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五”计划 百科名片 1953—1957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 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 由周恩来、 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目录 计划简介
历史背景
计划内容
执行结果
主要经验
目标效果
经济影响
工业奠基
计划简介 历史背景 计划内容 执行结果 主要经验 目标效果 经济影响
工业奠基 • 相关问题 • 具有意义
计划简介 新中 国建立以后,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 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政府编制了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 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 所有力 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 家工业化和国 防现代化的 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 手工业的 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 保证国 民经济中 社会主义成分的 比重稳步增长。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
它 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 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 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壶茶碗,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因此“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由 周恩来、 陈云主持, 从 1951 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 4年, 五易定稿, 到 1954 年 9 月 基本定案。
自 1953 年至 1957 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 华人民共和国 1953~1957 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 一五” 计划。
历史背景
从 1949 年 10 月 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 1952 年底, 是中 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家采取了 一系列方针、 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 制止了 中 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 膨胀, 稳定了 市场物价, 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 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 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 条件。
计划内 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 1953 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中 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 主要力 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 国 设计的 1 56 个建设单位为 中 心的 、 由 限额以上 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 工业建设, 建立中 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 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 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 纳入各种形式的 国 家资本主义轨道, 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础。
并以此为 中 心, 进行财政、 信贷、 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1 年开始编制, 1954 年基本定案, 到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前后共修改五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4. 7% , 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 3% ,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427. 4 亿元, 1957年农村入社户 数达到总户 数的 1/3 左右, 钢产量 412 万吨, 粮食产量 1. 9 亿吨等。
这些
指标既符合实际, 积极可靠, 又留有余地。
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 以及人力、 物力、 财力的综合平衡。
执行结果
1956 年宣布提前完成了 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 年底, 鞍山 钢铁公司 大 型轧钢厂等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 年, 中 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 第一辆汽车; 中 国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 国 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 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了 长江南北的交通。
1957 年生产钢 535 万吨, 原煤 1. 3 亿吨, 粮食 1. 95 亿吨。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 3% , 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 1% , 农业为 4. 5% , 工业为 18% (其中 轻工业 12. 9% , 重工业 25. 4% )
。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 ,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30%上升到 1957 年的 56. 7% , 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为中 国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
五年中 , 工业全员 劳动生产率增长 52. 1% ,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11. 9% , 工业物质消 耗降低2. 3% , 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 17. 1 元; 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8. 9% 。
全国城乡 居民消 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 4. 2% , 其中, 农民 3. 2% , 职工 4. 9% 。
同时, 完成了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 更有利的条件。
到 1957 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 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川 藏、青藏、 新藏公路修到“ 世界屋脊” , 密 切了 祖国 内 地同边疆的联系, 也便利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
从此, 我国开始改变了 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 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主要经验
①注意从国情、 国力出 发, 在发展速度上, 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 留有一定后备力量, 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 采取了 一些灵活政策。
但是, 由 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 农、 轻、 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 现, 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 对粮、 棉、 油的统购统销。
“ 一五” 计划实施中 存在的主要问 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 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70%和工业总产值中 生产资料占 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 农业的发展。
二是 1956 年出 现全局性的冒 进,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147. 35 亿元, 比上年增长 70%, 高于 1953、 1954 两年的投资额, 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由 上年的 30. 2%猛增到 48%, 造成国 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 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目 标效果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4. 7% , 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 3% ,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427. 4 亿元, 1957 年农村入社户 数达到总户 数的 1/3 左右, 钢产量 412 万吨, 粮食产量 1. 9 亿吨等。
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 积极可靠, 又留有余地。
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 以及人力、 物力、 财力的综合平衡。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 人民要求迅速把中 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 中 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957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 637 元,比 1952 年增长 42. 8% , 农民的收入比 1952 年增加近 30% 。
人民平均消 费水平, 1957年达到 102 元, 比 1952 年的 76 元提高 34. 2% 。
文教、 卫生、 科学、 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奠定了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提高了 人民生活水平, 显示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并初步积累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经济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 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 , 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 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 19% 提高到33% , 合作社经济由 1. 5% 提高到 56% , 公私合营经济由 0. 7% 提高到 8% , 个体经济则由 7296 降低到 3% , 资本主义经济由 7% 降低到 l%以下。
基本建设
五年内 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 550 亿元, 其中 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 493 亿元, 超过原来计划 427. 4 亿元的 15. 3% 。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 460 亿元, 相当于 1952 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 1. 9 倍。
五年内 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 达一万多个,其中 大中 型项目 有 921 个, 比计划规定的项目 增加 227 个, 到 1957 年底, 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 428 个, 部分投入生产的有 109 个。
苏联帮助中 国建设的 156 个建设项目 , 到1957 年底, 有 135 个已施工建设, 有 68 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中 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 包括飞机、 汽车、 发电设备、 重型机器、 新式机床、 精密仪表、 电解铝、无缝钢管、 合金钢、 塑料、 无线电等, 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从而改变了 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 增加了 基础工业实力。
工业发展
1957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241 亿元, 比 1952 年增长 67. 8% 。
1957 年的国 民收入比 1952 年增长 53% 。
1957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 21% , 比 1952 年增长 128. 5% 。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4. 7% , 实际达到 18% 。
1957 年手工业总产值比 1952 年增长 83% , 平均每年增长 12. 8% 。
1957 年的钢产量为 535 万吨, 比 1952 年增长近 3 倍, 原煤为 1. 31 亿吨, 比 1952 年增长 98. 596, 发电量为 193 亿度, 比 1952
年增长 164. 4% 。
机床产 量达 2. 8 万台, 比 1949 年增长 17. 7 倍; 棉布为 50. 6 亿尺,比 1952 年增长 3296, 糖 86 万吨, 比 1952 年增长 92% 。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 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 101%, 比 1952 年增长 25% ,平均每年增长 4. 5% 。
粮食产量 1957 年达到 3900 亿斤, 比 1952 年增长 19% ; 棉花产量为 3280 万担, 比 1952 年增长 25. 8% 。
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 分别为 3. 7%和 4. 7% 。
五年内 全国扩大耕地面积 5867 万亩。
1957 年全国 耕地面积达到 16. 745 万亩, 完成原定计划 101% 。
五年内 全国 新增灌溉面积 21. 810 万亩, 相当于 1952 年全部灌溉面积的 69% 。
交通运输
到 1957 年底, 全国 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29862 公里, 比 1952 年增加 22% 。
五年内 ,新建铁路 33 条, 恢复铁路 3 条, 新建、 修复铁路干线、 复线、 支线共约一万公里。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都先后建成。
到 1957 年底,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5万多公里, 比 1952 年增加 1 倍。
康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工业奠基 决策回眸
“ 当时, 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 没有道路, 交通不便, 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 抛锚; 松花江像天然的‘ 封锁线’ , 隔断南北两岸, 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
同时, 又缺乏建设经验, 缺少施工工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 施工现场, 艰苦奋斗, 排除困难, 保证了 建设的顺利进行。
”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 一五” 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 包括“ 156 项” 中的 3 个化学工业项目 。
1952 年 7 月 , “ 一五” 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按照陈云的话说, 该计划的要点是“ 在今后 5 年中 要办些什么 新的工厂” 。
同年 8 月 , 周恩来、 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 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 中 国应该降低 5 年中 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满, 没有回旋余地。
“ 一五” 计划洋洋十余万言, 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 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
这些项目 遍布国防工业、 机械工业、 电子工业、 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 搭起了 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 因此国人也称之为“ 工业化奠基之役” 。
工业化时期
虽然这 156 个项目 , 在“ 一五” 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 146 项, 另 有 4 项推迟施工,还有 6 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 但这仍是中 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 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 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 156 项” (实际为 150 项) 的产 业结构看, 当时主要出 于以下三种考虑:
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 国 际形势和中 国 国 防工业极端薄弱的 情况, 将国 家安全放在紧迫的 地位加以考虑; 二是旧 中 国 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已经成为 工业化中 的 瓶颈部门 ; 三是既考虑到利用 原来的 工业基础, 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长春一汽
其中 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是中 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953 年 7 月 15日 , 工程破土动工, 建设者经过 3 年奋斗, 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 年 7 月 12 日 , 从总装配线上开出 了 国产第一辆“ 解放” 牌汽车, 就此结束了 中 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鞍钢集团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
根据“ 一五” 计划, 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 钢铁公司 (以下简称鞍钢) , 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 即武汉钢铁公司 和包头钢铁公司 。
而鞍钢的建设又是“ 一五” 计划钢铁建设的中 心。
为此中 共中 央发出 了 “ 支援鞍钢” 的号召 , 全国共有 55 个城市、 199 个企业从人力、 物资、 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 鞍钢建设。
1953 年 12 月 26 日 , 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 无缝钢管厂、 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 并向 中 共中 央报捷, 毛泽东亲自 复信祝贺。
相关问 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 步伐, 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70%和工业总产值中 生产资料占 60%作...
热门文章:
- 2023年度酒店销售经理工作计划(汇总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农村妇联工作计划(模板10篇)2024-08-21
- 2023年最新数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汇总8篇)2024-08-21
-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优质10篇)(精选文档)2024-08-21
- 2023年餐厅服务员工作计划(8篇)【精选推荐】2024-08-21
- 2023年度最新幼儿园大班学期计划秋季(优质8篇)(范例推荐)2024-08-20
-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计划(优秀16篇)(范文推荐)2024-08-19
- 2023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安全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1篇)【精选推荐】2024-08-19
- 最新学期工作计划幼儿园大班(优秀10篇)【通用文档】2024-08-19
- 初中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大全14篇)(范例推荐)2024-08-18