是聪敏绝顶,对他看中的人,可以说是开诚布公,什么好东西都给他;可是,对所有人,他似乎都不会完全信任,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动作引起了他的疑心就大开杀戒……我想,曹操是一个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了,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有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隘;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这些极其矛盾的性格,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就造就了一代奸雄。

  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可悲之处,无论他是和性格,都离不开“猜疑”二字,而就算他猜疑了一辈子,他一手建立的曹氏王朝,也被他最得力的手下司马一族夺去,猜疑了一辈子,也没出掉一个真正的“祸害”。无论对谁,他都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待降将蔡瑁张允,只因一点疑心就杀了他们;对待关羽,宁可自己战败也不然他又见到刘备的机会,是为了想留住关羽;对待刘备,即使他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将兵权交给他,连荆州都还要派一个车胄去镇守、监视……曹操每次做起决定来都是闪烁不定,都把人派出去了,还要找两个人跟着,还不放心,偏要自己也一起去。

  我觉得这就是曹操的悲剧之处,是他失败的原因。

推荐访问:读后感 演义 之死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吕蒙之死1 三国演义读后感吕布8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